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文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1699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励志文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励志文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励志文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励志文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励志文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励志文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励志文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励志文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励志文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励志文章.docx

《励志文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励志文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励志文章.docx

励志文章

 

朱华亲,高二时进入文科班,2004年从黄冈中学考入北大。

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大一学生。

  

  班上的一本《萌芽》杂志无意之间传阅到我手中,第一篇文章已经被翻阅得有些破旧,上面甚至还有人留下字迹,其中有一句用铅笔写的话让我印象最深刻:

一定要杀进北大!

那篇文章就是职烨的《花开不败》。

我想,每个读过它的高三学生,都会感动的,都会在自己内心里升起哪怕是一线希望。

我一口气读了两遍,久久不能平静。

  ——朱华亲  

  2004年的寒冬,北大燕园银装素裹,静谧而又安详。

热情、自信的笑容,伴随着春节的来临,绽放在校园每一个人的脸上。

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在北大的第一学期就要结束了。

  

  不知不觉当中,时间总会过的那么快。

曾经,我怀抱着考进黄冈中学的梦想,在那个偏僻小镇的初中,默默地奋斗着;曾经,我怀抱着考进北京大学的梦想,在那个赤壁古城的高中,苦苦地追寻着……而这一切,都已成为美好而永恒的回忆。

  

  人生当中,有什么比拥有美丽的回忆更快乐的事情呢?

  

  当我听到那些熟悉的歌曲,当我翻开尘封已久的日记,当我收到同学的节日祝福短信或贺卡,当我早上醒来回想起昨夜那个演绎在熟悉环境中的梦,我都会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回过头去看一看,幸福和欣慰总会接踵而至。

  

  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词藻去描绘,对于每个将要参加中考,面临人生第一次抉择的初中生来说,黄冈中学意味着什么,他们都太清楚。

我常常独自一人想象着那个让人憧憬向往的学校:

鸟语花香,青春激扬,书生意气,藏龙卧虎……但是,没人敢奢望自己什么。

在小镇的初中,每年如果能有一到两个考进黄冈中学,那就是中考的胜利了。

而我却是那样的幸运,人生第一次,除了渴望爸爸能给自己买上一辆自行车的第二个理想,在那个夏天实现了!

只记得那个夏天的风很凉爽,蝉叫得很热闹,父母的脸上满是笑容,四周时不时投来赞许和羡慕的目光。

  

  我就这样踏进了黄冈中学的大门。

开学的那一天,校园装扮得很美。

共青道上满是娇艳欲滴的鲜花,一直延伸到雕塑。

精神矍铄的老人,天真可爱的小孩,还有脚步匆忙的老师,给校园增添了许多生气。

学长们热情地打招呼,当向导,帮忙提行李。

安顿好了一切,父母叮嘱再三之后回家了。

下午,我独自一人在校园里走着,从寝室到教学楼,从操场到食堂,从植物园到逸夫楼,这里的一切,是那样的陌生而又新鲜。

我抬头看了看天,告诉自己:

新的生活开始了。

  

   高一的日子给人的印象很深刻。

班主任姓郭,三十来岁,教语文,矮矮胖胖的,带着黑边眼镜,长得很有《红楼梦》中形容贾宝玉的那句话的意味儿:

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他的脸圆圆的,而且总呈现出健康精神的红色。

郭老师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语文老师,有激情,有文采,有内涵,有文人气质,知识渊博,讲课很投入。

直到现在,我总觉得,自己无论是写作还是观察事物,分析问题,都受到了他很大的影响。

开学不久后的一个周末,郭老师便把全班同学带到与学校仅一堤之隔的长江边上去玩。

在沙滩上,我们没有了任何的顾忌和拘束,大家脱掉袜子,追逐嬉闹,踢球,唱歌,做游戏。

郭老师还准备了一大堆的智力问答,模仿《开心辞典》的形式,让大家做,大家的答案千奇百怪,引来笑声不断。

那个下午,至今回想起来,仍是那样的开心、惬意,那个女同学唱的那首《辣妹子》,至今让人回味无穷。

  

