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02049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学生动手写。

我老师收集学生信息,大致有这样几种:

4+1=9 

(1)

9-1÷

4=2 

(2)

4=2+1 

(3)

4=2……1 

(4)

当学生列出这么多式子时,我真得十分佩服孩子们的能干!

这4个算式你们最想说一说哪一个?

老师,我觉得(3)号不对的。

噢,哪不对了,你能说仔细一下吗?

等号后面1+2=3而前面9÷

4不是等于3的。

众生开始点头表示同意了。

看来大都数学生都同意这一位同学的说法了,那我们来听一听原来的小主人他是怎么想的。

生:

后面的1是多出来的1根小棒,我就在后面+1了。

现在我觉得不对了。

噢,那你觉得要怎么改正啊?

把+号改成多。

同意哇?

众生一起回答:

同意

教师把加号擦了,改成一个“多”

那现在和(4)我们来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啊?

(4)号的把多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了。

那你们喜欢哪一种?

众生:

第4种。

那……这个符号后面的1表示什么啊?

就是多出来的1根小棒。

后面的1是余下的,所以可以写成2个多1个。

生3:

因为1根不能再搭正方形了,是多出来的数,所以写在后面

现在我们都知道1表示什么了,那你能解释一下

(1)和

(2)两个式子吗?

由于有了对1的认识,对于上面两个式子学生理解就快多了。

刚才同学们用了好多式子来表示了我们搭小棒的过程,上面4个式子你最喜欢哪一个?

众生说:

第4个。

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4种。

那刚才我们说了式子里的1,现在你能给剩下的1起一个名字吗?

叫“剩数”写在商的后面。

叫“多出来的数”也是写在商的后面。

叫“余数”,写在商的后面,和商用横线分开。

生4:

叫“多余数”。

叫“余数”最好。

生5:

我看书知道总商和余数之间要加“……”

生5的写法是我们约定的方法,我们以后就要这样写,也就是和我们上面第4种方法一样,读作:

9除以4等于2余1,“1”我们就叫做余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余数的除法”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读两次。

余数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而这节课上学生在自己动手搭小棒的基础上,主动得自己去建立“余数”的概念,我想通过这样的理解学生的印象应该是深刻的。

孩子们在这堂课中表现出的数学的探研精神,让我也为之惊讶和感动。

在数学学习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概念或问题,老师不应该扫清孩子们学习中所有的“障碍”,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老师有意识的少说一些,将时间将课堂留给孩子,让孩子多发言多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

记得在教学《一位数乘两、三位数》时,我曾安排学生完成一道看似平常的改错题,(即如下几题)

1252476

×

8

741043808

由于班上的学生非常活泼外向,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于是我顺势将话锋一转:

“今天,有几个数学病人怀疑自己生病了,来到我们班求医,看看哪位数学医生的医术高,为他们解决病痛?

”话音一落,课堂气氛一下子进入了新的高潮,学生们纷纷埋头认真分析,并很快地一一举手,嘴里喊着:

“老师,我知道该怎么给他们治病了,让我来吧!

”有的坐在前排的学生甚至都离开座位,把手举到我的面前来了,一副惟恐我不让他们“治病”似的。

于是,我叫了其中一名学生,名叫张晓丹:

“张医生,请你上来为第一个病人看看。

”张晓丹同学一听到我这么称呼她,刚开始一楞,后来马上领悟了我这么称呼她的用意,非常高兴地上台,开始分析“病情”:

“这个病人的病因出在忘记在这里进位了。

”一边说,一边还拿着红色粉笔指着个位和十位之间的位置,并补上“1”,接着就在积的十位上将“7”改成“8”,说:

“这样就治好了。

”这时,还没等我讲话,下面的学生已经纷纷说道:

“对了,对了,和我的看法一样。

”既然学生们都已经发表了看法,并且这个“病人”的确治好了病,我就趁势表扬:

“看来我们班有许多和张医生一样医术高明的医生,谢谢张医生。

”张晓丹同学十分高兴地回到座位,其他同学这时居然也一个个都称呼她为“张医生”,弄得张晓丹同学一副“英雄凯旋归来”的模样,气氛既热烈又有趣。

到了第二题时,由于刚才那题营造的氛围还笼罩着学生们,学生们举手更积极了。

这一次我叫了一名平时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

“现在有请郭凯凯医生上来为第二个病人瞧瞧。

”郭凯凯同学显然很意外我会请他上来,但马上就配合我,十分开心地上台“看病”了。

他十分认真地再看了看题目,肯定地告诉我:

“这个病人其实没有生病。

”于是,我故作惊讶地问台下学生:

“郭医生诊断得对吗?

