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巧稚观后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04154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林巧稚观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读林巧稚观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读林巧稚观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读林巧稚观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读林巧稚观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读林巧稚观后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读林巧稚观后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读林巧稚观后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读林巧稚观后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林巧稚观后感.docx

《读林巧稚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林巧稚观后感.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林巧稚观后感.docx

读林巧稚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读林巧稚观后感

  篇一:

林巧稚读后感

  林巧稚读后感

  协和妇产科主任林巧稚在众多妇产科医生心中是一座丰碑,于我也不例外。

从协和妇产科现任主任郎景和教授的诸多纪念文章中,我了解到林大夫一生朴实睿智,谦和善良,热忱负责,始终用一颗母亲般悲悯的心灵接纳救助向她求诊的病人。

每每看到这些纪念文章,我就感觉自己的灵魂也一次次得到了洗礼。

但这只是林大夫一生的少数碎片,我想走近她,我想了解她的全部。

于是,有幸拜读了张清平撰写的《林巧稚传》。

  我怀着虔诚的心灵游弋在林大夫曾经生活的年代,跟随她一起走过若干的春夏秋冬,我体味着她的“医者父母心”,感受着她对病人的怜惜和悲悯,她像一个救赎女性病痛的天使,始终怀着诚挚的信念,在现世人生中与病人共度苦难,承担责任。

  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

5岁那年,母亲死于宫颈癌。

母亲去世时,年幼的巧稚在风雨中哀哀地哭泣,没有人会想到,日后,母亲的这个女儿会成为专门为女人解除痛苦的医生。

  14岁那年,巧稚在岛上受礼成为虔诚的基督徒。

在英国教师玛丽卡琳小姐的言传身教下,巧稚不但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而且玛丽老师端庄文雅、认真严谨、谦和热情的品质也影响了巧稚。

那时,每到复活节、感恩节、圣诞节,女生们都去教堂做义工,为教友们提供帮助,这种热心公益、愿意为公众做事的习惯,林巧稚保持了一生。

  20岁那年,协和医学院在全国招生。

之前,巧稚读了许多使徒列传,他们平生的业绩,就是四处行医治病、传播福音。

在解救人们肉体的痛苦时,又拯救了人们的灵魂,她觉得,再没有比当医生更符合她的心愿了。

  协和医学院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投资中国的慈善事业。

从选址、建校、招生都有极高的标准。

美国著名的建筑师查尔斯?

柯立芝负责主要设计,许多修缮过故宫的老工匠参与了修建,主要的建筑材料和设施都是从美国运来。

协和就是要培养高精尖人才。

  那一年,协和医学院招生,全国报名500多人,只录取25人。

巧稚考试时一路过关斩将,可是在她最有把握的英语笔试考场内,她为了救护突然晕倒的女学生中断了考试,她以为自己必定落选无疑,但监考老师专门为协和写了一份报告,赞美她乐于助人、处理问题沉着得当,表现出优美的品行。

而且其他课程成绩都不错,学院决定录取她。

  1921年9月,林巧稚进入协和医学院学习。

之后的8年,她凭着满腔的热爱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顺利通过了各门考试。

“男同学考100分,我要考110分!

”永不服输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学风让林巧稚在校表现特别突出。

1929年6月,巧稚毕业了。

获得了协和医学院毕业证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

并且,林巧稚还获得了“文海奖”。

而这个奖项每届毕业生只授予一人。

  那一年,她被聘任为妇产科助理住院医师。

聘书明确规定:

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

  今天看来,这样的聘约是如此的违悖人伦,但在当时,国外的教会医院,也有相同的契约。

选择这样的职业,其实就是选择了放弃婚姻和家庭。

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

所以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尽人情的门坎。

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

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

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医疗事业,而林大夫就是她们之中最优秀的代表。

  基于扎实的医学知识功底和勤于动手能力,以及她对“治病救人”使命的理解,巧稚在工作中开始独当一面。

看看她的生活轨迹吧。

  1931年,升任总住院医师,她是该职位的第一位女性,也是妇产科职位最高的中国医生。

而当时协和的高职位几乎清一色是美国人或英国人。

  1937年,被聘为妇产科副教授。

无数紧张忙碌的日子,她都是陪伴病人度过的,诸多的疑难杂症病人在她手里重又获得新生。

  1939年,被派往美国学习。

1年后结束学习,即将回国。

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处于胶着状态,许多欧洲人都奔向美国,以林巧稚的资历和能力,可以在美国任何一家医院得到很好的工作,但她却义无反顾回到了千疮百孔的祖国。