   选择文科  

  或许注定了我们班将会成为一个文科班。

在年级里,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知道,高一年级作文写得最好的是一班,高一数理化成绩最差的也是一班。

  

  班上的人文气息很浓,不知为什么,大家都变得很多愁善感,很爱写作。

当别班的老师埋怨学生交作文和周记爱拖拉时,我们班的学生在埋怨郭老师批改太慢,因为我们太想看看自己的评语。

每周的作文课都是大家所喜爱和期待的,郭老师会读很多写得好的文章,说不定自己的周记或作文就会在其中。

教室后面的黑板和墙上总是贴着密密麻麻的优秀作文,课余大家围的水泄不通,甚至有人见到好文章,情不自禁的大声朗读。

我的作文是经常位列其中的,当听到老师或同学的称赞,心里的高兴无法言表。

而正是这种单纯的虚荣心理,加上年轻的激情、对新生活的兴致以及自身对写作的爱好,我们不顾一切地抒发着自己的思想,写对生活的感悟,写对时局的看法,写对邪恶的批判,写对美好的向往……好作文层出不穷。

还记得那篇《钟情白开水》让我整整两个月没买过一瓶饮料,因为:

“我更钟情于八分钱一瓶的白开水。

”每周的阅读课,大家显得特别兴奋,早早地跑到阅览室,读报,看杂志,作摘抄。

我爱摘抄的习惯就是在那时养成的,这给我今后的作文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在这个班级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宽容和自由。

然而,宽容和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特别是在必须以综合成绩论高低的高中,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一群身上还肩负着更沉重任务的高中生。

  

  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数理化全军覆没;一次又一次,任课老师露出失望无奈的神情;一次又一次,新换的数学老师信誓旦旦,最后迎来相同的命运。

到了下学期,对于我来说,上物理课已经变成了一种折磨。

我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它的来临,又迫不及待地渴望它早点结束。

在我的脑海里,物理公式仅仅意味着字母和符号,我已经失去了学习物理最基本的思维和兴趣。

物理课的陈老师却仍然苦口婆心地教导着,每次见到我,总会问一下最近的学习情况,并鼓励我相信自己,不要退却。

而我却无法让自己振作起来。

那段日子变得越来越黑暗,我怕上课,怕考试,怕遇见老师。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终于越掉越远了。

特别当听说高二要分科时,我已决定放弃。

陈老师还是苦口婆心,一次又一次地在半路上叫住我,询问着,鼓励着,而我已经麻木了。

到了最后,发展到上物理课时我看历史课本,我仅仅想选择一种方式逃避。

陈老师发现了,他的脸上写满了失望,但他没有表现出很生气,反而很平静地说:

“即使是读文科,学一下物理,对将来生活总是有好处的……”我很愧疚,很难过,我对不起眼前这位一直关心着、鼓励着我的老师,但我没有办法,十六岁,有些东西,注定只能留下遗憾。

  

 一班终于“众望所归”地成为了文科班,我也如愿选择了文科。

   一个人的离开  

  高二在我复杂的感受中开始了。

郭老师开始变得严肃起来,班会课上的话题也越来越沉重。

“现在,大家选择了文科,也就决定了你高考的方向。

高二是文科打基础的关键时候。

根据往届的经验,能否在高二打好基础,是你高三能否快速冲刺的决定性因素……”我开始紧张了,我不断反思着自己的过去。

现在难道还能用“兴趣”二字给自己找借口吗?

来到黄高之后,自己真正努力奋斗过吗?

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变得那样没有进取心?

从什么时候开始,那样甘于人后,那样麻木不仁?

难道来到黄高就是为了这样地活着吗?

