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04058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也就是当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确定后,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会改变),生活中很多物体利用了这样的特性。

如:

人字梁、斜拉桥、自行车车架。

4、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两个内角的和大于第三个内角。

5、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两个内角的和等于第三个内角。

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

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6、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两个内角的和小于第三个内角。

7、任意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都有三条高,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

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落在两条直角边上;

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8、把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就是画它的高。

二、三角形内角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顶角

底角

1、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外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的夹角叫做顶角,底和腰的两个夹角叫做底角,它的两个底角也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跟底边高正好重合。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也都相等(每个角都是60°

,所有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60°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它的底角等于45°

,顶角等于90°

3、求三角形的一个角=180°

-另外两角的和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180°

-底角×

2=180°

-底角-底角

5、等腰三角形的底角=(180°

-顶角)÷

2

6、一个三角形最大的角是60度,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7、多边形的内角和=180°

×

(n-2){n为边数}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一、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1.四则运算中不含括号时,先做乘除再做加减。

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1.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从一个顶点向对边可以作两种不同的高。

底和高一定要对应。

一个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

2、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不稳定性)。

生活中许

多物体都利用了这样的特性。

(电动伸缩门、铁拉门、

伸降机)把平行四边形拉成一个长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了。

平行四边形不是轴

对称图形。

二、认识梯形

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行的一组对边较短的叫做梯形的上底,较长的

叫做梯形的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

的腰,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无数条)。

2、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直角梯形有且只有两个直角。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正方形、长方形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六单元找规律

1、搭配型规律:

两种事物的个数相乘。

(如帽子和衣服的搭配)

2、排列:

(1)爸爸、妈妈、我排列照相,有几种排法:

3。

即n×

(n—1)×

……×

1

(2)5个球队踢球,每两队踢一场,要踢多少场:

4+3+2+1

即(n—1)+(n—2)+……+1

第七单元运算律

1、乘法交换律:

b=b×

a

2、乘法结合律:

(a×

b)×

c=a×

(b×

c)

3、乘法分配律:

(a+b)×

c+b×

c(合起来乘等于分别乘)

4、衍生:

(a-b)×

c-b×

c

5、简便运算典型例题:

102×

35=(100+2)×

3536×

101-36=36×

(101-1)

35×

98=35×

(100-2)=35×

100-35×

第八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一、轴对称图形

1、画图形的另一半:

(1)找对称轴

(2)找对应点(3)连成图形。

二、对称轴的条数

1、正三边形(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四边形(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条对称轴,……正n变形有n条对称轴。

三、平移和旋转

1、图形的平移,先画平移方向,再把关键的点平移到指定的地方,最后连接成图。

(本学期学习两次平移,如从左上平移到右下,先向右平移,再向下平移。

2、图形的旋转,先找点,再把关键的边旋转到指定的地方,(注意方向和角度)再连线。

(不管是平移还是旋转,基本图形不能改变。

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

1、4×

3=12,或12÷

3=4。

那么12是3和4的倍数,3和4是12的因数。

(倍数和因数是相互存在的,不可以说12是倍数,或者说3是因数。

只能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如18的因数有:

1、2、3、6、9、18。

3、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8的倍数有:

18、36、54、72、90……(省略号非常重要)

4、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都是它本身)。

5、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个位是0、2、4、6、8的数)

6、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个位是1、3、5、7、9的数)

7、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8、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个位上一定是0。

(如:

10、20、30、40……)

9、一个数各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453各位上数字的和是4+3+5=12,因为12是3的倍数,所以453也是3的倍数。

10、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素数(或质数)。

2、3、5、7、11、13、17、19……

2是素数中唯一的偶数。

(所以“所有的素数都是奇数”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11、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他的因数的数叫合数。

4、6、8、9、10……

12、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因为1的因数只有1个:

1。

素数只有2个因数,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如:

9的因数有:

1、3、9)。

13、哥德巴赫猜想:

任何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素数之和。

如6=3+3

8=3+5,10=5+5,12=5+7等等。

14、100以内的素数表:

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71、73、79、83、89、97。

(共25个)

15、三个连续的自然数(3、4、5),三个连续奇数(3、5、7),三个连续偶数(4、6、8)的和都是3的倍数。

第十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积的变化规律:

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或除以几。

如:

B=10

那么A×

(B×

5)=10×

5(A÷

2)×

B=10÷

②如果两个因数同时扩大几倍,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两个因数分别扩大倍数的乘积。

B=10那么(A×

2)×

3)=10×

(2×

3)

③如果两个因数同时缩小几倍,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除以两个因数同时缩小倍数的乘积。

B=10那么(A÷

(B÷

3)=10÷

④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那么积不变。

B=10那么(A×

3)×

3)=10

2、商的变化规律:

①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商不变规律也可以应用于除法计算。

在计算两个末尾都有0的除法算式中,应用“被除数和除数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注意:

被除数的变化会带来余数的变化。

900÷

40,虽然在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划去一个零,算到最后一步是10-8=2,但是余数并不是2,而是20。

②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除数不变,商也乘几(或除以)几。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也除以几或乘几。

如:

B=10那么A÷

2)=10×

2A÷

2)=10÷

附:

常用数量关系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

边长(S=a×

a=a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

4(C=a×

4=4a)

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S=a×

b=ab)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2C=(a+b)×

①总价=单价×

数量单价=总价÷

数量数量=总价÷

单价

②路程=速度×

时间速度=路程÷

时间时间=路程÷

速度

③工总=工效×

时间工效=工总÷

时间时间=工总÷

工效

房间面积=每块地面砖面积×

块数

块数=房间面积÷

每块面积(简称:

大面积除以小面积)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