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206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6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docx

句容小科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

 

句容市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资料

 

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

二零一六年四月

【第一部分:

文件通知】

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文件

句师发〔2016〕56号

关于举行句容市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研讨活动的通知

各中心小学,局属小学: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水平,积极准备我市小学生科学实验评比观摩活动,经研究决定举办句容市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研讨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16年4月12日。

二、活动地点

宝华中心小学。

三、参加人员

各小学科学专职教师。

四、活动内容

时间

内容

地点

负责人

9:

35—10:

15

研讨课:

(宝华中心小学)蔡静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四年级)

科学实验室

谢锡萍

10:

25—11:

05

研讨课:

(下蜀中心小学)吴杨

《大脑》(五年级)

科学实验室

谢锡萍

13:

00—15:

00

1.说课、主题讲座:

蔡静《浅谈合理选材让科学探究更有效》

吴杨《培养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几点做法》

2.科学专职教师结合研讨课,交流提升实验教学水平的做法措施等。

3.布置当前科学研训的相关工作。

科学实验室

王明祥

五、活动要求

各专职教师要提前熟悉研讨课内容,认真听课、记录、反思,每位专职教师要准备好交流材料,活动结束一周内发送到王明祥老师办公平台。

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

2016年4月7日

【第二部分:

活动过程】

学校欢迎参加“句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研讨活动”电子显示屏。

蔡静老师执教《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吴杨老师执教《大脑》。

参加活动的老师们认真听课。

蔡静老师、吴杨老师说课讲座,全体参会教师围绕实验教学进行交流。

发放近阶段科学研训活动的相关证书。

活动新闻在江苏省教育装备网刊出。

【第三部分:

活动感悟】

【蔡静(宝华小学)】浅谈合理选材让科学探究更有效

  “我听说了,就忘了;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美国华盛顿大学校园的这幅条幅,突出了做的重要性,深刻地提示了“探究的意义在于经历”。

而为学生准备探究活动中的实践材料则是关键。

合理的选择探究材料就是激发、引起探索“经历”的有效手段。

教育学原理认为:

从材料本身出发来组织教学,既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也符合世界物质性的基本观点。

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的接触,是提高科学探究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现联系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对小学科学探究材料的合理选择有了一些浅显的思考:

一、从生活中选材,激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学生诸多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强调: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目前,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实验材料多数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只是“坐享其成”,这样做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

为此,我们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周围事物入手,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材料的准备,使学生搜集材料的过程成为认识身边自然事物的过程,成为一个学生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最终达到造就他们科学素养的目的。

其实在我们身边好多材料只要改变一下,自己细细地研究一下,就会出现好多很好的探究材料:

种类

名称

玻璃器皿

水槽(脸盆)、广口瓶(玻璃杯或玻璃瓶)、玻璃管(吸管)、滴管(眼药水瓶)、酒精灯(蜡烛)、玻璃棒(一次性筷子)、平面镜(小镜片)、凸透镜(老花眼镜)、凹透镜(近视眼镜)

蒸发皿

铝制材料的易拉罐,倒放使用,把底部的凹陷作为蒸发皿,易拉罐两侧剪两个椭圆形的的洞,可以放入蜡烛。

固体材料

食盐、糖、粘土、洗衣粉、小苏打、铝片、铁钉、铜片(铜钥匙)、木块

电工材料

电池、导线(细铜丝)、开关(拆玩具上的开关)、黑胶布、小电珠、手电筒、电动机(拆玩具)

工具

小钳子、螺丝刀、剪刀、镊子、夹子、直尺、勺子、温度计、弹簧秤(废旧弹簧或皮筋自制而成)、锤子、漏斗(饮料瓶制成)

标本

各种岩石标本、种子标本

其他

磁铁、缝衣针、细棉线、曲别针、皮筋、塑料棒(旧笔杆)、泡沫塑料、丝绸(旧衣服)、胶水、胶带纸、火柴、喷雾器(护发定型的瓶子)、注射器、竹棍、海绵等

让学生自主选择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还能给学生一种启示:

只要你认真地观察和思考,科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熟悉的事物中。

二、立足经验基础选材,寻找探究起点。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就是探究的起点,找准探究起点,顺应学生需要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科学探究目标中指出:

“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提供的材料应尽可能贴近学生,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是游离于学生经验范围内的。

这样的材料才能“挑逗”学生,便于引导他们作进一步的探究。

1.选择基于生活经验的探究材料。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科学有关。

在小学阶段,学生虽然没有系统的知识和方法,但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生活实践已有的直接经验,在他们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选取有关的材料。