  1941年12月8日,日本占领封锁协和。

拘押了院长及美籍高层管理者,门诊被关闭,住院患者被迫出院,学校停课,教职员和学生被迫离校。

  协和,北京城里的“国中国”,成了苍茫世界中的孤岛。

  林巧稚离不开她的病人,她选择了留在北京挂牌行医。

  东城东堂子胡同10号的四合院是林巧稚和亲人们租住并且行医的地方,妇产科门诊的开业,让林巧稚接触到了北平城区的下层妇女,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家庭生活。

在这里,她见到了众多的患有反复妇科炎症、经久不愈的性病、各种占位病变的妇女,这些女人健康被蚕食,尊严被摧毁,幸福被磨蚀,她们平时有病能拖就拖,能扛就扛,扛不住就去药店抓几幅药,大医院从没进过,协和更是连想也不敢想。

如今协和的医生成了她们的街坊,说话和气、医术高明,还总是想着替她们省钱,林巧稚处方用药,不但倾注了她的经验和智慧,还倾注了怜惜和悲悯。

  遇到产妇行动困难,她就到产妇家里出诊。

面对贫穷无助的病人,她不但不收诊疗费,还拿自己的钱给产妇买营养品。

  无论是达官贵族家的娇小姐、阔太太,还是平民百姓家的劳动妇女,亦或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暗娼或妓女,林大夫始终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精心为她们治疗。

日复一日面对永无尽头的疾病,她总是和悦地接纳、善待每个人。

在这里的工作持续了6年,患者一共8887名。

  1948年5月,协和医院复院。

林巧稚担任了协和妇产科系主任、教授,再次回到忙碌紧张有序的工作中。

  新中国成立之初,不谙政治的林巧稚拒绝了多项社会活动,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工作中。

她是妇产科大夫,见多了各种身患性病的女人,她痛惜那些先天梅毒儿,痛恨污秽的娼妓制度,对新政权清除社会丑恶的气魄和力量感到了强烈的震动。

她开始关注共产党。

并且开始相信共产党是能够为老百姓谋福利的政党。

  她依旧在门诊看着永远也看不完的病人。

这其中也有邓颖超和张洁清,高级领导人的夫人们为了革命事业出生入死,要不到自己的孩子,林巧稚被深深打动了,而这些夫人们也被林大夫的认真负责、谦和近人,对待病人一视同仁的品质所吸引。

  在我的脑海中常常闪回这样的场景:

一身素色修身旗袍的林大夫,看上去高贵脱俗、干练洒脱。

她穿行在病房和门诊,她给病人送去慰藉,她为病人掖被角,给那些贫穷的妇女支付医疗费用,给流产的病人买营养品?

?

她自己没有孩子,但她亲手接生了5万孩子,每一个她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名:

“LinQiaozhi’sbaby”她说过:

“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她做了一辈子的住院医生,她说过床头的电话是她惟一的伴侣。

多少白天黑夜,多少雨雪交加,多少风雷闪电?

?

只要是电话一响,林大夫必然会出现在病人身边。

她说:

“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

  她已经把自己融进了医疗事业,即便在弥留之际,嘴里喊的还是“快!

快!

拿产钳来!

产钳?

?

