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1951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科学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可理解为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或者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称。

地理环境包括以下基本类型:

⑴自然环境:

是由岩石、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环境。

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自然环境。

⑵人文环境:

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构成和创建的环境,又分为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8.地理环境的特征

⑴组成特征:

整体性或系统性

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要素与社会要素存在同一个地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甚至互为因果,有规律的结合成统一的整体(或系统)。

⑵分布特征:

地域性或地域差异性

地理环境总是赋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由于环境组成要素、内部过程的差异,必然使地域内部发生空间分异。

⑶发展特征:

历史性(不可逆性)、阶段性(周期性、层次性)

地理环境处在不断发展与变化过程中,具有不可逆性。

9.地理系统的概念

地理系统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类及其生存环境有机结合的动态系统。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地球表层是一个系统,它包括了非生物、生物和人。

三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制约和相互作用。

这个系统称作为地理系统或地球表层系统。

10.地理系统的特点

①地理系统具有层次结构特征;

②地理系统是开放系统,它与外界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③地理系统是动态发展系统。

④地理系统是控制系统;

⑤地理系统是自组织系统。

1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定义

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是人与地在特定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

12.人地关系的基本表现

⑴人类演化过程中的人地关系:

①地理环境为人类进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②地理环境对人种形成有直接影响。

③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形成有影响。

⑵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人地关系:

①自然环境为人类经济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地理环境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客观条件。

③人类经济活动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反作用。

⑶人类生活中的人地关系:

①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人们生活习惯的差异。

②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人们的生理特征。

③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人们的心理特征和精神状态。

13.人地系统的特点

⑴人地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复杂的巨系统;

⑵人地系统演化过程的早期趋于随机,后期表现为有序;

⑶人地之间是寄生——宿主模式,人对资源环境应从掠夺—→保护;

⑷人地关系存有协调和不协调两种基本类型;

⑸人地系统的时空关系需要协同和优化;

⑹人地系统的固有性质是反馈,可以此调控。

14.地理学最鲜明的特点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最鲜明的特点。

站稳地理学区域性、综合性的根基至关重要

第1章地球系统

在宇宙中,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天体是太阳。

1.太阳的地理效应

地球表层的能量主要来自两方面:

地球内部(内生能)和地球外部(外生能)。

太阳能是地球外部营力(外力)作用的基本能源。

可以说,太阳能就是地表外力过程和生命过程的发动机。

●太阳能是地球生命的源泉。

●太阳黑子的活动对地球上的磁场、气候变化等产生着重要影响(黑子的出现具有周期性,通常为11年)。

2.月球的地理效应

月球对地球地理过程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潮汐作用。

潮汐作用对地理环境会产生一系列影响,如加剧海蚀,顶托河口径流,也对沿岸生物产生很大影响,等等。

3.地球的地理特征

●地球的形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而地球的球状形态导致了太阳辐射对地表的增温程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植被和土壤等)的地带性分布。

●地球的巨大质量和体积,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

而如果地球没有现在这样大和这样重,就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大气圈。

因而也没有海洋和河湖,没有风,也没有生物。

地表平均温度将比现在低得多,温度较差将大得多,紫外线辐射将强得多,……总而言之,我们的地球将呈现完全异样的景象。

4.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

——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更替,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

——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地转偏向力。

——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5.地球公转的地理效应

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

总之,由于太阳增温地球,并由于地球的自转、公转造成昼夜和四季的温度变化,使地表岩石风化,促进了地表物质迁移。

由于地球的球形形状造成地表受热不均,从而产生大气环流和水循环,在流水和风的作用下侵蚀、搬运、堆积,雕刻和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

6.地球的构造

地球具有同心圆状层圈结构。

这些圈层可分成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即内三圈与外三圈。

其中,内三圈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三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人类圈)。

地球物理探测揭示,地球内部存在两个一级不连续面:

①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是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

