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252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4 大小:11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4页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4页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4页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4页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4页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4页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4页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4页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4页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4页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4页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4页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4页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4页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4页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4页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4页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4页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4页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4页
亲,该文档总共1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1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docx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

煤矿开采新技术措施汇编

               绪论

  一、我国煤炭资源分布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多的国家,2006年煤炭产量为23.5亿吨;煤炭资源丰富,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分布,已知的含煤面积约为55万平方公里,累计探明总储量为78223.4亿吨。

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

据预测,我国煤炭资源远景储量为50592亿吨;保有储量为10025亿吨。

仅次于俄罗斯、美国,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的三大聚煤期:

石炭二叠纪、侏罗纪、第三纪。

   根据地质构造带为界,全国划分为五个聚煤区:

   1.华北聚煤区:

包括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内蒙古大部、江苏北部、辽宁和吉林南部。

其煤炭资源量占全国总煤炭资源量的53%。

   2.西北聚煤区:

包括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西部。

其煤炭资源量占全国33%。

   3.东北聚煤区:

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

其煤炭资源量占全国8%。

   4.华南聚煤区:

包括贵州、广西、广东、海南、湖南、湖北、重庆、江西、福建、江苏和安徽南部、四川和云南大部。

其煤炭资源量占全国5.9%。

   5.滇藏聚煤区:

包括西藏、青海南部、四川和云南西部。

煤炭资源量占全国0.1%。

   二、煤炭资源赋存的主要特点

   1.成煤地质年代长。

从早古生代至第四纪,均有煤炭沉积。

具有工业价值煤层形成始于早石炭世,成煤期自老到新有:

早古生代、早石炭世、早二叠世、石炭二叠纪、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等十一个地质年代。

   2.地质构造多,煤层赋存条件多样

   按煤层厚度分:

薄煤层占17.36%,中厚煤层占37.84%,厚煤层占44.80%。

按煤层倾角分:

缓倾斜煤层占85.95%,倾斜煤层占10.16%,急倾斜煤层占3.89%。

   我国资源赋存特点是缺油、少气、富煤。

全国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仅占化石能源探明储量的6%,其余94%为煤炭。

煤炭1000米以浅保有储量约1万亿吨,其中探明可采储量1145亿吨。

煤层气35万亿立方米。

按目前生产和消费水平,可以开采使用100年以上。

而石油可采储量只有38亿吨,可采年限仅20年;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万立方米,探明剩余可采储量可开采37年。

   三、煤的形成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

煤是由高等植物转化而来的。

   1.成煤植物:

植物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

由低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泥煤;由高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植煤。

目前开采主要是腐植煤。

   2.成煤作用:

煤由植物经过漫长极其复杂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

成煤作用分为两个阶段:

泥炭化阶段、煤化阶段。

   四、成煤的必要条件

   1.植物条件:

植物是成煤的原始物质。

   2.气候条件:

潮湿、温暖的气候是成煤的必要条件。

   3.地理条件:

发生大面积沼泽化的自然条件。

   4.地壳运动条件:

地壳大幅度快速下沉。

   五、煤的工艺性质

   1.煤的工业分析:

煤的工业分析是评价煤质的基本依据。

包括测定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和计算固定碳等四个项目。

   ①水分:

分为内在水分和外在水分。

外在水分很容易蒸发。

   ②灰分:

煤燃烧后的残留物质。

灰分是煤中的有害物质,灰分越高,煤质越差。

按照灰分高低将煤分为六级。

特低灰煤(小于5.00%)、低灰分煤(5.01~10.00%)、低中灰煤(10.01~20.00%)、中灰分煤(20.01~30.00%)、中高灰分煤(30.01~40.00%)、高灰分煤(40.01~50.00%)。

   ③挥发分:

反映煤中有机质性质,煤的变质程度。

   ④固定碳:

焦渣减去灰分。

   2.粘接性:

它是评价焦煤、动力煤的主要指标。

包括粘接指数、胶质层最大厚度、奥-阿膨胀度。

   3.煤的发热量:

单位质量的煤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

按照煤的发热量高低将煤分为六级。

低热值煤(8.50~12.50MJ/kg)、中低热值煤(12.51~17.00MJ/kg)、中热值煤(17.01~21.00MJ/kg)、中高热值煤(21.01~24.00MJ/kg)、高热值煤(24.01~27.00MJ/kg)、特高热值煤(大于27.00MJ/kg)。

