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1556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27 大小:63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7页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7页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7页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7页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7页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7页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7页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7页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7页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7页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7页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7页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7页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7页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7页
亲,该文档总共1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1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docx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

生物奥赛辅导材料

第一部分简要归纳

一、植物学部分

1、高等植物具有世代交替,孢子体减数分裂产生孢子,孢子形成配子体,配子体产生配子(精子和卵)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合子(受精卵)发育成孢子体。

2、吃的海带是孢子体,苔藓植物的配子体独立生活(孢子体寄生在配子体上),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都是孢子体发达。

3、裸子植物的胚乳是雌配子体(n),被子植物胚乳是多倍体(多为3n)

4、导管只在被子植物体内出现,在蕨类和裸子植物体是管胞。

5、筛管只在被子植物内有,在蕨类和裸子植物中是筛胞。

6、在种子植物体内的(导管、管胞)和(纤维、石细胞)是成熟后死去,但具有功能的组织。

7、在种子植物体内的(筛管、筛胞)是成熟后细胞核消失,但仍是生活的细胞。

8、药用冬虫夏草是(子囊菌孢子侵入昆虫幼虫体内,形成菌核)而形成的。

9、在蕨类植物生活史中出现异孢现象的是(卷柏)植物。

这一现象的出现,在系统发育上对(种子)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0、水绵的生活史中只有核相交替,没有世代交替。

11、根的初生木质部为外始式发育,初生韧皮部也是,茎的初生韧皮部也是外始式,但茎的初生木质部是内始式

12、花程式

13、买麻藤科植物是没有颈卵器的颈卵器植物,茎内次生木质部有导管,是裸子植物中最进化的性状

14、部分科的典型特征(以前发过的资料)

15、营养器官的变态类型及代表植物

二、植物生理学部分

1、暗反应也是需要光的,因为有些酶没有光不能产生,如: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没有光的情况下是不能产生的。

2、光合作用产生ATP有环式和非环式,非环式通过光系统Ⅱ到光系统Ⅰ,势能下降的过程产生ATP。

环式在光系统Ⅰ用还原辅酶剩余的能量来形成ATP。

3、红降现象也称增益效应和Emerson(爱默生)效应,证明有两个光系统。

4、水总是从水势高的区域向水势低的区域移动。

5、硝酸还原酶是诱导酶,只有在硝酸盐存在的情况下才大量的出现。

6、固氮酶除了有固氮作用外,还有放氢的作用,可使乙炔变成乙烯。

7、光呼吸是在下列哪些细胞器中进行的:

ADE

A、过氧化物体B、乙醛酸体C、高尔基体D、叶绿体E、线粒体

8、自叶绿体中输送出来,大量用于蔗糖合成的光合中间产物是:

D

A、果糖B、葡萄糖—6—磷酸C、果糖1,6-二磷酸D、磷酸二羟丙酮

9、西瓜和西红柿成熟后,其种子并不在有充分水分的果实中萌发,这是因为果实中:

A、PH不合适B、有抑制剂存在C、溶质浓度太大D、胚没有成熟

10、豆科植物根瘤中的豆血红蛋白的作用是:

C

A、与N2结合B、传递电子C、与氧结合D、使N2还原

11、叶绿体中的DNA不含有AB

A、组蛋白B、5-甲基胞嘧啶C、基因D、启动子

三、无脊椎动物学部分

1、水螅只有两个胚层,没有中胚层,没有体腔

2、涡虫(扁形动物)有了中胚层,但没有体腔

3、蛔虫(线虫动物)体腔称为原生体腔或假体腔

4、环毛蚓(环节动物)体腔称为次生体腔或真体腔

5、昆虫(节肢动物)是混合体腔。

6、马氏管起渗透调节和排泄作用,主要的排泄物是尿酸,直肠腺有重吸收水盐作用。

7、雌蛾的性信息素是由其腹部第8~9节节间膜上的腺体分泌的;蜂王信息素是由其上颚腺分泌的。

8、鳞翅目蛾类性信息素多为易挥发的脂肪族化合物;藻类信息素为C11碳氢化合物。

9、昆虫的信息素往往有一个双键,它是由△11去饱和酶催化的,该酶是至今发现的信息素唯一合成酶。

它能使饱和的脂肪酸链变成不饱和的,产生双键,然后在氧化、还原酶的作用下生成信息素。

10、蜂媒花多为黄色或蓝色。

蝶媒花多有鲜艳的红色或粉红色;蛾媒花多为白色或暗色;甲虫和蝇媒花多为白色或暗淡较原始的花

11、蝶媒花氨基酸的含量要高于蜂媒花

12、草履虫是典型的单细胞动物,其生殖有无性和有性两种方式。

草履虫有大小两个细胞核,在结合生殖过程中要经过减数分裂和消失等现象,最后形成的新个体中仍恢复到大小两个细胞核。

要结合生殖开始阶段,下列叙述哪个是正确的:

B

A、小核和大核都分裂两次B、小核分裂两次,大核逐渐消失

C、小核消失,大核分裂两次D、小核分裂两次,大核维持不变

13、间日疟原虫是我国重要的寄生虫病病原体之一,它有两个寄主:

人和按蚊。

按蚊吸血将一定时期的疟原虫带入人体,并在人体内裂殖发育。

当按蚊再吸血时又将适当时期的疟原虫吸入体内,断而完成发育。

疟原虫从人体进入蚊体的时期是:

D

A、子孢子B、裂殖子C、合子D、配子母细胞E、配子

14、海绵动物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科学家认为它是进化上的一个侧支,称为侧生动物,因为在个体发育中有胚层逆转现象。

15、水螅纲水母和钵水母纲水母皆呈圆盘状,营飘浮生活但水螅纲水母下伞面周缘有缘膜。

据此可将两者分开。

16、蛔虫的排泄系统仍是原肾型是因为肾细胞起源于外胚层。

17、乌贼在水中快速运动,其动力来自于外套膜肌肉的收缩。

18、个体发育(卵裂类型及典型生物;变态发育类型及生物)

四、

脊椎动物学部分

1、关于脊索动物的起源假说,加斯坦和贝利尔认为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的共同祖先类似于半索动物的羽鳃类。

进化过程是从原始后口动物进化到原始无头类,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

2、海鞘的逆行变态三大变化:

A、幼体是自由的,成体变成固着的,然后尾部的脊索消失;B、背神经管变成实心的背神经节;C、鳃裂数由少变多。

3、在脊索动物中只有海鞘和圆口动物中的盲鳗是雌雄同体的,(但都异体受精)

4、海鞘是开放式的血液循环。

5、骨质的结构是中胚层产生的,角质的结构都是外胚层产生的。

表皮衍生物(外胚层):

(1)外骨骼(角质):

角质鳞甲、毛、

蹄、指甲、爪

6、皮肤衍生物

(2)腺体:

汗腺、皮脂腺、乳腺、气味腺等

真皮衍生物(中胚层):

骨质鳞(硬、圆、栉)、骨质鳍条(角

质和鳞质、哺乳类骨板、实角(鹿角)

楯鳞:

由表皮和真皮层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

代表:

鲨鱼。

7、文昌鱼的表皮是单层的,但是到了脊椎动物表皮就是多层的。

8、椎体类型:

双凹型(鱼);后凹型(两栖类);前凹型(爬行类);双平型(哺乳类);马鞍型(鸟类)

9、颌弓与脑颅相接的类型:

(1)两接型:

低等软骨鱼、总鳍鱼、古代棘鱼类

(2)舌接型:

软骨鱼中的板鳃类、所有的棘鳍鱼类

(3)自接型:

肺鱼、陆生脊椎动物

(4)颅接型:

仅哺乳类

10、奔跑型的动物没有锁骨,只有肩胛骨一块,马和猎豹都是没有锁骨的,所以跑得快,使用前肢较多的攀缘动物锁骨发达。

11、牙齿进化趋势:

多出→再出,量多→少而恒定,同型→异型,侧生、端生→槽生

12、水生动物无唾液腺,哺乳类唾液腺含消化酶,其他动物的唾液腺仅湿润食物。

13、最原始的反刍类的骆驼有三个胃而不是四个胃。

14、小肠、十二指肠在鱼类有,圆口类没有。

在鸟类出现了肠和回肠。

盲肠在爬行类出现,结肠在哺乳类出现。

15、鳄鱼和哺乳类具有完整的次生腭。

两栖类开始有声带。

鸟类鸣管外有特殊的鸣肌。

16、海鞘中的血液开管式循环,血液定期改变方向,同一条血管轮流充当动脉和静脉,这在脊椎动物中是唯一的。

17、软骨鱼类动脉圆锥常具瓣膜,硬骨鱼类动脉球代替了动脉圆锥,不能主动收缩,不具瓣膜。

18、钱鱼类具H型主静脉系统,两栖类具Y型大静脉系统和肺静脉出现。

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肾门静脉退化消失。

19、软骨鱼的生殖方式:

卵生(虎头鲨),卵胎生(棘鲨),假胎生(星鲨)

20、鱼类(古脑皮);肺鱼和两栖类(原脑皮);爬行类开始出现亲脑皮,原脑皮为海马。

胼胝体为哺乳动物特有。

21、脑神经在无羊膜类是10对,羊膜类12对。

22、水生动物嗅觉发达,两栖类出现内鼻孔,爬行类以上出现鼻甲骨。

鸟类嗅觉不发达,四足类的犁鼻器。

鸟类舌前部角质化无味蕾。

五、动物行为学部分

1、动性是指动物在一定的外界刺激下所作随机的、不定向的活动。

运动的结果总是趋于有利的刺激而避开不利的刺激源。

2、趋性是定向的运动。

3、横定向与趋性比较接近,它总与刺激源保持一定的角度而不是直接向着刺激源或离开刺激源。

4、攻击行为是同种个体间发生战斗和攻击。

5、贝茨拟态:

无毒模仿有毒;缪勒拟态:

有毒模仿有毒。

默滕斯拟态:

强毒模仿弱毒。

6、黑头鸥把破蛋壳扔出巢外是因为破蛋壳会引来天敌。

7、熊蜂是地下筑巢的社会性采蜜昆虫,蜂群大小约为几百只。

8、动物占有和保卫一定空间的行为属于种内资源竞争。

六、动物生理学部分

1、第二信使有cAMP、IP、Ca离子等

2、输氧时给的混合气体:

95%的O2和5%CO2。

3、所谓生物钟是视交叉上核和松果体

4、胆碱是怎样使突触后膜去极化的?

——引起突触后膜对各种小离子(正离子)通透性增加

5、心肌细胞分两类细胞,一类是工作细胞:

不断进行收缩、舒张(心房肌、心室肌)另外一类是特殊分化的细胞(窦房结——心肌起博点;房室结——在窦房结不工作时可从此起博;浦肯野氏纤维——传导;房室束——传导)

6、肺泡的回缩力来自肺的弹力纤维和肺泡膜液体分子层表面张力

7、肾髓质高渗状态的形成有赖于肾小管的逆流倍增作用。

8、蛋白质分解产物能够刺激胆囊收缩素释放

9、阿托品可阻断M型胆碱能受体,箭毒可阻断N型胆碱能受体,酚妥拉明可阻断α型肾上腺素能受体,心得安可阻断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

10、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和组织的PH为7.4

11、蜗管里面是内淋巴液,前庭阶和鼓阶里面都是外淋巴液

12、血浆中没有碳酸酐酶,红细胞中有碳酸酐酶

13、神经纤维冲动传导的最高频率只能小于或等于不应期的倒数

14、人眼视网膜中央凹只有视锥细胞没有视杆细胞

七、生物化学部分

1、通过尼科尔棱镜形成平面偏振光,右旋光物质以“+”表示,左旋光“—”

2、细胞表面的信号分子的受体可分为三类:

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如烟碱型的乙酰胆碱受体);G蛋白偶联的受体(由于蛋白和GTP结合故称G蛋白,此蛋白较保守,在所有真核细胞中都相似。

由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细胞通路主要包括;cAMP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配酶连接的受体。

另外NO也是重要的信号分子和效应分子。

3、脲酶只能催化尿素水解(称为绝对专一性)

4、激素的化学本质分三类:

含氮激素(蛋白质类、多肽类,氨基酸衍生物类,如胰岛素、甲状腺激素);固醇类(由胆固醇转变而成,如睾酮、雌酮类);脂肪衍生物激素(如前列腺素)

八、分子生物学部分(DNA的复制、转录、翻译;基因表达与调控;基因工程等内容)

1、限制性内切酶是在某一位点上切割双链DNA分子

2、维系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化学键是(肽键)

九、微生物学部分

1、芽孢是抗逆必极强的休眠体,不具有繁殖功能;伴胞晶体对鳞翅目的幼虫有毒杀作用。

2、细菌的形状取决于染色体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3、流感病毒受体是红细胞和易感动物粘膜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狂犬病毒的受体是细胞表面的乙酰胆碱。

至今尚未发现植物细胞表面存在着病毒受体。

4、1971年Diener首次阐明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的病原是类病毒(单链环状RNA分子)

5、溶源性细菌是指在其染色体整合有:

B

A、温和噬菌体B、温和噬菌体基因组C、烈性噬菌体D、烈必噬菌体基因组

6、琼脂是最理想的凝固剂,常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5~2%琼脂制成固体培养基。

