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2242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docx

浙江省高中地理学考复习提纲

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

.可见宇宙的范围:

半径约140亿光年。

【注意】:

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

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

1.常见天体:

宇宙间的物质。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

(重要)2.天体系统:

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

(很重要)

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

地月系(地球和月球)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系(2000多亿个)

(140亿光年)

河外星系(1250多亿个)

4.太阳系(很重要)

(1)组成:

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

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重要)

(2)八大行星: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很重要)

Ⅰ.分类按位置分:

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

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

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

(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

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

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很重要)

...

(1)外在:

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

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

1.能量来源:

核聚变反应:

4H———He+能量(重要)

2.电磁波范围:

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

(重要)

3.太阳常数:

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

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很重要)

1.太阳的外部圈层:

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很重要)

2.太阳活动:

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

(很重要)

3.太阳活动的特征:

①周期性:

11年;②整体性:

群发。

(重要)

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

(很重要)

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

④可能与地震有关联。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很重要)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

绕转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相关轨道

赤道(大圆)

黄道(椭圆)

运动

真正周期

1恒星日=23时56分4秒

1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周期

假性周期

1太阳日=24小时

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运动

角速度

处处相等,15°/小时。

极点为零

近快远慢(平均1°/d)近日点1月初

速度

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极点为零

近快远慢(平均30km/s)远日点7月初

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②产生地转偏向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力;③产生地方时;④影响地球形状。

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划分。

相互关系

地球自转的同时进行公转,地轴的倾角66.5°不变;黄赤交角23.5°的大小不变。

一、地球的自转(很重要)

1.角速度:

即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

计算过程为:

360°/24小时=15°/小时。

除极点外,处处相等。

2.线速度:

即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

计算公式为:

v=2πR/24小时=1670cosφ(R-地球半径,φ-纬度)

记住:

0°—1670千米/小时、30°—1447千米/小时、45°—1181千米/小时、60°—837千米/小时。

3.昼夜交替:

产生原因:

地球自转。

(昼夜现象的原因: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4.地转偏向力:

偏转规律:

南左北右,赤道不偏,纬度越高,偏力越大。

(很重要)

5.地方时:

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地方时不同。

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北京的地方时为12时,那么“北京时间”为12时16分。

6.时区:

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15°一个时区。

7.区时:

某时区的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注意】:

①东12区和西12区的特殊性——同时异日。

②“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

如:

北京时间为12时,北京的地方时为11时44分。

8.日期变更线(注意有两条)

Ⅰ国际日期变更线(固定的、人为规定的):

理论上180°经线,实际上一条折线。

西早东晚。

顺减逆加。

Ⅱ零时经线(向西移动的、自然的):

——决定了新旧日期的范围。

东早西晚。

【注意】:

①北京时间为9月10日12时,美国西部时间为9月9日20时。

②9月20日12时轮船用了5

分钟越过180°经线,到达时间可能是:

ABCA.9月20日12时05分、B.9月19日12时05分、C.9月21日12时05分。

二、地球公转(很重要)

1.公转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

近日点:

1月初;远日点——7月初。

近快远慢。

2.晨线和昏线:

弃暗投明——晨线;弃明投暗——昏线。

昼弧和夜弧的份额就是昼长和夜长的份额。

3.日照图上的四个时间:

平分昼半球的经线——12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0时;晨线和赤道的交点所

在的经线——6时;昏线和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18时。

(很重要)

4.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很重要)6月22日(夏至日):

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昼达到了一年中最长,夜达到了一年中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南半球反之。

【注意】: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5.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6.太阳高度:

【注意】:

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

7.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时刻(12时)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夹角(≤90°)。

正午太阳高度有年变化特点。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H=90°–∣φ–δ∣(φ即地理纬度、δ直射点纬度)(很重要)【注意】:

①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а:

а=∣φ–δ∣②楼高(h)与楼距即影长(l)的关系:

l=h·ctanH

8.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很重要)

Ⅰ纬度变化:

(很重要)【注意】:

注意: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或向直射点方向递增)

Ⅱ季节变化:

(很重要)6月22日(夏至日):

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9.四季的划分:

(1)形成: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都有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很重要)

(2)划分:

①天文四季: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一年中白昼最

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季——冬夏两季间的过渡季节。

(重要)②欧美四季划分:

二分二

至为四季的起讫点。

(重要)③中国传统四季划分:

“四立”为四季的起讫点。

(重要)④北温带气侯四季

划分:

3、4、5——春;6、7、8——夏;9、10、11——秋;12、1、2——冬。

10.五带的划分:

(1)形成: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都有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很重要)

(2)划分:

热带——有直射,无极昼、极夜;寒带——有极昼、极夜,无直射。

温带——既无极昼、极夜,又无直射。

(很重要)【注意】: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本节联系图(很重要):

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

地球

赤道面

昼夜长短季节变化

自转

太阳直射点

黄赤

南北移动

交角

地球

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

黄道面

公转

昼夜长短纬度变化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注意】:

地震发生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

而船上的船员只有上下颠簸。

(很重要)

①莫霍面:

大陆地下33km处,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增加。

(纪念奥地利科学家莫霍洛维奇)②古登堡面:

地下2900km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纪念德国科学家古登堡)

地壳平均厚度17km。

(陆壳平均33km,洋壳平均6km)地壳=硅铝层(陆壳)+硅镁层(洋壳)【注意】:

软流层(深度约410km处)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很重要)

【注意】: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不包括软流层)(很重要)

内部圈层

范围及厚度

组成物质

主要特征

莫霍面以上。

硅铝层、硅镁层

双层构造:

硅铝层(不

平均厚度17km。

氧、硅、铝、铁、

地壳

连续分布)、硅镁层

陆壳平均33km,

钙、钠、钾、镁、

(连续分布)

洋壳平均6km。

氢、其他。

地幔

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含铁镁的硅酸盐

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2900km)之间

类矿物。

上地幔底部、下地幔

地核

古登堡面(2900km)

极高温、高压状态

外核(液态或熔融

以下

下的铁和镍。

态)、内核(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重要)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范围包括: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

生物。

地球生态系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1.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太阳系的家族,八大行星。

2.东加西减。

——地方时、区时的求算。

3.顺减逆加。

或(东来加,西来减)——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的换算。

4.近快远慢。

——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规律。

5.(弃暗)投明为晨,(弃明)投暗为昏。

——日照图中晨昏线的判断。

6.南左北右,赤道不偏,纬度越高,偏力越大。

——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

左右手定则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了解)【注意】:

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重要)

(1)按存在形式分:

①气态矿物(如天然气)、②液态矿物(如石油、天然汞)、③固态矿物(如石英,

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2)按组成成分分:

①金属矿②非金属矿(有方解石、云母、石英、金刚石等。

(二)岩石(很重要)

(1)岩浆岩:

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2)沉积岩: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而形成。

有两个突出特征:

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

(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一)地质循环:

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地质循环是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循环。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放射能→热能→机械能。

(了解)

(二)岩石的转化(很重要)

1.四个方框:

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四个循环过程:

(很重要)

B岩浆岩

C

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

沉积岩

D变质岩

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A岩浆

【注意】:

一出三进是岩浆,三进一出是岩浆岩。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很重要)

作用形式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形成高原、高山或盆地,

放射能、热能

火山

、地震

起建设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的

风化

、侵蚀

、搬运、沉积

、固

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太阳辐射能

结成岩

起破坏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岩石圈不是完整的,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并且板块边界相对活跃,板块内部相对稳定。

相邻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或彼此分离。

(即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重要)

板块边界类型:

(很重要)

边界类型

板块运动

地形标志

举例

消亡边界

挤压碰撞

山脉、岛弧、海沟。

阿尔卑斯山、喜山、台湾岛、马里亚纳海沟

生长边界

彼此分离

海洋、裂谷、海岭。

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洋脊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

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的弯曲现象。

(了解)

中间岩层向上隆起(上凸)的称为背斜;中间岩层向下凹陷(下凹)的称为向斜。

(很重要)

褶皱

岩层走向

顺地形

逆地形(受外力作用,地形倒置现象)、原因及判断

背斜

向上隆起

成山

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

向下弯曲

成谷

成山。

向斜槽部受压力,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中间新、两翼老)

2.断层:

岩层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

(重要)

中间相对上升的岩块,往往形成地垒;(如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很重要)

中间相对下降的岩块,往往形成地堑。

(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很重要)

3.构造地貌: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形、地貌。

如褶皱山、向斜山、块状山、断层线等。

(重要)4.指导意义:

背斜储油气、向斜储水;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工程量小;安全性高;有利于排水。

(重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很重要)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能。

主要表现:

①风化(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②(水、风、海、

冰川等的)侵蚀、③搬运、④沉积、⑤固结成岩。

【注意】:

流水的侵蚀地貌:

①横断山地的山高谷深、②

青藏高原的水拍云崖,③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流水的沉积地貌:

①山口冲积扇,②河流中下游凸岸形成

冲积平原,③河口附近三角洲。

风力的侵蚀地貌:

①风蚀城堡、②风蚀蘑菇、③风蚀柱。

风力的沉积地貌:

①沙丘、②沙垄、③黄土高原。

冰川侵蚀地貌:

①角峰、②冰斗(U型谷)、③峡湾。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

①广西桂林山水、②云南路南石林、③四川乐山天坑群、④浙江桐庐瑶琳仙境。

第三节大气环境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重要)

垂直分层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

/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气温

水平运动

①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②

递增。

(原因?

(原因?

有利于高空飞行。

(原因?

低纬:

17-18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气温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

对流层

中纬:

10-12千米,

递减。

(原因?

(原因?

关系最密切。

(原因?

高纬:

8-9千米。

(原因)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表现形式:

①选择性吸收、②散射

③反射。

(很重要)

削弱作用

选择性

①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

选择性

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①臭氧层空洞导致紫外线下泄。

对流

层中的

二氧化碳

吸收19%

②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变暖。

汽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

红外线。

大气中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①夏季,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

反射17%

能将投射到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

②地球上最低温在南极而不在北极;

部分又返回宇宙空间。

(云的反射

③太阳辐射总量最多在回归线附近而不在赤

著)

道附近。

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能

①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为什么?

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以这些质点

②警示灯多用红色(为什么?

散射17%

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从而

①多云的天空呈现灰白色(为什么)

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②日出前的鱼肚白、日落后的余辉;③树荫。

【注意】:

①夏季,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

原因是:

白天多云,云的反射作用强,到达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②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原因是:

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很重要)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是:

①太阳辐射→②大气削弱→③地面吸收→④地面辐射→⑤大气吸收→⑥大气逆辐射。

(即“太阳暖大地①②③,大地暖大气④⑤,大气还大地⑥”。

)(很重要)

【注意】:

(1)深秋,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

为什么?

原因是:

夜晚多云,云的大气逆辐射作用强,保温效果好,气温高。

(很重要)

(2)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远不如月球表面大?

原因是:

地球表面有厚厚的大气层,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效果好,气温高;故昼夜温差小。

(3)秋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解释“十霜九晴”)原因是:

白天少云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少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气温低;水汽凝结成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