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打印.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03087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6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史打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前教育史打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前教育史打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前教育史打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前教育史打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学前教育史打印.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学前教育史打印.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学前教育史打印.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学前教育史打印.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学前教育史打印.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学前教育史打印.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学前教育史打印.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学前教育史打印.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学前教育史打印.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学前教育史打印.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学前教育史打印.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学前教育史打印.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学前教育史打印.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学前教育史打印.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学前教育史打印.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史打印.doc

《学前教育史打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史打印.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教育史打印.doc

窗体顶端

00402学前教育史

第一编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古代儿童的社会公育

第二节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第三节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

第四节古代的胎教

第五节古代儿童教材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贾谊的太子儿童教育思想

第二节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

第三节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第四节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第二编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

第三章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康有为的学前儿童公育思想

第四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第一节设立幼稚园和兴办“慈善”事业

第二节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第五章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

第二节学前教育思潮

第三节幼稚园制度的实施

第六章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苏区的托儿所制度

第三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保育院制度

第三节老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经验

第七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蔡元培的儿童教育思想

要二节张雪门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陶行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篓四节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五节张宗麟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三编中国当代学前教育

第八章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学前教育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九章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曲折与整顿

第三节学前教育领域的学术批判

第十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全盘否定党和政府的学前教育路线

第二节学前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_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学前教育

要一节学前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

第二节多种渠道、不同规格和形式的学前教育事业

第三节多元化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第四节开展科学研究,促进学前教育改革

第五节国际承诺、合作与交流

下卷外国学前教育史

第一编外国古代学前教育

第一章史前社会的幼儿教育

第二章古代东方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古代埃及的学前教育

第二节古代希伯来的学前教育

第三节古代印度的学前教育

第三章古代西方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古希腊的学前教育

第二节古罗马的学前教育

第三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四节西欧中世纪的学前教育

第二编外国近代学前教育

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改革

第二节人文主义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三节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五章近代学前教育实践

第一节英国的学前教育

第二节法国的学前教育

第三节德国的学前教育

第四节俄国的学前教育

第五节美国的学前教育

第六节日本的学前教育

第六章近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洛克的儿童教育思想

第二节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

第三节裴斯泰洛齐的儿童教育思想

第四节赫尔巴特的儿童教育思想

第五节福禄倍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三编外国现代学前教育

第七章现代学前教育实践

第一节英国的学前教育

第二节法国的学前教育

第三节德国的学前教育

第四节苏联的学前教育

第五节美国的学前教育

第六节日本的学前教育

第八章现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爱伦?

凯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二节杜威的儿童教育思想

第三节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四节克鲁普斯卡娅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五节皮亚杰的学前教育思想

窗体底端

第1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古代儿童的社会公育

一、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内容经科学测定我国一百多万年前的元谋人、五六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都处于原始人群时期。

二、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内容儿童教育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一是生产劳动教育。

长辈将简单劳动工具的制造、取火的技术、渔猎的经验、采集和农作物栽培的经验,以及原始手工业如捻麻线以制衣,造土、调土以制陶器等技术传授给后代,使他们从小就爱劳动、会劳动。

二是生活习俗教育。

三是原始的宗教教育。

四是原始的艺术教育。

五是体格和军事训练。

三、儿童公育机构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童学校叫“庠”。

史书上的记载和解释都说明,“

四、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主要特征第一,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实行公养公育。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虽然简单,但却多样

第三,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四,儿童教育的手段是言传身教。

第二节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第一,家庭教育替代社会儿童公育是历史的必然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母系大家庭,经济基础是原始公有制,实行共产制家庭经济,一对配偶的个体家庭尚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存于母系家庭公社,公社中所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分财富。

抚养孩子是公社的责任,对儿童实行的是公养公教

二、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学前教育计划古代没有严格的按年龄分期与知识深浅划分阶段的学校教育体系,只有小学与大学的划分,小学没有统一的教育体系,只有民间自办的小学或宫廷办的宫廷小学,对儿童入学年龄的规定不一。

(二)婴幼儿身体的养护我国古代婴幼儿养护的主要经验是:

穿勿过暖;食勿过饱;任其啼哭;安全避险;避免惊吓。

(三)儿童生活常规的培养常规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措施,它包括一般生活常规和行为常规。

幼儿年幼,难以理解深奥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训练他们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逐渐形成习惯,良好的生活常规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大有益处。

古代对儿童进行常规教育的内容很多,被概括为"幼仪"或"童子礼"。

礼教是对儿童进行常规教育的核心。

尊长敬上,是对儿童进行常规训练的最重要的内容。

(四)初步的道德教育幼儿期道德教育只能是初步的,重点是树立必要的、儿童可以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养成一些良好的道德习惯。

