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三黑和土地》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144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三黑和土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三黑和土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三黑和土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三黑和土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三黑和土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三黑和土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三黑和土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三黑和土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三黑和土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三黑和土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三黑和土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三黑和土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三黑和土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三黑和土地》人教部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三黑和土地》人教部编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三黑和土地》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三黑和土地》人教部编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三黑和土地》人教部编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三黑和土地》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三黑和土地》人教(部编版)

19 三黑和土地

导学案设计

课题

三黑和土地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重点语句理解三黑对土地的态度,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感受诗歌的特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质朴的语言特色和巧妙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对土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2.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

(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

2分钟)

1.请学生说一说对土地的感受。

2.了解学习要求。

3.介绍作者。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畅谈感受。

2.默读学习提示,了解本篇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

3.交流诗人的资料。

  教师可强调略读课文的特点,激发学生自读自学的兴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用时:

10分钟)

1.组织学生自由读文,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2.指名读诗。

3.全班交流概括,用小标题的形式划分诗歌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想一想诗歌中都描写了哪些内容。

2.分小节读诗。

3.全班交流自己对内容的感知。

(重获土地的喜悦,翻地、耙地、播种,回忆苦涩生活,憧憬美好未来。

  学生概括诗歌内容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诗歌内容。

三、体会情感,品析形象(用时:

20分钟)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三黑的喜悦之情,借助资料补充深入理解。

2.引导学生学习第4~8节,通过三黑的行动描写体会三黑对土地的热爱。

 

3.学习第9~15节,说一说三黑都想到了哪些内容?

从中又体会到了哪些情感。

1.自由朗读第1~3节,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三黑的喜悦之情。

(结合“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恨不得”来体会这份喜悦。

2.把描写三黑动作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认真体会。

(抓住“翻起”“打碎”“耙了几遍”体会三黑勤劳、认真劳作的特点;抓住比喻句体会三黑勤劳耕作、热爱土地的特点。

3.默读第9~15节,画出三黑联想到的内容。

(1)苦涩的回忆。

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

(2)美好生活的向往。

联系诗歌内容理解,再发挥想象说一说还有哪些美好的向往。

1.在体会喜悦之情时,教师要适当补充农民重新获得土地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2.在体会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时,可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好处,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的巧妙。

3.在了解三黑的回忆时,可以适当补充农民没有土地时的痛苦生活,从而体会土地来之不易,更能深刻感受三黑对土地的深沉挚爱。

四、特色朗读,表达观点(用时:

8分钟)

1.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后阅读链接。

2.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

3.引导学生表达对土地的感受。

1.小组里进行分工,练习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有感情朗读的效果。

2.用不同的形式展示朗读成果。

3.畅谈感受。

  教师可以鼓励小组同学采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展示朗读。

课前请学生提供必要的音乐、画面等内容,课中教师辅助完成。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人教(部编版)

27*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导学案设计

课题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2.学习对比的写法,体会其中的妙处。

3.从诗歌的内容中受到如何做人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深刻的思想内涵,从中受到关于做人的启发。

2.学习诗歌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

(教师)

2.朗读诗歌,了解作者,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

(学生)

3.完成预学案作业。

(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激情引入,揭示课题(用时:

2分钟)

1.课件出示:

鲁迅先生的图片。

2.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3.课件出示:

诗人臧克家先生的简介。

1.欣赏鲁迅先生的图片,谈谈自己了解的鲁迅先生。

2.小组内交流对诗人的了解。

3.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在欣赏鲁迅先生的图片、了解鲁迅的环节中,学生可看图片并结合自己收集的有关鲁迅的资料,介绍鲁迅先生。

二、初步感知,识两种人(用时:

10分钟)

1.初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的主要内容。

2.播放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录音。

 

3.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确诗歌的结构划分。

(1)诗人笔下主要写了哪两种人?

他们各自有什么特征?

(2)诗歌可以分成几部分?

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诗歌。

 

1.自由读诗。

2.倾听朗读录音:

(1)认真倾听诗歌朗读录音,边听边小声跟读,掌握诗歌的节奏。

(2)边听边找准每句诗歌的关键词语,标出诗句的停顿与重音。

(3)借助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字词。

3.自主感悟诗歌主要内容。

(1)小组合作探究:

诗歌主要描写了哪两种人?

他们分别都是怎样对待人民的?

(2)小组合作探究:

诗歌的结构应该如何划分?

(第1小节为第一部分;第2~4小节为第二部分;第5~7小节为第三部分。

4.

(1)小组内朗读接龙。

小组成员每人读一行诗句。

(2)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1.关于读诗环节:

(1)学生初读要认真读,读准字音,不要忽视一个字。

(2)听录音朗读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用“/”标出节奏,用“·”标出重音。

(3)学生在读诗时,要边读边思考,看有什么发现。

 

2.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考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对比朗读,提升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为下文学习诗的表达方法做铺垫。

三、合作探究,感悟“精神”(用时:

20分钟)

探究诗意,感悟鲁迅精神:

1.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诗歌第1小节诗意。

(1)两个“有的人”分别指谁?

