第九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1278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九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九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九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九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九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九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九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九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九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第九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docx

《第九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九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docx

第九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一、选择题

1.(2015·景德镇质检)下列有关种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一个基因组中一定没有同源染色体

B.种群的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后减的

D.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属于其数量特征

解析:

种群的一个基因组中可能含有同源染色体,如人的基因组中含X、Y同源染色体,A错误;群落的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D错误。

答案:

C

2.下列有关“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K值是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②该种群增长的特点是:

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捕捞剩余量达到K/2时停止捕捞,种群恢复最快

A.②          B.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

“S”型增长达到K/2后,种群增长速率下降,到K值时变为0,②错误。

答案:

A

3.如图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解析:

根据种群的年龄组成情况可判断A项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属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会明显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故选A。

答案:

A

4.(2016·济宁月考)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

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

解析: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A错误;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C错误;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接近或达到K值,若超过K值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从而影响产量,D错误。

答案:

B

5.(2016·合肥质检)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

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

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解析:

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该鲫鱼种群密度调查时,要注意在调查期间研究对象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脱落、不能影响到标志对象的正常活动,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做到随机捕鱼,只有这样才能减小估算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使调查结果准确,具有代表性。

答案:

D

6.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及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在丁的模型中处于图形底部的是幼年个体

C.丙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D.调查种群密度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解析:

甲能使种群密度增大,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小,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丁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模型中从下往上依次为幼年、成年和老年个体;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调查种群密度有利于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砍伐及捕捞等。

答案:

A

7.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下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N

(K-N)/K

S1

20

0.90

S2

50

0.75

S3

100

0.50

S4

150

0.25

S5

180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5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

S3点N值为K/2,该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防治蝗虫应在该点之前进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S1点后。

答案:

A

8.(2016·惠州模拟)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解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该环境容纳该种群的最大数量,由图可知该藻类的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A正确;分析题图曲线可知,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种群增长曲线的斜率最大,说明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种群数量将在K值附近维持动态平衡,D错误。

答案:

D

9.(2016·潍坊联考)

如图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会存在类似曲线Ⅰ的种群增长形式

B.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目前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人口发展处于c~d段

D.酿酒过程中,将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可获得最大效益

解析:

外来物种入侵时,由于在当地没有天敌,在刚开始时其种群增长曲线与Ⅰ相似,A项正确。

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项错误。

目前我国人口数量仍在不断增长,只是老年人的比例增加,C项错误。

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保持在b点时,产生的酒精较多且较快,可获得最大效益,D项错误。

答案:

A

10.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有误的是(  )

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率不断增加

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D.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

解析:

读图知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尽管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但毕竟资源空间是有限的,其增长率(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仍表现为不断减小。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1.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利于防治有害动物和合理利用、保护野生资源。

请依据下图中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1)图甲的自我调节模型中的调节机制为________;若此模型表示老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看出,灭鼠时若只采用直接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请你依据此模型提出更有效的灭鼠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鼠的数量会出现图乙中的曲线________的增长趋势,此时需控制该曲线数学公式模型中的________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

在某一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绵羊的环境容纳量为1000只,且1只羊和50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防治,鼠的数量减少了2000只,则羊种群的K值可上升为________只。

(3)图乙曲线Ⅱ是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缓解草原的鼠患,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__。

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

(4)在调查草原鼠的种群密度时,得到的结果是N只/km2,鼠的记忆力较强,由此推测该调查结果与真实结果相比________(填“偏大”、“相等”或“偏小”)。

解析:

(1)图甲的自我调节模型中的调节机制为负反馈调节;若此模型表示老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看出,灭鼠时若只采用直接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有效的灭鼠策略是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降低环境容纳量,例如储存好粮食、减少环境的垃圾等。

(2)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鼠的数量会出现图乙中的“J”型增长,“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方程模型可表示为:

t年后种群数量N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此时需控制“J”型增长模型中的λ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若1只羊和50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则鼠的数量减少了2000只,相当于少消耗了40只羊的摄食量,羊的环境容纳量将增加40只。

(3)分析图乙,曲线Ⅱ中种群数量在ef段明显下降,说明此时间段内蛇对鼠的捕食增加,明显发挥效应。

若蛇部分死亡,则对鼠的捕食能力降低,鼠数量下降幅度减缓,α的角度增大。

(4)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

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鼠的记忆力较强造成第二次捕捉时捕捉到的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因此使结果偏大。

答案:

(1)负反馈(反馈) 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降低环境容纳量

(2)Ⅰ λ 1040

(3)ef 增大 (4)偏大

12.(2016·大连联考)某山区于24年前发生过森林火灾,焚毁所有树木。

历经长期消长之后,研究人员于近年在该地进行生态调查,得到结果见下表,表内数字为各树种不同树龄(年)的株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树龄(年)

株数

株种

1~2

3~4

5~6

7~8

9~10

11~12

13~14

15~16

17~18

19~20

21~22

0

2

5

8

12

20

25

19

14

9

4

21

15

10

7

5

4

2

0

0

0

0

0

0

0

5

7

11

13

10

5

3

2

2

2

3

1

3

3

4

1

3

2

1

(1)森林火灾过后24年中原地点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演替,该演替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一定的________能力。

(2)目前该山区中丙种群增长情况是图曲线中Ⅰ、Ⅱ、Ⅲ、Ⅳ的________时期。

(3)若以大树(年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目前此森林中最优势的植物是________,在生物群落中,判断一个物种是否为优势种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

A.物种数量B.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

C.物种的体积D.物种生物量

(4)此森林四种不同树种种间关系是________,四种不同树种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营养级,它们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________。

(5)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________。

解析:

(1)森林火灾后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根据树龄可知丙种群近几年没有幼龄树苗出现,种群数量没有增加,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对应于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Ⅳ时期。

(3)四种树种中甲的树龄>5年的数量最多,应属于优势种;优势种一般具有数量多、生物量高、体积大的特点,但最重要的是优势种生物生活能力较强,占有竞争优势,对环境影响最大,即该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最明显。

(4)不同树种之间争夺阳光和养料,属于竞争关系;生产者可以固定光能、合成有机物,属于第一营养级。

答案:

(1)次生 自我调节

(2)Ⅳ (3)甲 B

(4)竞争 第一 能量和有机物

(5)样方法 随机取样

13.种群密度能够明显影响布氏田鼠的内分泌水平且种群密度高会抑制种群的增长,为确定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同样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了专门研究。

实验简要过程如下:

取地形特征和植被类型基本一致的两样地(距约30km),样地1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35只/hm2,样地2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12只/hm2。

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________________,从其颈部取血4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

表 不同密度种群高原鼠兔血浆皮质酮水平(μg/mL)

 

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请补充实验简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________(是/不是)同一种群,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实验需要,另增加面积为10hm2的样地3,在繁殖初期首次捕获高原鼠兔26只,全部做好标记,适当时间间隔后再次捕获到17只,其中2只带有标记,则该样地高原鼠兔密度约为________(取整数),样地3对应图中的曲线为________,增加样地3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影响,所以自变量是种群密度,对照实验中各组的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所以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应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从其颈部取血4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

(2)由于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不是同一种群。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根据公式N∶M=n∶m,则有N∶26=17∶2,得出N=221只,样地3的面积为10hm2,因此样地3种群密度为221只/10hm2≈22只/hm2。

分析曲线图可知,样地3对应图中的曲线b,增加样地3的目的是增加密度梯度。

(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种群密度对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

答案:

(1)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

(2)不是 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

(3)22只/hm2 b 增加密度梯度

(4)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种群密度对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