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考满分作文50招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252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考满分作文50招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精选高考满分作文50招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精选高考满分作文50招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精选高考满分作文50招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精选高考满分作文50招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精选高考满分作文50招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精选高考满分作文50招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精选高考满分作文50招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精选高考满分作文50招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精选高考满分作文50招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精选高考满分作文50招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精选高考满分作文50招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精选高考满分作文50招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精选高考满分作文50招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精选高考满分作文50招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精选高考满分作文50招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精选高考满分作文50招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高考满分作文50招一.docx

《精选高考满分作文50招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考满分作文50招一.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高考满分作文50招一.docx

精选高考满分作文50招一

高分作文50招之一

(一)高分选材5招

第1招凡事不凡

【招数透视】这里的“凡”,是指日常生活中人们见惯不惊、熟视无睹的小事。

“凡事不凡”,是说把日常生活中极小极平凡的小题材与广阔的社会背景相联系,从平凡中挖掘闪光点,于小事中阐明大道理,赋予作品以深刻的内涵。

要做到“凡事不凡”,应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1.发现。

罗丹说: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我们所缺乏的是发现美的濑眼睛。

”“凡事不凡”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善于从生活中寻找最具典型意义的“凡事”,发现其非常的意义。

“发现”,要求我们对生活细心地观察和敏锐地捕捉。

2.开掘

发现是基础、前提,开掘是目的。

叶永烈在《家庭琐记》中,以茶叶罐为题材,表达了“小家庭的命运是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的重要思想。

选材很小,但从平凡中开掘了深邃的主题,这种用平凡事表现大主题的文章,当然就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3.提炼

提炼,是在发现、开掘的基础上,升华主题的过程。

在浩如烟海的平凡事中,哪些事更易于表现重大主题,推敲的过程,也就是提炼的过程。

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从一百多个事件中,选择、推敲,逐步筛选,最后才确定了三个事例。

这三个事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最可爱”这一主题。

运用“凡事不凡”这一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以事寓意。

通过一件平常事的记叙,来赞美某个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

冰心的《小橘灯》,就是通过记叙“我”偶遇一个穷人家的小姑娘这件事,赞美了她勇敢、乐观、坚强的精神。

(2)平中见奇。

通过对一个普通人的记叙,来赞美他不平凡的精神。

新凤霞的《傻二哥》,记叙的是人们眼中普通、愚笨的傻二哥,表现的却是他憨厚、诚实、聪明的高尚品质。

作者以美学的眼光,平中见奇,展示了人性美

(3)托物言志。

这个方法,常用于散文写作,它依托事物的特点来抒写心志。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抓住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外形特点,以此象征抗战中守卫家乡的哨兵和民族的精神,歌颂了北方的抗日军民。

这是较为典型的托物言志写法。

【高分作文示例】

雪地里的脚印

重庆一中初三吴娇

又是一个慵懒的午后,我躺在小木屋中的毛皮褥子上,哈欠连天。

“虎仔,快出来,到时间了,要巡山了。

是阿爸的声音,语调平板无味,从小就没听过他用第二种语气说过这句话,“真烦人,我真不懂,巡山也这么准时,这么认真。

当个护林子的有啥意思!

当个猎人多好!

”我嘟囔着,极不情愿地套上皮袄,带着柴刀走出门去。

午后的阳光暖和地洒在一望无垠的雪地上,让人感觉很舒服.可让人不舒服的是——“虎仔,听好,这巡山看着简单,做着可不一样,你看,这雪地……”。

从开始就一直用平板的语调训人般说话的阿爸,打我小时候起就要我当护林人,可我……“你长大了,一定是个好护林……”“够了!

我不想再听了!

我一点也不想当护林人!

一点也不!

我想当的是猎人呀!

一个真正的猎人呀!

你怎么就不明白呢!

我一下子吼了出来,仿佛所有积压的怨气一下子喷发了,无法控制。

我昂着头站在雪地上,拳头紧握着,等着阿爸像平常一样挥拳揍过来,可——

阿爸的眼神从惊讶到愤怒,又从愤怒到平静,最后变成了一种我难以捉摸的眼神。

他的嘴唇咬紧又松开了,缓缓转过头去,望着远处的一片白梅花,用一种我从未听过的、仿佛沉淀了许久而又平静的语气慢慢地说:

“我想,也是告诉你的时候了。

”什么?

告诉我什么?

又是什么动物故事吗?

听腻了!

“其实,在我小的时候,跟你一样疯狂地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猎人。

什么?

!

