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的自然地理环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02700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州的自然地理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州的自然地理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州的自然地理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州的自然地理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州的自然地理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湖州的自然地理环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湖州的自然地理环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湖州的自然地理环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湖州的自然地理环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湖州的自然地理环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湖州的自然地理环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湖州的自然地理环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湖州的自然地理环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湖州的自然地理环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湖州的自然地理环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州的自然地理环境.docx

《湖州的自然地理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州的自然地理环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州的自然地理环境.docx

湖州的自然地理环境

综合自然地理

题目:

湖州的自然地理环境

学院: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

地理科学

********

学号:

********

完成时间:

2015年6月6日

湖州的自然地理环境

摘要:

本文从政府网站、《吴兴地方志》和期刊论文等搜集资料,介绍了湖州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植被状况、土壤状况以及水系水文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

湖州、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植被状况、土壤状况、水系水文

一、地理位置

湖州市位于东经119°14′--120°29′、纬30°22′--31°11′之间,东西长度126公里,南北宽度90公里,处于浙江北部,太湖南岸,紧邻江苏、安徽两省。

现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南浔、吴兴两区,总面积5817平方公里。

二、气候条件

湖州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总的特点是:

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充沛;光温同步,日照较少;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地形起伏高差大,垂直气候较明显。

全市年平均气温12.2~17.3℃,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0.4~5.5℃,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4.4~30.8℃,无霜期224~246天,10~10℃期间天数为200~236天,10~10℃期间活动积温3800~5130℃,年日照时数1613~243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02~111千卡/厘米2,年降水量761~1780毫米,年降水日数116~156天,年平均相对湿度均在80%以上。

风向季节变化明显,冬半年盛行西北风,夏半年盛行东南风,三月和九月是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一般以东北和东风为主。

年平均风速1.7~3.2米/秒。

1、季风显著,四季分明

本市位于北亚热带季风盛行的地区。

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和我国东南部广大地区一样,具有季风显著、四季分明的特点。

受冬夏季风进退的影响,冬半年盛行西北风,气候干冷,夏半年盛行东南风,气候湿热。

这种冬夏季风的交替转换,形成了一种中气候明显的季节变化。

气候上一般以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秋季。

我市四季分布的特点是冬夏长,春秋短。

冬季开始于十一月下旬,止于次年三月中、下旬。

夏季始于五月下旬,止于九月中、下旬。

冬夏季平均日数120天左右,春秋季平均61~71天。

因秋季冷空气活动早,来势猛,降温快,所以秋季比春季更短些。

季节不同,气候各异。

2、雨热同季,降水充沛

本市降水充沛,年降水量761~1850毫米,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雨、梅雨和秋雨期。

冬季降水量最少,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4%,温度也最低。

这一时期春花作物正处在越冬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一般较少。

春季,随气温回升,降水逐渐增加,三至五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8%,其中四至五月为春雨期,两个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21%,此时正是春播育秧阶段,作物的需水量也有所增加。

夏季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季节,也是降水量最多的季节。

六至八月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34%,其中梅雨期降水量约占全年的16%。

六月中旬至七月上旬是早稻关键生育期,适逢梅雨期,雨量较多,有的年份因降水过多,温湿适宜,导致早稻纹枯病、稻瘟病蔓延。

秋季,气温渐渐下降,九至十一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4%。

九月为秋雨期,秋雨量约占全年的14%,不少年份的秋雨量超过同期晚稻的需水量。

此后,随着北方冷空气势力加强南侵,十月起,气温下降较快,降水明显减少。

十月底至十一月,进入秋收冬种阶段,作物需水量大大减少。

3、光温同步,日照较多

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主要因子之一,也是作物生长重要的能量源泉。

太阳辐射的多少,除了决定于地理纬度、太阳高度外,还与大气透明度、云量等气象条件有很大关系。

根据计算,本市各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是102~111千卡/厘米。

20年内太阳辐射量的分布以夏季最强,冬季最弱,与气温的年变化基本一致。

冬季(12~2月),太阳辐射量少,温度低。

三月起,太阳辐射量逐月增多,温度回升。

六月处于梅雨季节,多阴雨,少日照,太阳辐射量相对减少。

七、八月,晴天多,太阳辐射最强,温度高。

八月太阳辐射量为全年最多的一个月。

九月起,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太阳辐射量逐月明显减少,十二月太阳辐射为全年最少。

