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2259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

《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帝王年号全表Word格式.docx

平帝刘衎

公元1—5

元始

(1)

锡光任交趾太守至汉光武帝

儒子刘婴

5—8

居摄(6)

初始(8)

王莽新政(8—25)

在位

王莽

8—23

始建国9

天凤14

地皇20

刘玄

23—25

更始

刘秀族兄西汉远支皇族

东汉(25—221)

世祖光武帝刘秀

25—57

建武25

29-33年任延(5-67)任九真太守;

建武中原56

40-43二征起义,43年马援领兵平之

显宗明帝刘庄

57—75

永平

肃宗章帝刘炟

75—88

建初76

元和84

章和87

穆宗和帝刘肇

88—105

永元89

元兴105

殇帝刘隆

105

延平106

生仅三月即位在位八个月

恭宗安帝刘祜

106—125

永初107

元初114

永宁120

建光121

延光122

敬宗顺帝刘保

125—144

永建126

138年象林区怜起义反汉,拜张乔为交州、祝良为九真太守慰谕之降散

原封太子,后被废为济阴王,安帝死,宦官孙程立以为帝

阳嘉132

永和136

汉安142

建康144

冲帝刘炳

144

永嘉

在位五个月

质帝刘缵

145—146

本初

咸宗桓帝刘志

146—168

建和147

160年九真反,拜夏方刺史,贼降

和平150

元嘉151

永兴153

永寿155

延熹158

永康167

灵帝刘宏

168—189

建宁168

交趾刺史为朱俊;

交趾仕人阮进(李进)和李琴;

183年士变任日南太守

桓帝死,无子,窦太后与窦武迎刘宏即位,窦太后临朝

熹平172

光和178

中平184

少帝刘辩

189

九月,董卓废其为弘弄王,次年被杀之

献帝刘协

189—221

初平190

东汉末林邑在日南郡象林建立

187年士燮取代张津任交州太守(187-226);

汉献帝改交趾为交州

由董卓拥立即位,220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废献帝为山阳公

兴平194

建安196

延康220

三国吴(222—280)

太祖孙权

222—252

黄武222

220年吴主分交州为广州和交州(士燮为交趾郡守);

孙权时广州并入交州,吕岱为刺史(220-232)

221年受曹丕封号为吴王,次年改元黄武,229年称帝于武昌;

孙坚子,孙策弟

黄龙229

嘉禾232

赤乌238

太元251

神凤252

会稽王孙亮

252—258

建兴252

吴时,新置新昌、武平、九德三郡

孙权子,258年被丞相孙继废为会稽王,旋自杀

五凤254

太平256

景帝孙休

258—264

永安

陆胤任交州刺史(247-258)

孙权第六子

末帝孙皓

264—280

元兴264

吴时交州太守有士燮,戴良,吕岱,陆允,孙谞(景帝时任),邓荀,吕兴,霍戈,马融,杨稷,刘俊

孙权孙,孙和子

甘露265

宝鼎266

建衡269

凤凰272

天册275

天玺276

天纪277

西晋(265—316)

世祖武帝司马炎

265—290

泰始265

265年十二月代魏建晋,279年发兵攻吴,280年初灭吴

咸宁275

太康280

太熙290

惠帝司马衷

290—306

永熙290

西晋时的交州太守有陶璜(267-297),刘彦(297-312),顾秘,陶威(陶璜之子),陶淑(陶威弟),陶绥(陶淑子)

九岁立为皇太子,甚愚,武帝欲废之,遭杨皇后反对,未果,后即位为帝,贾皇后掌权,酿成八王之乱,帝被毒杀

永平291

元康291

永康300

永宁301

太安302

永安304

建武304

永兴304

光熙306

怀帝司马炽

306—313

永嘉307

愍帝司马邺

313—316

建兴

东晋(317—420)