②古登堡不连续面,是地幔和地核之间的界面。

7.地壳的层状结构

地壳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中间被康拉德面分开。

这是一个二级不连续界面,在大陆地区较为明显,而海洋部分不明显或者没有。

上层地壳岩石成分和花岗岩相似,所以叫花岗质层,又称硅铝层。

多在大陆地区分布,向海洋地区变薄甚至缺失,是一个不连续圈层。

下层地壳岩石成分和玄武岩相似,所以叫玄武质层,又称硅镁层。

此层在海洋区平均厚5—8km,在大陆区推测厚30km,是连续圈层。

8.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生物圈、人群圈、土壤圈、水圈和岩石圈六大圈层相互嵌合形成的地球圈层。

(1)地球表层是物质三态存在和相互转化的场所。

(2)地球表层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

(3)地球表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

(4)地球表层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5)地球表层是循环发展的动态系统

9.板块运动的基本过程(地质大循环过程)

在大洋中脊,地幔物质上升使大洋岩石圈向两侧推移,形成所谓的洋底扩张作用。

扩张的洋底岩石到达大陆架时,因其密度较大,将插入大陆壳下部向下俯冲。

这种俯冲下沉的岩石被周围的软流层加热软化,一部分回归软流圈;

而另一部分熔融岩浆会沿着地质构造薄弱带向上侵入到岩石圈(地壳)当中,或喷出地表形成平行于俯冲带的火山弧。

随着大洋岩石圈的持续运动,海沟和岛弧带将发生向大洋方向的不断迁移,大洋将因之而收缩,至最终消亡,发生陆-陆间、弧-陆间或岛弧间的碰撞,形成缝合造山带。

10.水分循环过程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主要是海洋)从太阳获得能量,产生大量蒸发,蒸发的水汽被气流送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液体或固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经过地面的产流、汇流、下渗等过程,形成地表或地下径流,返回海洋,这是水分大循环。

如果海洋上蒸发的部分水汽形成海洋降水,就是海洋水分小循环。

发源地蒸发产生的水分形成陆地的降水,汇入湖泊、河流,就构成陆地水分小循环。

第2章基本地理过程

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地球表面附近的圈层现象,以及由这些现象形成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PRED)问题。

在这个复杂的体系中,具有地理意义的过程(或者叫基本地理过程的构成)主要有气候过程、地貌过程、水文过程、生态-环境过程、经济区位过程、一般空间经济过程、文化过程、人口与自然资源过程。

1.气候系统的概念

所谓气候系统是大气圈与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整体,相应的气候是这个系统的较长时间的稳定状态或统计平均特征。

气候系统是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其开放性体现在外太空的物质和能量输入了系统;

其复杂性体现在多种单元,多种基本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在这一空间。

2.天文气候带的构成

太阳辐射的差异决定了地球上的五个温度带或天文气候带(赤道带、热带、温带—中纬度带、寒带—亚极地带、极地带)。

3.影响全球辐射平衡量或收支的因素

①地理纬度与季节变化。

②下垫面条件(海陆分布、土被性质、积雪程度、植被覆盖等因素)的差异。

③云量、湿度和大气成分。

4.大气垂直单圈环流形成过程

全球辐射平衡的不一致,产生了大气环流。

当某一地区气体相对受热较多,其密度将比周围气体小,密度小的气体受到浮力的作用而上升,当受热的气体上升时,周围较冷的气体将流进来补充,这样在上升区以外的某一地域必有气流的下沉运动来补偿,其结果形成一个简单的垂直单圈环流,通常称为正环流。