”而在她百年之后,毕生积蓄的3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她最爱的孩子们——医院托儿所。

  她所有的特点和魅力都集中在对人的关爱上。

她倾其一生付出自己,只为了众多女人的幸福。

高山仰止,林大夫以她传奇而不凡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医。

  她的精神时时激励着后来者,去践行那句箴言: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

  篇二:

读《林巧稚传》有感

  读《林巧稚传》有感

  协和妇产科主任林巧稚在众多妇产科医生心中是一座丰碑,于我也不例外。

从协和妇产科现任主任郎景和教授的诸多纪念文章中,我了解到林大夫一生朴实睿智,谦和善良,热忱负责,始终用一颗母亲般悲悯的心灵接纳救助向她求诊的病人。

每每看到这些纪念文章,我就感觉自己的灵魂也一次次得到了洗礼。

但这只是林大夫一生的少数碎片,我想走近她,我想了解她的全部。

于是,有幸拜读了张清平撰写的《林巧稚传》。

  我怀着虔诚的心灵游弋在林大夫曾经生活的年代,跟随她一起走过若干的春夏秋冬,我体味着她的“医者父母心”,感受着她对病人的怜惜和悲悯,她像一个救赎女性病痛的天使,始终怀着诚挚的信念,在现世人生中与病人共度苦难,承担责任。

  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

5岁那年,母亲死于宫颈癌。

母亲去世时,年幼的巧稚在风雨中哀哀地哭泣,没有人会想到,日后,母亲的这个女儿会成为专门为女人解除痛苦的医生。

  14岁那年,巧稚在岛上受礼成为虔诚的基督徒。

在英国教师玛丽卡琳小姐的言传身教下,巧稚不但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而且玛丽老师端庄文雅、认真严谨、谦和热情的品质也影响了巧稚。

那时,每到复活节、感恩节、圣诞节,女生们都去教堂做义工,为教友们提供帮助,这种热心公益、愿意为公众做事的习惯,林巧稚保持了一生。

  20岁那年,协和医学院在全国招生。

之前,巧稚读了许多使徒列传,他们平生的业绩,就是四处行医治病、传播福音。

在解救人们肉体的痛苦时,又拯救了人们的灵魂,她觉得,再没有比当医生更符合她的心愿了。

  协和医学院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投资中国的慈善事业。

从选址、建校、招生都有极高的标准。

美国著名的建筑师查尔斯?

柯立芝负责主要设计,许多修缮过故宫的老工匠参

  与了修建,主要的建筑材料和设施都是从美国运来。

协和就是要培养高精尖人才。

  那一年,协和医学院招生,全国报名500多人,只录取25人。

巧稚考试时一路过关斩将,可是在她最有把握的英语笔试考场内,她为了救护突然晕倒的女学生中断了考试,她以为自己必定落选无疑,但监考老师专门为协和写了一份报告,赞美她乐于助人、处理问题沉着得当,表现出优美的品行。

而且其他课程成绩都不错,学院决定录取她。

1921年9月,林巧稚进入协和医学院学习。

之后的8年,她凭着满腔的热爱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顺利通过了各门考试。

“男同学考100分,我要考110分!

”永不服输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学风让林巧稚在校表现特别突出。

1929年6月,巧稚毕业了。

获得了协和医学院毕业证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

并且,林巧稚还获得了“文海奖”。

而这个奖项每届毕业生只授予一人。

  那一年,她被聘任为妇产科助理住院医师。

聘书明确规定:

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

  今天看来,这样的聘约是如此的违悖人伦,但在当时,国外的教会医院,也有相同的契约。

选择这样的职业,其实就是选择了放弃婚姻和家庭。

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

所以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尽人情的门坎。

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

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

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医疗事业,而林大夫就是她们之中最优秀的代表。

  基于扎实的医学知识功底和勤于动手能力,以及她对“治病救人”使命的理解,巧稚在工作中开始独当一面。

看看她的生活轨迹吧。

  1931年,升任总住院医师,她是该职位的第一位女性,也是妇产科职位最高的中国医生。

而当时协和的高职位几乎清一色是美国人或英国人。

  1937年,被聘为妇产科副教授。

无数紧张忙碌的日子,她都是陪伴病人度过的,诸多的疑难杂症病人在她手里重又获得新生。

  1939年,被派往美国学习。

1年后结束学习,即将回国。

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处于胶着状态,许多欧洲人都奔向美国,以林巧稚的资历和能力,可以在美国任何一家医院得到很好的工作,但她却义无反顾回到了千疮百孔的祖国。