中宗司马睿

317—322

建武317

司马懿曾孙,琅琊恭司马觐之子

大兴318

永昌322

肃宗司马绍

322—325

太宁323

显宗司马衍

325—342

太宁325

东晋时的交州刺史有陶侃,李放(成帝时),阮敷(穆帝时),朱辅(穆帝升平年间),李逊(武帝时),杜瑗(381-410),杜惠度(420-423),杜宏文(惠度子,423-427),王徽

咸和326

咸康335

康帝司马岳

342—344

建元343

孝宗穆帝司马聃

344—361

永和345

升平357

哀帝司马丕

361—365

隆和362

兴宁363

海西公司马奕

365—371

太和

哀帝死后被皇太后立为帝,371年十一月被桓温废为海东王,372年有降为海西县公

太宗简文帝司马昱

371—372

咸安

烈宗武帝司马曜

372—396

宁康373

太元376

安帝司马德宗

396—418

隆安397

元兴402

义熙405

恭帝司马德文

418—420

元熙419

南北朝之南朝刘宋(420-479)

武帝刘裕

420-422

永初

少帝刘义符

422-424

景平

文帝刘义隆

424-453

元嘉

孝武帝刘骏

453-464

孝建

大明457

前废帝刘子业

465

永光

景和465

明帝刘彧

465-472

泰始

泰豫472

后废帝刘昱

473-477

元徽

苍梧王

顺帝刘凖

477-479

升明

南北朝之南朝萧齐(479-502)

太祖高皇帝萧道成

479-482

道元

世祖武皇帝萧赜

永明

郁林王萧昭业

隆昌

海陵王萧昭文

延兴

明帝萧鸾

建武

永泰498

东昏侯萧宝卷

永元

和帝萧宝融

中兴

南北朝之南朝萧梁(502-556)

武帝萧衍

502-549

简文帝萧纲

549-550

元帝萧绎

552-554

敬帝萧方智

555-556

绍泰

太平

南北朝之南朝陈(557-589)

高祖武帝陈霸先

557-559

永定

世祖文帝陈茜

560-566

天嘉

天康566

废帝陈伯宗

566-568

光大

高宗宣帝陈顼

569-592

太建

陈后主陈叔宝

583-589

至德

祯明587

隋(581—618)(大业九年;

行政区划分州<

后改为郡>

、县两级)

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宁越郡(高平地区)、郁林郡(老街地区)

隋文帝杨坚

581—604

开皇

十年罢交州为玉州

仁寿(601)

二年置交州道行军总管府

隋炀帝杨广

604—618

大业605

三年拜州为君

弑父即位;

618年三月被宇文化及等缢死于江都

恭皇帝杨侑

617—618

义宁

李渊拥立,炀帝遥尊太上皇

唐(618—907)(行政区划分州、县两级,州设刺史(边远州为总管,武德后期改为都督),县设县令,县下设乡、里;

贞观元年全国改分为十道,玄宗时改为十五道;

交州地区行政是都督府、州、县制)

(一)唐时期全国图【宗章二年669年】。

属岭南道一部分。

有谅州、峰州、交州、爱州、驩州

(二)唐时期全国图【开元二十九年741年】。

置安南都护府(府治交州),领有交州、棠州、爱州、驩州、峰州等

(三)唐时期全国图【元和十五年820年】。

有安南经略使,领有交州、爱州、驩州等

高祖李渊

618—627

武德

635年以太上皇位卒

太宗李世民

627—650

贞观

622年置交州总管府(后又改为交州都督府)

高宗李治

650—683

永徽650

调露元年即679年改为交州通行军总管,置安南都护府(属岭南道)(757年更名为镇南都护府,768年复名,罢节度使,置经略使)

显庆656

龙朔661

麟德664

乾封666

总彰668

咸亨670

上元674

仪凤676

调露679

永隆680

开耀681

永淳682

弘道683

中宗李显

684

嗣圣

高宗七子

睿宗李旦

文明

高宗八子

则天圣皇后

684—690临朝称制

690—704称帝

光宅684

高宗皇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与朝政,弘道元年高宗死,中宗李显即位,照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立四子李旦,载初元年废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都洛阳,史称“武周”