那为什么,现在,你……“你的爷爷是威震三县的好猎手,他每次打猎都带着我,一心要我像他一样成为优秀的猎人,但是——

在我十五岁那年冬天,阿妈带我上山看梅花,顺便打点野兔回家。

对了,就是前面的那一片白梅林。

我想偷偷藏进附近的山洞让阿妈着急,可一不小心掉进了猎人设在梅林中的陷阱,双腿被夹子刺穿了,我痛得大叫起来,大声呼喊着。

这时,一只老虎把头探了进来,我又惊又怕,一动不动地看着老虎一步一步地靠近我,绝望地等着自己被撕成碎片——

“可是,可是,它只是停下来舔了舔我的伤口,就轻轻咬住我的肩把我拖出了洞,我不知道它是想把我拖回虎窝后再吃掉,还是把裹着虎皮大袄的我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不过那种被温热的虎舌舔着的感觉,让我舒服得忘记了所有的伤痛和恐惧,就在我感激地看着它趴在雪地上为我一点点舔去血迹的时候,‘砰砰’两声枪响,是阿妈开的枪,它被打断了一条前腿,但仍挣扎着跑开了。

跌跌撞撞地碰落了一地的白梅花——”

阿爸停住了,望着梅林,仿佛在找寻三十年前的印迹。

“雪地上留下了一串鲜红的脚印,是那么凄艳的红色,就象蘸满鲜血的白梅花。

我奋力拦住要追过去的阿妈,一言不发地盯着那串血染的脚印——空气仿佛凝固了,从地上升起的血腥味和白梅香,把我的猎人梦留在了那串鲜红之间。

”我怔怔地望着阿爸,发现他的眼睛亮晶晶的,似乎又看见了那串蘸过鲜血的白梅花。

“我忘不了那串脚印,它让一只老虎失去了一条腿,却让我得到了——得到了心中永不褪去的印迹,就在那片鲜红的白梅花之中。

阿爸转过头来看着我,对视的刹那,一种奇妙的感觉涌上心头。

我终于读懂了他的眼神——始终徘徊在那片鲜红的白梅花之间的印迹。

“我,我,阿爸,我……”我的舌头像打了结,低下头去,不经意间,看见了远处有一串小小的梅花形脚印,阿爸突然神色紧张起来,他告诉我这一定是迷了路的小老虎,大概才两个多月大。

阿爸带着我一起循着脚印找到了那只小老虎,他的眼神忽然变得温柔了,像父亲般爱怜地抱起那只虚弱的小老虎,像怀抱着自己幼小的孩子,急忙奔向山下的动物保护站。

我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和那串长长的、深浅不一的脚印,就像看见了三十年前的那只为阿爸舔伤的老虎——不过这次的脚印可没有沾上血腥味,但是都一样啊……

我懂了,阿爸,我的猎人梦,也随着你的脚印走远了,留下的,是永不褪去的印迹。

【例文评析】

平凡的生活,有时令人乏味。

但平凡之中,又蕴涵着深刻的意义。

“凡事不凡”,是本文成功的关键。

试分析如下:

1.本文结构

平凡事(巡山)

起因:

父亲带我巡山经过:

我厌烦此事,父亲讲述故事。

结果:

我被感动,放弃“当猎人”的想法,决心继承父辈心愿,当个好护林。

特殊的主题:

保护动物,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2.要点展示

在成长的岁月里,当一个猎手是“我”的梦想,而父亲却一直让“我”学做个“好护林”,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父亲道出了埋藏在他心中多年的秘密——虎不伤人,人却伤虎的故事,至此我开始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开始领悟珍爱生命这一人生真谛。

同时,“我”也开始成熟起来。

本文作者是一位在校初中学生,这是一次习作,一次以“脚印”为话题的作文。

文章选取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立意精妙,选点独特,平中见奇。

作者以巧妙的手法,将平常的故事变得情节生动曲折,文笔优美,实为上乘之作。

【招数演练】

1.__________给我的()2.我有一个幸福的家3.凡人琐事4.高山大海,春夏秋冬,景色迷人;文明社会、人生百态,英才感人。

大千世界,无处不美,请以“美”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写作点拨】

题l横线上可填父亲、母亲、老师;家庭、学校、社会;同学、

好友、邻居;做饭、洗衣、做清洁;写笔记、玩电脑、做实验……括号里可填关爱、批评、表扬;教育、影响、启示……要写好本文,重点是立意要新,选点要奇。

特别是要善于从平凡的事件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精神或意义。

此外,首尾还应该呼应;结尾处应以精炼、哲理的语言来收笔。

题2这儿的“幸福”,不能仅仅理解为家庭和睦,更不能理解为物质生活丰富,而更多的应视为精神生活充实,文明进步。

要想让本文脱俗,有新意,就要回避那些已被别人写过的题材,而独辟蹊径地去写那些没有被别人重视,没有引起人们思考的方面。

如:

家庭不富裕,但知识富有,精神生活充实;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家庭情况的特殊,受到亲朋好友、邻居、单位或政府的帮助,特别是精神方面的关爱;继父(母)与“我”和睦相处,胜过亲生儿女。

总之,应在“凡”中见“奇”。

题3立意时,可从美学、价值和道德的角度去挖掘。

选材时,尽量选择自己熟悉和了解的事来写,要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深意,以小见大。

题4话题作文虽不限文体,但这儿可从人或事的角度切入。

“美”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大而言之是人情美、人格美、国格美,小而言之是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

而“美”,于人来说,主要是内在美,这就需要仔细观察,认真挖掘,从平凡之中,去发现不平凡之处,通过主人公的语言、行动、心理、外貌来表现。

题目也不必过大,可拟为“美在我身边”、“我的邻居”之类。

第2招小事不小

【招数透视】

这里的“小”,是指茫茫人海中的寻常百姓,大干世界中的普通事物。

“小事不小”,是说善于从细小的事物中发现重大的意义来写,即由一个平凡小人、一件普通小事、一件普通物品,而折射大道理,大主题,进而弘扬时代主旋律。

例如朱自清的名篇《背影》,作者从小处(家庭生活)选材,从人们熟视无睹的角度(父亲的背影)立意,表现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小事不小”呢?

怎样围绕中心去选材呢?

我们可以从“三个一”上去下功夫,即:

一个中心:

从日常生活中,从众多的素材中,通过观察、提炼,最后确定一个鲜明的中心。

一组材料:

围绕中心,精心选择一组最能表现这个中心的材料。

一个提纲:

认真设计,列出一个能反映作文的重点、详略和顺序的提纲。

运用“以小见大”的选材技法,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1.“小题材”必须典型,要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写作只有从本质上把握住小题材与大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开掘它们所包含的深刻的意蕴。

2.必须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进行开掘。

“小题材”只有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才能体现出它的典型和概括意义,揭示重大主题。

3.准确处理“大”与“小”的关系:

既要从大处着眼,“一览众山小”;又要从“小”处入手,“一叶而知秋色”。

处处在写“小”,却处处在表现“大”。

【高分作文示例】

一件小事

北京张小勇

有句俗话说得好:

“有其父必有其子。

”我一直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但我最近看到的一件小事却突然改变了我的观点。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和爸爸到玉渊潭公园游玩。

那天我俩一进门就兴冲冲地朝船坞奔去,到那儿一看,心一下子凉了半截。

买船票的队伍老长老长,而且售票口旁围了一群人,想必是加塞儿的。

队伍像条长蛇缓缓地蠕动着,等了半天,我们却只向前移动了几步。

爸爸等得不耐烦了,让我排队,他去前面看看。

不一会儿,他摇着头回来了。

我忙问他怎么回事,他气愤地说:

“真可恶,有几个人在前面加塞儿。

劝他们,他们却说这就叫本事。

什么本事!

”我听了,也十分生气;前后的人也不住地数落着:

“真不讲理!

”“怎么这样呀?

”“把咱们北京人的脸都丢光了!

”……很快,整个队伍充满了斥责的声音,可那几个加塞儿的人却像聋子一样无动于衷。

这时,忽然从队尾跑来一个小同学,也就是七八岁的样子。

从那焦急的目光里,我看得出,他一定是在找他的家长。

他从队尾跑到队头,又从队头找到队尾,这样找了几个来回以后,他站住不动了,嘴一咧,哭了,还一边哭一边叫着:

“爸爸,爸爸!

”只见售票口前一阵骚动,一个男人挤了出来,直奔那孩子而来,一看便知,他也是一名加塞儿者。

他到孩子面前,一把抱起孩子,说着:

“正正,爸爸在这儿。

”那孩子马上破涕为笑,惊奇地问:

“爸,刚才你还在后面,怎么一会儿就没影啦。

”“我到前边去啦,这样咱们马上就可以上船了。

”他爸爸得意地说。

谁知那孩子眉头一皱,收敛了笑容说:

“爸,你这是加塞儿吧。

”他爸爸一征:

“什么加塞不加塞儿!