”台下的方正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道:

“他诊断得没错,这道题确实没错。

”其他学生也纷纷点头称是。

我高兴地说道:

“有了方医生和郭医生以及这么多的医生一块诊断,确定这个病人确实没问题,我想他应该放心了。

谢谢郭医生。

”第三题也和第一题一样,请了一个学生“看病、治病”。

最后,做总结时,我对学生说道:

“其实我们在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时难免会出错,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数学医生,及时地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避免小病变成大病,也避免下次再生同样的病。

当然,是否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与我们的检查习惯有关。

对于那些没有做错的题目,我们就当作给他免费体检一次吧!

同学们,希望大家不仅能做好别人的数学医生,更能做好自己的医生,好吗?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好!

”声音响亮,但其中那种坚定而又自信的语气更令我感动。

其实,我只是将该错的题目设置“数学医院”的纠错情境,没想到孩子们表现出如此高的积极性,如此跳跃的思维能力,让我深深为之惊讶和感动。

是的,在数学学习中,很多练习枯燥乏味,形式单一,学生们常常有淹没在题海里的感觉,十分被动。

即使做对了,也没有太大的成功喜悦感。

这时就要求我们教师多注意练习设计的形式,只要形式多样了,有趣了,贴近学生生活了,学生自然就愿意做练习,并能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学习兴趣也将大大地提高。

数学广角教学叙事

“数学广角”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

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做到: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形象生动、亲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通过创设探索体育比赛中的数学知识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编号码”、“分场次”、“穿衣搭配”等一系列活动,各教学环节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并在数学学习中享受着快乐。

2、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形式,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与应用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

在诸多的想法中找出最佳的排列方法,我让学生小组观察、比较、分析,说说你认为哪种摆法比较好,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即使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也不急于下结论。

在想办法表示穿衣服的过程,更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在较多的方法中,让学生说说你觉得怎样表示比较好。

3、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新知。

本节课我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课后我与评委老师针对教材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课堂上注意教学语言的严密性,在设计板书时会更加灵活,比如可以将数字、文字、卡片等有效结合,使抽象的知识可以通过板书具体呈现,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在对孩子的评价语言方面,我也会更关注孩子的闪光点,注意他们的每一次细小的进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更快的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1、在三年级第二单元《除法》的复习课上,、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

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2、教师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的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是很重要的,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尤其是对学困生,要降低难度,放大优点,使他们有成功学习的体验。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习惯,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3、采取一对一捆绑式,让优秀生辅导学习困难生。

4、对尖子生,教师要选好发展题,每天一练,日积月累的提高学生的能力。

对后进生要宽容对待,利用空余时间给他们补课,让他们当天作业当天完成。

有这样三组习题:

84÷

278÷

296÷

4

478÷

696÷

8

我先出示第一组习题,让学生观察这两道算式,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被除数一样。

上面一题后面的2和2乘起来就是下面的4。

2加2等于4

……

教师追问:

请你猜一下,两道题目的得数会怎样?

生齐答:

一样。

究竟是不是呢?

我们怎么验证一下?

计算出得数。

学生计算出两题得数后比较,发现商是一样的。

再出示第二组题目,让学生观察,猜一猜两题的得数会怎样?

并说说你是怎样猜到的?

我猜两题的得数是一样的,因为二三得六。

我猜得数也是一样的,因为6可以分成2和3。

追问:

6可以分成2和3?

生更正:

不是,是2乘3等于6。

就因为2乘3等于6,所以两题的得数相同吗?

还有被除数都是78。

学生进行计算,发现两题得数相同。

小结:

原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除以后面两个数的积。

(同时指着算式,用手势表示。

最后出示第三组题目,学生观察。

提问:

这两道题目有什么联系?

得数相同。

被除数相同。

2乘4等于8,所以96除以了2再除以4就是96除以了8。

我是想口诀的,二四得八。

你现在准备算几题?

算一题就可以了,另一题得数一样的。

学生计算,比一比谁的速度快。

回顾三组题目,教师小结:

乘法和除法是相对应的运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除以后面两个数的积。

那么我们看第一组题目,这里是2+2=4还是2×

2=4得出来的呢?

学生通过三组题目的观察比较,已经能够掌握这一规律,这时候,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能力,我出了一道题目考考大家。

你会计算96÷

12吗?