由于冷空气活动增强,气温也不断下降。

由此可见,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与温度高低变化一致,光温同步,有利于光能的充分利用。

本市各地年日照时数为1613~2430小时,是我省日照较多地区之一。

年内日照时数以八月最多,二月最少。

由于每年气候各异,气象条件多变,使得日照时数年际差异较大,例如城郊区最多的1971年日照时数达2430小时,而最少的1982年只有1721小时,极差达709小时。

4、气候温和,空气湿润

我市除丘陵山地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都在15.6~16.1℃,稳定通过10℃初终日间的活动积温(简写为10~10℃活动积温,下同)在4900~5130℃,持续天数230~236天。

热量条件虽比不上浙中、浙南,但与纬度相近的上海、安庆相比,积温略多于上海,略少于安庆,与毗邻的杭州市较为接近。

我市东部河网平原、西部斗区平原、及沿太湖的滨湖平原基本上能适应粮食三熟制的种植,其它地区种植三熟制,则嫌热量条件不足。

一年之中,夏季最热,冬季最冷。

但夏季高温持续时间不长,全年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平均11~14天,极端最高气温高于37℃出现的频率,城郊区为59%,平均十年六遇,安吉几乎年年都有。

39℃以上高温只有极少年份出现,城郊区29年仅出现过一次。

冬季低温持续日数短,全年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日数平均在10天以下;极端最低气温低于-7℃的低温出现频率长兴57%,平均七年四遇,城郊区平均六至七年一遇。

因此,我地基本上冬冷少严寒,夏热少酷暑。

各地年平均相对湿度均在80%以上,一年四季不乏降水,还有湖荡水体调节,空气湿润。

由上所述,我地气候冬冷夏热,年温适中,气候温和而湿润,适宜于多种作物生长。

[1]

三、地形地貌

湖州的地形,东部为水乡平原,西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俗称“五山一水四分田”。

全市地势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多山,西倚势若奔马的天目山脉,境内重岗复岭,群山逶迤,异峰突起,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5座最高峰龙王山海拔1587米。

东部为平原水网区,平均海拔仅3米左右。

 

3.1主要山脉

1、龙王山

龙王山位于湖州市安吉县南端,西天目山北侧,浙皖两省,安吉、临安、宁县三县的交界处,主峰海拔为1587.4米,属天目山脉的主要山峰之一,比西天目山主峰高80米,整个保护区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龙王山地势险峻,多悬崖峭壁、山涧瀑流、河谷幽深,但整个保护区生态良好,物种丰富,气候适度,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为90%以上,是浙北地区保护较好的植被基因之一,有“绿色宝库”、“浙北绿色珍珠”等美称。

在龙潭石崖上刻有汪道涵先生的石刻“黄浦江源”。

源头一片上万亩的天目杜鹃林,美不胜收。

在海拔1350米的山脊上有一块罕见的高山沼泽地,堪称地质地理上的一个奇迹。

周围云雾变幻,溪谷深切,水流湍急,叠瀑壮观,覆盖着生态完好的原始森林。

在700米以上森林呈现出黄红相间的暖温带夏绿林景观,森林面积达2063平方公里,素有“极目千里秀,林木十里深”之称,此乃上海黄浦江之源头。

2、莫干山

莫干山坐落在湖州市德清县西部,原属武康县,为天目山的分支,挺拔峻峭,秀丽多姿,占地4400余亩。

若以荫山为中心,则中华山屏障于西北,炮台山拱卫于东南,武陵山(屋脊头)支撑于东北,而以海拔724米的塔山为最高峰。

整个莫干山地区,东至东南为三桥埠、武康,南至筏头,西至铜岑山,北至龙池山碧坞,东西横亘15公里,南北纵贯12.5公里,方圆百里有余。

莫干山(与龙王山、顾渚山合称为湖州的三座名山)“清凉世界”莫干山以“凉、绿、清、静”四绝和“竹、云、泉”三奇闻名于世,素有“江南第一山”之美誉。

它与北戴河、庐山、鸡公山并称为我国四大著名的避暑胜地。

莫干山风光妩媚,景点众多,有风景秀丽的芦花荡公园,清幽雅静的武陵村,荡气回肠的剑池飞瀑,史料翔实的白云山馆,雄气逼人的怪石角,野味浓郁的塔山公园,以及天池寺踪迹、莫干湖、旭光台、名家碑林、滴翠潭等百余处,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