有便宜不占。

才是傻瓜哩。

”“不,你就是加塞儿,老师说加塞儿最可耻。

”他爸爸简直有些气急败坏了,顺手给了孩子一巴掌,恼羞成怒地说:

“好哇,你敢顶你爸?

!

我叫你顶!

”奇怪,那孩子只是流泪,并不哭,还一个劲地嘟哝着:

“你坏,你就不该加塞儿!

”那人正待发作,猛然看见几十双气愤的眼睛盯着他,他的脸渐渐地红了。

二话不说,悻悻地走了。

当我和爸爸荡舟在碧波粼粼的八一湖上时,我却无心观景,眼前总浮现着那孩子天真纯洁的笑脸和他爸爸吹胡子瞪眼睛的丑态。

多么鲜明的对比呀!

我不禁脱口说出:

“有其父,未必就有其子!

【例文评析】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可以说明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本文”以小见大”的选材,是其成功的关键。

1.本文结构起因:

父亲买票加塞儿。

一件小事

经过:

孩子指出其父亲的行为是加塞儿,招来父亲的打骂。

结果:

在周围人的目光谴责下,父亲羞愧而逃。

大主题:

应该怎样做父亲,应该如何教育下一代。

2.要点展示

文章的立意和选材是成功的,可见作者在这方面所下的功夫。

“一件小事”的题目并不新鲜,但其内容是久写不衰的,只要不断创新,仍大有文章可做。

本文的选材确实突出了一个“小”字,因为排队加塞儿在生活中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场面,且这种行为具有普遍性。

多数人对此事的开掘一般只停留在“社会公德”这一范畴,而本文作者却在原有的基础上独辟蹊径,把其主题落实到一个更大的社会问题上。

即:

应该如何做父亲?

大人们应该用什么来教育下一代?

这个主题的开掘不得不令人深思,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全面关注。

小作者不仅在立意上巧用材料,而且在行文上也把材料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巧妙地把这件事安排在父子之间,让父亲加塞儿,让童言无忌的孩子指出其父的行为,让父亲恼羞成怒,让周围的人投来愤怒的目光,最后使得父亲悻悻而逃。

材料安排的独具匠心,使主题从容自然地显现出来。

本文“以小见大”的选材,以及巧妙的利用材料都可作为临摹的要点。

【招数演练】

1.小草2.我发现了他(她)的美3.校园生活二三事4.人生,是一次漫长旅行。

在旅途的每一个十字路口上,每一个驿站,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们大都会被人遗忘,而少数的却记忆深刻,有时,这些脚印不但会引发自己的回忆,也可能引起他人的思考。

请以“脚印”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题目自拟;

(2)文体不限;,(3)800字左右;(4)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

【写作点拨】

题1。

本文可以写成以状物为主的散文,但作文的目的不在于状物,而是托物言志,借物传情。

可模仿《白杨礼赞》,欲扬先抑的写法,在选材时着眼小草普通、平凡的外形、生长环境、作用,然后将它的精神与奉献精神联系起来。

题2这儿的“美”,是指心灵美或精神美。

“发现”意味着“他”(她)的普通,平凡,也意味着人们的熟视无睹。

选材要出“新”,要“以小见大”,思维角度很重要。

他做好事,固然是心灵美的体现,但这类题材已屡见不鲜,难以出新。

可从独特、新颖的角度去选择。

如:

他的科学探索精神,或见名利、荣誉就让,甘做无名英雄,见义勇为等。

在情节的安排上,可运用“误会法”或“卒章露底法”,以出奇制胜。

题3校园生活是极为常见的小事,也是人人都经历过的。

但可以独辟蹊径,从学习生活的小事中选择几个地点、几件小事(如:

教室——阅览室——操场——公寓——食堂),然后用丰富多彩的主题将它们串联起来。

题4脚印,从大处思考,可以理解为人生的道路;于小处,可以理解为人生的某一阶段,乃至某一次重要的事件。

而且从小处去选材更容易一些,因为平凡的人事,往往更容易表达出大的主题。

作文的选材,应注意深度,要通过小事引发渎者的思考;可以从小处着眼,或是选择寻常百姓的小事,或是人生的某一历程,或抒发对人生的思考。

作文的开头,可以用某物或某事开始。

(如歌曲《脚印》)也可以以题记的形式来揭示主题;作文的结尾,要照应开头,用精练深刻的语言点明文章的主题或哲理。

第3招杂取糅合

【招数透视】在了解“杂取糅合”的选材方法之前,我们还得先提到“模特儿法”。

模特儿,原为绘画术语,指画家、雕塑家用来写生、雕塑的描绘对象或参考对象。

小说写作中借指塑造艺术形象的原型。

以现实生活中一个真实的人物作原型,再把各种同类人物的性格特征集中到他(她)身上,从而创造出艺术形象,这种方法即为模特儿法。

这是小说作家处理题材、塑造人物形象所采用的典型化手法的一种形式,是将生活美升华为艺术美的基本手段之一。

列夫·托尔斯泰说:

“如果直接写某一个真人,那写出来的决不是典型的,结果会是个别的、特殊的、索然无味的某种东西。

”“杂取糅合”,即选取各种人物的局部特征,将其集中在一个人物身上,用以创造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小说写作中选材和塑造人物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之一。

鲁迅说,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所使用的就是杂取糅合法。

作家们之所以用这一方法处理题材和塑造形象,是因为艺术所反映的生活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美于生活。

这实际上是文学作品的另一种真实。

但是,“杂取糅合”又不是随意的选择,胡乱的拼凑,它必须符合艺术典型化的规律,必须讲究真实。

运用“杂取糅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观察、积累。

平时,要善于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特殊的、有代表性和有意义的人物和事件,将它们储存起来。

2.分解、提炼。

确立文章的主题之后,将收集到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再从这些形形色色的表象中提炼和分离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特征,以此作为写作的题材。

3.综合。

所谓综合,就是把上述典型的人物和事件,概括地运用到作品的主人公身上,让这个人物一个人具有多个人的特征。

4.合理安排。

综合以后,将准备要用的材料,分主次地安排,让这些材料互相配合,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使读者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高分作文示例】

窗外

湖南刘春菊

一阵风儿吹来,叩开了我的小窗。

窗外,好一幅杜甫笔下的春景图:

鸣柳的黄鹂,翱空的白鹭,碧绿的西岭,湛蓝的澧水……喏,还有那一岸掩映于河柳之中的居民。

突然,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传来。

四五十米远处,一群山里人正围在一幢三层洋楼前欢呼雀跃。

那阵势,犹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更像解放军攻克了孟良崮。

他们在干什么呢?

猛地,我想起这幢洋楼的主人。

不知怎的,一想起他,我就痛惜那半亩荷塘。

这块荷塘是我家的责任田,我从小就对它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那粉红的荷花,那碧绿的荷叶,那滚动在绿“伞”上晶莹的露珠,无不引起我美好的遐想。

朝霞中,我坐在荷塘边朗读“小荷才露尖尖角”;夜幕里,我坐在窗台上“听取蛙声一片”……也是在这里,我懂得了“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真谛。

可是有一天,心底的这块“圣地”,却被一驾轰轰的大卡车糟踏了。

先是一车车石块填没了荷塘,再是一队头戴安全帽的人在它身上脚踏手碾,最后竞被一幢现代建筑代替了。

我好伤心好痛恨哪!

后来爸爸告诉我说,这幢洋楼的主人是一位连任两届副县长的“父母官”,在城里住腻了,想换换新鲜空气,费了好大劲儿才选上这块宝地。

从此,我便注意起这位官来。

每到周末,一辆颜色好深好深的轿车便载着一个肥胖胖的人和他的妻子儿女来洋楼过夜。

也是在每个周末,总有些提着大包小包的人趁着夜幕像贼似地溜进那扇朱漆大门……

在山里人心中,这幢洋楼显得十分神秘。

听说,光室内摆设就值好几万,上楼梯都得脱鞋子……人们叹息了,摇头了,背地里叫它“官府楼”。

我每天看着这座鹤立鸡群的洋楼,心底就直为那块美丽的荷塘哭泣。

也许是“相形见绌”的缘故吧,村里没一人愿进“官府楼”做客。

奇怪的是今天,村里人结众邀伙,燃鞭点炮,莫非也是去庆贺新居?

共产党万岁!

”一阵响亮的口号打断了我的沉思。

回过神来,我发现“官府楼”前已是人头攒动。

再度审视“官府楼”,意外地发现朱漆大门上交叉贴有两张白纸条,还隐约可见上面的“封”字。

同时,“贪官”、“受贿××万”“被审查”……山里人谈论的话语也零零碎碎地溅入我的耳朵。

啊。

我明白了!