(2)理解诗句中的两个“活”字与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3)体会第1小节在整篇诗歌中的作用。

2.诗人为什么要以“有的人”为题?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诗歌的深刻内涵。

 

3.对比学习诗歌的第2小节、第5小节。

(1)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朗读。

(2)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悟。

4.

(1)指导学生利用学习诗歌第2小节、第5小节的方法自主学习第3小节、第6小节。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诗歌第4小节、第7小节,教师随机指导。

①探究“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深刻含义和这种人的结局。

②探究“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的伟大精神。

③根据“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这句诗体会作者的创作初衷。

5.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写法特色。

 

6.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朗读,再次感悟“鲁迅精神”的伟大。

总结:

“鲁迅精神”千古流芳,我们也要做有价值的人。

1.

(1)有感情地朗读第1小节。

自由表达对“有的人”的理解。

(2)全班交流:

两个“活”字与两个“死”字的深刻内涵。

(3)小组合作探究:

诗歌第1小节在整篇诗歌中的作用。

(第1小节点题,诗人主要写两种人。

一种人是反动派;另一种人是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

2.精读探究:

“骑、俯”两个字各写出了什么?

体会这两个字的用法;他们各自有着怎样的结局?

“摔垮”一词写出了什么?

结合这些关键词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3.

(1)自主、合作探究:

抓住关键词语“不朽、野草、地下的火烧、烂”等体会诗句的深刻含义。

(2)总结、对比两种人的不同做法与结果,谈自己的感受。

4.

(1)小组交流探究“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这句诗的深刻含义。

(2)围绕“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探究作者的创作初衷。

(这首诗不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鲁迅和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5.小组合作,探究写法。

(1)诗人通篇运用对比的写作方法,诗中具体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结构上:

每一小节中的前两句与后两句进行对比描写;第2小节、第5小节,第3小节、第6小节,第4小节、第7小节进行对比。

内容上:

反动派与具备“鲁迅精神”的人在如何对待人民方面进行对比;人民是怎样分别对待他们的进行对比。

(2)谈谈对这种写法的体会。

6.多种方式朗读,感悟“鲁迅精神”的伟大。

(1)男女生对读。

(2)同桌对读。

(3)教师与全体学生对读。

(4)思考:

诗人心中景仰的“有的人”仅仅指鲁迅先生吗?

(包括鲁迅先生在内的所有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

1.在探究诗句意思、理解深刻内涵的环节上:

(1)教师可作适当的背景补充,或者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来理解,效果会更好一些。

(2)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遇境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3)这首诗意蕴深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2.关于引导学生对比朗读和探究写作方法的环节:

(1)教师一定要在学生朗读欠缺的地方进行教师示范朗读,以突破难点。

(2)加强对比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3.“感悟鲁迅精神的伟大”环节:

把“‘赞叹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及歌颂具有鲁迅精神的人”的情感融入对诗句的理解中,在对诗的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浓厚情感并带着这种浓厚的情感投入到更加深情的诗句诵读中去。

四、知识拓展,课外阅读(用时:

8分钟)

1.向学生推荐诗人的其他作品,如《难民》《老马》等,供学生课外阅读。

2.找出几例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了人民利益而无私奉献的人,并说说他们的事迹。

与大家分享。

1.交流:

网络上还有哪些臧克家先生的作品?

2.阅读欣赏周恩来同志为悼念革命战友黄爱而写的《生别死离》。

  在这里学生可以从报刊、影视剧或身边的人中找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的事迹材料来阅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5《七律·长征》人教(部编版)

5 七律·长征

导学案设计

课题

七律·长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崖、渡、索”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课前准备

1.搜集与长征有关的资料和故事;制作与长征相关的图片课件,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视频。

(教师)

2.搜集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走进长征,感受主旨(用时:

5分钟)

1.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长征的岁月,并指导学生结合资料回忆长征相关的故事。

2.板书课文题目,并请学生说一说长征的背景资料。

3.课件出示长征的相关图片、视频片段,教师补充介绍长征的资料。

1.简单汇报搜集到的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及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丰碑》)

2.在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长征的资料,并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汇报。

3.通过观看关于长征的图片和影视资料,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在补充介绍背景资料时,可将关于长征的经典故事以图片或短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探究愿望,让学生说出每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如:

《倔强的小红军》中的陈赓,《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丰碑》中的军需处长等,进而更深刻地体会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

二、学习字词,质疑问难(用时:

10分钟)

1.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学习交流活动。

3.教师相机指导“逶迤、磅礴、岷山”等词语的读音。

4.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1.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读不准的字、易错字,同桌间相互交流。

2.同桌互读,熟记字词。

组长用字卡检测组员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语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同学交流识字方法。

3.在教师指导下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等词语的读音。

4.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1)学生小组学习,组长组织组员朗读课文,并进行相互评议。

