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1331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1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二轮学案第21讲+农业区位选择Word文档格式.docx

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

甘蔗

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甜菜

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柑橘

温暖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

苹果

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2)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判断

5.我国几个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农业生产区域

优势条件

限制性因素

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

地广人稀,土壤肥沃

气温低

南疆的长绒棉生产基地

光热条件好

水源不足

青藏高原河谷地区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气温低,热量不足

华北平原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严重

南方地区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优越

水旱灾害较为严重,丘陵地区土质较差

考向一 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的判读及区位选择

[考题引领]

1.(2017·

江苏高考)河南淅川是我国南橘北种的最后一站,因其个大、质优、早熟,深受消费者喜爱。

下图为汉中、淅川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与同纬度汉中相比,淅川柑橘上市较早的优越自然条件是(  )

A.北部山地阻挡南下冷空气,冬季气温高

B.地处山间谷地,云雾多,气温日较差小

C.位置偏东,受东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

D.临近水库,水体对当地气候调节作用强

(2)最适宜种植柑橘的地区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题关键】 

(1)水库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增加降水量、调节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等。

(2)注意题干中“南橘北种的最后一站”这一关键信息,选出①~④地热量最丰富的地点。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汉中和淅川都处于山间谷地、东西距离较近,北部山地都能阻挡冷空气,且都处于开口向东的山谷,A、B、C三项错误;

与汉中相比,淅川附近有水库,对气候有调节作用,D项正确。

(2)题,注意“南橘北种最后一站”这一关键信息,影响其种植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①~④地中①地海拔最低,位于阳坡,热量最丰富,且位于水库附近,水库对气候有调节作用,故①地最适宜种植柑橘,A项正确。

【答案】 

(1)D 

(2)A

[变式训练]

1.(2018·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高三摸底)茶蕴含着中华文化,江苏绿茶享誉海内外。

读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江苏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是(  )

A.太湖周边地区B.洪泽湖周边地区

C.苏北地区D.东部沿海地区

(2)“高山出好茶”,江苏名茶也多产于丘陵山地,主要原因是(  )

A.山地气温低B.山地日照充足

C.山地风力大D.山地云雾多

解析:

(1)题,读图,根据图示茶树适宜生长的条件,从年均温、降水量分析,江苏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是太湖周边地区,A对;

洪泽湖周边地区年均温小于15℃,B错;

苏北地区年均温、降水量都不适合,C错;

东部沿海地区的南北有差异,且土壤条件不适宜,D错。

(2)题,茶树生长环境要求地表有一定的坡度,便于排水,又要求空气湿度较大,多云雾,光照遮阴条件适合茶树生长。

“高山出好茶”,主要原因是山地云雾多,D对。

山地气温低、日照充足、风力大不是茶树的适宜生长环境,A、B、C三项错。

答案:

(1)A 

(2)D

考向二 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变化 

2.(2016·

海南卷)下图所示区域中,秋明、汉特—曼西斯克等城市的蔬菜供应主要依靠进口,波动较大。

2014年起,这些城市郊区及周边地区采用荷兰等国的技术,修建了大型温室蔬菜培植基地。

生产的蔬菜可满足当地约20%的需求。

据此完成

(1)~(3)题。

(1)该地区蔬菜种植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

A.热量B.水分

C.光照D.土壤

(2)该地区利用温室培植蔬菜的优势条件是(  )

A.劳动力成本低B.生产技术先进

C.种植历史悠久D.能源供应充足

(3)该地区扶持温室蔬菜培植基地建设的直接目的是(  )

A.减少蔬菜对外依赖B.增加农业经济收入

C.改善当地种植结构D.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解题关键】 

(1)

(2)题从文字材料和图例中获取关键信息“2014年起”“采用荷兰等国的技术”以及图片中的石油、天然气等信息。

(3)题注意关键信息“蔬菜供应主要依靠进口”。

【解析】 第

(1)题,该地区地处60°

N附近,纬度高,热量不足,故热量是该地区蔬菜种植的主要限制性自然因素。

(2)题,俄罗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老龄化严重,人口呈负增长,劳动力供应不足且成本高,排除A选项;

由材料可知,该地区的蔬菜种植采用荷兰等国的技术,说明本地的蔬菜种植技术并不先进,排除B选项;

由材料可知,2014年以前该地区的蔬菜供应主要依赖进口,说明本地蔬菜种植的历史并不长,排除C选项;

读图可知,该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能源供应充足,D选项正确。

第(3)题,解答本题要重点关注设问中的关键词“直接目的”。

2014年以前,该地区的蔬菜供应主要依赖进口,2014年起,本地生产的蔬菜可满足当地约20%的需求,说明该地区蔬菜供应的对外依赖程度有所降低,故A选项正确。

【答案】 

(1)A 

(2)D (3)A

2.(2018·

河北邯郸一中月考)滴灌是现代农田灌溉及节水的灌溉技术之一。

目前,滴灌技术在我国推广很难。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地滴灌技术应用示意图。

据此完成,回答

(1)~(3)。

(1)该地区采用滴灌技术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输水管道坡度

B.营造田园景观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减轻病虫害

(2)滴灌技术最适用的农作物是(  )