飞快跑进屋里,找出弟弟那封“三千响”点燃挑向窗外。

顿时一阵清脆震耳的爆竹声便炸响在我心目中那块神圣荷塘的上空——“噼噼啪啪,噼噼啪啪……”

【例文评析】一叶知秋,人们从这个小小的“窗外”看到了大千世界的真实景象,看到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杂取糅合”,是这篇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

1.本文结构。

结局(1—5)贪官受惩,风景依旧。

开端(6—7)贪官建洋楼。

发展(8—9)贪官收受贿赂。

高潮(10-11)贪官被打倒、小洋楼被查封结局(12)庆贺

荷塘——社会2.要点展示……夺文获全国希望杯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

本文记叙了一个起初令人悲伤,后又令人振奋的故事。

悲伤不仅仅因为半亩荷塘的被填平,更因为洋楼的主人丑恶的行径。

而这洋楼主人的“被审查”,又使全文压抑的情调为之一振。

本文以《窗外》命题,显示出作者观察社会的兴趣与成果。

透露出时代的气息。

建“洋楼”、“连任两届副县长的‘父母官’”、“提着大包小包的人趁着夜幕像贼似地溜进那扇朱漆大门”、“点燃鞭炮”等人物和情节,并非完全是作者亲见,它们也不可能这么集中、准时地发生在作者身边。

这里边,有的是亲见,有的可能是听人说,有的可能是书上看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它们一定真实。

这就是“杂取糅合”的手法。

此外,倒叙、悬念等手法的运用,更增加了全文的可读性。

【招数演练】1.母爱2.金子般的心3.桌椅对话

【写作点拨】题1本文可以写成母亲的爱,也可以写为母亲似的爱,后者更容易出彩。

记叙的对象,宜选择自己熟悉的某位师长。

可以通过几件平凡小事来展示他几方面的品德(精神)。

但这几件小事更多的应从另外的德高望重的人身上去分别选取,再进行有机的,有详略的组合。

题2本文的中心应从”金子般”几个字中去挖掘,但立意要高,观察要细,选材要奇。

题3这是一个寓言性的题目,只能写为记叙文,通过桌和椅的对话来完成。

在两者各自的话语中,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代表性的语言“杂取糅合”为两类,通过两者尖锐的对话冲突反映社会生活,展示一条或几条哲理。

第4招海底探宝

【招数透视】

俗话说: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

”如果用它来形容“海底探宝”,是比较恰当的。

一件新颖、独特的事情,往往要胜过许多司空见惯的俗材料。

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生活,细心地观察和思考,从中选出可写之“宝”来。

“海底探宝”,是指全面张开五官,仔细观察,既要观其形,察其色,辨其声,嗅其昧,又要仔细比较、鉴别,洞察其细微的变化、区别。

阿基米德为了解决测定王冠是否为纯金的问题,他的心思完全集中在思考王冠体积如何计算上。

这时,他的感觉器官完全张开了,当他洗澡时,身体浸入浴盆,马上敏锐地发现浴盘中的水被排了出来,于是他立刻找到了测量的办法,伟大的“阿基米德定律”也诞生了。

这个事例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海底探宝”的意义。

运用“海底探宝”的方法选材,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学会寻找观察对象,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亮点。

深入观察生活,从身边的数不清的平凡的人和事中,抓住突出的、有代表性的、能反映时代风貌的对象,或从不同的角度去捕捉生活中最新颖?

最有特点的对象去观察,从而写出个性突出的人或事物,以“奇”取胜。

2.选择典型的材料所谓“典型的材料”,一是说材料要精当,有代表性,以一当十;二是说对表达作文中心最有用的、最具说服力的材料。

这两方面加起来,就是“典型材料”。

3.抽丝剥茧,抓住特征在浩如烟海的人物和事件中,我们应根据中心去寻找,去发现生活中的亮点。

观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抓住人、事、物、景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反映事物的特点的独有的标志,它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相貌,一种场景等。

这一标志能以极其具体、生动、独特的形象反映极其深刻、丰富的内在本质。

鲁迅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高分作文示例】

神木的启示

江苏李华

春天,二姨夫从南美归来,送给我一件礼物——一根长0.5米左右、胳膊般粗细的木棍。

并对我说:

“别看它不起眼,这可是一根‘神木’,你要好好对待它。

”我看着这根木棍,它光秃秃,灰不溜秋,树皮还疙疙瘩瘩的,真看不出有哪点神奇,于是顺手把它扔到了墙角。

不知不觉已进入盛夏。

一天,当我搬开那些堆积在墙角的纸箱时,突然被眼前的奇迹惊住了:

那根被我随手扔在墙角的木棍竟发了芽!

我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