培养志向:

树立志向,往往会影响一个孩子一生得成长方向,它会成为一个动力,时时鼓励和鞭策孩子,使其为之奋斗。

教以孝娣:

孝,是指敬重长辈;娣,指友爱兄弟。

孝娣教育是古代道德伦常教育的重要内容。

勤俭耐劳:

喜欢节俭,切勿奢华,这是古代家庭对后代的普遍要求。

诚实无欺:

要求孩子从小说真话,不说假话,做错了事要敢于承认错误,要以老实的态度对待人和事,不欺骗别人。

行善积德:

古人经常教育小孩子,为人处世要心眼好,多做善事,不做害人之事。

从小向孩子灌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

礼貌谦让:

要求儿童不但要对父母长辈及兄长有礼貌,而且对其他人也要以礼相待。

(五)早期的知识教育早期知识教育的内容:

语言教育,婴幼儿时期事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古代家庭十分重视培养孩子正确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识字教育,让孩子在入学前识得一些汉字,是一般家庭得普遍做法;计算,一般是粗浅得数字计算,多为日用的需要;自然常识,古代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方法,遇物而教。

神童教育:

中国古代,少数有良好天赋又有良好的严格的家庭教育的儿童,便被培养成"幼慧"儿童或"神童"。

历代朝廷都非常重视出类拔萃的早慧儿童,采取措施,对神童加以选拔任用。

三、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教儿宜早:

孩子从何时开始给以教育?

按中国古代传统愈早愈好,要本着"早喻教"的原则。

教子义方:

"义"为道义,"方"指方向,"义方"可以说是正确的方向,或叫"教子以正"。

主要意思是父母要从道义上,从做一个正派人的根本方向上,为子女指出道路。

信而勿诳:

父母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则,即要以身率先,要培养孩子什么品德,自己首先要具备什么品德。

潜移默化:

人的思想、性格受环境的影响和周围人的感染,会在不知不觉中起作用。

环境的影响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普遍注意的。

量资循序:

教育儿童不能求之过急,要根据儿童的才能,逐步将教育加深加宽。

要顺应儿童才能的发展,及时地给以教育,不要失掉儿童才能发展的可能性,该提出新要求时,就不能再固守旧有的成绩,否则同样会贻误人才。

有教有爱:

父母爱子女乃人之常情,但对孩子既要爱又要教,既要慈又要严,爱与教结合,慈与严相济,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游戏:

游戏始终是儿童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中国传统儿童教育中,游戏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儿童游戏的种类繁多,常有骑竹马、斗草、荡秋千、捉迷藏等。

讲故事:

这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子女的最普遍的方式,尤其对幼小的孩子更是一种好的教育形式。

体罚:

体罚就是扑教,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流行广泛。

第三节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

宫廷儿童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宫廷儿童教育的核心就是对未来帝王的教育,所培养的君主合格与否,会影响到国家的命运,因为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决定国君的权力至高无上。

从太子、王子幼小时起就加教诲,设置保傅之职,目的就是为他们自幼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说到底,宫廷儿童教育是为了维护皇姓家族的统治地位和权利,但这个特殊的帝王家庭,对太子、王子教育的好坏,又往往要影响国家的安危,国民的生计,一个有良好道德和文化水准的帝王,总会于国于民多少有些利。

所以,宫廷儿童教育,尽管它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它却具有国家的意义了。

宫廷儿童教育制度保傅制度:

宫廷专门选出贵族和官僚大臣中的出类拔萃的男子,负责对太子、王子们的道德、知识、身体训练,即为保傅制度。

这些人员称师、保、傅,又分太师、太保、太傅和少师、少保、少傅,统称"三公"和"三少"。

"三少"是"三公"的副职和辅助人员。

三母制度:

在宫内,挑选符合条件的女子承担保育和教导太子、王子的职责。

子师、慈母、保母合成"三母",他们共同承担教养太子的任务。

其中,子师主要负责对太子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慈母要根据太子的需要,供给衣食和其他所需;保母负责安置料理睡眠。

第四节古代的胎教

胎教的作用与目的胎教是指孩子未出生以前的教育,是生命还处于胚胎时期,通过母体的影响实现的。

这是人的早期教育的起始阶段,它体现了中国"正本慎始"的思想传统,希望给孩子出生后的教育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给其将来的发展起一个好头。

胎教的目的主要有:

才德过人:

良好的思想道德,是古代胎教所特别强调的目的。

它不是直接对胎儿进行道德说教,而是要通过母亲的良好的道德修养去间接地影响胎儿。

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对母亲道德修养的要求,遵从礼法规范,自身一切言动思念都就正避邪,以便生出才德过人的后代。

健康长寿:

胎儿处于母体内,为生命的起始,是人体形成时期。

良好的生长发育是养胎和胎教的首要任务。

形貌端正: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五官端正,面目俊秀。

古代胎教理论,适应人们这方面的追求,加以探讨。

"外象内感"学说,自始至终涉及了这个问题。

选择男女:

生男生女,本无法认为确定。

中国古代社会重男轻女,古代胎教研究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形而上学的。

胎教的内容与方法:

胎教的内容:

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与陶冶;注重饮食影响与调摄;选择良好的外界环境;良好的起居与生活习惯。

胎教的方法:

监督法,主要是用于宫廷之中;小劳法,指孕妇要参加一些轻微的体力劳动或一些户外活动;瘦身法,使胎儿在母腹中长得不过于肥胖。

第五节古代儿童教材

一、古代幼儿诗歌的类型和特点

(一)识字类此类教材以《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影响最大。

二、古代幼儿故事内容及特点运用故事的形式,编写童蒙读物,在中国古代也多被采用,这种形式的运用,虽然不如韵语诗歌多,但以此变成的几种蒙学赌本,也曾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影响比较大的是《书言故事》、《日记故事》、《二十四孝图》等。

《书言故事》作者是宋人胡继宗。

此书是从经传中收集材料,再分门别类编写成,内容丰富。

其故事语句简洁,资料虽出于史籍,但有时也稍加修改删节并加注释,文字易懂,有的也很形象生动,语句简明,却说明深刻的道理。

《日记故事》是流传最光、影响最大的书。

故事内容很广泛,主要有勤学聪慧、为人处事、做官为政等方面内容。

《二十四孝图》有很多孝亲故事,每个故事由简短的散文组成,文后配五言绝句一首。

就其内容来说,封建色彩极为浓重,以为提倡封建孝道。

三、古代幼儿歌舞和游戏教材的内容及特点歌舞和游戏为儿童所喜好,中国古代儿童也不例外。

古代提倡合乎礼教的内容,反对邪音淫乐。

以音乐教育为例,主张乐教与礼教结合,常常礼乐并提,礼乐教育成为古代六艺教育的中心。

古代乐教包括诗歌、音乐、舞蹈。

乐教分为乐德、乐语、乐舞,乐舞也称六舞、六乐,较大型的歌舞称为大舞。

儿童离不开游戏,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早期的儿童游戏简单、原始,经常是儿童再参与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中进行。

春秋战国时期,儿童游戏逐渐从生产、宗教等活动中分化出来,民间流传蹴鞠、棋弹、投射、斗赛等多种类型的游戏。

汉唐时期各种游戏的发展生机勃勃。

宋代以后,“文雅游戏”被重视。

古代儿童游戏,经过长期发展,种类繁多,也很有中国特点。

类型很多。

如:

运动游戏:

适合幼儿的如“斗牛”“斗草”。

生活游戏:

是指儿童模仿成人社会生活所作的游戏、可供幼小儿童玩的古代游戏还很多,如属于智力游戏类的拼摆游戏,有悠久历史的“七巧板”游戏就属于这种。

还有语言类的游戏。

如古代的“打麦”游戏。

第2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贾谊的太子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论幼年太子教育的意义首先,他从国家兴亡的历史分析了太子教育的成败,会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其次,他还从教育可以改变民性的观点,进一步阐明了对幼年太子教育的意义。

第三,贾谊认为,人的早期人格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是人格品行陶冶的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思想单纯,受外界影响小,容易进行教育,接受正确思想的熏陶。

二、论"早喻教"贾谊认真总结了太子教育的经验,按太子一生不同时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将太子整个教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胎教、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

前两个阶段属于幼儿教育。

(一)胎教贾谊对古代胎教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是我国古代胎教学说的奠基人之一。

贾谊首先要选择配偶,胎儿的状况并不单由母亲决定。

其次,要对孕妇进行"正礼"的教育。

第三,安排适当的环境及人员对孕妇予以影响。

(二)学前教育贾谊断言:

"太子之善,在于早喻教与选左右。

"他强调一个"早"字,"早",一是要行胎教,一是要施学前教育。

贾谊的学前教育主张主要可以概括为:

1.学前教育要从婴儿初生就开始。

2.宫廷中,条件特殊优越,尚为赤子之时,就为之聘请"三公"、"三少"为专人教师,负责教诲幼小太子的之职。

3.要为太子创造一个特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他处于"天下端士",是"孝悌闻博有道术者",使太子初生后,"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

4.学前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他的"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师德;师,道之教训"。

已经包含了体、德、智的要求。

三、论师保傅贾谊阐述了为太子专门设置太保、太傅、太师作为老师,分别负责年幼小太子德身体养护、德义引导和只知识德教诲,亦设少保、少傅、少师为助手。

第二节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

一、论学前家庭教育的意义颜之推十分重视学前家庭教育,是要保持士族家庭的地位何传统,使儿孙能"绍家世之业",义"立身扬名",维系特权地位。

他从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中,强调学前家庭教育的意义,他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有好的家庭教育,子孙就能"守道崇德",成为文武良才。

认为幼时家庭教育的好坏,会关系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成败兴衰。

另外,颜之推认为,家长对年少的子女的教育,容易奏效,家长对于子女比师友和圣贤者有着一种特殊的权威,孩子天然地愿意听家长的教诲。

儿童家庭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不能代替的。

还有,就当时南北朝时期教育的实际状况来讲,因为社会动荡,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时有时无,很多士族子弟的教育只得靠家庭进行,学前家庭教育就更是士族教育的基础和主要形式。

二、论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颜之推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是根据他的培养治国的实用人才的教育目标为依据的。

六种人才包括:

(1)朝廷大臣;

(2)文史之臣;(3)军旅之臣;(4)藩屏之臣(5)使命之臣;(6)兴造之臣。

这些人才都要"务实节用",能"报效国家"。

为了培养这些"务实"的人才,颜之推提出对弟子的家庭教育要"德艺同厚",既要封建德行的教育,又要进行"修以学艺"的教育。

颜之推重视对子弟道德理想、道德情操的教育,他认为子孙虽小,也要以儒家的"五经"规范他们的言行,自幼应知道以恭敬的态度对待圣人之书,要教育孩子崇敬贤达,要爱惜写有经书词义和贤达姓名的"故纸",借人书当爱护,有坏则补等。

要从小对孩子就施以忠孝仁义礼节的教育,要求"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他人为幼童如果在家孝敬父母,长大出外做官必为忠臣。

这套德行教育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但他的道德教育的主张又具有某些宗教色彩。

"学艺"的内容指广习经史百家等书本知识外,还要熟习士大夫职司、交往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杂艺,即师赋、文章、书法、算术、绘画、卜筮、医方、琴瑟、投壶、游戏等各种技艺。

这些技艺在生活中有实用意义,也有保健和娱乐价值。

德行鱼学艺二者的关系,他认为二者互为联系,德行是根本,艺教也不是可有可无。

他认为知识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并为道德教育服务。

他能教育幼童向劳动者中的"先达"者学习,很是难得。

三、论学前家庭教育的原则、方法

(一)及早施教颜之推极其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幼儿期间是一个人的发展的奠基时期,家长应该抓紧时机,及早地对婴幼儿进行教育,并且越早越好,甚至要早到胎教。

但他也不认为幼儿期若没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晚年就可自暴自弃。

(二)严慈结合颜之推认为,在儿童家庭教育中,如何解决对子女的严教与慈爱的关系,是一重要问题。

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是自然的,父慈子孝是相互联系的。

在严格教育上,颜之推主张用体罚。

(三)均爱勿偏在家庭教育中,要切忌偏宠,对所有的子女应一视同仁。

(四)熏渍陶染颜之推非常重视父母对儿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及周围环境的陶冶,重视父母及其他成人对幼童的模范作用。

颜之推还认为,在儿童家庭教育中,还要注意儿童所结交的朋友,关心他们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的交往,要求儿童必须"与善人居"、"交益友"。

四、《颜氏家训》述评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其著作《颜氏家训》中,这部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颜氏家训》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也是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它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颜氏家训》内容全面、系统。

内容涉及了胎教。

教子、迁善、道德情操、勉学、练习技艺等家庭教育问题,也涉及其他更广泛的教育问题。

二十篇中,序致、教子、兄弟、治家、慕贤、勉学。

涉务诸篇是研究其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篇章。

就学前教育而言,这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婴幼儿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和方法。

陆振孙《书录解题》上称此书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这部著作对以后历代影响深远,如宋代朱熹编的《小学》明代高攀龙的《家训》、清代陈宏谋的《养正遗规》等,都对《颜氏家训》有所汲取。