A.葡萄B.玉米

C.小麦D.高粱

(3)目前,影响我国西北地区滴灌技术推广的限制性社会经济因素是(  )

A.水资源不足B.农业科技落后

C.信息交流不便D.经济成本较高

(1)题,由材料可知,该滴灌技术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有利于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和提高农田灌溉用水的利用率。

同时,用于滴灌技术仅湿润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其他区域土壤水分含量较低,可防止田间杂草的生长。

故选C。

(2)题,读图可知,滴灌技术设备需要铺设塑性强、防漏性强的各类管道和防堵塞滴头、流调器等造价较高的核心部件,农业投入成本明显较高,故此技术最适用于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如葡萄、果树等。

故选A。

第(3)题,由于滴灌技术的经济成本较高,故经济比较落后的西北地区很难推广该技术。

故选D。

(1)C 

(2)A (3)D

考向三 人类活动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改变 

3.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  )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

(2)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

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解题关键】 一方面结合材料首先明确地膜覆盖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结合选项考虑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地膜覆盖能起到最大的效益。

【解析】 第

(1)题,依据地膜的主要作用——保温、保湿,结合我国不同季节气候特点进行分析。

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季播种,此时气温尚未完全回升,雨季也尚未开始,气候干燥,故覆盖地膜进行保温、保湿,A项正确。

(2)题,从题干要求看,应在四个选项中选择春季气温较低、气候较干燥的地区。

将四个选项相比较,A、B、C三项均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

只有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水资源匮乏、春季蒸发量大、多风沙,故覆盖地膜具有更好的“保温、保湿、保土”的效果,D项正确。

【答案】 

(1)A 

(2)D

3.吠亩法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农业耕作方法,由吠(沟)和亩(垄)两部分组成。

该方法对土地的利用有“上田弃亩,下田弃吠”两种方式。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的两种吠亩法。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甲吠亩法有利于(  )

A.抗风透光 B.保温通风C.抗旱保墒 D.排水防涝

(2)与图甲相比,乙吠亩法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主要优势是(  )

A.土壤水分充足B.昼夜温差减小

C.风力侵蚀降低D.通风透光性好

(1)题,读图可知,图甲吠亩法的特点是:

在地势高的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种吠亩法叫做“上田弃亩”,由于水往低处流,低处水分较多,把农作物种在沟里,有利于对农作物抗旱保墒。

(2)题,读图可知,甲为吠亩法的“上田弃亩”,主要是在地势高的田里,将农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即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

乙为吠亩法的“下田弃吠”,主要是在地势低的田里,将农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即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充分的通风透光。

(1)C 

(2)D

考点二 农业地域的形成

1基本概念

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共同特征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典型案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读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回答下列要求。

(1)分布:

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2)特点:

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3)区位:

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条件好,气候暖湿,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

1.农业地域的影响因素

2.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为例)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以小麦—绵羊混合生产为主,是现代混合农业的典范,其生产特点如下图所示:

3.我国典型的混合农业——基塘农业

基塘农业是我国珠江三角洲一种典型的混合农业类型。

请结合下图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其生产的优点。

(1)形成原因:

珠江三角洲的居民将低洼且多洪涝灾害的地方挖成池塘饲养鱼类,挖出的塘泥堆于周围,称为“基堤”,基堤上种植果树、甘蔗、桑树、花卉等,形成基塘农业。

(2)优点:

基塘农业既能防洪,又能增加收入;

农作物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可投入池中作为饲料,因而是一种具有生态特色的农业经营方式。

考向一 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 

1.(2015·

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季风水田农业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D.混合农业

(2)该生产模式的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因为(  )

A.价格低廉 B.减耗保鲜C.绿色优质 D.品种丰富

【解题关键】 注意图中农产品的类型和生产过程。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该地农业生产既种植水稻、花卉、水果等,又养殖鸡、鸭、牛、羊等,即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且两者都占较大比重,因此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混合农业。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利用沼渣及动物粪便等有机堆肥作为肥料,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因此农产品具有绿色优质的特点,从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答案】 

(1)D 

(2)C

1.下图示意南半球某区域农事安排。

该区域农场内一般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分别为小麦地、放牧地、休耕地等,在土地上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

读图完成

(1)~

(2)题。

(1)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最有可能是(  )

A.种植园农业B.商品谷物农业

C.混合农业D.大牧场放牧业

(2)在土地上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的最主要目的是(  )

A.合理有效安排农事活动B.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C.便于农民开拓销售渠道D.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

(1)题,由图示信息可看出该农场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故为混合农业。

(2)题,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利于土壤肥力恢复,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

考向二 我国特殊的混合农业 

2.(2015·

全国卷Ⅱ)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据此完成

(1)~

(2)题。

(1)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质量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D.提高经济收入

(2)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解题关键】 主要结合材料“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指出了转变的主要原因即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产业发展方向的变化。

