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1569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8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名师制作优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

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的基本史实。

2.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

3.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

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3)意义: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背景

特点

成就

意义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表现

①农业:

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意义: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思维点拨]

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2年)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

[图解识记]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关系

[思维点拨]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

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1956年)

①国内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当前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国民经济调整(1960~1965年)

①目的:

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②方针:

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③成效:

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探索失误

(1)内容

总路线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运动

大办工业和农业;工业生产各部门制定出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农业上出现了主观臆断的口号。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2)影响

①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②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思维点拨]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易混易错]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

(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的问题,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2)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

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3.调整

(1)周恩来:

1971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邓小平:

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图解识记]

1956~1976年成功的探索、失误及启示

主题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一五”计划

史料一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

……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史料二 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史料解读]

史料一划线句子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史料二划线句子主要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目标和道路选择。

[问题思考]

根据上述史料,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并分析这一特点的成因。

提示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因:

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

2.三大改造

史料 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史料解读]

史料隐含两层信息:

一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逐渐消失;二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问题思考]

史料反映了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提示 变化:

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意义:

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

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题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

史料 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性,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史料解读]

史料中的划线句子表明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

你怎样认识?

提示 主张:

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

认识:

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史料一 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

农村……城市中……一而再、再而三地①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

——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史料二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②公共食堂、幼儿园……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

——1958年4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史料解读]

①说明当时的经济建设出现了冒进倾向。

②说明集体化被明显夸大了。

[问题思考]

史料一说明“大跃进”有哪些危害?

史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什么特点?

实质如何?

提示 危害: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特点:

“一大二公”。

实质:

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3.探索中的调整

史料 1962年3月7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1962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

这次调整计划,实质上①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方面。

各种材料的分配,要②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

——《陈云与新中国经济建设》

[史料解读]

①中“放慢”和“重点真正放到农业”反映了调整重工业和农业的比例关系。

②中“先满足”和“主要是日用工业生产品”反映了调整农业和轻工业的关系。

[问题思考]

依据史料分析此次调整的内容有哪些?

实质是什么?

提示 内容:

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

实质:

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

事件

特征

影响

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1)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

(4)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大跃进”

大炼钢铁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

到严重影响

全面认识“一五”计划

1.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

工业化)两翼(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3.成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1.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到1957年,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上升到45.0%。

重、轻、农之比由1953年的17.6∶29.6∶52.8变为1957年的27.3∶29.2∶43.5。

这说明“一五”计划(  )

A.使重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B.使我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使国民经济的比例达到合理

D.使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题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 A

解析 材料数据说明在“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A项符合题意。

B、D两项不符合史实,当时国民经济的比例仍然不够合理,C项不正确。

2.下面是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四枚邮票。

其反映的本质是(  )

A.劳动人民主人公的责任意识

B.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热情

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变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发展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题点】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C

解析 题目的关键词是“本质”。

从四枚邮票的内容可知,这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本质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

3.1953年12月开始实行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

以上政策的实施有利于(  )

A.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B.提高城乡生活水平

C.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

D.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题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 D

解析 粮食计划收购政策,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是配合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有利于形成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4.下图为新中国某历史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从中可以看出(  )

A.“一五”计划开局之年农业总产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B.“三大改造”期间的工业总产值始终不及农业总产值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总产值进一步下降

D.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发展趋势

【考点】探索与失误

【题点】探索中的失误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1958年我国开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合变化图,农业总产值不断下降,故C项正确。

5.(2018·北京朝阳高一检测)1960年第四季度,毛泽东主席在中央的一次会议上提出“要搞几年慢腾腾,不要务虚名而遭实祸”,于是出台了“调整、巩固、提高”六字方针。

随后,周恩来总理又加上两个字为(  )

A.恢复B.改造

C.跃进D.充实

【考点】探索与失误

【题点】成功的探索

答案 D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1960年提出的八字方针,结合所学可知,八字方针的内容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因此周恩来总理又加上的两个字是“充实”,故D正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2万公斤》《皮棉亩产5000斤》和《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

材料二 “大跃进”时期的宣传漫画。

材料三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年份

工业总产值

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

比上年

1966年

2534亿元

+317.3%

558.7亿元

+24.4%

1967年

2104.5亿元

-10%

419.4亿元

-24%

1968年

2015.3亿元

-4.2%

361.3亿元

-13.9%

(1)上述材料所示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结合材料说明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危害。