垂拱685

永昌689

载初690

天授690

如意692

长寿692

延载694

证圣695

天册万岁695

万岁登封696

万岁通天696

神功697

圣历698

久视700

大足701

长安701

705—710

神龙705

以皇太子嗣位,则天皇后临朝称制。

嗣圣元年武氏废帝为庐陵王,迁房州。

圣历元年召还东都,复位皇太子,神另元年正月,张柬之乘武则天病危,拥中宗复位,复国号唐

景龙707

710—712

景云710

684年武后废中宗,立李旦为帝,武后称帝,降李旦为皇嗣。

中宗复位后,封为相王。

景龙四年韦后毒死中宗,临朝摄政,临淄王李隆基诛韦后,拥李旦为帝。

712年让位于太子隆基,自称太上皇

延和712

玄宗李隆基

712—755

先天712

安史之乱(755年)

751年置安南管内经略使

756年6月尊为太上皇

开元713

天宝742

肃宗李亨

756—762

至德756

乾元758

上元760

--761

代宗李豫

762—780

宝应762

广德763

永泰765

大历766

德宗李适

779—805

建中780

790年都护府下设州、县、乡

807年卒

兴元784

贞元785

顺宗李诵

805

永贞

宦官逼位嗣位太子

宪宗李纯

805—820

元和

穆宗李恒

820—824

长庆

敬宗李湛

824—827

宝历

穆宗长子

文宗李昂

827—840

宝历826

穆宗二子

大和827

开成836

武宗李炎

840—846

会昌

穆宗五子

宣宗李忱

846—859

大中

宪宗十三子穆宗弟

懿宗李漼

859—873

大中859

863年岭南道分为岭南东、西两道(广州、邕州)

866年经略使晋升为静海经略使

咸通860

僖宗李儇

873—888

咸通873

懿宗五子

乾符874

广明880

中和881

光启885

文德888

昭宗李晔

888—904

龙纪889

懿宗七子

大顺890

景福892

乾宁894

光化898

天复901

天佑904

哀帝李柷

904—907

五代(梁、唐、晋、汉、周)后梁(907-923)

太祖朱温

907-912

开平

901-907年梁王

郢王朱友珪

912-913

凤历

末帝朱友贞

913-923

乾化913-915,贞明915-921年,龙德921-923年

十国南汉(917-971)(安南受辖于五代的后梁和十国的南汉)

刘安仁

唐朝潮州长史

刘谦

唐朝封州刺史

刘隐

905-911

唐朝封州刺史、清海节度使;

后梁南平王、南海王

刘(刘)

911-942

917年改国号为大越,次年更为汉

911-917年清海节度使、南海王;

917年称皇帝

刘弘度(刘玢)

942-943

光天

刘弘熙(刘晟)

943-958

应乾943

乾和

刘继兴(刘鋹)

958-971

大宝

北宋(960—1127)

太祖赵匡胤

960—976

建隆960

乾德963

开宝968

太宗赵光义

976—997

太平兴国976

雍熙984

端拱988

淳化990

至道995

真宗赵恒

997—1022

咸平998

景德1004

大中祥符1008

天禧1017

乾兴1022

仁宗赵祯

1022—1063

天圣1023

明道1032

景佑1034

宝元1038

康定1040

庆历1041

皇佑1049

至和1054

嘉佑1056

英宗赵曙

1063—1067

治平

神宗赵

1067—1085

熙宁1068

元丰1078

哲宗赵旭

1085—1100

元佑1086

绍圣1094

元符1098

徽宗赵佶

1100—1126

建中靖国1101

崇宁1102

大观1107

政和1111

重和1118

宣和1119

钦宗赵恒

1126—1127

靖康

靖康之变

南宋(1127—1289)