(热力差——空气运动的动能)。

地球每个半球有三个主要垂直环流圈,从赤道到两极分别为哈德莱环流、费莱尔环流和极地环流。

这些环流圈的形成,使地球表面出现了不同的气候带。

5.地球近地面层的主要行星风带

近地面层的主要行星风带包括低纬度信风、中纬度西风和极地东风。

6.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海洋中的洋流对气候有重大影响。

从低纬向高纬流动的暖流,对沿岸带有增温作用,并为沿岸带来水汽。

从高纬向低纬流动寒流促成了沿岸地区夏季气温下降、多雾和降水减少(降温减湿)。

7.狭义的水文过程

水文过程就是水文系统或水圈内部水分的力学、热力学等运动过程,也是水圈内部水分状态的转化、运动过程。

往往人们将蒸发、降水、径流与渗透定义为狭义的水文过程。

8.基本陆地水文过程

地球表面的陆地环境发生着一些基本的水文过程,这些水文过程包括降水、蒸发、入渗、下渗、产流、径流等。

9.产生降水的物理原因

(1)锋面降水。

当大气中冷暖气流相对运动时,再其交界面上有一个过渡带称为锋。

锋面附近气流大规模垂直运动,湿气团上升过程中绝热冷却,其中的水汽发生凝结形成云雨。

(2)气旋降水。

气旋就是中心气压比外围低的水平气流涡旋,空气在气旋内产生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锋的形成并形成降雨。

(3)台风降水。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气旋式漩涡,是一个强降水系统。

(4)地形降水。

山地迎风坡由于地形强迫气流上升,造成水汽凝结降水,或者地形的摩擦作用因地大气动力扰动,发生气流强烈对流,气流垂直运动增强而形成降水。

10.地表径流形成过程(阶段)

◆雨水落到地面,当降雨强度大于土壤入渗率时,降雨的多余部分就形成地表径流。

◆径流形成的过程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Ø

(1)蓄渗阶段(填洼阶段)

(2)产流、漫流阶段

(3)河槽汇流

11.随着人口数量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加,全球水循环与其自然状态相比已显著改变。

(1)从河流和蓄水层中抽取水、水库蒸发、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以及修建城市等,都使水循环的实质状态发生变化。

(2)人类的消费性利用是对水圈水循环产生了最为重要的影响。

其中,灌溉用水成为水的一大消费用户。

(3)水库是重要的水分蒸发源,灌溉农业形成另外的蒸发、蒸腾源,城市中不渗漏的沥青、混凝土地面改变了水循环状态,森林砍伐和湿地疏浚改变了蒸发和径流状态。

(4)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也产生了明显的效益:

灌溉农业增加,水库增加可供水量,减少洪水灾害,提供水力发电等

12.地貌过程

◆大气圈、水圈的具体运动形式,如降水、风、径流、冰川、潮汐、波浪、海流、地下水等作用于地表或准地表,必将引起地形的变化,地形变化的动态事件就构成了地貌过程。

◆太阳辐射引起的岩石崩裂、结晶体分解,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海面升降等也在塑造地貌。

◆从动因上讲,大量的地貌现象可以通过流体作用来分析其机制。

13.地球表层的主要地貌类型

(1)河流地貌;

(2)海岸地貌;

(3)风成地貌;

(4)冰川地貌;

(5)泥石流地貌,等。

14.泥沙的运动方式

流体作用于地表塑造地貌,首先要启动地表的泥沙,这个过程从流体的动能传递给泥沙开始。

泥沙启动时的流体速度称启动流速。

在流体作用下,泥沙的运动方式可分为:

——推移(滑动、滚动),流体中的推移质。

——跳跃,流体中的跃移质。

——悬移,流体中的悬移质。

15.泥沙启动流速与泥沙粒径的关系

(为什么我国黄土高原极易发生土壤侵蚀?

启动流速与泥沙的粒径有很大关系。

实验发现:

泥沙粒径>1mm时——重力占支配地位。

泥沙粒径<0.01mm时——粘结力占支配地位。

泥沙粒径位于0.01—1mm时,二者都占一定比重。

其中,粒径=0.1mm时,二者作用接近相等。

因此粒径位于0.1mm附近的泥沙最易启动。

在我国黄土高原的重点产沙区,地面组成物质以0.05—0.1mm为多,所以极易发生土壤侵蚀。

16.生态与生态过程的几个概念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由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四部分组成。

◆种群:

