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1638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

《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x

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

2016年河南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6·河南信阳一模)秦朝的《行书律》规定:

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

不能有片刻稽留。

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

《邮驿令》。

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

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根据“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的驿置是以递送文书特别是紧急而重要的公文为主的组织,其传递方法以轻车快马为主,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是以政治目的为主,而不是为了经济交流,故A项错误;各个朝代之所以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中央的紧急公文能够快速的送达地方,地方上的情况也能迅速地传到中央,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重视邮驿制度是为了保证政令畅通,不是为了推动交通网络的完善,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只可以看出在邮驿制度方面的立法,没有其他方面的立法,不能说是为了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

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

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  )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反映周天子权威削弱,但不能说明开始削弱,故A项错误;从材料时间可知是春秋时期,当时仍然是贵族政治,故B项错误;宗法制度主要是血缘关系,材料可以说明宗法制度遭到破坏,但不是最佳选项,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诸侯不尽义务,“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说明分封制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6·河南信阳一模)《礼记》云:

“婚姻者,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可见,古时婚姻(  )

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      B.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根据“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知古时候的婚姻是追求“事宗庙”、“继后世”而不是追求物质,故A项错误;根据“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知古时候的婚姻是以为宗族的延续和祖先的祭祀为目的的结合,完全以家族为中心,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尊老爱幼”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的家庭分工,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6·河南开封一模)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

“用命,

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商汤伐夏时说: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

“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以上材料不能说

明(  )

A.统治者使用武力不断强化中央集权B.统治者借神抬高自己权威

C.统治者迫令和诱使诸侯按王的意志办事D.神权是由政权控制的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夏商周时期并未强化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中“恭行天罚”“天命殛之”“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天命诛之”等关键词可知其体现出统治者借神抬高自己权威,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中“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商罪贯盈,天命诛之”等信息可知夏启、商汤、盘庚、周武王都是利用天命说来强迫诸侯按王的意志办事,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夏启、商汤、盘庚、周武王都是借助神权来行事和采取军事行动,说明神权是有政权控制的,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5.(2016·河南郑州一模)《周礼·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

“诸侯城”;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

在城隅高度上,规定王宫“门阿之制,

以为都城之制,官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的实行

(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封建礼制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材料未涉及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与材料中“城邑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为……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相符,故B项正确;夏、商、西周时期,耕地十分规整,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与材料中“《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在城隅高度上”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周礼·考工记》”没有涉及后世的封建礼制,与材料不符,即使将“封建”理解为封邦建国,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分封制,故D项错误。

【答案】B

6.(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战国)条中

描写:

“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

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

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上述现象主要表明(  )

A.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战国时遭到进一步破坏

B.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

C.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缓慢

D.贵族政治文化被精英政治文化取代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犹尊礼重信”“犹宗周王”“犹严祭祀重聘享”“论宗姓氏族”“犹宴会赋诗”等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对于恪守礼乐制度的相关规定日渐淡化,故A项正确;法律在材料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儒家思想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政治文化的更替材料并未提及,故D项错误。

【答案】A

7.(2016·河南郑州一模)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

“以吏为师,三代

之旧法也。

秦人之悖于古者。

禁《诗》《书》而仅以法律为师尔。

”这说明(  )

A.三代时期儒法并重         B.夏商周采用“刑主德辅”的法律思想

C.秦朝抛弃了以吏为师的做法     D.法律是夏商周秦相沿的统治工具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创立儒家、法家学派,与“三代时期”即夏商周不符,故A项错误;与材料中“以吏为师,三代之旧法也”不符,没有涉及“刑主德辅”,故B项错误;秦朝抛弃了《诗》《书》,但保留了以吏为师,与材料中“秦人……仅以法律为师尔”不符,故C项错误;与材料中“以吏为师,三代之旧法也”“秦人……仅以法律为师尔”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8.(2016·河南郑州一模)有历史学家这样总结古代的选官制度:

“(当)子弟孱弱(时),(君)

擢才卒伍;道德沦丧,取诸孝廉;帝权危卵,联姻门阀;士族虚弊,科举大彰。

”这说明古

代创新选官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扩大统治基础   B.完善政府职能   C.提升官员素质   D.维护统治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扩大统治基础是维护统治的方式之一,与题中“根本目的”不符,故A项错误;完善政府职能是维护统治的方式之一,与材料中“根本目的”不符,故B项错误;提升官员素质是维护统治的方式之一,与材料中“根本目的”不符,故C项错误;是君主需要“创新选官制度”,以此维护统治,与材料中“(君)擢才”“帝权危卵”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9.(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数机构外,大