学生小声议论:

怎么是两位数了,还没有教了。

突然,有一学生立即举手,迫不及待地说出:

“我会算,把他分成两个数连除。

”其他学生经过这一点拨,纷纷点头,表示会算。

我马上要求大家在草稿纸上写一写。

然后进行交流。

出现的方法有:

96÷

6、96÷

4、96÷

2、96÷

3

肯定学生的方法后,再次追问:

还有吗?

学生思考。

还可以拆分成3个数,96÷

这样对不对呢?

我们怎样来检查?

把后面的数乘起来,二二得四,三四十二。

总结:

我们借助刚才发现的规律,解决了我们还没有学过的内容,看来大家又多了一项新的本领了,数学是非常神奇的一门学科。

在新课标背景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学中就应该有相应的教学公式。

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以“传授”思维过程和结论为主,而应讲究思维方法的探索、思维品质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发展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胜心,发展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增强其创新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叙事

从教几十多年,自认为教学风格稳重扎实,说不上与学生走得很近,却也能抓住教学的质量。

但自从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观念是有缺陷的。

虽然不教新课程新教材,但相同时代的学生个性也是相似的,就拿《乘法交换律》一课教学时发生的那件意外的事来说吧,两位学生在课堂上的一次反常表现,不但促使我深刻地去思考与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这个经常被我们忽视的问题,还促进了我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我重新认识他们并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关系。

记得那一天,我一大早来到学校,就迫不及待地从学生上交的作业本中寻找赵翔宇的“那张纸”。

他答应今天一定交,这家伙,说话倒还算数,总算对我有个交代。

打开一看,一段文字告白跃然纸上:

“老师,其实事情不是像你说的那样的,我认为自己没有错。

说出来请你不要怪我。

今天的课堂上我虽然没有按你的话在做,但我和于士皓两个人也没有讨论与数学无关的问题,我们俩是为了讨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公式才争吵起来的。

其实,不是我们故意要这样,而是对于乘法交换律,我真的已经懂了,这个知识与加法交换律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符号不同,这么简单的知识还用教吗?

我还知道乘法也有结合律、还有乘法分配律,这三种运算定律都能帮我们做好简便运算。

不信,我可以举个例子:

36×

125=36×

(8×

125)=36×

1000=36000,你看,这道题就是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了简便计算的。

……”

好家伙!

俨然是个数学家,讲得这么头头是道。

读着读着,我心中的怒气也消了一半,这么说来他们的确没有错,难道是我错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还要从昨天的数学课说起。

那是发生在《乘法交换律》课上的事情。

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去引导他们更好地猜测、验证与运用规律,根本没考虑另外的问题。

没想到就是因为我的考虑不周,让我与学生在课堂上闹了点小小的不愉快。

上课了,我先出示两道生活实例:

①妈妈买来一箱苹果,每盘放5个,可以放6盘,这箱苹果共有多少个?

②陈老师给四年级同学买羽毛球拍,4个班平均每班买12副,共买多少副羽毛球拍?

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两道题目?

(现在想想这两道题还真是简单。

学生当然能准确无误地分别用两种方法来解答这两题:

6=30(个)或6×

5=30(个);

12=48(副)或12×

4=48(副)。

这样一来,我就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来观察算式的特征,发现规律。

其实,学生很快就能确切地把这条定律概括出来,我却让他们同桌说,小组说,一起说,反复说了好几次。

(这个过程虽然很符合我事先设计的教学思路,但是不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倒是没考虑。

再说这么简单的规律说得也太多了。

接着,我又请学生举例验证,并把自己写的算式或文字向大家汇报,得到两个等式:

6=6×

5;

12=12×

4。

最后,又回到说规律,请学生单独说,同桌互说……说好后,揭示出字母公式。

(此时,我观察到学生你看我,我看你,显得有些不耐烦。

哈!

本课的主要流程结束了,进入运用定律、练习巩固的阶段,我可以轻松了。

此时,我放眼望去,同学们都低头在完成练习,我心中窃喜。

正在这时候,第四组最后的角落忽然传来一阵的争吵声,这吵声由轻到响,逐渐向整个教室蔓延开来。

循声而去,原来是“数学精灵”

赵翔宇和另一个数学爱好者于士皓正纠缠在一起,一副互不相让的样子。

碍于其他学生的认真练习,我没有当场发火,硬生生地把火气压了下去……

“你们俩还真有能耐,……”下课后,我把这两人叫到办公室,狠狠批评一顿(其实是骂了一顿),以泄心头之愤。

但奇怪的是,两人并没有一丝悔意,既不愿意说明事情的经过,也不愿意向我道歉。

不对呀,这与他们平时对数学的那份喜爱和对我的尊敬来比,今天的事显得有些蹊跷。

唉,反正刚才的气也消了,看来他们也不准备坦白从宽,怎么办好呢?