3、弁山

又名卞山,在湖州城西北9公里,雄峙于太湖南岸,主峰名云峰顶,海拔521.5米。

弁山以分水线为界,西北属长兴县。

弁山发脉于东天目,由莫干山绵亘而北,经三山(位于湖、长、安三市县交界处),过西苕溪即弁山。

东起湖州小梅口,西至长兴吕山,长18公里;北起长兴赵家桥,南至湖州西苕溪,任12公里,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为湖州的主山,素称“吴兴富山水,弁为众峰尊”。

唐田园诗人陆龟蒙诗称:

“更感弁峰颜色好,晓云才散已当门。

”宋嘉泰《吴兴志》:

“弁山峻极,非清秋爽月不见其顶。

”弃山之名,以“二山势如冠弁,故名”。

4、毗山

毗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毗山村,分布于市区东郊约2.5公里处的毗山周围,东南距钱山漾遗址约7公里许,发源于苕溪,注入太湖,是苕溪流域的重要遗址之一。

宋嘉泰《吴兴志》:

“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毗。

平湖旷复远,高木峻而危。

状其景也。

5、顾渚山

顾渚山位于长兴西北17公里处,自唐以来,顾渚山以出产“紫笋茶”和金沙泉而著名。

6、道场山

道场山位于湖州城南5公里处,道场山顶建有多宝塔,又名文笔塔,文风塔。

3.2主要洞穴

1、黄龙洞

位于城区弁山,黄龙洞直径14.8米,垂址深度37米,洞底生风,寒凉透骨。

洞周山崖上多摩崖石刻,有黄庭坚、苏东坡、杜牧、赵孟頫等名家真迹,其中刻于巨石“丈人峰”上的四个大字“黄龙洞天”,系明朝四十三代汉嗣天师张宇初题写,可见黄龙山茅宫属天师道派。

黄龙宫发现于1996年,经整修,面积近一万平方米。

宫内除了千姿百态的溶岩造型外,最奇特的当数响石厅。

200平方米的洞厅内,悬挂关近百支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它们排列有序,疏密相间,一经敲击,就会发出奇妙动听的声音来,数石连击,竟能演奏出《东方红》、《紫竹调》、《钟鼓齐鸣》等乐曲,音色之美,音量之大,音阶之准,实乃自然界一大奇迹。

1980年,上海科教电影厂在这里拍了一部片子,片名就叫《响石》。

神龙洞天,还有许多神秘正在发掘中。

2、古浮石洞

在安吉县西南五十公里。

绍兴初有僧智光洗岩得龙牙、龙骨,结庵于此,名曰不朽,又名其洞曰龙牙。

[2]

四、植被状况

湖州的植被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外貌是由革质、单叶、小型和中型叶为主的常绿大高位芽植物构成的阔叶林,终年常绿,一般呈暗绿色,林相整齐,树冠浑圆。

由于树叶表面光泽,被蜡层,且常与光线照射方向垂直,又称照叶林。

在典型的情况下,常绿阔叶林的成层现象显著,可划分为乔木层(又可划分为3个亚层)、灌木层和草本地被层3层植物。

据80年代调查,植物就有485种;其中苔藓植物3种,蕨类植物8种,裸子植物16种,被子植物458种;其中木本植物114种。

植被分为人工植被、自然植被两类。

[3]

4.1人工植被

1、水田

水稻一年一熟。

50年代初早稻80日,中稻120日,晚稻170日;秋播大小麦、蚕(豌)豆、油菜,面积较少。

1956年推广双季稻,1959年推麦(油)稻三熟制,面积不断扩大。

1980年后,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部分水田扩种桑苗,甘蔗、小黄瓜,西瓜等作物。