班里也在悄无声息地变化着,往日那种活泼和激情渐渐变少了,许多同学的头开始埋了下来,桌面上的书也越堆越高;早上当我醒来时,寝室已经空空荡荡。

所有的这一切,唤醒了我心中沉睡已久的斗志,我告诫自己:

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

  

  随后的日子,紧张而又忙碌。

语数外政史地,我暗下决心不能让一科落下。

我不知疲倦地背书,做题,总结,改错。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每次考试我基本没出过班上前三名。

慢慢地,我又找回了曾经的那个自己。

  

  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波澜不惊,直到有一天得知郭老师要离开。

  

  一个晚自习前,郭老师和年级主任一起走了进来,年级主任对我们说:

“今天跟大家讲一件事,为了支援湖北西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学校向在校老师发起到了到西部支教的号召,我们的郭老师积极响应号召,申请加入支教的队伍之中,经学校批准,郭老师将到西部一个贫困县支教半年,一班的班主任暂由你们的历史李老师担任……我们祝愿郭老师的西部执教之行一切顺利,我们也希望高二一班最终真的不一般……”教室里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或许大家都还没有这个思想准备。

郭老师显得不太自然,他也没有多说什么,就和年级主任一起走出了教室。

李老师进来了,大家很沉默,呆呆地看着他。

“不要觉得有什么太大改变。

各干各的事,一切照常进行。

”李老师作为新的班主任第一次发言了。

下面,有几个女生偷偷哭了起来。

的确,拿我们班从高一到现在在年级中的成绩来说,郭老师不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

但在我们心中,最起码,他是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他带给了我们很多从分数上无法衡量和反映的东西。

记不起从哪一天起,郭老师消失在大家的视线中,另一位代课教师走进了语文课堂。

  

  李老师就这样“临危受命”,成为我高中生涯中第二位班主任。

教室内外,从此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

李老师很矮很年轻,白白净净的,带着罩住几乎一半脸的眼镜,总显得很精神。

私下里我和同学开玩笑说,他长得很像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里的郎永淳,同学反驳说:

“我怎么没发现他那么帅啊……”大家都笑了起来。

渐渐地,大家适应了和李老师在一起的日子。

班上好像也多了一些活力,笑声也开始多了起来。

  

   高三噩梦  

  不知不觉,我们步入了高三。

  

 2003年的八月仍然是在老教学楼度过的。

那是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个八月。

  

  高三,这个名词很早就在我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而我却把它理解得过于严重。

在我脑海中,那意味着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争分夺秒;那意味着来不得半点放松和懈怠;那意味着自己的前途与命运与之息息相关……总之,它意味着太多太多。

我的思想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

那时还没有想过给自己定下一个怎样的目标,想的最多的是:

这是高三,拼命的时候到了!

我强烈要求爸爸在校内给我租房住,爸爸当然答应了我的要求。

  

  八月的天气很炎热,正午常常让人感到窒息。

  

  我给自己订下了作息时间表,早上起床5:

30,晚上睡觉12点。

一个星期之后,我逐渐撑不住了。

过惯了寝室规律的生活,突然改变自己的作息时间,肯定会不适应。

慢慢地,午睡睡不着觉,这样恶性循环,我开始失眠了。

那一个个漫长的夜里,我都是在黑暗中睁开眼睛度过的。

白天的课堂上自然也是精神萎靡不振,总感觉很困,却总也睡不着。

到后来,全身无力,头痛,食欲不振,整个人笼罩在可怕的阴影中,我的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

八月份月考一塌糊涂,最后一科英语我退出了。

爸爸把我领到了医院。

  

  一切检查完毕,结论是精神衰弱。

开药方的医生笑着问:

“是高三的吧?

紧张什么啊?

考上大学就好了!

”我也淡淡的一笑,心想:

这不是废话吗?

  

  知子莫若父。

爸爸看出来了,他知道,解决我的心理问题比看病吃药重要的多。

那个下午,他和我在黄高对面的餐馆里,边吃边聊。

当我们走出餐馆时,已经是黄昏了,马路两边的霓虹灯亮了起来,街上的车辆行人一如往日,热闹而又匆忙。

我感觉轻松了许多。

  

  “晚上我到李老师那里去请假,你吃点药好好睡一觉吧,明天重新开始。

”  

  我点了点头。

那一夜,我睡得很香,梦见新教学楼前花坛里的花开得很盛,长江堤外的柳树绿得发亮……  

  那天晚上,爸爸和李老师交谈了很久,然后深夜坐火车赶回家。

  

