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参阅信息初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316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参阅信息初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参阅信息初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参阅信息初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参阅信息初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参阅信息初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参阅信息初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参阅信息初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参阅信息初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参阅信息初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参阅信息初稿.docx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参阅信息初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参阅信息初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参阅信息初稿.docx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参阅信息初稿

参阅信息

新型农村社区,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形成的新型社区(又称“大村庄”)。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

它由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导,农民自愿为原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让农民主动到社区购房建房,交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

实现社区化之后,农民既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

山东诸城模式

一、基本情况

诸城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辖13乡镇(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106万,1987年撤县建市,是全国百强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东省文明城市。

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62.2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2.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4亿元。

2007年以来,为解决公共服务在农村的缺乏问题,我们在全市农村全面开展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将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延伸到规划建设的208个农村社区,打造起了“2公里服务圈”,创造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诸城模式”。

2008年12月民政部在诸城市召开现场会,把“多村一社区”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向全国推广。

二、基本做法:

(一)优化社区空间布局,合理确定服务半径。

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集约配置公共资源的原则,将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

在社区内选择一个交通比较便利、班子基础比较好的村庄,作为社区服务中心所在村。

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涵盖5个村、1500户左右。

这样做,较好地克服了服务半径过大导致服务水平低下以及服务半径过小导致公共服务成本过高、最终难以长久运行的问题。

(二)建立社区机构,明确职能定位。

在每个农村社区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内设一个办事服务厅和若干个服务站室。

社区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是服务,不是一级行政管理机构,也不是以生产经营为主的经营性组织。

在每个农村社区成立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在乡镇(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围绕社区化服务与建设发挥协调指导作用;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与社区内村庄及其他单位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

村庄对乡镇(街道)的隶属关系不

变。

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社区服务人员“官僚化”和服务被“异化”现象。

(三)贴近农民需求,开展“一揽式”服务。

主要为农民提供三大类服务:

(1)基本公共服务。

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将医疗卫生、社区警务、劳动保障、社会救助、文化体育、司法调解、人口计生等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为农民群众提供近距离服务。

(2)生产性服务。

重点是建立健全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科技信息、生产资料、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设立社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

(3)市场化便民服务。

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到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便民超市、快餐店等服务网点,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

(四)坚持全民动员,建立社会参与机制。

为统筹充实服务资源,我们大力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积极开展由市级领导带头、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

目前全市志愿者队伍已发展到1700支、志愿者3.6万多人,志愿服务进社区实现了制度化、常态化。

(五)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确保社区高效运行。

主要是健全完善四项机制:

(1)资金投入机制。

坚持以市镇两级财政投入为主,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

到目前市级财政投入4800万元,乡镇财政投入1.3亿元,社会捐款达3860多万元。

(2)人员保障机制。

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以乡镇(街道)机关、站所和医院选派为主,以考选招聘为补充,择优配置社区工作人员,坚持一人多岗、一岗多责,实现人才资源效益最大化。

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共举办培训班8批次,培训人员4000多人次,提升整体服务素质。

(3)内部运行机制。

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办事特点,在社区服务中心办事流程、服务标准等方面,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将社区化服务纳入规范化轨道。

(4)考核奖惩机制。

将农村社区化服务列入乡镇(街道)工作考核内容,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对不能按时完成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的,在年度经济社会事业综合考核中,只排名次,不予奖励;对在农村社区工作—年以上、群众满意度高的社区工作人员,优先晋升职称、提拔重用。

三、主要成效

(一)初步实现了县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开展农村社区化服务,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投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和困难群众,有效地整合了政府公共服务资源,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打造起“2公里服务圈”,使农民群众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及时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打破了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县域内基本建立起了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

(二)促进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中诸如养老入托、就医看病、文化体育、办事便捷、公共安全、就业保障等面广量大的任务,要落实到广大农村,就要搞好农村社区及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

通过社区服务中心,把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延伸到农民群众中去,落实到了农村基层,从而有效地克服了以社会事业几个大项目的点,来代替社会建设的现象,促进了社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巩固了农村基层政权。