  1941年12月8日,日本占领封锁协和。

拘押了院长及美籍高层管理者,门诊被关闭,住院患者被迫出院,学校停课,教职员和学生被迫离校。

  协和,北京城里的“国中国”,成了苍茫世界中的孤岛。

林巧稚离不开她的病人,她选择了留在北京挂牌行医。

东城东堂子胡同10号的四合院是林巧稚和亲人们租住并且行医的地方,妇产科门诊的开业,让林巧稚接触到了北平城区的下层妇女,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家庭生活。

在这里,她见到了众多的患有反复妇科炎症、经久不愈的性病、各种占位病变的妇女,这些女人健康被蚕食,尊严被摧毁,幸福被磨蚀,她们平时有病能拖就拖,能扛就扛,扛不住就去药店抓几幅药,大医院从没进过,协和更是连想也不敢想。

如今协和的医生成了她们的街坊,说话和气、医术高明,还总是想着替她们省钱,林巧稚处方用药,不但倾注了她的经验和智慧,还倾注了怜惜和悲悯。

  遇到产妇行动困难,她就到产妇家里出诊。

面对贫穷无助的病人,她不但不收诊疗费,还拿自己的钱给产妇买营养品。

  无论是达官贵族家的娇小姐、阔太太,还是平民百姓家

  的劳动妇女,亦或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暗娼或妓女,林大夫始终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精心为她们治疗。

日复一日面对永无尽头的疾病,她总是和悦地接纳、善待每个人。

在这里的工作持续了6年,患者一共8887名。

  1948年5月,协和医院复院。

林巧稚担任了协和妇产科系主任、教授,再次回到忙碌紧张有序的工作中。

  新中国成立之初,不谙政治的林巧稚拒绝了多项社会活动,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工作中。

她是妇产科大夫,见多了各种身患性病的女人,她痛惜那些先天梅毒儿,痛恨污秽的娼妓制度,对新政权清除社会丑恶的气魄和力量感到了强烈的震动。

她开始关注共产党。

并且开始相信共产党是能够为老百姓谋福利的政党。

  她依旧在门诊看着永远也看不完的病人。

这其中也有邓颖超和张洁清,高级领导人的夫人们为了革命事业出生入死,要不到自己的孩子,林巧稚被深深打动了,而这些夫人们也被林大夫的认真负责、谦和近人,对待病人一视同仁的品质所吸引。

  在我的脑海中常常闪回这样的场景:

一身素色修身旗袍的林大夫,看上去高贵脱俗、干练洒脱。

她穿行在病房和门诊,她给病人送去慰藉,她为病人掖被角,给那些贫穷的妇女支付医疗费用,给流产的病人买营养品?

?

她自己没有孩子,但她亲手接生了5万孩子,每一个她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名:

“LinQiaozhi’sbaby”她说过:

“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她做了一辈子的住院医生,她说过床头的电话是她惟一的伴侣。

多少白天黑夜,多少雨雪交加,多少风雷闪电?

?

只要是电话一响,林大夫必然会出现在病人身边。

她说:

“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

  人。

  她已经把自己融进了医疗事业,即便在弥留之际,嘴里喊的还是“快!

快!

拿产钳来!

产钳?

?

”而在她百年之后,毕生积蓄的3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她最爱的孩子们——医院托儿所。

  她所有的特点和魅力都集中在对人的关爱上。

她倾其一生付出自己,只为了众多女人的幸福。

高山仰止,林大夫以她传奇而不凡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医。

  她的精神时时激励着后来者,去践行那句箴言: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

  篇三:

读《协和医事》有感

  读《协和医事》有感

  《协和医事》是一部关于协和如何培养专家、医生和医生如何对待病人、造福社会的书,展示了协和文化、协和精神和协和传统。

作者讴歌本人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医学系,她没有按照历史的顺序罗列史实,而是在情感的基础上讲述往事,希望通过解读九十年的协和医事,为眼前的医疗困境找到一些标准和答案。

在医疗环境不尽如人意的今天,我们也许可以通过这本书获得一些启迪和灵感。

  一、医学技术的困扰

  曾经从协和走出了一连串可以让同行、老百姓记住的名字,人们把他们叫做“医圣”、“医学家”或者“名医”。

裘法祖、张孝骞、黄家驷、吴阶平、林巧稚、吴英恺?