书中所反映的儿童早起教育思想、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等,至今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三节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论儿童教育的意义朱熹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且对人的心理特点有初步的认识,又吸取了前人的经验,他把人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即"小学"和"大学"。

这是两个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的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又是小学教育的深化。

在两个教育阶段中,朱熹特别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他主张儿童应该早施教。

朱熹强调儿童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

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就似大好了圣贤之才的坯模,长大在此基础上加工,就可以成为圣贤。

他还进一步指出,若儿童时期大好了基础,大学就卜费力,若少时这个基础没打好,再补救,就十分困难了。

他再三强调15岁以前儿童教育的意义。

二、论学"眼前事"与编著《小学》在教育内容上,朱熹提出,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是就儿童日常生活接触的"眼前事"去教他们,就教者而言,是"教事",就孩子而言是"学其事"。

他认为他认为学必自近者易者始,并认为学问之道只就眼前日用的开始,初学应给以简单容易的内容。

儿童主要是学习眼前日用之事。

朱熹还认为,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注意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力求形象生动以便于接受。

他提倡学校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不讲明道理,只用惩罚的方法是不能取得效果的。

为便于儿童学"眼前事",朱熹与刘子澄编纂《小学》一书,该书将大量古今圣贤"嘉言懿行"汇集起来,贯彻对儿童多用正面教育的原则,希望用这些古人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言行,教育和诱导儿童行"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学"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全书共六卷,分内外篇,内篇有《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有《嘉言》、《善行》。

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包括刻苦学习、忠君、孝宗、事长、守节等德行方面的格言、故事等,内容生动,通俗易懂,易于儿童接受。

三、首创《须知》、《学则》的教育形式,编著《童蒙须知》朱熹认为,15岁以下的儿童,是处于"教之以事"的阶段,要打下做人的"坯模",这个阶段对儿童来讲,虽然义难以理解很深,但举止言行要打下规范化的基础。

要严格地、不间断地对儿童进行各种行为习惯的训练,使之"积久成熟"。

为使儿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规可行,他重视《须知》、《学则》等的作用,认为这种方法有利于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他亲自制订《童蒙须知》和《训蒙斋规》。

其中《童蒙须知》影响最大。

朱熹编订的《童蒙须知》是他为儿童制订的习学"眼前事"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分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等方面,对儿童的生活起居、读书学习、道德行为礼节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该书对于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某些礼貌待人的道德规范,至今也不失其教育意义。

第四节王守仁的儿童教育主张

一、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揭露与批判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特点是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是"鞭挞绳缚,若待拘囚",提倡教育儿童要顺其自然,用对待成人的办法,甚至用对付囚犯一样的办法对待儿童,其结果只能与施教者的愿望相反。

二、论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王守仁继承了儒家关于"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论,但有所发展。

三、顺应性情,激发兴趣王守仁在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的同时,已充分认识到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特点。

四、量力施教,"随人分限所及"王守仁认为,儿童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神、身体、智慧都处于发展之中,是一个是使其"精气日足,筋力日张,聪明日开"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量力施教,不可邋等。

他将这个原则称之为"随人分限所及"

第3章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一、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建立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学前教育亦然。

二、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1903年,由张百熙、容庆、张之洞重定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

三、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一)蒙养院的兴办1903年秋,湖北省立幼稚园在武昌成立,为我国设立幼儿教育之始。

第二节康有为的学前儿童公育思想

一、儿童的"公养"、"公育""公养"、"公教",或叫"公养"、"公育",是康有为的理想教育制度。

二、论胎教康有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胎教学说,尤其是他的关于创立人本院以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新颖独特,亘古未有。

三、论婴幼儿教育婴幼儿教育是康有为为大同世界设计的学前教育公养制度的又一级。

第4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第一节设立幼稚园

一、设园宗旨以基督精神奴化中国人的思想,培养高级治华代理人,是帝国注意在华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的终极目标。

学前教育的宗旨,自然也不离开这个总目标。

尤其重视对幼儿心灵的熏陶,使其接受基督精神,为培养殖民地国民打下根基。

并且还认为通过幼稚园进行宗教宣传是虚费最省、收效最捷者。

二、教会幼稚园的产生与发展大约19世纪80年代,西方教会在中国沿海福州、宁波开始兴办学前教育机构,以后教会办的幼稚园逐渐增多。

三、教会幼稚园的保教内容和方法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的,一种是宗教式的。

按《癸卯学制》的《蒙养院章程及家嗲教育法章程》规定,保教内容包括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四、兴办"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办的孤儿院、慈幼院、育婴堂之类。

第二节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一、兴办幼稚师范学校或女学1892年,美国监理会传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