高宗赵构

1127—1162

建炎1127

绍兴1131

孝宗赵昚

1162—1189

隆兴1163

乾道1165

淳熙1174

光宗赵惇

1189—1194

绍熙1190

宁宗赵扩

1194—1224

庆元1195

嘉泰1201

开禧1205

嘉定1208

理宗赵昀

1224—1264

宝庆1125

绍定1128

端平1134

嘉熙1137

淳佑1141

宝佑1153

开庆1159

景定1160

渡宗赵淳

1264—1274

咸淳1265

恭帝赵显

1274—1276

德佑1275

端宗赵适

1276—1278

景炎

赵禀

1278—1289

祥兴

元(1206—1368)

太祖铁木真

1206—1228

也速该之子

监国拖雷

1228—1229

太宗窝阔台

1229—1242

铁木真第三子

乃马真后称制

定宗贵田

1241—

窝阔台长子

海迷失后称制

宪宗蒙哥

1251—

成吉思汗孙,拖雷长子

世祖忽必烈

1260—

拖雷第四子、蒙哥弟

成宗铁木耳

1294—

真金之子

武宗海山

1307—

答剌麻八剌之长子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1—

答剌麻八剌之子

英宗硕德八剌

1320—

爱育黎拔力八达嫡子

泰定也孙铁木儿

1323—

甘麻剌之长子

顺帝阿速吉八

1328—

也孙铁木儿幼子

文宗图贴睦尔

武宗次子

明宗和世梀

1329—

武宗长子

宁宗懿璘质斑

1332—

明宗次子

惠宗妥懽贴睦尔

1333—

明宗长子

明(1368—1643)

即位时间

太祖朱元璋

洪武元年正月

洪武

朱世珍之子

惠帝朱允文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

建文

朱元璋之孙

成祖朱棣

建文四年六月

永乐

朱元璋之第四子

仁宗朱高炽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

洪熙

朱棣之长子

宣宗朱瞻基

洪熙元年六月

宣德

朱高炽之长子

英宗朱祁镇

宣德十年正月

正统

朱瞻基之长子

代宗祁钰

正统十四年九月

景泰

朱瞻基之次子

景泰八年正月复辟

天顺

宪宗朱见深

天顺八年正月

成化

朱祁镇之长子

孝宗朱佑樘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

弘治

朱见深之第三子

武宗朱厚照

弘治十八年五月

正德

朱右樘之长子

世宗朱厚璁

正德十六年四月

嘉靖

朱右樘之侄

穆宗朱载后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

隆庆

朱厚囱之第三子

神宗朱翊钧

隆庆六年六月

万历

朱载后之第三子

光宗朱常洛

万历四十八年八月

泰昌

朱翊钧之长子

嘉宗朱由校

泰昌元年九月

天启

朱常洛之长子

思宗朱由检

天启七年八月

崇祯

朱常洛之第五子

清(1643—1911)

太祖努尔哈赤

天命

太宗皇太极

天聪

崇德

世祖福临

崇德八年八月

顺治

皇太极之第九子

圣祖玄烨

顺治十八年正月)

康熙

福临之第三子

世宗胤祯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

雍正

玄烨之第四子

高宗弘历

雍正十三年九月

乾隆

胤禛之第四子

仁宗禺琰

嘉庆元年元旦

嘉庆

弘历之第十五子

宣宗玟宁

嘉庆二十五年八月

道光

禺琰之第二子

文宗奕伫

道光三十年正月

咸丰

文宁之第四子

穆宗载淳

咸丰十一年十月

同治

奕宁之第一子

德宗载湉

光绪元年正月

光绪

奕宁之侄

溥仪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

宣统

载湉之侄

中国古代各朝代都城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

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

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

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

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

古代地名对照表:

扬州(广陵,江都)

南京(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

开封(历史上又称“汴梁”,“汴州”东京)、

洛阳(古又称“洛邑”东都)

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

北京(今北京,历史上称为“燕京”、“北平”)

安阳(西河,殷都,邺城)

郑州(亳都、隞都)

杭州(临安)

背诵口诀

夏禹定都在阳城,先毫后殷莫忘商。

西周镐京东洛邑,秦灭六国都咸阳。

西汉、隋、唐在长安,东汉、西晋、魏洛阳①。

蜀在成都吴建业,东晋、南朝全建康。

北宋开封南临安,元、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