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2476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

《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经济发展史Word下载.docx

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

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

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

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

政府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

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

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

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二、21世纪初期是中国各种矛盾的凸显期

〔一〕两个基本情况

1.我国是个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

以2002年为例,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127个国家中排在第73名。

美国等18个国家早已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即第一次经济现代化;

现在美国等6个国家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的发展阶段,即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进程;

其他12个国家也迈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中国目前还在推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中后期。

当今中国,农业社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0%,相当于1870年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比重水平。

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很不平衡。

1978―2003年东部经济上升,中部西部经济下降。

这说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协调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这个不协调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差距。

〔二〕七大主要问题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

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

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

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1978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但这样的结构,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

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

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

这说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

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奉献度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

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奉献度达60―70%。

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

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4.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

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

从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间,我国减少耕地达1亿亩。

此外,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8.3%,天然气只有4.1%,铜是25.5%,铝是9.7%。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5.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

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每县平均负债约400多万元,每村平均负债约20多万元,全国贫困县592个。

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无视的“返贫”现象。

十六大后党中央鲜明地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了,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后五年到十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阻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

近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突出问题的解决。

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变动,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是层出不穷。

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

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

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7.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当前全党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第一,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

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尚未完成;

要继续减少和标准行政审批;

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大力加强。

应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第二,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

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探索和解决好建立现代企业的途径;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管制度。

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第三,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第四,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十一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既有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制约因素;

机遇和挑战并存,从总体上看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发展。

有利条件主要是: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谋求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当今时代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世界政治力量比照有利于我们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相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有利于我们用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更好地利用外部资金、技术、资源和全球市场。

(3)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我国发展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和严峻挑战。

首先,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对我国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其次,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各国在更加重视与我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同时,一些国家同我们在经贸领域的矛盾也在增加。

特别是近一个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围绕人民币汇率、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能源资源等方面的外部压力加大,今后这些方面的贸易摩擦还会继续出现。

第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

近些年来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这些都对我国经济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四,“十一五”时期,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是近年来油价持续攀升,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未来世界经济仍有可能发生较大波动,从而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问: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答: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中国对外贸易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步伐继续加快。

从国内情况看,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

对外贸易作为联系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必将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依然面临着挑战。

主要是:

世界经济发展有较多不确定因素,石油价格攀升,地区冲突和恐怖活动不断,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增多,发达国家仍然限制高新技术输往中国。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增大,粗放型增长方式有待改变。

《三》〕发展思路与对策

  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落后地区中心城市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据落后地区中心城市发展的现状和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展落后地区的中心城市。

a.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有重点、有步骤地支持和引导一批中心城市的加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村城市化完全是一种人为和外生的过程,它纯粹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动。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机制在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达地区农村城市化已主要演变成市场导向的内生过程。

但在中国广阔的落后地区,市场经济体制还未最终确立,而且由于完全自发的市场活动并不能使城市规模、布局结构到达最优。

因而,中央政府以及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应主动发挥农村城市化中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为落后地区中心城市的发展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和一些扶持政策,促进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

具体来说,政府应做出城市发展的规划,合理布局城市;

制定和实施一些促进资源向城市集中的鼓励政策,积极引进人才、资金、技术;

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

提供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创造较好的市场环境;

提升市政管理水平等等。

b.大力调整行政区划,促进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

  中国行政区域是目前制约农村城市化和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国的行政区划是在建国初期以行政管理和政权建设的需要为依据设立的,已不适应今天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及时地加以调整和改革。

首先要简化政府管理层次。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和管理科学的要求,以及从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设置的行政体制看,政府管理层次机构不宜过多,中间管理层次应简化,适当扩大管理幅度,如增加省级数量,撤销地区这一级,适当扩大市县范围和权限,实行省管市〔县〕,形成中央、省〔市〕、市〔县〕三级政府管理格局。

其次,调整行政区划范围。

应主要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经济发展规律、区域协作情况以及文化习俗、地理自然特点来确定行政区划,以解决中心城市发展所需要的空间,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规模经济,有利于产业集聚,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功能。

c.突出“中心”,完善城市体系,构建城市空间网络。

  落后地区的城市功能不健全,城市体系不完善。

所谓城市体系,就是指由各种不同类型、规模的城市组成的、具有地域和技术经济联系的城市等级系统。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都是以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的联系为主要经济脉路,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经济。