就是一群占据某一特定地域的种,在生态学中,种群的个体被视为相同的、不可区分的或者说不必区分的。

◆群落:

群落是生存在特定地域同一环境条件下的彼此维持、相互依存的持续地固定、利用分配能量的种群的集合。

17.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

◆1)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能量的输入和循环维持了生态系统的运行。

(2)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

生物种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3)生态系统是一个控制系统或反馈系统。

在一定限度内,它能够稳定在一个平衡的状态附近。

◆(4)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当外界的干扰很强烈时,生态系统可能被破坏,出现新的物种,构成新的生态系统,即生态系统发生演替。

◆(5)生态系统由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

18.最小因子定律与耐性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状况的食物的量”。

其基本含义是: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性定律:

生物种生活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土壤水分与盐分等有一定的范围,这就是生物的耐性。

20.总初级生产力与净初级生产力

◆在景观生态系统中,单位时间(一年或生物生产周期内)、单位面积内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化学合成活动所固定的有机碳量,称为总初级生产力,它决定了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初始物质和能量。

◆植物所固定的有机碳中扣除本身呼吸消耗的部分,剩下的部分才以可见有机物质的形式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被称作净初级生产力,有时也称生产力。

21.生态-环境过程

一般地讲生态-环境过程包括景观生态过程和环境化学过程两类子过程。

22.土被过程

风化形成了土壤的母质,植物一旦出现于这种母质中,就可把母质、水、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起来,利用太阳能制造有机物,这种有机物又在植物死亡之后富集于土被中,使风化壳表层最终发育起土壤层。

(即土被过程)

23.土壤和土壤剖面

◆土壤是一种具有肥力的、含有可运动水分的并且有一定结构的由固相(有机质、矿物质)、液相(水分)和气相(土壤空气)构成的物质。

◆土壤剖面通常由腐殖质层、淀积层和母质层构成。

土壤与植被构成了统一的景观生态系统。

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以葩嵌、廊道和基底为构成单元

经济区位过程

◆区位:

所谓区位就是产业、企业或者具有经济行为的设施等经济组织从事商业活动的位置。

◆区位论:

就是研究这种经济组织的能够获得最大利润的位置和空间利用形式。

◆一般区位现象(四种):

产业带区位、企业区位、市场区位、设施区位。

24.运费指向对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韦伯的三条区位规律)

◆①当生产使用遍在性资源时,最佳区位指向消费地。

◆②当生产使用地方性失重资源时,最佳区位指向资源地。

◆③当生产使用地方性纯资源时,最佳区位指向是不确定的。

◆结论:

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工业布局都趋向于生产费用最低的地区。

25.人口迁移的驱动力

◆人口迁移是人口持续一定时间的空间位移。

◆产生人口迁移的力来自两个方面,一种是迁出地的推力,这种推力常表现为资源压力,如人口密度、土地承载力、就业职位压力等。

另一种是迁入地的拉力,高收入、就业机会、亲友关系等都可能成为拉力。

26.人口“迁移法则”

①多数人的迁移距离仅局限于短途。

如从郊区迁移到附近城市。

 

②迁移呈阶段性。

③在发生长距离迁移的情况下,目的地往往会发展成为大城市地区。

④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更易发生远距离迁移,但农村居民迁移率高于城市居民。

⑤主要迁移方向是从农村向工商业中心(城市)。

⑥迁移方向带有地方性倾向。

⑦迁移倾向和迁移方向与社会状况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国际迁移。

⑧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⑨每次迁移都可能引起对流,迁入人口多的地方,往往迁出人口也多。

⑩一般来讲,国内迁移率女性高于男性,国际迁移则相反。

(11)随着工商业发展和交通改进,迁移强度及流动性迁移的成分在增加。

27.文化过程

基本的文化过程包括发现、发明、创新和文化扩散。

——发现,是人类认知自然事物的方式或过程。

——发明,是人类创造的新事物。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

概念化过程。

28.人口增长过程

人口增长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

(1)社会生产率低,社会福利水平低,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都处于高水平。

(2)随着工业化的兴起,死亡率下降,生育率居高不下,形成快速增长的局面。

(3)随着社会福利的发展,人口期望寿命延长,老年生活得到更多保障,生活中子女少的家庭优势明显,妇女地位得到提高,控制生育的技术得到推广,人们自发节制生育,全社会人口生育率下降。