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

“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

十亡二三”。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尚未统一稳定         B.官员队伍的冗杂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中央集权的强化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初年国家已经实现了统一稳定,故A项错误;官员队伍的冗杂是君主专制强化和中央集权加强的结果,故B项错误;材料所说的“三省、六曹”等机构均属于中央机构,其名存实亡是君主专制加强的反映,故C项正确;“三省、六曹”等都是属于中央机构,不涉及地方机构,不属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10.(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唐朝初年的一份借贷契约记载:

“官有政法,人

从私契。

两和立契,画指为信。

”落款有钱主、借银人、保人、知见人等的签名、画指。

《唐

律疏议》第48条中有“诸化外人相犯,同类自相犯者,各以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唐

律)论”的规定。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古代中国有重视民法的传统      B.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完备

C.唐朝法律与罗马万民法某些原则相似D.唐朝时期外国人在中国有法外治权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唐律某些条款能够体现民法思想准则,但是不能代表中国传统社会重视民法,故A项错误;法律体系的完备材料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唐律具有较强的司法操作性,与罗马法具有共性的一面,故C项正确;“异类相犯者,以法律(唐律)论”可知外国人在中国并无特权存在,故D项错误。

【答案】C

11.(2016·河南信阳二模)入关之前满人政权皇位的继承采取的是贵族推举制,后来康熙继

承汉人的制度采取嫡长子继承和预立太子的做法,雍正则实行“秘密建储制度”。

这种变化

的实质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消除了官员结党营私的现象

C.促进了封建化的过程       D.解决了皇权继承问题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皇位继承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世袭君主制的核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维系君主专制的万世一统政治制度,皇位继承制的发展演变,其实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消除”两字绝对化化错误,故B项错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与材料的核心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皇位继承方式的转变,不能得出“解决了皇权继承问题”的结论,与材料中“变化的实质“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12.(2016·河南洛阳二模)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

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

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

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军机处,未涉及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廷寄制度,并未体现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本大題共2小题。

第13小题12分,第14小题12分,第14小题28分,,共计52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2016·河南焦作一模)(12分)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

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

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考点】

(1)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得出相同:

保留了血缘社会根据材料一“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得出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得出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

【答案】

(1)相同:

保留了血缘社会。

不同:

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

14.(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

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

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

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

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

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

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

——摘编自张嵌:

《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

上述材料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首先选择一个角度,确定明确的主题,然后选择合适的史实加以论证。

如选择

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从科考主考官的选定、科考案的最终裁定等方面

分析,其是如何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

如选择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

着巨大的影响,从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来论证

科考案中偶然现象的必然性。

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评分说明】

(1)确定主题,结合所学知识阐述。

(2)阐述的内容参照如下等级评分:

等?

分?

?

等?

?

标?

?

一等(12~10分)

充分、准确地运用史实;论证充分;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二等(9~5分)

能够运用相关史实;论证比较充分;有一定的层次;逻辑比较清晰。

三等(4~0分)

史实不准确或不能运用史实;论证并充分或没论证;逻辑混乱。

【答案示例1】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

因为:

(1)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

(2)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

(3)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

(4)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

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

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

【答案示例2】

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

(1)根据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

(2)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的优势不断在扩大。

(4)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的。

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

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考生还可以选择下列角度】①“南北榜”制度是科举制的一大变革,更能体现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②围绕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的一系列事件,印证了古代中国大臣“伴君如伴虎”的感慨。

③科举考试的成绩与文化教育水平是相统一的。

④北方落榜考生的行为本身反映了他们所受教育的失败。

等等。

15.(2016·河南郑州一模)(28分)文学艺术是时代生活的“写照”。

宋代占主流地位的依旧是雅文学,即士大夫文学。

不过,俗文学的存在也是不可轻视的。

俗文学的代表是话本小说。

那时,俗文学从原来的反映乡村生活为主转向市镇,其内容有灵怪神话、江湖豪侠、名人轶事,也有市民生活、男女相悦等“为市井细民写心”之作。

(1)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宋代俗文学的特点,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在14~16世纪的法国和意大利,宗教音乐占重要地位,世俗音乐则逐渐流行。