  【案例】: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片段

  课前,学生带来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我选择了其中的玻璃小药瓶,小石子,泡沫,圣女果、小铁钉作为实验材料。

  小组合作并完成实验记录表: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记录表

  在相应的格子里打√

物体

装满水的玻璃瓶

小石子

泡沫

圣女果

小铁钉

这些材料学生在生活经常遇见,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学生只不过没有把它们作为探究材料,探究它们在水中是否沉浮。

因此在探究时,学生有了先前的生活经验,他们对这些物体的重量,材质有初步的认识,在探究这些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是否有关系时,就比较容易。

2.选择基于学习经验的探究材料。

学生知识的获得既来自于直接的生活经验,又基于间接的学习经验,这种经验是个体建构出来的。

学生在学习实践生活中自我积累的学习经验和实践经验互相交融,才能促进学习的有效发展。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选择基于学习经验的探究材料,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给予学生连续经验建构的机会。

【案例】:

《神奇的水》教学片断

师: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神奇的水的发生的神奇的现象太多了,谁能想到的?

学生说。

师:

除了我们书上的现象,老师还为你们搜集了一些图片材料,大家一起来看看。

(放课件)

师:

这节课,我们做了这么多实验,不过,老师发现好多组的桌子上有水呀!

谁能想个比较好的办法把桌面的水除掉?

(用抹布是个好办法,餐巾纸吸水快,这个办法不错,我们用抹布、餐巾纸来除掉桌面的水,是利用了水的——。

(毛细现象)下面就请各组利用餐巾纸除掉桌面的水,整理一下实验材料。

学生整理桌面。

在此环节之前,学生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水的毛细现象。

最后借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素养,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将桌面的水除掉。

三、为适宜探究而选材,发展思维能力。

“好的材料可以促进一节好课,好的材料对教材是一种补充”,为适宜探究而选材既能提升科学实验的有效性,又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案例】:

《认识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片断

1.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我们常见的固体呢,会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老师有一只铜球。

想一想:

把这只铜球加热,铜球的体积会怎样?

(学生猜测)

2.你看到了吗?

看不出铜球受热膨胀怎么办?

3.(加个铁圈)为什么用铁圈来判断?

4.放入冷水,试试能不能又能通过?

5.说明什么?

谁能完整地解释一下铜球加热冷却后发生的现象。

总结:

看来,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

像铜球我们就要借助一个物体来判断。

在学习本课前,他们对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是很了解。

因此,在进行液体实验后就要引导学生对这种现象进行思考分析,提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然后围绕固体、气体进行探究活动。

在固体在受热后体积变大看不见,让学生思考怎样让看不见的热胀冷缩看得见。

在思考时,学生意识到要借助一个物体,加一个铁圈,在这个基础上,问学生,空气的热胀冷缩我们看不见,怎样去研究呢?

学生立马反应可以借助一些物体来研究,这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个认识上的跨越。

当然,探究材料的选取除了要遵循生活化,其次还要遵循结构化。

结构化的材料,指的是材料丰富而有层次,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实践性,从而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序且有效。

第三要遵循简单化,准备的材料尽量简单轻便,在同等效果下考虑成本较低的一类。

最后要遵循安全性,学生探究活动的材料不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应能大胆地开展探究活动。

因此,我们只有精心选择相应有利于学生活动的材料,进行合理安排,减低学生探究的难度,使学生较容易地发现问题,获取新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愉快。

【吴杨(下蜀小学)】培养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几点做法

实验材料准备的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活动能否顺利进行。

小学科学老师大多兼任学校的仪器管理员,所以课前准备实验材料的任务一般都由科学老师自己承担。

现在虽然已全面推行《科学》教材,但科学教师课前准备的工作量有些学校却没有充分考虑。

加上《科学》教材分组实验很多,想要开齐分组实验而且实验材料全靠科学教师准备,确实难度很大。

更何况现在许多科学教师还是兼职的,自身的工作量很大,想要上好科学课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正因为如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有的兼职老师将2人一组或4人一组的分组实验扩大为8人一组,或者将分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有的就干脆省去了必要的实验。

长此下去,对学生一系列探究能力的培养任务就很难完成。

如果将科学教师一人准备转换为师生共同准备而且让学生占主体,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让学生自带实验材料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可以培养学生选择材料的能力。

最重要的还可以把科学教师从繁重的课前准备的重压下解脱出来,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教学设计和实验操作上,更好地上好科学课。

让学生参与到科学课的课前准备中来,是现阶段应该大力提倡的。

可现实情况是,老师布置后很多学生不准备。

仔细询问后发现有这样一些原因:

一是记不住准备的材料;二是没把准备材料的事放在心上;三是家长不支持;四是教师的“要而无求”——提了要求,带不带就不管了,或管不了了。

针对以上原因,我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提前告之,让学生心中有数。

一节科学课上课前,学生该准备什么必须提前告诉。

一开始,我是在一节科学课结束之后,将下节课准备的实验材料布置给学生。

但在教学中却发现有些孩子害怕记不住,在校园里问我问得最多的就是:

“科学老师,下节课带什么东西?