(2)材料一、二涉及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试作简要评价。

(3)针对材料三所示问题,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考点】探索与失误;国民经济的劫难

【题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时综合

答案 

(1)根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路线、经济路线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极“左”错误。

危害: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2)“大跃进”运动。

评价:

是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3)周恩来的调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解析 第

(1)问阅读材料,分析出“左”倾错误是造成“大跃进”和国民经济下滑的原因,结合所学归纳出危害;第

(2)问观察图片,分析“大跃进”运动及评价;第(3)问根据时间为“文化大革命”时期,联系20世纪70年代初的调整措施进行回答。

[基础达标]

1.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  )

   我国制造的第    长春一汽生产的

一批喷气式飞机   首批解放牌汽车

A.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C.“大跃进”运动改变经济落后

D.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题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 B

解析 第一批喷气式飞机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都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故B项正确。

2.下边是1957年刊出的新闻漫画“特快列车”。

其折射的历史是(  )

A.土地革命的开展B.国民经济的恢复

C.三大改造的完成D.工业建设的起步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题点】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C

解析 从列车上的标语“公私合营”“合作化”和站牌“社会主义”可知。

3.(2018·石家庄高一检测)“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运动(  )

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题点】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C

解析 从“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出是过渡时期对农业实行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

对农业的改造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

4.(2017·天津学业水平测试)新中国成立后,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题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的成就都是“一五”计划的重大成果。

5.“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中共它所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这里的“大会”是指(  )

A.中共七大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考点】探索与失误

【题点】成功的探索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中共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故C项正确。

6.读下图。

1958年,为了在“两年到三年”内“超过英国”,中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该运动的最大特点是(  )

A.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

B.变革生产关系,追求高速度

C.公有化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D.鼓足干劲,科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探索与失误

【题点】探索中的失误

答案 A

解析 1958年正处于“大跃进”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建设的特点是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故A项正确。

7.(2017·山西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一幅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宣传画,该画直接反映出我国当时(  )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B.“一五”建设成就显著

C.农业领域浮夸风盛行D.乡镇企业普遍建立

【考点】探索与失误

【题点】探索中的失误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50年代末期”“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可知当时农业领域浮夸风盛行,故C项正确。

8.“大跃进”运动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高速度,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大办”“特办”的口号,如全党全民大炼钢铁、大办铁路、大办万头猪场等。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吸取了苏联建设教训B.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C.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D.滋长了右倾错误

【考点】探索与失误

【题点】成功的探索

答案 C

解析 “大跃进”是“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9.1961年,中共中央起草颁布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取消了农村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

这说明(  )

A.由于物资匮乏,生活必需品要凭票供应

B.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C.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全面展开

D.为调整国民经济取消了人民公社体制

【考点】探索与失误

【题点】成功的探索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1961年中共中央取消农村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说明中共中央在进行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故B项正确。

10.(2018·广州二中期末)据统计,1963年《人民日报》元旦献词高频词汇有“调整、企业、国民经济、困难、农业生产”等。

对高频词汇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A.“调整”的重点在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B.“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公私合营

C.“困难”的根源是“一边倒”方针

D.“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遭否定

【考点】探索与失误

【题点】成功的探索

答案 A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中关键信息“1963年”“《人民日报》”“调整、企业、国民经济、困难、农业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这反映的是1962年政府大力调整国民经济,重点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改正之前的“左”倾错误,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故A项正确。

[能力提升]

11.1951年美国《时代》周刊上登载“在统治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将近两年以来,共产党的经济成就何在?

他们最大的成功是制止了通货膨胀,至少暂时做到了”。

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美国敌视中国,此报道无史料价值

B.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取得了成就

C.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题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时代》周刊认为新中国的经济成就“最大的成功是制止了通货膨胀”,说明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取得了成就,故B项正确。

12.“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  )

A.优化工业分布格局B.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奠定了工业化基础D.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题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 A

解析 根据“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可知主要是在工业布局方面的调整,故A项正确。

13.田汉诗云:

“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

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它(  )

A.颂扬“一五”计划时期重工业的巨大成就

B.反映了“大跃进”违背客观规律对环境的破坏

C.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考点】探索与失误

【题点】探索中的失误

答案 B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大跃进”运动,由“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可知,材料反映了“大跃进”运动对环境的破坏,故B项符合题意。

14.阅读下列《国民经济发展统计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值

中的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