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267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docx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docx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

市场部产品经理:

刘恩勇

1小麦主要病害:

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黑穗病、叶枯病

1.1纹枯病

病原为Ceratobasidiumcornigerum(Borud.)Rogers称喙角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纹枯病田间发生发展大体分为冬前发生期、越冬静止期、返青上升期、拔节盛发期和抽穗后白穗显症期五个阶段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1、烂芽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

2、病苗枯死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

3、花秆烂茎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

4、枯株白穗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图1、2:

真巧拌种和不拌种的区别:

左边为不拌种的,右边为拌种的

1.2根腐病

病原菌为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sati-vu(ItoetKurib.)Drechsl.],属子囊菌,格孢腔菌目。

小麦根腐病又称根腐叶斑病或黑胚病、青枯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真菌引起的病害,能危害幼苗和成株的根、茎、叶、穗、种子。

种子带菌严重者播种后不能发芽,有的虽能发芽出苗,但生长细弱,幼苗僵化。

麦苗根茎部、根间、茎基部变褐色,主根及部分须根发黄枯死或次生根不生长。

成株后植株矮小,提前早衰,成穗短小而千粒重低,减产率在8%~19%之间。

图3:

根腐病症状图

1.3全蚀病

病原菌为Gaeumannomycesgraminisvar.graminis(Sacc.)Walker称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和Gaeumannomycesgraminis(Sacc.)ArxetOlivervar.tritici(Sacc.)Walker称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俗称“黑脚病”,苗期受害,及根茎部根变黑褐色,病株矮小,叶片发黄,分蘖减少。

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

病株在潮湿情况下,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

一般发病田可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图4:

黑膏药根部图5:

全蚀病田间症状

1.4黑穗病:

分为腥黑穗和散黑穗病,其中腥黑穗是国家检疫对象。

1.4.1腥黑穗病病原菌有二种,一种是Tilletiacaries(DC.)Tul.小麦网腥黑粉菌,另一种是Tilletiafoetida(Wallr.)Liro称小麦光腥黑粉菌。

腥黑穗病株较健株稍矮,分蘖增多,病穗较短、直立、初灰绿色后变为灰白色。

颖片略向外张开,露出部分病粒。

病粒粗短,初暗绿色,后灰白色,外包一层灰褐色薄膜,里面充满黑褐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

厚垣孢子内含有带鱼腥味的三甲胺有机物,所以叫腥黑穗病。

 

图6:

小麦腥黑穗病

1.4.2散黑穗病病原菌为Ustilagonuda(Jens.)Rostr.称裸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散黑穗病初期病穗外面包有一层灰色薄膜,小穗全被病菌破坏,种皮、颖片、子房全部变为黑粉,即病菌的厚垣孢子。

病穗抽出前,膜已破裂。

病穗抽出后,黑粉被风雨吹冲散,只剩个裸露的穗轴,在穗轴节部可见到残余的黑粉。

病穗上的小穗在大多数情况下全部被毁,有时只有下部小穗受害,而上部小穗能结实。

病菌主要危害穗部,偶尔在叶片和茎秆上也会长出黑色条状孢子堆。

 

图7:

小麦散黑穗病

1.5小麦叶枯病

病原菌为小麦链格孢AlternariatriticinaPrasadaPrabhu,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

叶枯病多在小麦抽穗期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

叶片上病斑初为卵圆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小斑,后扩大并愈合成不规则的黄白色至黄褐色大斑,病部散生黑色小粒,可致叶片枯死。

 

图8:

小麦叶枯病

2小麦主要虫害:

金针虫、蝼蛄、蛴螬、地老虎、吸浆虫、蚜虫、麦叶蜂

2.1金针虫

俗称江米虫,幼虫体呈黄色,以幼虫咬食发芽种子和根茎,可钻入种子或根茎相交处,被害处不整齐呈乱麻状,形成枯心苗以致全株枯死。

春季3-5月,秋季9--10月是危害期。

干旱或多雨时,幼虫躲在深层。

幼虫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开始危害秋播小麦,10月下旬越冬。

沟金针虫成虫不取食。

幼虫每年在小麦返青期到孕穗期是为害高峰期,主要蛀食茎基节的幼嫩部分,切断输导营养的组织,使上部茎叶枯萎。

图9:

金针虫

2.2蝼蛄

一般于夜间活动,但气温适宜时,白天也可活动。

土壤相对湿度为22~27%时,华北蝼蛄为害最重。

土壤干旱时活动少,为害轻。

成虫有趋光性。

蝼蛄喜食刚发芽的种子,植物的根部,危害幼苗,不但能将地下嫩苗根茎取食成丝丝缕缕状,还能在苗床土表下开掘隧道,使幼苗根部脱离土壤,失水枯死。

图10:

蝼蛄

2.3蛴螬

幼虫危害麦苗地下分蘖节处,咬断根茎使苗枯死,蛴螬有假死和负趋光性,并对未腐熟的粪肥有趋性。

白天藏在土中,晚上8—9时进行取食等活动。

蛴螬始终在地下活动,与土壤温湿度关系密切。

当10厘米土温达5℃时开始上升土表,13—18℃时活动最盛,23℃以上则往深土中移动,至秋季土温下降到其活动适宜范围时,再移向土壤上层。

土壤潮湿活动加强,尤其是连续阴雨天气,春、秋季在表土层活动,夏季时多在清晨和夜间到表土层。

图11:

蛴螬

2.4地老虎

成虫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因虫种而不同。

卵多产在土表、植物幼嫩茎叶上和枯草根际处,散产或堆产。

3龄前的幼虫多在土表或植株上活动,昼夜取食叶片、心叶、嫩头、幼芽等部位,食量较小。

3龄后分散入土,白天潜伏土中,夜间活动为害,常将作物幼苗齐地面处咬断,造成缺苗断垄。

有自残现象。

幼虫将幼苗近地面的茎部咬断,使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

 

图12:

地老虎

2.5小麦吸浆虫

2.5.1形态特征:

1、麦红吸浆虫雌成虫体长2—2.5mm,翅展5mm左右,体桔红色。

前翅透明,有4条发达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棍。

触角细长,雄虫体长2mm左右。

卵长0.09mm,长圆形,浅红色。

幼虫体长约体长3~3.5毫米,椭圆形,橙黄色,头小,无足,蛆形,前胸腹面有1个“Y”形剑骨片,前端分叉,凹陷深。

蛹长2mm,裸蛹,橙褐色,头前方具白色短毛2根和长呼吸管1对。

 

  

图13:

麦红吸浆虫形态图

2、麦黄吸浆虫雌体长2mm左右,体鲜黄色。

卵长0.29mm,香蕉形。

幼虫体长2—2.5mm,黄绿色,体表光滑,前胸腹面有剑骨片,剑骨片前端呈弧形浅裂,腹末端生突起2个。

蛹鲜黄色,头端有1对较长毛。

为害症状:

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

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籽实和或麦粒,是一种毁灭性害虫。

 

图14:

麦黄吸浆虫

2.5.2生活习性

麦红吸浆虫年生1代或多年完成一代,以末龄幼虫在土壤中结圆茧越夏或越冬。

翌年当地下10cm处地温高于10℃时,小麦进入拔节阶段,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表土层,10cm地温达到15℃左右,小麦孕穗时,再结茧化蛹,蛹期8—10天;10cm地温20℃上下,小麦开始抽穗,麦红吸浆虫开始羽化出土,当天交配后把卵产在未扬花的麦穗上,各地成虫羽化期与小麦进入抽穗期一致。

该虫畏光,中午多潜伏在麦株下部丛间,多在早、晚活动,卵多聚产在护颖与外颖、穗轴与小穗柄等处,每雌产卵60一70粒,成虫寿命约30多天,卵期5—7天,初孵幼虫从内外颖缝隙处钻入麦壳中,附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为害15—20天,经2次蜕皮,幼虫短缩变硬,开始在麦壳里蛰伏,抵御干热天气,这时小麦已进入蜡熟期。