  紧接着的那个周末,我们准备搬到新教学楼。

看着拥挤不堪的房间,看着凌乱的书籍,想起那些梦魇般日日夜夜,我觉得应该换一个环境了。

我沿着长江大道漫无目的地往前走,走到了供销社的大门前,一位老奶奶拄着拐杖坐在那里。

她面容慈祥,精神矍铄,就像我那已经过世的亲奶奶一样。

她成为了我的新房东。

从此,我在供销社大院里住着,直到高考。

  

 一种新的生活又开始了。

 

   宁静致远  

  我开始设法让自己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

我在一张小纸条上工工整整地写下四个字:

“宁静致远”,并贴在课桌上。

每天,我按照以往在寝室的作息时间起床,上课,吃饭,休息。

晚上回到住处,奶奶总是用笑脸迎接我,还给我炒饭吃,尽一切所能地给我提供最好的环境。

她原是河南人,在农村遭受过最贫苦的生活,但是,她成功地养育了四个儿女;她高血压,中过风,在床上躺了几年,却奇迹般地又站了起来;她忍受着老伴去世的痛苦,却仍然乐观地活着,像小孩子般的善良可爱……我庆幸自己找了位好房东,好奶奶。

  

  又一个好消息传来,郭老师回来了,再次成为我们的语文老师。

他消瘦了一些,头发已经花白,但是往日的激情没有丝毫的减少,我们又开始享受在语文的世界里。

  

 一位新的数学老师也走进了我们教室,他叫李新潮,中等身材,黑黑的皮肤,说话时带点羞涩,给人很憨实的感觉。

一直到现在,我没有发现比他更出色的数学老师。

我敢断言,至少在黄冈中学,他是最好的老师之一。

他的讲解通俗易懂,他的板书条理完整,他的思路清晰严密,无懈可击,滴水不漏。

我真的佩服他,也正是那时开始,我是真正地喜欢上了数学。

  

 在李老师的影响下,我摸索出了一套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那就是认真对待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从课本到资料,从上课听讲到课外总结,从平时作业到考试改错,不放过一丝一毫。

以前认为数学课本太简单,例题和习题都太基础,重要的是做资料。

但李老师总是给时间我们看课本,我开始认真起来,后来发现,几乎每一次考试题目中都有课本的影子。

我把最近十年的数学高考题拿来仔细研究,竟然发现有一个压轴题就是课本上的习题,只不过换了一下条件和结论。

课本从此对我变得很重要,课余我喜欢拿着数学课本从前翻到后,每一个例题,每一道习题,思考其中到底包含了哪些思想和方法。

时间长了,书上的公式理解得更透彻了,解题变得轻松多了。

  

   花开不败  

  第一轮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大家慢慢地发现,除了考试和作业多了起来,高三好像不过如此。

许多人开始对这种周而复始没有尽头的生活感到厌烦。

几乎每天老师都要提醒应该紧张起来,几乎每天都在复习以前的旧知识,几乎每天都在读书、做题。

年轻人是耐不住枯燥的,总想借机放松,或者说发泄一下。

表面上紧、实际上变松的状况出现了。

  

  只记得那段时间的晚饭后,总爱和班上几个爱好篮球的同学一起到操场去过过手瘾。

每次全身汗透地跑回教室,心里也会有愧疚感,但急停跳投和三步上篮的诱惑,让自己的愧疚在持续很短的时间之后又变成对篮球场的向往。

班主任提醒过很多次,可我们固执地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劳逸结合才会提高效率。

终于,在高三上学期的期中考试中,我一落千丈,跌到班上第七名,在年级的名次更是惨不忍睹。

现在回想起来,并不能说打篮球浪费时间而影响学习,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放松了,学习的一系列环节都抓得不紧,这才是症结之所在。

我就这样在第一轮复习的重要阶段,错失了巩固提高的良机。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第二轮复习也结束了,我们开始进入最艰苦的第三轮复习。

每天,试卷像雪片一样在教室里飞来飞去,各科鲜红的分数对我们轮番轰炸,许多人撑不住了,自卑,失落,绝望,构成了班上的主色调,而高考,迫在眉睫。

  

   班上的一本《萌芽》杂志无意之间传阅到我手中,第一篇文章已经被翻阅得有些破旧,上面甚至还有人留下字迹,其中有一句用铅笔写的话让我印象最深刻:

一定要杀进北大!