此外,硅胶是由硅酸钠和硅酸钾制成的胶体,且不含有机物,常用于培养自养菌固体培养基的凝固剂。

病毒是专性寄生的,不能在这些培养基上培养,而只能用鸡胚、组织培养物或敏感动物等进行培养。

7、发酵的特点:

(1)无氧条件下进行

(2)生物氧化最终电子受体是氧化性代谢中间产物(3)产能方式是底物水平磷酸化(4)产生能量少(5)一般是专性厌氧菌及兼性厌氧菌进行的

8、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途径:

EMP途径、不完全HMP途径、ED途径

9、有氧呼吸特点:

(1)有氧条件下进行

(2)葡萄糖彻底氧化为H2O和CO2(3)氧化过程所脱下的电子经完整电子传递链(4)最终电子受体是分子氧(5)释放较多能量(6)一般是好氧菌和兼性厌氧菌进行的

10、根据最终电子受体不同可把无氧呼吸分成硝酸盐呼吸、硫酸盐呼吸、硫呼吸、碳酸盐呼吸、延胡羧酸呼吸等,其中最典型例子是硝酸盐呼吸

11、细菌群体生长曲线是以细菌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

共分四个时期:

延滞期(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12、发酵工业常采用以下措施来缩短延滞期:

(1)以对数期细菌作为种子进行接种

(2)加大接种量(3)发酵培养基成分与种子培养基成分尽量接近等

13、对数期是发酵生产最佳“种子”;是科研的理想材料;是增殖噬菌体的宿主最适菌龄

14、稳定期是发酵生产收获菌体或收获与菌体生长一致的代谢产物的最佳时期。

衰亡期细菌会出现畸形。

15、高压蒸汽灭菌是最广泛的一种灭菌方法,121℃(1.03×105Pa)灭菌15~20分钟

16、超高温灭菌可保存食品的营养和风味,135~150℃,灭菌2~6S

17、干热灭菌用于一玻璃器皿或金属制品的灭菌,170℃,灭菌1h或160℃灭菌2h

18、质粒pBR322常作为大肠杆菌的克隆载体;酵母2um质粒常作为酵母的克隆或表达载体;柯斯质粒载体是由λ噬菌体的粘性末端和质粒构建而成,常作为大肠杆菌的克隆载体;Ti质粒衍生物是由根癌土壤杆菌的Ti质粒改造而成的,可作为植物基因工程的载体。

19、多数真菌、放线菌等都是生长因子养型微生物,不需要外界提供生长因子

20、检测自来水是否污染,我国规定1000mL水中大肠杆菌数不超过3个

21、转化是指外源DNA片段被受体菌的感受态细胞吸收后,得到一个获得部分新遗传性状的转化子。

22、转染是指当用噬菌体或其他病毒的DNA去感染宿主的感受态细胞,进而产生正常噬菌体或病毒的后代。

23、转导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细菌DNA从供体菌转移到受体菌的过程

一十、细胞生物学部分

1、最早发现的支原体是拟胸膜肺炎病原体。

2、大肠杆菌质粒按表现型效应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F因子(性因子,有的大肠杆菌有,F+,没有用F-表示);第二个是抗性因子;第三类是大肠杆菌素原因子

3、人眼分辨力0.2mm,光学显微镜是0.2um,电子显微镜是0.2nm

4、膜上磷脂分子的运动最常见侧向运动,最少见的是翻转

5、不同膜上的ATP合成酶是不一样的。

现在认为,ADP和磷酸基结合到酶上,以及ATP释放都需要能量

6、在核糖体大亚基上面有三个位点:

A位点,P位点,E位点

7、微管直径是24nm,微丝直径是7nm,中间纤维直径是10nm

8、ES细胞是胚胎干细胞,EG细胞是胚胎原始生殖细胞

9、获得人干细胞四条途径:

(1)从人的早期胚胎中获得;

(2)从早期流产胎儿原始生殖腺中获得;(3)从人的克隆胚胎中获得;(4)从成体获得成体干细胞

10、三主干:

古核生物、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六界:

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11、原癌基因通过三条途径变成癌基因:

(1)通过易位或转座;

(2)基因扩增(3)在基因内部发生了点突变

12、G1检验点控制细胞由G1进入S期;G2检验点控制细胞由G2进入M期;M检验点控制细胞由M期进入G1期

13、死亡基因:

促进细胞调亡的基因。

如线虫中ced-3基因,ced-4基因,哺乳动物中的ICE基因

14、生存基因:

维持细胞生存,而不是促进细胞数目增加。

如线虫中ced-9基因,哺乳动物中的BCL-2基因家族某些成员。

15、肿瘤抑制基因:

它的失活是人类肿瘤中发生频率最高的遗传事件之一。

最重要的是P53基因

16、“信号肽”(内质网上核糖体合成);“转运肽”(细胞质中合成叶绿体中蛋白质前体的N端序列);“导肽”(细胞质中合成线粒体中蛋白质前体的N端序列)

一十一、遗传学部分

1、XY型性别决定是人类、哺乳类、某些两栖类和某些鱼类,以及很多昆虫和雌雄异株的植物等的性别决定类型;ZW型是鸟类、鳞翅目昆虫,某些两栖类及爬行类动物的性别决定类型。

另外蜜蜂的性别取决于染色体数。

雌雄同株(同体)生物不存在这些情况

2、染色体图上的一下图距单位是厘摩(cM);细菌的基因的作图单位不是厘摩,而是分钟,用时间表示;人类基因组物理图谱的单位是bp(碱基对)

3、人类基因定位不能用测交方法,而用家系分析法、体细胞杂交法

4、基因库是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部和,包括核基因和质基因;而基因组是单倍体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

5、X染色体又叫第一染色体

6、位点是DNA或RNA分子中某一确定的碱基序列;而基因座是特定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占据的一定长度(或指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

7、显性上位(12:

3:

1);隐性上位(9:

3:

4);累加作用(9:

6:

1);互补作用(9:

7);重叠作用(15:

1);抑制作用(13:

3)

第二部分分章概述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化合物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含量占生物体总质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称大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

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称微量元素,如Fe、Mn、Zn、Cu、B、Mo等。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糖类

1.生物学功能参与细胞组成,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2.组成元素及种类

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分单糖、寡糖、多糖三类。

单糖是不能水解的最简单的糖类,其分类中只含有一个多羟基醛或一个多羟基酮,如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葡萄糖和果糖都是含6个碳原子的己糖,分子式都是C6H12O6,但结构式不同,在化学上叫做同分异构体。

核糖(C5H10O5)和脱氧核糖(C5H10O4)都是含有5个碳原子的戊糖,两者都是构成生物遗传物质(DNA或RNA)的重要组成成分。

寡糖(低聚糖)是由少数几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得的糖。

常见的是含有2个单糖单位的双糖,如植物细胞内的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内的乳糖,存在于藻类细菌、真菌和某些昆虫细胞内的海藻糖等。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缩聚而成链状大分子,与单糖、双糖不同,一般不溶于水,从而构成贮藏形式的糖,如高等植物细胞内的淀粉,高等动物细胞内的糖元。

纤维素是植物中最普遍的结构多糖。

(二)蛋白质

1.生物学功能催化、运输、免疫、调节作用,结构和机械支持作用、收缩功能。

2.组成元素和基本组成单位

蛋白质主要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多数还含有S。

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除甘氨酸外,蛋白质中的氨基酸都具有不对称碳原子,都有L—型与D一型之分,为区别两种构型,通过与甘油醛的构型相比较,人为地规定一种为L型,另种为D一型。

当书写时—NH2写在左边为L型,-NH2在右为D型。

已知天然蛋白质中的氨基酸都属L型。

氨基酸与氨基酸之间可以发生缩合反应,形成的键为肽键。

肽是两个以上氨基酸连接起来的化合物。

两个氨基酸连接起来的肽叫二肽,三个氨基酸连接起来的肽叫三肽,多个氨基酸连接起来的肽叫多肽。

多肽都有链状排列的结构,叫多肽链。

蛋白质就是由一条多肽链或几条多肽链集合而成的复杂的大分子。

20种基本氨基酸中,有许多是能在生物体内从其他化合物合成的。

但其中有8种氨基酸是不能在人体内合成的,叫必需氨酸。

20种氨基酸的分类,主要是根据R基来区分的,分为脂肪族、芳香族和杂环族三类,其中脂肪族又分为中性(一氨基一羧基)、酸性(一氨基二羧基)和碱性(二氨基一羧基)氨基酸。

按R基的极性分为极性和非极性氨基酸。

3.结构

蛋白质结构分一、二、三、四级结构。

一级结构:

多肽链中氨基酸连接方式及排序。

二级结构:

是指多肽链本身折叠和盘绕方式,这种周期性的结构是以肽链内或各肽链间的氢键来维持。

天然蛋白质二级结构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自由回折四种。

例如动物的各种纤维蛋白,它们的分子围绕一个纵轴缠绕成螺旋状,称为α–螺旋。

相邻的螺旋以氢键相连,以保持构象的稳定。

指甲、毛发以及有蹄类的蹄、角、羊毛等的成分都是呈α–螺旋的纤维蛋白,又称α–角蛋白。

β–折叠片是并列的比α–螺旋更为伸展的肽链,互相以氢铸连接起来而成为片层状,如蚕丝、蛛丝中的β–角蛋白。

三级结构:

是指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构成一个很不规则的具有特定构象的蛋白质分子。

四级结构:

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聚合而成特定构象的蛋白质分子。

构成功能单位的各条肽链,称为亚基,一般地说,亚基单独存在时没有生物活力,只有聚合成四级结构才具有完整的生物活性。

如:

血红蛋白是由4个不同的亚基(2个α肽链,2个β链)构成的,每个链都是一个具三级结构的球蛋白。

4.特点

(1)胶体性质:

蛋白质分子量很大,容易在水中形成胶体粒,具有胶体性质。

在水溶液中,蛋白质形成亲水胶体,就是在胶体颗粒之外包含有一层水膜。

水膜可以把各个颗粒相互隔开,所以颗粒不会凝聚成块而下沉。

(2)变构作用:

含2个以上亚基的蛋白质分子,如果其中一个亚基与小分子物质结合,那就不但该亚基的空间结构要发生变化,其他亚基的构象也将发生变化,结果整个蛋白质分子的构象乃至活性均将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变构或别构作用。

例如,某些酶分子可以和它所催化的最终产物结合,引起变构效应,使酶的活力降低,从而起到反馈抑制的效果。

(3)变性作用:

蛋白质在重金属盐(汞盐、银盐、铜盐等)、酸、碱、乙醛、尿素等的存在下,或是加热至70~100℃,或在X射线、紫外线的作用下,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和破坏,从而失去生物学活性,这种现象称为变性。

变性过程中不发生肽键断裂和二硫键的破坏,因而不发生一级结构的破坏,而主要发生氢键、疏水键的破坏,使肽链的有序的卷曲、折叠状态变为松散无序。

这种变化不可逆。

(三)核酸

1.生物学功能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每一个细胞中。

核酸也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性、变异性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种类

核酸分DNA和RNA。

所有生物细胞都含有这两大类核酸(病毒只含有DNA或RNA)。

3.组成元素及基本组成单位

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每个核酸分子是由几百个到几千个核苷酸互相连接而成的。

每个核苷酸含一分子碱基、一分子戊糖(核糖或脱氧核糖)及一分子的磷酸组成。

DNA的碱基有四种(A、G、C、T),RNA的碱基也有四种(A、G、C、U)。

DNA中碱基的百分含量一定是A=T、G=C,不同种生物的碱基含量不同。

RNA中A﹣U、G﹣C之间并没有等量的关系。

4.结构

DNA一级结构中核苷酸之间唯一的连接方式是3’、5’﹣磷酸二酯键(5’端为磷酸)。

所以DNA的一级结构是直线形或环形的结构。

DNA的二级结构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绕同一中心轴构成双螺旋结构。

常有A、B(即Watson-Crick模型)、C型和Z型(左手螺旋)。

5.性质

(1)一般性质

核酸和核苷酸既有磷酸基,又有碱性基团,为两性电解质,因磷酸的酸性强,通常表现为酸性。

核酸可被酸、碱或酶水解成为各种组分,其水解程度因水解条件而异。

RNA在室温条件下被稀碱水解成核苷酸而DNA对碱较稳定,常利用该性质测定RNA的碱基组成或除去溶液中的RNA杂质。

DNA为白色纤维状固体,RNA为白色粉末;都微溶于水,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

常用乙醇从溶液中沉淀核酸。

(2)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

核酸中的嘌呤碱和嘧啶碱均具有共轭双键,使碱基、核苷、核苷酸和核酸在240~290nm的紫外波段有一个强烈的吸收峰,最大吸收值在260nm附近。

不同的核苷酸有不同的吸收特性。

由于蛋白质在这一光区仅有很弱的吸收,蛋白质的最大吸收值在280nm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鉴别核酸纯度及其制剂中的蛋白质杂质。

(3)核酸的变性和复性

①核酸的变性:

是指核酸双螺旋区的氢键断裂,碱基有规律的堆积被破坏,双螺旋松散,发生从螺旋到单键线团的转变,并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