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03110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

二、圆柱的表面积

1、沿圆柱的高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如果不是沿高剪开,有可能还会是平行四边形)

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

高,用字母表示为:

S侧=ch。

3、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应用:

(1)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

S侧=ch;

(2)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

S侧=πdh;

(3)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

S侧=2πrh

4、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如果用S侧表示一个圆柱的侧面积,S底表示底面积,d表示底面直径,r表示底面半径,h表示高,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为:

S表=S侧+2S底或S表=πdh+2π(𝐝

/2)2或S表=2πrh+2πr2

5、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特殊应用:

(1)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例如无盖水桶等圆柱形物体。

(2)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的,例如烟囱、油管等圆柱形物体。

三、圆柱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

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2、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高。

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V=Sh。

3、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

(1)计算圆柱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了底面积和高,可用公式:

V=Sh。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

V=πr2h;

(3)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

V=π(d÷

2)2h;

(4)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可用公式:

V=π(C÷

π÷

4、圆柱形容器的容积=底面积×

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5、圆柱形容器公式的应用与圆柱体积公式的应用计算方法相同。

四、圆锥的体积

1.圆锥只有一条高。

2.圆锥的体积=1/3×

底面积×

如果用V表示圆锥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则字母公式为:

V=𝟏

/𝟑

Sh

3.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

(1)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积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直接运用V=𝟏

(2)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半径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运用𝟏

πr²

h

(3)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直径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运用𝟏

π(d÷

2)2h

(4)求圆锥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可以运用𝟏

π(C÷

第二单元、比例

1、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

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4、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1)求比值;

(2)化简比;

(3)比例的基本性质

5、解比例的方法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先把比例写成两个外项的积的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的形式(即方程),再通过方程求未知项的值。

如x:

6=2:

8,可以先写成8X=2×

6,再解方程。

6、比例尺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它没有计量单位,也不能是一个具体的数。

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

比例尺

7、比例尺的分类:

比例尺根据实际距离是缩小还是扩大,分为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比例尺还可分为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

8、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可以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用图上距离直接乘(除以)缩小(放大)的倍数。

也可以用除法计算,即图上距离÷

比例尺=实际距离。

一定注意结果要换算成合适的单位。

9、前项为1的比例尺即缩小比例尺,就是把实际距离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画在图上,所以求图上距离可以用实际距离除以缩小的倍数。

也可以直接用实际距离乘比例尺。

一定注意单位的换算。

10、求比例尺就是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单位不同要换算成统一单位后再进行计算。

11、根据比例尺画图时,要先根据实际距离与纸张的大小确定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再根据

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根据图上距离即可以画出相应的平面图,最后再在平面图上标明比例尺就可以了。

12、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按一定的比例把图形放大或缩小,是把图形的各边放大或缩小。

图中的各边与实际中相对应的各边的比相等。

这样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一样,不会改变。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1、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

平移、旋转、轴对称。

2、平移二要素:

方向、距离。

3、旋转三要素

(1)旋转点:

物体旋转时所绕的点(或轴)就是旋转点。

(2)旋转方向:

钟表中指针的运动方向称为顺时针方向;

与钟表中指针的运动方向相反

的方向称为逆时针方向。

(3)旋转角度:

旋转前后对应线段的夹角。

4、轴对称一要素:

对称轴

5、图形旋转的特征:

图形旋转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

6、图形旋转的性质:

图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的度数,图形中的对应点,对应线段都旋转相应的度数,对应点到旋转点的距离相等,对应角相等。

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

1、变化的量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2、正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

𝐲

/𝐱

=k(一定)。

3、应用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有些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不一定,就不成正比例,如被减数与差,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等。

4、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5、反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y=k(一定)。

6、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要先想这两个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再运用数量关系式进行判断,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

最后作出结论。

7、当两个变量成反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像是一条光滑曲线。

8、一幅图放大或缩小,只有按照相同的比来画,画的图才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