”。

我将每学期每一课学生要做的课前准备详细列出,一张张贴在班级,便于大家提前准备,一张交给科学科学小助手时刻提醒大家。

这一招果然灵验,省去了科学教师的时间,也让孩子们准备地明明白白。

二、分层布置,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孩子们在课前准备实验材料时也会花去他们不少的休息时间,所以他们的劳动成果要及时肯定。

我经常告诉他们:

“准备与不准备不一样,准备的充分与准备的不充分也不一样。

”一般情况下,我布置给学生的课前准备实验材料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要求,这些都是一些简单的,容易准备的实验器材;第二个层次为特殊要求,这些都是搜集或制作难度较大、耗时较多,有时需要学生自己购买的一些实验器材。

例如:

在四年级上册《空气中有什么》第一课时,我给学生的课前准备实验材料的要求是:

第一层次,一根蜡烛、一盒火柴(打火机)、一只透明玻璃杯;第二层次,一只去底保留瓶盖的塑料瓶、一瓶红墨水。

我还专门制定了学生科学课课前准备情况统计表,表格分三部分,完成老师第一层次要求记“√”,没有完成的记“×”,两个层次都完成并表现突出的记“★”。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是完成第一层次,还是两个层次都完成。

三、分级检查,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前准备实验材料的检查过程中发现,如果仅仅让科学小助手一人检查全班同学的课前准备情况,耗时很大而且会不仔细,经常会发生上课了时科学小助手还在忙碌地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耽误了课堂教学的时间。

因此,在教学中我便提出了分级检查的做法。

即科学老师检查科学小助手、科学小助手检查小组长、小组长检查组员的做法,另外科学科学小助手还可抽查任何组员的课前准备情况。

有了这样一套检查机制后,科学小助手检查记录全班学生课前准备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完全能做到,上课铃声一响,科学小助手就将记录表及时交给科学老师。

这样,科学老师在第一时间内就了解了全班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

四、正面鼓励,激励学生准备的热情。

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准备充分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对于课前准备突出的同学,科学教师要及时表扬,并将其准备的材料在全班展览。

学期结束时,根据科学小助手统计的全班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折算成分数计入总评成绩。

实践证明,这一措施会持续有效地激励孩子们做好课前准备。

在现实情况中,总会有几个同学的实验材料经常不准备。

遇到这种情况,科学教师不能一味责骂,这些学生往往是“双差”生,连作业都不能完成,教师要耐心询问,让同学们说说他们的优点,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同时利用精彩的探究活动来吸引他们加入到准备的队伍中来。

五、注重安全,防患于未然。

学生课前准备的安全问题是要科学老师引起高度重视的。

学生进行课前准备的时间大部分在校外,因些,寻求家长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教学《养蚕》单元时,要布置学生搜集桑叶,我就通过发告家长书的方式,要求家长们陪同孩子们完成采桑的工作,以免在野外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害。

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确保学生的安全,另一方面也可让家长重视孩子们的实验探究。

这样的方式,绝大多数的家长是理解的,也是支持的。

六、参与教师实验准备,了解科学老师的艰辛。

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还可以得到和科学教师共同准备实验材料的“殊荣”。

例如在上《冷热与温度》时,我就邀请表现突出的同学和我一起准备12组的方座支架、三角架、石棉网、烧杯和温度计,同时还要检查温度计是否损坏,方座支架安装得是否牢固等。

让孩子们参与到教师准备实验材料的过程中来,不但可以让孩子们了解科学教师上课前的艰辛,更好地理解教师的工作,爱护好学校的公用实验材料,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明确自己准备实验材料的必要性。

通过这些措施,孩子们准备实验材料的热情非常高,准备率都在90%以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科学老师还应注意,鼓励孩子们进行实验材料的准备,不是说所有的材料都由学生来准备,有些难度很大或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材料,科学老师必须自己准备,另外,加强对学生进行准备实验材料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夏欢(黄梅小学)】