推行农村社区化服务,将村级组织原来承担的服务职能和一些社会管理职能转移到社区服务中心,使村级组织能够腾出更多的精力抓自身建设和经济发展,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通过创新开展农村

社区党建,在农村实现了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全覆盖,搭建了社区内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参与社会建设、发挥更大作用的平台,进—步提高了党组织在农村的凝聚力、扎根力。

(四)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依托社区引导原来局限于一村范围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向社区内周边村拓展,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使更多的农民群众走上致富路。

(2)促进了农业的规模经营。

借助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范引导农民依法按程序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了土地产出效益的最大化。

到目前,全市通过社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流转土地近15万亩。

(3)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

通过社区服务中心,我们将市镇两级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致富能手组织起来,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结对帮扶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加快了农业实用技术和最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五)推动了农民居住向社区中心村聚集融合。

除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之外,我们还加大对社区中心村基础设施投入,健全路、水、电、气等配套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对周边村庄群众的吸引力。

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农民居住向社区中心村聚集融合,目前,全市农村社区中心村开工建设住房4902套,已竣工1783套,促进了农村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形成。

(六)带动了乡村文明建设。

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及时调解民间纠纷、化解各种矛盾,促进了邻里和睦。

通过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特别是以社区中心村为节点,构建起了全面覆盖的社会治安动态监控系统,保障了社会稳定。

创造性地开展了文明社区中心村创建活动,向农民群众普及科技、法律知识,组织引导群众争创文明和谐家庭、星级文明户、诚信户,增强了农民群众的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倡树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提升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山东:

莒南模式

一、基本概况:

莒南县位于鲁东南苏鲁交界处,总面积1752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75个村居(社区),98万人口。

莒南县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自愿参与、服务村民的原则,在扎实搞好调查摸底、启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总结经验,指导全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目前,全县已建设“大村庄制”农村社区103个,涉及该县行政村352个,覆盖率达61.2%。

莒南县试行“大村庄制”,建设农村社区的做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已经成为山东省的一个亮点。

2008年7月,莒南县被追加列入“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县”。

二、基本做法:

(一)“三个阶段”整体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科学制定分步实施的工作方案,全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2006年到2007年为试点阶段,以摸索经验、创树典型为主,在各乡镇确定2~3个社区进行试点;第二阶段为示范阶段,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整改规范、总结提高;第三阶段为推广阶段,2010年建成农村社区103个,到2012年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在建设过程中,统筹使用各方面的资金。

一是加大县、乡两级财政投入力度,集中使用各项涉农资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二是市场化运作,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和个人以资金、设备、技术、信息等方式投入农村社区建设。

三是实施农村社区建设援助计划,县直单位通过包社区建设责任制、“党员奉献日制度”、居民自愿捐款等形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依托中小学校、共青团、妇女组织等,成立农村社区志愿者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建设。

(二)“三个打破”改变村级管理模式

   1、打破原行政村建制模式。

取消原有村庄的分散建制格局,重新设计功能分区,将社区规模确定为半径不超过3公里,涵盖3—6个村庄、覆盖3000—6000口人。

在各合并村重新划分村民小区,改原来的行政村村民自治为社区居民自治,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配备专门负责人,在社区“两委”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居民小区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矛盾调解等工作。

  2、打破传统村民小组设置模式。

积极引导并充分发挥农村能人和致富带头人的作用,采取商企联建、行业联建等形式,依法建立计划生育、交通物流、经纪人、商会等若干行业协会及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把农村各项工作纳入行业化、产业化和群体化管理,居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均以协会和合作社为单位进行,改变原来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活动方式。

实行协会“1+4”党员帮扶制,即协会中每个党员经营户负责培植一个文明户、带动一个中间户、帮扶一个困难户、转化一个特困户。

   3、打破以原行政村为单位的党组织设置模式。

对党员进行重新组合,实行社区党总支领导下的产业和专业协会党支部设置模式,构建“五型基层党组织”,即协会支部、产业和企业支部、联合支部、农村基层党总支、农村基层党委。