?

这些前辈的名字,我们都如雷贯耳。

张孝骞说得很对,医生对每一位病人都要“戒、慎、恐、惧”,并不能依赖检查设备、仪器,因为每一位病人都不一样,每一次病情都不一样。

  近百年间,医学技术在进步。

对医学来说,在医学技术与医学面对的人性之间,一开始是拉开了距离,后来变成了鸿沟,进而产生了一些副作用。

比如医疗的形象负面,比如医生这个职业的从业自豪感和自主动力一日日在降低,比如专业化和技术化削弱了病人和医生的感情交流。

如今这个职业离科技更近,离人性更远,离专门更近,离整体更远。

当我们面对病人的时候应该向协和的老一辈专家们学习他们始终以病人为中心、向病人学习的宝贵精神。

  二、对医学教育的启示

  回顾协和九十年的历史,也许能够对眼前的中国医疗问题提供一些答案。

他们的“高进严出”,他们的“三基三严”,他们的导师式教育,不仅是医学知识技能的传帮带,更是导师人格魅力的侵润影响。

当整个社会对今日医生的形象有诸多不满时,也许我们应该首先关注的是医学教育。

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位医学生在医学院里应该完成五个方面的成长:

知识的增加、躯体的成长、情感的成熟、社会的判断和道德操守的提高。

但在中国,全社会对高等医学教育的问题,很少给予关注,却对从这里培养出来的医生质量,寄予了过高的期待。

  协和医大2000级学生张遇升记录了其与来协和交流的几位哈佛医学院、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医学生的接触经历。

通过交流了解到,在哈佛无论医术多高,不理解病人的医生是不合格的。

设身处地地为病人想,根据他的背景、好恶,结合他的信息提出诊治方法,才是真正的好医生。

关于哈佛医学院挑选学生的标准,中文解释是:

汝果欲学医,功夫在医外。

即医学本身是不难的,无论是外科手术还是内科处方,都(:

读林巧稚观后感)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但要想成为一个好医生,尤其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医生,恰恰是医学知识之外的东西起决定性作用。

比如那种良好的沟通能力,那种对病人深切的同情心,那种在看似重复的劳动中发现新问题的洞察力,甚至是危机来临时的那种勇敢,都不是医学知识本身能够交给你的。

  我本科时就读于一所二本医学院校,当时学校在人文方面的教育很匮乏,只有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医学伦理学等在内的很少的课程和为数不多的枯燥的人文讲座。

我相信全国还有很多所和我的本科母

  校一样的医学院校,它们就像一个个生产工厂,而学生就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机械的接受着医学教育,没有太多精神营养的滋润。

现在我的一些同学已经转行,没有转行的同学对这份专业也没有太多的热爱,多是出于一份不想浪费本科5年的心理继续从事着本专业的职业。

我想这和本科时的培养没有太多人文塑造有很大的关系。

  三、不给协和抹黑

  书中讲到一位朱大夫,她1995年来到协和医院,开始了医学生的实习生活,后来就一直在这里工作。

她所在的科室,是协和医院收入最低的几个科室之一。

但在其他地方的有些医院,这种科室因为经常用到核磁共振之类的影像检查而会有提成。

她清贫、收入低、工作苦,甚至不知道“大处方”、“拿回扣”、“拿红包”、技术主义、冷漠、没有人道等词的确切含义,更不知道它们统统被用来妖魔化今日的中国医生形象。

当问及她为何能够在这么一个清苦职业里坚持至今,她说:

“协和的名声很高?

?

我希望和这种名声匹配。

我们的一言一行,在别人眼中都代表了协和形象。

  我们现在虽然还是在校生,但是我们都共同希望自己作为协和人能够不给“协和”这两个字抹黑。

而毕业后不管在哪里工作,代表的都不是自己一个人,身上会永远刻上“协和”的烙印,希望将来也可以像真正的协和人一样拒绝平庸、拒绝二流、拒绝偷懒,散发独特的气质和精神追求。

让我们为了医学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吧,真心希望我们可以为医学事业奉献出属于自己的小小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