2、旱地

秋播大小麦、蚕豆、豌豆、油菜、青菜;夏种烟叶、麻类、菊花、棉花、乌元参、大力子、牛旁子、紫苏、黄豆、高粱、玉m、小m、薯类、葵花、瓜类等。

50年代初,在古运河以东和以南乡村,有成片的桕子林和麻栎树。

70年代,砍伐桕子、麻栎,改地为田,挖高补低,平整土地,建设园田化农田后,这两种树已难以见到。

桑园遍及各地,虽有砍伐,但多数补植或有扩大。

2、四旁(路旁、河旁、渠道旁、村庄旁)

农民原有植树种竹的习惯。

古老树有香樟、白榆、杨柳、臭椿、枫杨、苦楝、银杏(白果),干枯芦苇及哺鸡竹等都有另星分布,遍及全市各地。

80年代以来,随着兴修水利,整修圩堤,疏浚河道,圩区改造,机埠设置,以及排灌渠系和田间道路的调整布局,砍伐一些古老树木,引进推广“三杉”,即水杉、池杉、落羽杉,结合农民习惯,进行田、路、渠、河、林五配套,发展乔、灌、草、果、竹相结合的平原林网化。

境域内,还有针叶、阔叶;有落叶、常绿;有乔木、灌木,竹类;有果树、花卉等。

常见的乔木有榉树、构树、枫杨、刺槐、梓树、香椿、臭椿,中国梧桐、棕榈、花榆、侧柏、龙柏、黄檀、银杏、香樟、广玉兰,松树、泡桐、皂荚、柳杉、杉木、喜树、法国梧桐等,都是零星分布。

竹类有早竹、哺鸡竹、刚竹。

果树有枣子、柿子、枇杷、桃子、李子、葡萄,多数在村庄前后零星分布,少数发展成小片竹园和果园。

花卉类:

有紫藤、女贞、冬青、夹竹桃、腊梅、木槿、紫荆、紫薇、杨柳、月季花、石榴、芭蕉、海棠花、无花果、什技花、一串红、菊花、鸡冠花、仙人掌、万年青、兰花等,多数在村庄前后,庭院路旁,公共场所,庙宇前后,零星分布或若干品种共生。

4、水面

60年代引进推广“三水一绿”,即水花生、水浮莲、水葫芦、绿萍。

唯有水花生,适应性广,繁殖力强,方法简单,供猪羊饲料,因此内港湖泊,普遍放养。

4.2自然植被

1、杂草类

主要有马唐、牛筋草、草、鼠草、看麦娘、蓄草、节节草、小飞、野燕麦、干枯、芦苇、狗尾草、白茅、野艾蒿、苍耳、辣蓼草、婆婆纳、破铜钱草、两栖蓼、马齿苋、毛茛草、鱼腥草、车前、凹头苋、益母草、稗草、扫帚菜、蛇莓草等,分布在田头地角、路旁、河浜水旁以及零星隙地。

2、水面

有野慈菇、野麦、眼子菜、水蕹、金鱼藻、青萍、槐叶萍、鸭舌草、水葫芦等,各类低洼水田、池塘、湖泊的水面,都有分布1种或若干种水生植物。

[4]

境内植物资源丰富,其中不乏一些建国后引进品种,如水杉、油茶等,也有银杏、南方红豆杉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金钱松、香樟、浙江楠、杜仲、鹅掌楸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实地调查后记录以下典型植物:

[松科]马尾松:

区内主要植被。

大别山五针松:

建国后引入,多作观赏树种。

雪松:

建国后引入,作观赏树种。

金钱松:

山地造林良种,亦用作观赏。

[杉科]柳杉:

用材树,城镇公园、庭园及村前屋后绿化观赏树。

水杉:

珍贵树种,农田防护林及四旁绿化树种。

[红豆杉科]南方红豆杉:

用材及园林绿化树种。

[柏科]侧柏:

亦称扁柏,常见园林、造林树种。

日本扁柏:

常见园林绿化树种。

[罗汉松科]罗汉松:

又称土杉,系观赏树种。

[杨柳科]垂柳:

俗称杨柳。

多系人行道、护堤树种。

[壳斗科]苦槠:

用材树。

栓皮栎:

树皮发达,栓皮层可制软木。

用材树。

[榆科]榉树:

材质优良,是珍贵的硬阔叶树种。

白榆:

俗称田柳树,今多植村庄、公路两旁。

[桑科]构树:

亦称楮。

茎皮供造纸及绳索用,叶可饲猪。

桑:

发展蚕丝业的主要树种。

[木兰科]鹅掌楸:

亦称马褂木,庭园观赏树。

[樟科]香樟:

为主要绿化、人行道、用材树种。

浙江楠:

园林树种。

[悬铃木科]二球悬铃木:

又称法国梧桐,为主要人行道树之一。

[豆科]槐树:

变种有龙爪槐,为常见庭园观赏树。

刺槐:

通称洋槐,为行道、观赏及沙地造林树种。

[黄杨科]黄杨:

又称瓜子黄杨,常绿灌木,多栽庭园绿化。

[冬青科]大叶冬青:

异名苦丁茶,1998年在新路林场发现500株。

[槭树科]鸡爪槭:

亦称鸡爪枫,红枫、赤枫、青枫为其变种。

作观赏。

[梧桐科]梧桐:

又称青桐,用材、绿化、观赏树种。

[山茶科]油茶:

50年代由常山县引入,山区广植。

木荷:

茶科,荷树属,常绿乔木,亚热带树种

[木犀科]女贞:

又称冬青树。

为常见绿化或绿篱树种。

[棕榈科]棕榈:

其皮可打绳,做蓑衣、衬睡床。

[芸香科]柑橘:

传统品种有凤仙橘、朱红橘,品种多,通称柑橘。

[银杏科]银杏:

亦称白果树、公孙树,常见于公园中。

[禾本科]毛竹:

古亦称猫科,栽培广,为主要经济竹种。

乌竹:

为主要笋用竹种。

[5]

.

五、土壤状况

湖州的土壤分布无明显规律,土种之间相互穿插,界限不明显。

本区母质总的来看为长江三角洲沉积物,具有土层深厚的特点。

从北向南的母质类型为:

滨湖相、河湖相、湖沼相,剖面为APW、APE、APG型。

[6]

根据其特性可以分成两大类,即水稻土和潮土。

水稻土土类,分潴育型和脱潜潴育型两个亚类,包括黄斑田、小粉田、荡田并松泥田、堆叠泥田(加土田)、青紫泥田、半青紫泥田6个土属。

潮土类(旱地土),有潮土亚类,堆叠土属,分壤质堆叠土、粘质堆叠土、小粉质堆叠土、夜潮性堆叠土4个土种。

具体土种后见下表。

[7]

表土壤类型

亚类

水稻土

潴育型

脱潜潴育型

黄斑田

黄斑田

青塥黄斑田

小粉塥黄斑田

小粉心黄斑田

腐塥黄斑田

腐心黄斑田

灰松泥田

加土黄斑田

小粉田

小粉田

粉砂田

腐心小粉田

灰泥头小粉田

加土小粉田

荡田并松泥田

荡田并松田

荡田并泥田

堆叠泥田(加土田)

壤质加土田

粘质加土田

小粉质加土田

青紫泥田

青紫泥田

腐心青紫泥田

加土青紫泥田

半青紫泥田

黄心青紫泥田

小粉心青紫泥田

潮土类(旱地土)

潮土亚类

堆叠土

壤质堆叠土

粘质堆叠土

小粉质堆叠土

夜潮性堆叠土

水稻土和潮土均属水成型土壤,在形成过程中受江、海、湖沼交替影响,各类沉积物互相叠合和穿插,层次复杂,在历代农业活动中,泥土经过多次大量搬动,从而形成了堆叠泥田、堆叠土等不同土壤互相穿插的格局,使土壤分布更加碎杂和零乱。

但从大范围看土壤分布有一定规律性。

[8]

六、水系水文

6.1河流

湖州境内主要河流有西苕溪、东苕溪中下游、塘、双林塘、泗安塘等;境边南接东苕溪上游,北濒太湖,东联大运河及黄浦江。

平原河网湖荡密布,山区建有山塘水库,库容10立方以上水库149座。

域内水面面积536平方公里,河道密度约2.6-3.8公里/平方公里,其中河流、湖泊面积496平方公里。

1、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和源于天目山麓的东、西苕溪纵穿横贯湖州全境。

苕溪东经由页塘(申湖航道,称“中国莱茵河”),流于黄浦江,北经56条溇港注入烟波浩渺的太湖。

境内水系密如蛛网,交织一起,形成江南水乡。

2、苕溪

苕溪又名雨言溪,在浙江省北部,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由东、西二苕溪组成,因两条溪大小想仿,又称姐妹溪。