把支部直接建在协会(合作社),把社区党员全部纳入各协会党支部中。

“支部+协会”的模式,巩固了党的基层组织,促使广大党员进一步自觉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三)“三个整合”构建农村社区发展新机制。

   1、整合村庄。

按照群众意愿、便于管理、发展的原则,探索出五种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以三义社区为代表的中心聚集型,原三义口村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辐射带动周围6个村庄形成了现在的三义社区;以大王庄社区为代表的历史渊源型,大王庄由附近8个王庄合并而来,同是王庄,具有相同的历史渊源,有利于管理和共同发展;以石河社区为代表的资源互补型,以拥有丰富白云石资源的张家石河和胡家石河2个村带动资源相对贫乏的周围3个村庄,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农村社区;以崂子峪社区为代表的强弱联合型,通过以强帮弱、以大带小,实现共同发展;以相沟街社区为代表的城镇带动型,镇驻地相沟一村依托城镇优势联合5个村庄形成了以镇带村的发展模式。

   2、整合班子。

按照精简职数、好中选优的原则,采取合推合选、共推共选的方式,在各合并村中选举产生新的社区领导班子,将社区“两委”组织整合到一起,一个班子集中办公、一个班子集体议事、一个班子共谋发展。

   3、整合资源。

村庄合并后,社区重新清理、登记原自然村的土地、矿产、债权、债务、资产等,按照有关政策重新调整分配,对相关集体经济项目重新公开分包,对闲置、剩余资产公开发包、拍卖,及时清收各类债权资金,冲抵返还相关债务,集中管理、统一使用可用财力,共同推进社区建设发展。

  (四)“三进社区”构筑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1、把连锁超市办进农村社区。

全面实施以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为主要内容的“十百千”工程,在县城建设10处大型超市,在乡镇建设100处连锁店、加盟店,在农村发展1000处村级农家店,畅通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

   2、把综合服务中心办进农村社区。

依托村级超市,拓展服务领域,积极发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大力推行“十个一”工程,即:

每个社区建设一条商贸大街,一个集贸市场,一个便民超市,一个为民服务中心,一个小学或幼儿园,一个卫生室,一个文化广场和老人、幼儿游乐中心,一个警务室,一个工业及养殖项目区,一个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区,全面提升社区服务功能。

2005年,莒南县出台了《关于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意见》,连续3年每年投资上百万元用于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

目前,全县已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51个,辐射村庄210个,受益农民35万人。

   3、把“四个载体”办进农村社区。

充分发挥农村供销社、农村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邮政物流四大载体服务主渠道作用,做活流通活农、信贷支农、合作兴农、邮政惠农文章。

目前,全县镇村超市直营店商品配送率达到100%,农资配送率达到100%,年商品配送额达8亿多元。

三、主要成效:

莒南县“大村庄制”农村社区建设在较短时间取得初步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政治稳定、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进步,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是优化了党群组织结构,激发了基层党组织新的生命力。

通过对村级行政体制的大胆改革,建立起一套居民自治组织架构和党组织架构平行运作、交叉作用的高效运行机制,形成了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以协会党支部为依托、以服务社区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农村党群组织模式,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二是整合了资源配置,增强了农村发展后劲。

农村社区的建立,使过去分散的资源进一步整合,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土地、人才、技术等方面优势互补,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过去单个村难以办到的事。

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改善,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

三是减少了村级干部职数,提高了工作效率。

自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以来,莒南县村“两委”干部职数由原来的3345人减少到2464人,减少了881人。

四是提高了居民组织化程度,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社区成立了各类农业专业合作协会,90%以上的社区家庭都加入了专业协会,居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有效增加了居民收入。

目前,全县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689家,入社(会)成员5.6万户,带动农户10万多户。

五是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

社区成立后,有效解决了过去村庄“小而乱”、自然村之间各自为政、宗族派性矛盾突出等问题,逐步实现了村庄有序化管理。

河南:

滑县新区模式

一、基本概况:

滑县新区按照“政策引导、群众自愿、保障生活、节约土地、资源共享、改善环境”的原则,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通过村庄整合、有序合并、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将18个村4737户17185人合并为锦和苑社区,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子,2009年11月被确定为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

滑县锦和苑社区与县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相衔接,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专门聘请郑州大学规划设计院从整体结构、道路、功能分区和绿地景观四个方面对社区建设进行了高标准规划,确保了房屋建设、道路、给排水、公共绿地和配套设施配置优化,布局合理。

同时,根据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规划设计了独院、多层住宅、高层住宅、廉租房等不同样式、不同面积的居住用房,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科学合理的规划,不仅使锦和苑社区成为资源合理配置、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宜居新社区,而且使农民彻底走出了“举债、盖房、还债、再举债、再盖房”的怪圈,享受到了城市舒适便利的生活。

(二)土地整合。

滑县锦和苑社区通过对社区内的18个村进行拆建合并,村庄占地由原来的4251亩减少到1676亩,节约土地2575亩。

同时,成立新鑫田园开发公司,按照“公司化运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规划建设了高产农业园区、高效农业园区和畜牧养殖园区,在保证农民享有收益权和处分权的基础上,对18个村的土地进行集中流转,创造了3个月时间流转土地1.7万亩的奇迹,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权”,成为“带着土地的新市民”。

通过积极推进村庄整合、土地整合,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既从根本上遏制了农村宅基地无序扩张的混乱局面,又使农民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增加了经济收入。

目前,18个村有31%的人员外出务工,12%就近就业,3.9%从事个体工商业,9%在农业园区就业。

(三)村庄整合。

从2010年元月开始全面启动,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在社区建设中。

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协调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新社区建设之中,锦和苑示范村新区对建房农户给予一定的资金奖补,入住农户转为城镇居民户口,享受养老保险和医保,免费技能培训,优先安排就业,免费颁发《国有土地证》及《房屋产权证》。

示范村建设打破传统观念,用经营城市的思路经营农村,用城市的资源支援农村,用城市的优越性影响农村,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事业向农村拓展,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节省农民建房资金,节约土地,使示范村具备城市功能,又不失田园风光,从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到农民的思想境界精神风貌得到提升。

(四)多元投资。

多方筹集建设资金,是滑县锦和苑社区顺利推进的关键。

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滑县锦和苑社区为破解资金难题,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

一方面,积极整合各种涉农资金。

有关职能部门一改过去“撒芝麻盐”的做法,将各项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办法,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先后整合道路、管网、电力、教育、民政、建设和绿化资金1500万元。

另一方面,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

鼓励个人、团体等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捐助多种方式参与社区建设。

农行河南省分行扶持农民建房贷款2亿元,在社区设立了新民居贷款示范区,首发仪式当天为200户农民发放贷款1000万元。

同时,吸引郑州百得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激活社会闲散资金5亿元,有效地缓解了资金压力。

(五)权益保障。

滑县锦和苑社区通过健全保障措施,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农村社区建设构筑了和谐支撑。

第一,在土地流转之初,就以每亩每年350公斤小麦作为竞标基数,进行公开竞标,保障群众土地收益不减少。

同时,用足用好国家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把村庄整合之后节约出来的土地置换为建设用地指标,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对搬迁农户进行奖补。

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引导农民自主创业,积极为群众在区内企业提供就业机会和公益岗位,凡到企业就业的农民,前3个月除企业发放的工资外,每人每月由政府补助200元。

第二,对主动拆迁的农户,按原宅基和房屋面积给予每平方米100元至250元的资金奖励,并在子女就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对先行拆迁的农户,在过渡期内给予农户每平方米3元的拆迁过渡费,并出资近50万元为拆迁户购买了帐篷和方便面等生活用品。

第三,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保障,18个村所有女55周岁以上、男60周岁以上的村民,每人每月可领到政府发放的50元养老补贴,符合条件的村民全部办有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60岁以上老人凭证免费乘坐公交车,对“五保”户、特困户,无偿安置保障性住房。

另外,还规划了公共墓地和祠堂,为社区移风易俗创造了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