那篇文章就是职烨的《花开不败》。

我想,每个读过它的高三学生,都会感动的,都会在自己内心里升起哪怕是一线希望。

我一口气读了两遍,久久不能平静。

为了自己心中的复旦大学,职烨拿出了多大的勇气,付出了多少努力?

而我呢?

还在为平时的考试而灰心丧气?

还在庸人自扰,无病呻吟?

还在盘算着一切早点结束?

  

  我的心中仿佛有一盏明灯在指引着。

  

  班上再次沉静下来,试卷来了,就认真地完成;分数下来了,就认真地分析改错。

高考一天一天地临近,模拟考也进行得差不多了。

鉴于大家都有些紧张,为了缓和一下气氛,达到最好的竞技状态,班主任李老师和英语邓老师商量决定,带大家出去郊游一天。

于是,所有的科任老师和大家一起乘大巴来到黄州郊区的农村,我们游山玩水,吃农家饭,拍照,看小孩子钓龙虾……度过了高三以来最轻松最快乐的一天。

  

   决战考场  

  高考倒计时变成了“4”,我异常地紧张起来。

一想起这一次考试几乎决定了自己的一生,我就害怕。

越到最后,看书时越感觉什么都不知道,仿佛思维也变得迟钝了许多。

但是害怕是没有用的,我充分利用四天的时间作最后的一搏。

我把老师提供的热门作文题目逐个审核,列提纲,找素材,甚至背范文;我把老师强调的最有可能考的文综专题复习了一遍又一遍。

  

  6月6日的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我试图把自己置身于考场之中,并不断暗示自己:

没什么可怕的,像平常考试一样对待,两天很快就会过去。

不知什么时候才迷迷糊糊地睡着,第二天醒得很早,奶奶也准备好了早餐。

  

 文科考场设在旧教学楼,巧合的是,我所在的考场刚好是原来高一

(1)班教室。

  

  预备铃声响了。

所有的考生走进了警戒线。

当我进入教学楼楼道时,突然感觉四周静得让人窒息,每个人都不说一句话,沙沙的脚步声显得很刺耳。

一楼,二楼,三楼,我走进了考场,以前那间熟悉的教室现在空空荡荡,变得陌生起来。

监考的老师神情严肃,考场里的电扇呼呼地响……逐个清查桌面,宣布考试规则,然后铃声响起,开始发卷。

我一拿到语文试卷,习惯性地、迫不及待地翻到最后看作文题目,顿时傻了眼:

作文题目与我准备的素材风马牛不相及!

我有些发慌了,但我试图让自己镇定下来,开始答卷,但做着做着总忍不住想那个糟糕的作文题目。

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当我准备写作文时,只剩下45分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审题构思了,我把考前准备的材料往上生搬硬套,写一段停一会儿,实在衔接不起来,最后越来越急,监考老师提醒只剩下5分钟了,我手中的笔在发抖,匆匆结了个尾……  

 8号下午的5点整,最后一科考完了,我收拾好东西,走出考场,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回到大巴的座位上,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看着家长们焦急的眼神和同学们各不相同的表情,我突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高三一年真的结束了!

   

  暑假的一天,我从热线电话中查出了自己的成绩,我哭了,哭得很痛快。

我强忍住眼泪,想告诉妈妈这一喜讯。

妈妈正在给病人做手术,我走到病房的窗外,轻轻喊了声妈妈,然后却哽咽不出来……妈妈得知后,也哭了,病房里的其他医务人员都跟着哭了。

他们知道,多少个日夜,妈妈惦念着自己的儿子,为了自己的儿子操劳着,奔波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