【解析】 第

(1)题,由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对花卉、蔬菜的需求量增大,且花基、菜基鱼塘的单位面积产值较桑基、蔗基鱼塘的高。

因此,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原有的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提高经济收入。

(2)题,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也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因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大量的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基塘农业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基塘农业是混合农业、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中“绿色、循环”等理念相符合,可大力向其他地区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水热条件未发生显著变化。

山西上学期教学质检)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农业景观。

(1)图中农业地域类型属于(  )

A.商品谷物农业B.混合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D.水稻种植业

(2)据图判断(  )

A.箭头表示该地农业生产忙季和闲季错开

B.箭头表示该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

C.水热条件决定着该地农产品类型和规模

D.该地位于我国太湖平原

(1)题,图中水产养殖业与种植业混合,属于混合农业。

(2)题,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我国珠江三角洲,这种基塘农业充分利用了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利于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决定该地农产品类型和规模的因素主要是市场;

忙闲季错开是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混合农业。

(1)B 

(2)B

考点三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合理的生产强度,可以使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2不利影响

1.农业生产对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

农业生产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循环,它对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而这些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要从整体上把握。

具体列表如下:

因素

具体表现

气候

农业生产对气候的影响有利有弊,过度开垦土地会破坏大气的稳定性,引起气候变化;

但合理耕作,有利于气候保持稳定

水文

农业生产用水量大,促使人类建设了更多的水利工程,这往往对水文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外,农药、化肥的使用也会产生水污染,围湖造田等也会破坏水环境

地形

在地势起伏大的地区进行耕作,会减弱植被对水土的保持能力,导致水土流失,从而使地形更加崎岖不平,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形成。

但在缓坡修梯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土壤

不合理的耕作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土壤盐渍化。

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引水灌溉,只灌不排,会提高土壤含水量,在蒸发量大、降水量小的情况下,土壤水中的盐分在土壤表层不断析出和积淀,导致土壤盐渍化;

在半干旱、半湿润的农牧交错带开垦土地、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用水,都会破坏天然植被,使风沙危害增多,导致土地荒漠化

植被

扩大耕地面积往往以破坏植被为前提,导致植被资源减少,甚至导致珍稀物种灭绝;

使植被对环境的保护功能减弱;

导致河流下游涝灾频发;

等等

2.一般情况下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需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面貌的变化:

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①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易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

②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渍化。

③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

④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等。

(3)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

考向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5·

重庆高考)下图是某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湖泊对①区域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最可能是(  )

A.夏季降水增多B.夏季气温降低

C.冬季降水增多D.冬季气温增高

(2)④区域大规模农业生产活动对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  )

A.温室气体减少B.森林覆盖率减小

C.入湖泥沙量降低D.草原生产量降低

【解题关键】 一方面注意题干要求;

另一方面注意①④区域的位置及相关信息。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以看出,①区域位于休伦湖与伊利湖之间,湖泊对①区域的影响,四个选项说法都对,但夏季气温降低对农作物生长不利,故排除B项。

冬季不是该地区农作物生长季节,C、D两项排除。

①区域的夏季风来自湖面,具有增湿的作用,所以湖泊对该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夏季降水增多。

(2)题,由图可知④区域主要从事养牛业,养牛业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不大,A项错;

养牛业会垦殖牧场、破坏森林,故B项正确;

养牛业不可能减少入湖泥沙量,C项错;

该地属于温带森林带,因此对其“原始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可能是对草原的破坏,D项错。

【答案】 

(1)A 

(2)B

(2018·

河北唐山模拟)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结合下图,完成下面三题。

(1)据图推测,华北平原最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季节为(  )

(2)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最容易造成土壤盐渍化的灌溉方式是(  )

A.排灌结合 B.大水漫灌C.管道渗灌 D.精准滴灌

(3)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

A.生物物种减少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板结加重D.地下水水位下降

(1)题,图中显示影响土壤盐渍化的因素主要是降水和蒸发,降水量越大,土壤中的盐分下渗淋溶越多,土壤盐分含量越低;

盐分随着水分的蒸发向地表集聚,蒸发量越大,地表和土壤中盐分含量越高。

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此时锋面雨带尚未到达,降水少,淋溶作用弱,所以容易导致盐分向地表或土壤层集聚,导致土壤盐渍化。

所以A选项正确。

(2)题,通过上题分析可知,盐渍化的形成与土壤中水盐运动有关。

在农业生产的灌溉过程中,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容易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在干旱的季节由于蒸发强烈,地下水容易向地表或土壤层运动,形成土壤盐渍化。

第(3)题,土壤盐渍化使土体通气性、透水性变差,土壤板结变硬,养分有效性降低,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产量降低,但不会导致物种的减少,所以A错、C对;

水土流失的强度与降水强度、地形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与土壤盐渍化无关,B错;

由于土壤板结,土壤透水性变差,所以地下水难以下渗,地下水水位不一定会下降,D错。

(1)A 

(2)B (3)C

学习至此,请完成限时规范训练21

本讲知识体系

自我评价

我学会了:

我的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