在宝华中心小学参加了句容市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研讨活动。

虽然两节课风格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之处,就是在教学中都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化繁为简,从而助力学生的理解与操作。

蔡静老师在学生探究拉力大小与弹簧拉伸长度关系的实验器材准备中,研究了现有材料的缺陷与困难,对实验器材进行了简化改良,方便学生操作、观察与理解。

吴杨老师在指令要求、导入环节和研究大脑功能环节间建立了巧妙联系,让一个导入环节,自然而然的实现了多种紧密于课堂的重要作用;这几课上,对大脑外形特征认识环节,吴老师在学生容易理解的基础上也进行了简洁化处理。

两位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板书视觉效果,对板书关键词都做了词卡粘贴设计,这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做法。

活动中,不仅看到了两位年轻教师在科学教育工作中的无限的潜力和非常的努力,也更给我带来了一些重要启发,看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另一方面,两位年轻老师的快速成长,也有赖于两位非常认真热情的优秀科学老师的指引,这也证明了,要提高课堂效率,还需要一个有效的经验传承的团队。

【张祥平(边城小学)】

高效课堂,不是多而杂,而是精而简。

1.整合实验器材。

用什么器材?

用最接近实验目标达成的器材。

如,吴杨老师执教《大脑》中大脑软硬、粉色特征,首选新鲜“猪脑”。

如,蔡静老师执教《物体形状改变以后》弹簧变形演示中,不宜使用拉簧拉力器。

倘若使用,对于四年级小学生来讲,只能用一两根拉簧。

2.整合诸多实验。

用一组材料一个实验,解决一个问题,当然不如用一组材料一个实验解决两个甚至多个问题来得高效。

后者的一组材料不同于前者,后者的一个实验也不同于前者。

全班同做完全相同的实验,不如分大组(每大组包含3-4个2至4人的同桌自然组)。

如蔡静老师执教《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拉力大小与拉伸长度的关系时,不妨这样实验:

先分组,48人,分四大组,每大组分3小组,每小组4人。

第一大组挂一个钩码,做三遍。

第二大组挂两个钩码,做三遍……这样高效多了。

器材省了,操作不乱了,实验强化了,记录少了……

【张荣华(大卓小学)】

近日,在宝华中心小学听了两位年轻教师的的科学课,颇有感触。

两位年轻的科学对于两节课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教具准备充分,学生实验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实验是科学课堂的主要形式,怎么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必须探讨的一个问题,结合着两节课,我觉得有几点是实验课必须要注意的。

1、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具。

教具是影响实验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教具我们要根据实验的目的为依据进行挑选。

一是除了实验室配置的器材外,我们还可以多选择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器材,既便于学生理解,又体现了科学在生活的运用。

蔡静老师上课选用的健身器、海绵,吴扬老师选用的核桃、豆腐等器材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二是教具要合适,比如做演示实验的教具要尽量大一些,效果更明显些,这样才能更直观。

蔡静老师演示的压簧就太小,后的学生看的不是很清楚。

选用的模型教具要尽量和实际的更贴近些。

吴扬老师可以选用更接近人脑的猪脑来代替豆腐。

二、精讲,少讲,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在实验中,教师应做到精讲、少讲,让学生真正成为这个课堂的主导者。

鼓励每个孩子在小组合作中展示自我,踊跃发言,积极开动自己的小脑筋,尽量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小组成员在讨论中碰撞出火花,并能够用口头和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从而促进孩子们合作能力的提高,在学生的主动合作中真正实现它的有效性。

蔡静老师的这堂课,对于学生的放手还不够,自己讲的太多,学生思考的也就少了。

【陈进(河滨路小学)】

两位青年教师肯动脑筋、肯下功夫,知识面广,教学基本功扎实。

准备充分,不照搬教材,活用教材,重点和主题突出,教学结构严谨,教态自然。

都能创设情境,揭趣引入,让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再应用于实践。

小组分工明确,学生操作有条不紊,能得出实验结论。

蔡静老师在教学上给我感觉,课堂还不够紧凑,学生动手时间较长,结合引深生活实践还不够,如拉力器、拉簧等少数地方考虑还不够细致。

吴杨老师的课总体感觉效果较好,但我认为,主体性发挥的不够,课堂较沉闷。

我认为课前可布置学生预习,出示大脑模型,让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汇报。

再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结果。

教师再相机出示课件更正介绍,而不是由教师介绍。

这样,学习主动性更强,效果可能更好。

【高荣平(崇明小学)】

今天听的两节课,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惊喜”。

两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和对教材的处理,课堂掌控的节奏对于刚工作三年左右的老师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至少比当年的我要强出不少。