   六、最新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将煤炭分为14类。

   分别是:

无烟煤(WY)、贫煤(PM)、贫瘦煤(PS)、瘦煤(SM)、焦煤(JM)、1/3焦煤(1/3JM)、肥煤(FM)、气肥煤(QF)、气煤(QM)、1/2中粘煤(1/2ZN)、弱粘煤(RN)、不粘煤(BN)、长焰煤(CY)、褐煤(HM)。

  七、煤层分类

  1.煤层按厚度分类

   ①薄煤层:

地下开采厚度在1.3m以下,露天开采在3.5m以下的煤层。

   ②中厚煤层:

地下开采厚度在1.3m~3.5m,露天在3.5m~10m的煤层。

   ③厚煤层:

地下开采厚度在3.5m以上,露天在10m以上的煤层。

  2.煤层按倾角分类

   ①近水平煤层:

地下开采倾角在8º以下,露天倾角在5º以下煤层。

   ②缓倾斜煤层:

地下开采倾角在8º~25º,露天倾角在5º~10º煤层。

   ③倾斜煤层:

地下开采倾角在25º~45º,露天倾角在10º~45º的煤层。

   ④急倾斜煤层:

地下或露天开采倾角在45º以上的煤层。

   3.煤层按稳定性分类

   ①稳定煤层:

煤层厚度变化很小,变化规律明显,煤层结构简单或较简单,全区可采或基本可采的煤层。

   ②较稳定煤层:

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变化规律较明显,煤层结构简单至复杂,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可采范围内厚度变化不大的煤层。

   ③不稳定煤层:

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变化规律不明显,煤层结构较复杂至复杂煤层。

   ④极不稳定煤层:

煤层厚度变化极大,呈透镜状、鸡窝状,一般不连续,很难找出规律,可采块段分布零星的煤层。

   4.煤炭按煤的含碳量和煤化程度分类

   ⑴硬煤(含无烟煤、烟煤) ⑵褐煤 ⑶泥炭。

   ①无烟煤:

含碳量90%~98%,煤化程度较高,挥发分低,密度大,燃点高,无粘结性,燃烧时多不冒烟。

   ②烟煤:

含碳量75%~90%,煤化程度低于无烟煤高于褐煤,特点是挥发分产率范围宽,不结焦与强结焦均有,燃烧时有烟。

   ③褐煤:

含碳量60%~75%,煤化程度低,特点是外观多为褐色,光泽暗淡,含有较高内在水分和不同数量腐植酸。

   ④泥炭:

含碳量50%~60%,高等植物遗体,在沼泽中经泥炭化作用形成的一种松散富含水分的有机质堆积物。

   八、煤炭开采带来的主要问题

   1.资源有限,不可再生。

   2.开采利用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3.开采与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煤炭开采中的安全问题。

   5.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九、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历程

   煤炭的用途:

工业动力、火力发电、化学工业原料、民用燃料。

   我国煤炭开采历史悠久,距今有6800+/-150年的历史。

公元前2700年黄帝时代,中国出现了早期的采矿业,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00年)煤炭成为重要商品;17世纪中叶,宋应星编著了世界上第一部记录煤炭开采的技术著作《天工开物》。

1949年全国煤炭产量为0.32亿吨,2002年全国原煤产量为13.93亿吨。

其中:

国有重点煤矿生产7.12亿吨,国有地方煤矿生产2.63亿吨,乡镇煤矿生产4.18亿吨;2004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19亿吨;2006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22.5亿吨。

   我国煤炭开采技术经历了七个阶段:

手镐采煤—风镐采煤—爆破采煤—普通机械化采煤(普采)—高档普通机械化采煤(高档普采)综合机械化采煤(综采)—综合普通机械化放顶煤采煤(综放)。

       

    据专家分析,2050年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仍将占50%以上。

   十、教学重、难点与学习方法

1.教学重、难点

   §1井田开拓基本知识:

井田内再划分、矿井储量、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2井田开拓方式:

平峒、斜井、立井、综合开拓;井筒形式分析与选择。

   §3井底车场:

井底车场调车方式及通过能力、井底车场形式及其选择。

   §4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井筒的数目及位置、开采水平的划分、开采顺序、采掘关系与三量管理、水平大巷布置、矿井开拓延深、矿井技术改造。