(4)人口趋近一个稳定水平。

29.矿产资源的一般特征

◆矿产资源是指天然赋存于地壳内或地壳上、海洋中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岩石、固态矿物、气态或者液态矿物的富集物。

◆矿产资源具有下列特征:

(1)储量有限性与耗竭性。

2)矿产资源基本上赋存于地下,并且

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

(3)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易一般具有

污染,为经济增长带来负面作用。

(4)矿产资源具有可运输性。

30.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的资源功能主要包括生产功能、承载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

31.水资源

◆水资源,习惯上指的是淡水资源,因为这一部分水与人类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而且表现出了稀缺性。

◆下列水资源具有特征:

(1)水是可更新资源。

(2)水资源储量具有时间波动性。

(3)水资源的空间分异也极明显。

(4)水资源具运输导体功能。

(5)水资源是易污染的资源。

32.如何应对人口增长与资源耗竭问题

1)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PRED)的协调

发展。

(2)促进技术进步。

首先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开采能力;

再次技术进步促进了资源替代;

最后技术进步发展了资源再生技术。

(3)有效的资源管理。

在资源管理中,“可持续管理”的观念是目前最为流行的观念。

33.环境污染的特点

(1)污染的主要形式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物理污染等。

(2)大气中、水中污染物的扩散是由流体的定向流动和湍流完成的。

(3)环境对污染物有自净能力。

(4)地理环境结构对污染物的扩散和集聚有很大的作用。

(5)大气污染物最终可能通过重力下沉,与地形、植被相遇而降落。

(6)由于食物链的传递作用,即使是轻度的污染也有可能最终在某些生物身上表现为毒物集中,破坏生态平衡。

第3章基本地理规律

1.纬度地带性的定义

以太阳辐射为动力,气候过程、水文过程导致了地球上形成平行或近于平行纬度的景观分异,这种现象就是纬度地带性。

2.纬度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1)对第一产业的影响。

世界主要作物生长都受热量条件制约,具有鲜明的纬度地带性。

(2)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大时间尺度和宏观分析,地理环境特别是纬度地带性强烈制约着社会发展。

(3)对文化的影响。

纬度地带性对文化的影响相当长时期的稳定存在于各民族文化之中。

3.经度地带性

在许多地方,尤其是中纬度地区,景观序列的更替表现出近于平行经线方向。

这种现象成为经度地带性。

4.海陆梯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

●海陆梯度地带性是指由于海陆相互作用引起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变化的特征。

●造成海陆梯度地带性的根本原因是海洋和陆地两大物质体系的差异引起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不同。

5.海陆梯度地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森林-草原-荒漠林业-农业-牧业

人类早期文明中心主要在内陆,到了近现代,海洋的社会经济意义显得格外重要。

世界许多国家都形成了沿海向内陆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梯度格局。

海陆梯度地带性对文化的影响在幅员辽阔的国家和地区都有明显表现。

6.垂直带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垂直带性反映在农业生产上,使作物种类、生长期、收获量都随高度发生梯度变化,造成了山区资源的多样性和生产的多样性。

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程度、文明的开放程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有明显的减弱趋势。

垂直带性造成山区自然环境的多样性,进而影响到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0.纬度地带性、海陆梯度地带性、垂直带性通称为三维地带性。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①本质上都与太阳辐射能或其转换的能量的梯度变化有关;

②表现形态上都是沿某一方向有规律的发生梯度变化;

③时空分布上都是较大尺度时空范围的现象。

7.地域分异规律的定义

●地域分异规律是指:

地域由于地理过程的作用,可以识别为具有不同景观结构和地理性质的单元或区域,这些单元之间既有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