东苕溪,又名龙溪、仇溪、余不溪,上源由南、中、北三个支流组成,在浙江省东北部,而以南苕溪为正源。

源出东天目山北部平顶山南麓,山峰海拔1166.8米,南流折东流,与中、北苕溪会合后,流至瓶窖称东苕溪。

瓶窖以下至全村,左有安溪汇入,至德清县城,左有湘溪、余英溪汇入。

德清至湖州左有埭溪汇入。

解放后建东苕溪导流工程,自虎墩山沿导流经横山、鲍山,至湖州市西的杭长桥与西苕溪汇合。

东苕溪杭长桥以上有流域面积2267平方千米,干流长165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8.7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5.4亿立方米,自然落差524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54亿立方米,可能开发装机容量0.35万千瓦。

已建成水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0.27万千瓦。

西苕溪,又名龙溪港,因在湖州城区以西,故名。

上游有南溪、西溪两源,西溪为正源,源于浙江安吉和安徽宁国两县交界的天目山北侧南北龙山之间的天锦堂,山峰海拔1415米,东北流至安吉县塘浦乡会合南溪后始称西苕溪。

东、西苕溪在湖州合流后,向北流15千米,歧分为数十条港娄,分别经由环城河、小梅港、新塘港、长兜港、大钱港、横港诸道注入太湖。

苕溪上游流经浙西低山丘陵区,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具有山溪性河流特征。

天目山区是浙江省暴雨中心之一,径流丰富,苕溪年径流量达39亿立方米。

下游进入杭嘉湖平原,水流平稳,河道曲折,支流发育,河段宽80—160米,水深约7—8米。

昔日流域内水患灾害频繁,1949年以来,在东西苕溪上游营建大型水库多座,1957—1960年,又先后完成东苕溪导游工程和东西苕溪分流入湖工程,基本上控制了水患,并兼有航运、灌溉之利。

6.2湖泊

1、莫干湖

莫干湖,面积3.7平方公里。

湖位于德清境内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麓。

2、南太湖

太湖,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全部水域在江苏省境内,湖水南部与浙江省湖州相连。

它是中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湖面形态如向西突出的新月,南岸为典型的圆弧形岸线,东北岸曲折多湾,湖岬、湖荡相间分布,湖泊面积2427.8平方公里,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3、仙山湖

仙山湖景区由仙山和仙湖(水域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两个自然的山水组成。

仙山湖景区生态环境非常的优越,植被、湿地、动物以及人文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生态链。

4、下渚湖

下渚湖(又名防风湖),江南最大的天然湿地位于德清县城武康郊区,中心湖区面积约1890亩,相当于1.26平方公里,整个水域面积3.4平方公里,是浙江省著名的内陆湖。

下渚湖,基本保持着原始状态。

这里港湾交错,芦苇成片,河水清澈,野鸭群息,白鹭、沙鸥等飞禽随处可见,水鸟成群,自由出没于湖上水草间。

[9]

 

参考资料:

[1]湖州市政府门户网站——气候条件部分

[2]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宋元浙江地方志集成——宋嘉泰《吴兴志》卷四[M].杭州出版社.2009(6):

2512-2527

[3]张伸,宋永昌,刘金林.浙江省常绿阔叶林的基本特征

(二).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0,(4):

92-100

[4]徐世僳.苕溪水源林的调查.浙江建设月刊[J].1936,9(9)

[5]蔡壬候,章绍尧.浙江省植被分片介绍.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J],1985,9

(1):

71-76

[6]湖州市土壤普查办公室.浙江省湖州市志丛书.湖州市土壤志初稿[M],1984

[7]李天杰,等.土壤地理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8]湖州土壤编委会.湖州土壤[M].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9]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宋元浙江地方志集成——宋嘉泰《吴兴志》卷四[M].杭州出版社.2009(6):

2536-25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