   §5采煤方法概述:

采煤方法概念及其分类、采煤方法的选择、采煤方法发展方向。

   §6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基本规律(选):

矿山压力基本概念、采煤工作面围岩移动特征、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规律。

   §7缓斜倾斜煤层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系统:

单一薄及中厚煤层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系统、煤层群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系统、采区车场形式。

   §8近水平煤层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系统(选):

井筒数目及位置、开采水平划分。

   §9长壁采煤法采煤工艺:

炮采工艺、普采工艺、综采工艺、其他条件下机采工艺、倾斜长壁采煤法采煤工艺特点、采煤工艺特殊技术措施、采煤工艺方式选择。

   §10采煤工作面生产技术管理:

生产组织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

   §11厚煤层放顶煤采煤法(选):

基本特点及类型、放顶煤支护设备、放顶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特点及顶煤破碎规律、放顶煤采煤工艺、厚煤层放顶煤采煤法技术发展展望。

   §12急斜煤层采煤法:

开采特点、采区巷道布置方式、走向长壁采煤法、伪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法、水平分层及斜切分层采煤法、仓储采煤法。

   §13柱式采煤法(选):

柱式采煤工艺、柱式采煤法特点及适用条件。

   §14其他采煤法(选):

“三下一上”采煤方法、水力采煤法、水砂充填采煤法、深井采煤、煤炭地下气化。

   §15矿井开采设计:

设计依据、程序和内容、设计方法、矿井开拓设计示例。

   §16采区方案设计:

采区设计依据、程序、步骤和内容、采区参数的确定。

   §17采区车场轨道线路设计:

轨道线路设计基础、采区下、中、上部车场设计。

   §18采区峒室设计:

采区煤仓、采区绞车房、采区变电所、采区水泵房设计。

   2.学习方法

煤矿开采技术课程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学习方法:

认真学习书本知识,记好笔记;积极参加实习实训;独立完成课程设计。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①薄煤层②中厚煤层③厚煤层④近水平煤层⑤缓倾斜煤层⑥倾斜煤层⑦急倾斜煤层。

   2.我国三大聚煤期和五个聚煤区域。

   3.我国煤炭资源赋存的特点。

   4.我国的开采技术经历的七个阶段。

   5.最新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6.煤炭开采带来的主要问题。

§1井田开拓基本知识

§1.1矿井生产概况

   一、基本概念

   1.煤田:

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含炭物质沉积形成基本连续的大面积含煤地带。

   2.矿区和矿区开发

   开发煤田形成的社会组合,成为矿区。

   根据煤炭储量、赋存条件、煤炭市场需求量、投资环境等情况,确定矿区规模,划分井田,规划井田开采方式、规划矿井或露天矿建设顺序、确定矿区附属企业的类别、数目和生产规模、建设过程等,总称为矿区开发。

   3.井田:

在矿区内,划归给一个矿井开采的部分煤田。

   二、矿井巷道

   矿井井巷按其所处空间位置和形状,可分为垂直巷道、水平巷道和倾斜巷道。

   1.垂直巷道

   立井——有直接通达地面出口的垂直巷道,一般位于井田中部。

   暗立井——没有直接通达地面出口的立井,装有提升设备。

   溜井——担负自上而下溜放煤炭或矸石任务的暗井。

   2.倾斜巷道

   斜井——有直接出口通达地面的倾斜巷道。

   暗斜井——没有直接通达地面的出口、用作相邻的上下水平联系的斜巷。

   上山——无直接出口通往地面,位于开采水平以上,为本水平或采区服务的斜巷。

   下山——位于开采水平以下,为本水平或采区服务的倾斜巷道。

3.水平巷道

   平硐——有出口直接通到地表的水平巷道称为平硐。

   石门——和煤层走向正交或斜交的水平岩石巷道。

   煤门——开掘在煤层中并与煤层走向垂直或斜交的水平巷道。

   平巷——没有出口直接通达地表,沿煤层走向开掘的水平巷道。

   根据巷道服务范围及其用途,矿井巷道分为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和回采巷道三类。

   ⑴开拓巷道:

为全矿井或一个开采水平服务的巷道。

   ⑵准备巷道:

为采区、一个以上区段、分段服务的运输、通风巷道。

  ⑶回采巷道:

形成采煤工作面及为其服务的巷道。

   三、矿井生产系统

   矿井生产系统是指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的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人员安全进出、材料设备上下井、矸石出运、供电、供气、供水等巷道线路及其设施,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矿井生产系统包括井下生产系统和地面生产系统。

   

(一)井下生产系统:

运煤系统、通风系统、运料排矸系统、排水系统、(补充)供电系统、防火系统、防尘洒水系统、瓦斯抽放系统、瓦斯监控系统等。

   

(二)地面生产系统

   地面生产系统通常包括:

地面提升系统;运输系统;排矸系统;选煤系统和管道线路系统;变电所、压风机房、锅炉房、机修厂、坑木加工厂、矿灯房、浴室及行政福利大楼等专用建筑物。

   1.地面生产系统类型

   

(1)无加工设备的地面生产系统。

   

(2)设有选矸设备的地面生产系统。

   (3)设有筛分厂的地面生产系统。

   (4)设有洗选厂地面生产系统。

2.地面排矸运料系统:

矸石场的选址及类型,材料、设备的运输。

  

(1)矸石场的选址及类型。

  矸石场一般选择在工业场地、居民区的下风方向,尽量不占或少占良田;距压风机房、入风井口不小于80m;距坑木场不小于50m;距居住区一般不小于700m;矸石不得堆放在水源上游和河床上。

能自燃的矸石,不能堆放在煤层露头、表土下10m以内有煤层的地面上,或采空区可能塌陷而影响到井下的范围内。

   矸石场按照矸石的堆积型式可以分为平堆矸石场和高堆矸石场两种。

目前采用较广泛的是高堆矸石场,堆积高度一般为25~30m,自然坡角为40°~45°。

  (补充)防止矸石场雨季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措施:

  ①矸石场不能布置在山洪、河流可能冲刷到的地段。

  ②依山而建的矸石场要设置永久性排水系统,并保持畅通。

  ③矸石场四周必须设置厚度不小于1m倒梯形挡矸墙。

  ④矸石场中矸石堆积高度不得超过设计规定,

  ⑤矸石堆积坡度不得大于自然安息角(42°~45°)。

  

(2)材料、设备的运输。

材料、设备的运输系统都必须以副井为中心。

   3.地面管线系统:

上下水道、热力管道、压缩空气管道、地下电缆、瓦斯抽放管路、灌浆管路等。

             §1.2煤田划分为井田

一、井田划分的原则

1.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利用大断层等自然条件作为井田边界,或者利用河流、铁路、城镇下留设安全煤柱作为井田边界。

   2.要有合理的走向长度

   井田范围必须与矿井生产能力相适应,保证矿井有足够的储量和合理的井田参数,尤其是要有合理的走向长度。

在一般情况下,为便于合理安排井下生产,井田走向长度应大于倾斜长度。

我国现阶段合理的井田走向长度一般为:

小型矿井不小于1500m;中型矿井不小于4000m;大型矿井不小于7000m;特大型矿井可达10000~15000m。

   3.要处理好与相邻井田的关系

   划分井田边界时,通常把煤层倾角不大,沿倾斜延展很宽的煤田,分成浅部和深部两部分。

一般应先浅后深,先易后难,分别开发建井,以节约初期投资,避免浅、深部矿井形成复杂的压茬关系,给开采带来困难。

   4.要为矿井的发展留有余地

   划分井田时,应充分考虑煤层赋存条件、技术发展趋势等因素,适当将井田划得大一些或者留一个后备区,为矿井的发展留有适当的余地。

   5.要有良好的安全经济效果

   划分井田时,要力求使矿井有合理的开拓方式和采煤方法,便于选定井口位置和地面工业场地,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矿井井巷工程量小,投资省,建井期短,生产作业环境好,安全可靠,为煤矿企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打下好的基础。

   6.(补充)要有利于矿井生产技术管理

   在不受其它条件限制的情况下,一般采用直线或折线形式来划定井田境界线,尽量避免曲线境界线,以有利于矿井设计和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二、井田人为境界的划分方法

   人为境界划分方法,有垂直划分、水平划分、按煤组划分及按自然条件形状划分等。

   1.垂直划分:

相邻矿井以某一垂直面为界,沿境界线两侧各留井田边界煤柱。

   2.水平划分:

以一定标高的水平面为界,即以一定标高的煤层底板等高线为界,并沿该煤层底板等高线留置边界煤柱。

   3.按煤组划分:

按煤层(组)间距的大小来划分矿界,即把煤层间距较小的相邻煤层划归一个矿井开采,把层间距较大的煤层(组)划归另一个矿井开采。

    §1.3井田内再划分

一、井田划分成阶段

   1.阶段的划分及特征

   ⑴阶段:

在井田范围内,沿着煤层的倾斜方向,按一定标高把煤层划分为若干个平行于走向的长条部分,每个长条部分具有独立的生产系统。

   ⑵井田走向长度:

即为阶段的走向长度

   ⑶阶段垂高:

阶段上部边界与下部边界的垂直距离,一般为100~250m。

   ⑷阶段的倾斜长度为阶段斜长。

   2.水平与开采水平的概念

   ①(补充)水平:

沿煤层走向某一标高布置运输大巷或总回风巷的水平面。

   ②开采水平:

通常将设有井底车场、阶段运输大巷,担负全阶段运输任务的水平。

   ③单水平上、下山开拓:

只适合倾角小于16°、倾斜长度小的井田。

   ④多水平开拓:

分为多水平上山、多水平上下山、多水平混合式开拓。

   ⑤井田内水平和阶段的开采顺序:

先上部水平和阶段,后下部水平和阶段。

   二、阶段内的再划分

   井田划分为阶段后,阶段范围仍然较大,通常需要再划分,以适应开采技术的要求。

   阶段内的划分一般有三种方式:

采区式、分段式和带区式。

 1.采区式划分

   在阶段范围内,沿走向把阶段划分为若干个具有独立生产系统的块段。

采区倾向长度与阶段斜长相等。

采区走向长度一般由500m到2000m。

采区斜长一般为600~1000m。

在采区范围内,沿煤层倾向将采区划分为若干区段。

   2.分段式划分

   在阶段范围内不划分采区,而是沿倾向将煤层划分为若干平行于走向的长条带,每个长条带称为分段,每个分段沿斜长布置一个采煤工作面。

   分段式划分仅适用于地质构造条件简单、走向长度较小的井田,在我国很少采用。

   3.带区式划分

   在阶段内沿煤层走向划分为若干个具有独立生产系统的带区,带区内又划分成为若干个倾斜分带,每个分带布置一个采煤工作面。

在煤层倾角较小(<12°)的条件下,带区式的应用正在扩大。

   三、近水平煤层井田划分

   通常,沿煤层延展方向布置大巷,在大巷两侧划分成为具有独立生产系统的盘区。

   四、(补充)井田划分为开采区域

   特大型矿井,井田面积很大,往往首先将井田划分为开采区域。

在开采区域内,再划分为阶段或盘区。

这种方式适用于井田范围大、储量丰富的特大型矿井。

§1.4矿井储量、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一、矿井储量

   矿井储量是指矿井可采煤层的全部储量。

   

(一)煤炭储量的分级分类

   国土资源部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15—200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自2003年3月1日起实施。

对煤炭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储量估算等作了新的划分和规定,煤炭储量按可行性评价阶段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储量;从经济意义上分为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经济的、内蕴经济的和经济意义未定的基础储量;从地质可靠程度上分为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储量。

   1.探明的煤炭储量分类

   1)可采储量(111):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

   2)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

同(111)的差别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3)预可采储量(121):

同(111)的差别在于本类型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估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4)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

同(121)的差别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5)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

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只有当技术、经济等条件改善后才可变成经济的。

估算的基础储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可信度高。

   6)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

同(2M11)的差别在于本类型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估算的基础储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7)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

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必须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

8)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

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资源量估算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9)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

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至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估算资源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

   2.控制的煤炭储量分类

   1)预可采储量(122):

勘查工作程度已达详查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估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2)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同(122)的差别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的。

   3)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待将来技术经济条件改善后可变成经济的。

   4)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勘查工作程度达到了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在确定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后,才能变成经济的。

估算的资源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5)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

勘查工作程度达到了详查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

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至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估算的资源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

   3.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勘查工作程度达到了普查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

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至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估算的资源量可信度低,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

   4.预测的资源量(334)?

   勘查工作程度达到了预查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

在相应的勘察工程控制范围内,对煤层层位、煤层厚度、煤类、煤质、煤层产状、构造等均有所了解后,所估算的资源量。

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煤炭资源,有无经济意义尚不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