遇有湿度大或雨露时,苏醒后再蜕一层皮爬出颖外,弹落在地上,从土缝中钻入10cm处结茧越夏或越冬。

该虫有多年休眠习性,遇有春旱年份有的不能破茧化蛹,有的已破茧,又能重新结茧再次休眠,休眠期有的可长达12年。

  

麦黄吸浆虫年生1代,成虫发生较麦红吸浆虫稍早,雌虫把卵产在初抽出的麦穗上内、外颖之间,幼虫孵化后为害花器,以后吸食灌浆的麦粒,老熟幼虫离开麦穗时间早,在土壤中耐湿、耐旱能力低于麦红吸浆虫。

其他习性与麦红吸浆虫近似。

吸浆虫发生与雨水、湿度关系密切,春季3—4月间雨水充足,利于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土表、化蛹、羽化、产卵及孵化。

此外麦穗颖壳坚硬、扣和紧、种皮厚、籽粒灌浆迅速的品种受害轻。

抽穗整齐,抽穗期与吸浆虫成虫发生盛期错开的品种,成虫产卵少或不产卵,可逃避其为害。

主要天敌有宽腹姬小蜂、光腹黑蜂、蚂蚁、蜘蛛等。

两种吸浆虫基本上都是一年发生一代,以成长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和越冬,翌年春季小麦拔节前后,有足够的雨水时越冬幼虫开始移向土表,小麦孕穗期,幼虫逐渐化蛹,小麦抽穗期成虫盛发,并产卵于麦穗上。

2.6小麦蚜虫

蚜虫、麦蚜为间歇性猖獗发生,这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一般早播麦田,蚜虫迁入早,繁殖快,为害重;夏秋作物的种类和面积直接关系麦蚜的越夏和繁殖。

前期多雨气温低,后期一旦气温升高,常会造成小麦的大爆发。

直接为害主要以成、若蚜吸食叶片、茎秆、嫩头和嫩穗的汁液。

间接为害是指麦蚜能在为害的同间,传播小麦病毒病,其中以传播小麦黄矮病为害最大。

 

图15:

小麦蚜虫

2.7麦叶蜂

属于膜翅目锯蜂科,危害小麦和大麦叶片。

在北方麦区,一年发生一代。

 

图16:

麦叶蜂形态图

3小麦主要草害

禾本科杂草:

野燕麦、雀麦、节节麦、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网草、稗草、早熟禾、狗尾巴草等。

阔叶杂草:

猪殃殃、马齿苋、龙葵、田旋花、蓼、苋等

杂草图片:

猪殃殃播娘蒿

野燕麦看麦娘

凹头苋米瓦罐

荠菜田旋花

小蓟泽漆

马齿苋牛筋草

4防治方法

4.1小麦播种期(10.1——10.15日)

㈠、小麦病害:

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黑穗病、叶枯病等土传和种传病害。

防治方法:

拌种:

20%真巧128克+助剂好拌50毫升,兑水制成300-350ml包衣液,可拌30-40斤小麦种。

㈡、这时期预防的虫害:

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

 

防治方法:

 同上拌种可兼防地下虫害。

其他方法:

土壤处理剂以呋喃丹颗粒剂、黑矾为主,拌细土或直接撒施,对地下害虫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近年来,毒死蜱得到了大力推广,其胃毒、触杀和薰蒸作用突出,在土壤中残留期较长,因此对地下害虫防治效果较好。

和杀菌剂混配,用3911、甲拌磷、辛硫磷、甲基异柳磷等混配拌种。

一般拌种量为种子重量的0.1%—0.3%。

4.2小麦苗期、三叶期、分蘖期的病虫草害防治(10.15-12.10日)

㈠、小麦病害:

全蚀病、纹枯病、锈病、白粉病、叶枯病。

药剂防治方法:

●30%的苯甲丙环唑(美雨)乳油5ml,一袋一桶水进行喷雾防治。

同类产品:

●62、25%的锰锌。

腈菌唑可湿性粉剂12g一桶水进行喷雾防治。

●40%的氟硅唑(尚果)乳油2.5g一桶水,进行喷雾防治。

●10%的多抗霉素B(粉安)可湿性粉剂15g一桶水。

●20%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g一桶水,一亩地两桶水进行喷雾防治。

●12.5%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每亩地30g。

㈡、小麦虫害:

红蜘蛛、蚜虫

公司产品:

5%搞笑氯氟氰菊酯微乳剂(千速),20-30ml/亩均匀喷雾。

或用10%阿维.哒螨灵乳油(满力)1500-2000倍液喷雾,或用26%氯氟.啶虫咪(刚克)3000倍液喷雾。

还有,200g/l的吡虫啉和5%啶虫咪(刺客)等等。

其他产品:

(1)必要时用2%混灭威粉剂或1,5%乐果粉剂,每667m2用1.5—2.5kg喷粉,也可掺入30—40kg细土撤毒土。

(2)虫口数量大时喷洒40%氧化乐果乳油或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75kg。

(3)用2%的阿维菌素(邦击)乳油10ml一桶水喷雾。

(4)10%的苯丁.哒螨灵乳油30ml一桶水进行喷雾防治。

(5)用40%的炔螨特乳油10ml一桶水喷雾防治。

(6)用25%的三唑锡可湿性粉剂10g一桶水进行喷雾防治。

(三)、小麦草害

小麦3-5叶期,用替锄一包一桶水,在早上10点之前下午5点之后喷雾防治阔叶杂草。

用福骠45-55ml/亩,茎叶喷雾防治禾本科杂草。

4.3小麦年前越冬期(12.11—2.9)

4.4小麦年后越冬期(2.10—2.28)

年后杂草防治:

用替锄(苯磺隆+施达隆)内吸传导型小麦田苗后茎叶除草剂,一袋一亩地两桶水对多种恶心阔叶杂草(如猪殃殃、泽漆、水花生、播娘蒿等)恶性阔叶杂草有特效。

小麦田冬前及早春均可用药

4.5小麦返青期—拔节期(3.1—4.1日)

㈠、小麦病害:

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白粉病和锈病。

药剂防治方法:

同前(美雨),或用8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喷雾。

㈡、小麦虫害:

红蜘蛛、蚜虫、灰飞虱、地下害虫等

药剂防治方法:

(1)用千速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ml一桶水进行喷雾。

(2)用200g/l吡虫啉(刺客)可溶性液剂10-15ml/亩,备注:

吡虫啉在高温32度以上失去活性,对蚜虫没有效果。

(3)用5%的啶虫脒(刺客)微乳剂1500-2000倍液。

备注:

在30度以上时对蚜虫效果好。

(4)地下害虫可用480克/升的毒死蜱乳油灌根防治。

其他方法:

(1)必要时用2%混灭威粉剂或1,5%乐果粉剂,每667m2用1.5—2.5kg喷粉,也可掺入30—40kg细土撤毒土。

(2)虫口数量大时喷洒40%氧化乐果乳油或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75kg。

(3)用1.8%的阿维菌素(瓜呱叫)乳油10ml一桶水喷雾。

(4)10%的苯丁.哒螨灵乳油30ml一桶水进行喷雾防治。

(5)用40%的炔螨特(战红)乳油10ml一桶水喷雾防治。

(6)用25%的三唑锡(除红)可湿性粉剂10g一桶水进行喷雾防治。

4.6小麦孕穗-抽穗-扬花-灌浆(4.1—5.10)

㈠、小麦病害:

赤霉病

药剂防治方法:

(1)10%的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一袋一桶水进行喷雾防治。

(2)40%的氟硅唑乳油2.5g一桶水,进行喷雾防治

(3)20%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g一桶水,一亩地两桶水进行喷雾防治

(4)10%的多抗霉素B可湿性粉剂15g一桶水。

(5)25%的戊唑醇水乳剂10g一桶水。

(6)12.5%特普唑15g-30g加水喷雾,1次即可控制整个成株期条锈病流行

㈡、小麦虫害:

穗蚜

(1)5%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千速)微乳剂30ml一桶水进行喷雾防治。

(2)用26%氯氟.啶虫咪(刚克)5g一包一桶水喷雾。

4.7小麦成熟期(5.11—6.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