(2)小组选派代表朗读课文。

全班评议,正音。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崖、渡、索”。

2.难理解的词语相机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学生汇报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理解词语。

重点把握“逶迤”“磅礴”“岷山”几个词语的读音、字形及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

15分钟)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提出学习要求:

(1)用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3)梳理未解决的问题。

2.引导学生结合资料,共同解决各小组的问题,并相机点拨讲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初步感受课文所表达的豪迈气概。

(1)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不同的方式(如:

齐读、轮读、分句读、表演读、想象读等)读课文,达到准确、流利。

(2)质疑:

小组选代表汇报学习结果,并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2.针对几个集中问题,结合资料交流自己的看法,并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重点弄清全诗写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几件大事,即走泥丸(过草地)、千里雪(翻雪山)、云崖暖(渡金沙江)、铁索寒(飞夺泸定桥)。

四、介绍文体,了解律诗(用时:

3分钟)

1.引导学生介绍“七律”,同时用课件展示相关资料。

2.引导学生拓展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

其他小组倾听并进行补充。

2.把自己最喜欢的毛泽东诗词有感情地朗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师生交流要点: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指导写字,规范美观(用时:

7分钟)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

崖、渡、索。

2.播放生字动漫,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间架结构等。

3.示范书写。

4.组织学生评议,再次练写。

1.认读生字。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随着教师示范,练习书写。

4.交流生字间架结构要点,修改自己书写的生字。

  要重视书写评价,引导学生充分交流书写要点,互相评议,然后再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用时:

5分钟)

1.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组织学生集体评议同学的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事件场景。

2.同学间互相提一提建议。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诗中提到的长征路上的几件大事的想象画面,描述场景。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用时:

6分钟)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请学生默读并思考)

1.你认为诗中的哪个词或字最能说明红军长征的“难”?

哪个词或字最能说明红军战士的“不畏难”?

请找出来。

2.结合相关词句写写自己的感受。

3.想好后先和你的学习伙伴交流感受。

 

小组合作学习全诗:

1.默读全诗,画出相关词句,思考问题。

2.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出自己的感受,再写写自己此时的想法。

3.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1.学生汇报体现红军长征“难”时应联系“万水千山”“逶迤”“磅礴”“云崖”“铁索寒”等词语,教师可结合图片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2.教师指导学生在体会长征的“难”与红军“不畏难”时,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读出自己的理解,深化对诗句的感悟。

三、品读全诗,体会情感(用时:

24分钟)

1.引领学生学习第一、二句(第一部分)。

(1)导学:

读“只等闲”一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2)重点理解:

“只”表达的是红军战士对“远征难”的轻蔑。

2.引领学生学习第三至六句诗(第二部分)。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万水千山”是虚指,诗中实写了哪些“山”和“水”?

(2)五岭长,乌蒙高,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跳动的细浪”和“滚动的泥丸”。

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

(3)指导学生巧妙处理关键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3.播放视频:

红军强渡大渡河。

帮助理解“云崖暖”和“铁索寒”。

4.引领学生学习第七、八句诗(第三部分)。

(1)哪两句诗写红军取得了远征的胜利?

(2)全诗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1.朗读第一句,想一想“远征难”都包括哪些困难。

(结合第三至六句诗中相关词语进行交流汇报。

(1)抓住“只等闲”谈自己的体会。

(2)反复研读体会“只”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2.围绕自学提示,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体会“万水千山”。

这个词语说明红军在长征路上历经千难万险,诗中所讲的事件只是长征的缩影。

(2)体会第三、四句诗运用的夸张的修辞方法。

(3)练习朗读,读出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的气势,以及红军战士越五岭就如“腾细浪”,跨乌蒙就如“走泥丸”的英雄气概。

3.学习伙伴之间谈谈“云崖暖”和“铁索寒”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至六句诗。

4.小组交流学习第七、八句诗。

(1)“更喜”“尽开颜”表达了红军战士战胜万水千山后的喜悦之情。

(2)全班交流:

全诗采用了“总—分”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1.学生在理解第二句的“只等闲”时,结合学习卡的内容说一说哪些事在红军看来“只等闲”,生活中哪些事是真正的“只等闲”。

用自身感受与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以求达到深入理解主题的目的。

2.此环节,师生应具体分析,作者先用夸张的手法体现山势险峻;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的修辞方法反映其渺小。

结合七律的写法特点,找一找每句诗中意思相对的词语,从中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如“腾细浪”对“走泥丸”、“云崖暖”对“铁索寒”。

从这些相对的词语中让学生谈一谈红军战士具有怎样的精神。

同时,教师应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想象、联想,借助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四、回归全文,激情朗读(用时:

5分钟)

1.引读:

同学们,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让我们带着满腔的崇敬之情齐读这首诗吧!

2.引问:

你最想对长征途中的战士说些什么?

1.配乐齐读全诗。

2.集体交流,汇报自己要对战士说的话。

  教师在引导学生说出对红军战士想说的话时,可以在音乐和视频画面的渲染下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