一个念头涌上来,于是,我和颜悦色地说:

“你们不肯说,肯定也有自己的道理,这样吧,把今天的事写在纸上与老师交流可以吗?

”他们俩想了一会儿,才答应了下来。

所以,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要不是那张纸,不知道这两位同学到什么时候才肯向我吐出实情。

那天课后,我把课堂的大概流程和发生的事向学校数学组的老师说了,他们也向我提出来,这节课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起点的把握可能太低了,今天看了学生的日记,倒是不谋而合。

这俩小子,还挺有眼光的!

看来,这次的事件还真是我惹出来的祸!

于是,我决定找几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解,听听大家的看法。

大家看法都差不多,那就是“挺简单的”,没想到,我花了几个小时准备的课竟然不如他们自学强,但学生的话却正好证明了我的粗心大意:

低估了学生,或者是课前根本没有称学生的斤两,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试着想想,班级中有几个陈勇那样的学生,就算有10%好了,那我这节课只不过是面向这些学生来设计的,教学的有效性最多也不会超过30%,一位教师,如果她只为这30%的学生上课,那岂不是太可悲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

“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教学的起点意义重大。

还给孩子一份童真【已使用】

我们当老师的都知道,在每个班里,都有所谓听话的孩子和淘气的孩子。

那些听话的孩子,不用我们多说,只要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就心领神会,能认真的按照你的要求去做;

而那些淘气的孩子呢,课上课下都调皮捣蛋,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来吸引学生,他顶多专心几分钟而已,这些孩子不是被父母打皮了,就是被父母宠坏了,就是连父母都不怕了,又怎么会在乎老师的威严呢?

我们班有个淘气的孩子,课堂上你说上句,他接下句。

每节上课姗姗来迟。

无视校规的存在。

那天,他真是把我气坏了:

课都上了好一会儿,别的孩子都跟着我兴致勃勃的在学习,忽然门口传来“报告”的喊声,只见他满头大汗,衣服敞开的站在门口。

看到他迟到了,我严厉的问:

“怎么迟到了?

听到铃声就应该马上跑到教室来上课。

赶快上位去!

”只见他欲言又止,看了看我就跑上位了。

我继续给同学们上课。

同学们也仍然认真的听着,可是他却趴在桌子上“专心致志”地玩手!

我朝他瞄了一眼,毫无动静,他继续玩弄着。

我强忍着:

“你把刚才那个同学的回答重复一遍!

”他满吞吞地站起来,不知所措地看着我。

“善于倾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你也能做到!

”我继续讲课了,没过五分钟,目之所及,他仍旧低着头,在手心中抠着什么。

这回我火冒三丈,冲着他大嚷:

“你给我站起来!

”他吓了一跳,愣了,极不情愿地站起来,然后就看着我一语不发。

教室里安静极了,空气像凝住了一样,其他的孩子都看着我。

我走到他面前,低头瞪着他,他也心虚了,低下头不敢看我。

“你这么不认真,太让老师失望了,请你站着听!

”我又补了一句:

“把手伸出来。

”他眼眶里顿时出现了豆大的泪水,很不情愿地站起来,伸出小手。

原来手上捉了一只小昆虫,我更气了,“扔到窗外。

”我脱口而出。

他瞅了我一眼无可奈何的照办了。

我接着上课。

他静静的坐在位上,我想,制住你了吧。

下课了,我没有走出教室,准备找他谈谈,我一瞄,座位上没了人影。

同学们告诉我,他每节课下课就去捉虫子,上课玩。

我的心一震,一个念头闪过,我正在扼杀一个孩子的童趣。

多少个科学家的成功不都是从好奇开始的吗?

我找到他,和他交谈:

“对不起,我为我刚才的态度表示道歉,你喜爱昆虫,就应该多了解它,多观察他。

不过,课上认真听讲才能学到知识。

课外观察,课外多看关于昆虫方面的书,相信你将来会成为达尔文式得人物。

”“达尔文是谁呀。

”孩子的眼睛放光了,时机已到,我说:

“你自己去找呀。

”我边说边拉起他的小手,语气缓和的说:

“来,坐下来。

老师也不好,没问个究竟就批评你了,你以后了解到关于昆虫方面的知识,告诉余老师,好吗?

”“嗯。

”孩子坐了下来,高兴的答应了。

第二天,他告诉了我达尔文是谁,还告诉我他见到的很多昆虫。

从这以后经常给我讲昆虫的故事。

上课也用心听讲了,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