第一节课《物体的形状改变后》,课堂过渡的语言还有些生涩,不顺畅。

需要再多关注一些细节,对于课堂中学生活动的动和静的控制还需要加大力度。

器材的改进是这课的一个亮点,足见蔡老师对于这课内容的精心准备,也体现了科学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

量程的概念的提出时机还可以再设计的更巧妙些;微变形的例子课堂中不讲,但是可以作为一个课外的思考延伸内容。

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带着新的问题走。

第二节课《大脑》,是吴杨敢于尝试新课型,自我突破提升的一次有力的尝试。

教材处理和内容把握都初见功底,教师的教态,课堂节奏的掌控也轻松自如。

在一些环节的设计上还需要更精细些,语言不可太随意。

阅读与练习的量和实践要分配好。

研究的面可以适当的缩小深入一些。

【潘良星(郭庄小学)】

听蔡静老师《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这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二课,涉及到的力为弹力。

感觉比较好的地方有:

1.小组分工明确,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

课前教师明确组长及分工,使小组成员明确自己在实验活动中的职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保证了实验有序进行。

通过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进行分工与合作才能提高实验效率。

2.教师课堂调控能力强。

3.实验环节设计完整。

活动形式多样,由学生的演示活动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4.教学环节过渡自然。

出示的健身器既是生活中弹性弹力的运用,又引出了接下来将要探究的问题:

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

5.教师能自制教具进行实验探究。

一点建议:

区分弹力与弹性时,可以用实物演示,受力时物体形状改变了,去掉力时物体又恢复原状,这就是弹性。

是什么使物体恢复原状的呢?

是弹力。

听吴杨老师《大脑》。

这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中的第一课,这一课以观察实验为主。

1.教师能根据大脑的特征准备相关实验材料,通过活动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2.用“最强大脑”游戏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大脑的功能。

可适当再增加一个类似游戏,让学生尽兴,获得更好的效果。

【王倩(袁巷小学)】

4月12日学习了蔡静老师和吴杨老师两节实验教学课。

蔡老师和吴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钻研教材,活用教材,教学过程严谨,重难点突出,小组合作有条不紊。

蔡老师实验器材的创新,在研究弹簧弹力与拉伸长度关系实验中,考虑到弹簧拉伸长度不明显,制作平板测力计,使学生实验更方便准确,提高实验效率。

实验结束后小组汇报数据,并制作exl表格更直观的表现弹簧拉力与拉伸长度的关系。

吴老师课前让学生猜测神秘黑袋子里有什么既调动了大脑的功能又引入了课题,选择大米、豆腐、核桃等与大脑相关的器材认识大脑的模样。

在研究大脑的过程中,引入多种研究方法,体会科学研究的多样性。

用研究病例的方式既认识了大脑的功能,又使用了大脑的功能,并且体验了科学家的研究方法。

【谢锡萍(宝华小学)】

4月12日在我校举办了句容市实验教学研讨活动,蔡静、吴杨这两位年轻老师分别上了一节科学实验课。

无论是蔡老师的《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还是吴杨老师的《大脑》都体现了老师对教材的钻研整合和个性化处理。

两节实验课的器材准备都很充分为实验教学增色不少。

蔡老师的课省去了弹硬币的环节,实际上也省去了学生对弹性不明显物体也有弹性的认识,这是本节课的一个缺失,另外由于对学生的预设不够,课堂上教师不敢与学生互动,不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表达,可见钻研教材的同时备学生也是同样重要的。

吴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较强,特别是实验部分,教师对课堂的引领,使学生在实验中感到有趣,思维有深度。

而七巧板的环节,除了器材粗糙影响学生记忆效果外,这个环节是否能变换一下,如换成摆图案训练记忆力,也可以学生创编图案,培养大脑创新能力,这样趣味性也会更浓。

【施廷理(白兔小学)】

4月12日句容市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研讨活动在宝华中心小学顺利举行,宝华中心小学蔡静、下蜀中心小学吴扬两位老师为我们如何进行实验教学开设了两堂展示课,从反馈的信息应该是成功的。

本人全程参与了听课、研讨,受益匪浅,许多教师对这两节课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见,如,对教材的处理、课的引入、下一环节的过渡、实验器材的准备、学生的实验活动、板书设计、教师的演示指导等等有创新,也有特色,两位教师教学风格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这两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

课的设计环环相扣,以实验为主题,展开教学活动,教师指导很到位,大部分学生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值得我们学习。

商讨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