当时,音乐家常常用音乐手法描绘生活中的情景,多声部的歌谣逐渐成长,旋律越来越富于个性。

意大利的“牧歌”是其中的代表,歌词常选用但丁和彼特拉克等人的诗作,描绘少年与牧女的爱情,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时,在市民的家庭中和朋友的聚会中常常有音乐活动,他们将音乐当作一种高雅的消遣形式。

(2)结合所学,指出14~16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实质,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17世纪以来,欧洲画师以来华传教士的记载为素材,绘制了不少有关中国的图画。

其内容包括宫殿、桥梁、民居、生产工具、乐器、船只等等。

(下图:

18世纪意大利铜版画,“带有欧洲建筑风格的皇宫午门”)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报纸、画刊对中国情形的描绘越来越多,如详细的北京城市格局、皇家园林、城市街景;科举考试、士绅家庭生活、市集摊贩、市民观看西洋镜、北京人的“下午茶时间”、中国的节日;联军进入北京城、缴付战争赔款、天津炮台、清军形象;此外还有天津的使馆、天主教堂、教会学校、演出英国戏剧的汉口剧院等。

(左图:

1879年的美国报纸,“野蛮的穷人无法理解我们文明共和国形式的政府”)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以“西方画师笔下的中国形象”为题,解读上述现象。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文艺复兴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俗文学的存在也是不可轻视的”得出是宋代文学的组成部分,根据材料中“俗文学从原来的反映乡村生活为主转向市镇,其内容有灵怪神话、江湖豪侠、名人轶事,也有市民生活、男女相悦等”得出注重市民的需求,题材丰富多样,根据材料中“为市井细民写心”之作得出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需要。

第二小问时代背景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的角度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实质根据材料中“音乐家常常用音乐手法描绘生活中的情景,多声部的歌谣逐渐成长,旋律越来越富于个性”得出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中“文艺复兴运动意大利的“牧歌”是其中的代表,歌词常选用但丁和彼特拉克等人的诗作,描绘少年与牧女的爱情,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影响结合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分析。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近代西方对中国的印象变化,根据材料中“17世纪以来,欧洲画师以来华传教士的记载为素材,绘制了不少有关中国的图画。

其内容包括宫殿、桥梁、民居、生产工具、乐器、船只等”,并结合图片18世纪意大利铜版画,“带有欧洲建筑风格的皇宫午门得出这一时期西方画师对中国形象的描绘多为建筑、用具等,带有欧式风格,根据材料中“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报纸、画刊对中国情形的描绘越来越多,”及描述的景物特点看这一时期涉及范围扩大,19世纪中叶后,中国形象丰富、准确,除建筑外,还包括政治制度、军事装备、社会生活和娱乐、对外接触和冲突,对西方的影响描绘尤多。

根据材料中“有天津的使馆、天主教堂、教会学校、演出英国戏剧的汉口剧院等”得出受西方影响较大。

体现了西方对中国的认识逐步深化、客观的过程,在解读时要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影响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

(1)特点:

处于文学附属地位(或宋代文学的必要组成部分);侧重市民本位,注意市民情趣;题材丰富多样;以娱乐、休闲为主要功能。

背景:

宋代的工商业有突出发展;城市发展较快和工商市镇增多;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有了自己的文化需求。

(2)实质:

人文主义色彩日渐鲜明(或新生资产阶级的文化)。

影响:

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组成部分,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满足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情感需要;冲击了天主教会对民众生活的束缚。

(3)示例:

17世纪至19世纪中叶,西方画师对中国形象的描绘多为建筑、用具等,且不准确(带有欧式风格)。

19世纪中叶后,中国形象丰富、准确,除建筑外,还包括政治制度、军事装备、社会生活和娱乐、对外接触和冲突,对西方的影响描绘尤多。

19世纪中叶前,西方画师没有到过中国,因而带有一定的想象和美化。

19世纪中叶后,中西接触日益密切,时有战争,对中国认识日深,西方优越感渐强(产生对中国的歧视)。

西方画师笔下中国形象的变化是近代以来中西交流和殖民侵略的产物,体现了中外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