因此,以城市体系为依托,健全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作用,是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基本途径。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中,城市功能不仅反映每个城市在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所具有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而且通过各个城市的有机组合,共同构成具有竞争优势、相互补充、各具特色的城市体系,以及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层次、纵横交错的区域经济网络。

目前中国各区域城市间仍是自我完善、各自为政、块块分割,必须尽快改变现有城市无序的空间扩张和竞争,突破城市的行政分割,加强区域城市的整合,重视区域整体协调,以推动中心城市的健康发展和中国落后地区的农村城市化进程。

d.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平台,以产业为支撑,提升中心城市的功能

  在落后地区中心城市的建设中,要以增强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为目的,构建连接周边地区城市的枢纽型对外交通、通信系统和城市立体交通系统。

特别要重视加强中心城市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城市是21世纪城市功能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最大标志。

作为信息流的最主要产生源、交汇点和辐射极,未来的城市将依托信息高速公路,运用网络来高效地指挥城市系统的运转。

因此,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城市是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的最迫切的重大任务。

产业是城市的支撑,产业集聚是城市化的内核。

在以往中国农村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片面强调人口的空间集中,无视产业集聚的错误倾向。

正确的农村城市化发展思路应当是产业集聚的城市化。

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集聚状况。

发达的区域经济和城市,其产业集聚程度相当高,落后的区域经济和城市,其产业集聚特征不明显。

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应该集中了各类产业。

然而,在中国落后地区的中心城市中,产业集聚较为微弱。

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壮大城市产业,才能发展中心城市。

针对目前落后地区中心城市农业生产率低下、工业不大也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必须加大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力度,推动产业优化和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

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地位逐步上升,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

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有望成为带动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总体上看,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应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从国际上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很广泛和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从国内看,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劳动力成本低等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弱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各类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对此,要高度重视并认识对待

“十二五”时期是改革开放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

近年来,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各项改革积极推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但必须看到,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不到位,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

“十二五”时期在不少重要领域都面临改革攻坚的重大任务。

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调整,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

要改革税制,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要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完善金融体制,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要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还要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包括如何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兼顾好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

如何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改革的任务繁重而艰巨,需要精心谋划、稳妥实施。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务求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时期。

从“九五”时期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党历来重视这一问题,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效。

但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很滞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外表上是对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突破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和主动。

要清醒认识到,过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是观念、体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举措,务求取得实质性进展。

  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振兴来说,机遇并不常有,机遇来之不易,机遇稍纵即逝。

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深入挖掘和释放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需求动力。

要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在继续用好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要利用我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主动塑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同时,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宁可把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更周全一些,勇于面对矛盾、克服困难。

总之,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

我国在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相当突出,这在本质上是发展还不够科学的表现。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不到10%,但消耗的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却占到全球三分之一左右甚至更高,排放的污染物规模也很大,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

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类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和关键技术仍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要认识到,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的快慢、规模的大小、一时的得失。

如果发展方式不转变、发展不科学,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窄。

当前和今后时期,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激发广阔人民参与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着力加强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说到底,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是符合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自然规律的发展。

关于《建议》: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适合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一度带来严重冲击,这种冲击外表上是对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是对过多依赖外需的增长结构的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可能进入增速减缓、结构调整、制度重建的时期,发达国家储蓄率可能上升、消费率可能下降,国际市场需求可能会相对收缩,世界经济恢复需要假以时日,不会一帆风顺。

面对新的国际经济环境,我们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入挖掘国内需求的巨大潜力,合理调整总需求结构,才能拓宽我国经济发展的盘旋余地,使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仍过多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粗放式、外延型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进口的依赖程度明显上升,目前,我国石油消费的一半需要进口,铜、铁矿石、大豆等的进口比例更高,这可能会加大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发展的影响,不利于国家经济安全。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强节能减排,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防止被动。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创造新的优势、占据有利位置。

历史经验证明,大危机往往引发大调整、大变革、大突破。

调整、变革和突破,既表现在经济和金融制度上,也表现在科技和产业发展上。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和金融制度正在进行调整,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也在孕育新的重大突破。

在这样的关键时期,谁能够抓住历史机遇、顺应时代潮流,谁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反之则可能进一步拉大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当前,各国都在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

面对新的国际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我国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创新优势、赢得主动权。

  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