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百万农民技能培训项目简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05669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百万农民技能培训项目简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苏百万农民技能培训项目简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苏百万农民技能培训项目简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苏百万农民技能培训项目简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苏百万农民技能培训项目简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江苏百万农民技能培训项目简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江苏百万农民技能培训项目简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江苏百万农民技能培训项目简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江苏百万农民技能培训项目简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百万农民技能培训项目简报.docx

《江苏百万农民技能培训项目简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百万农民技能培训项目简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百万农民技能培训项目简报.docx

江苏百万农民技能培训项目简报

国家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

江苏百万农民技能培训工程

简报

(2)

江苏百万农民技能培训工程管理办公室2005/3/10

工作简况

依托网络平台姜堰市着力推进农村科技远程培训

拓宽培训形式宝应县“农技110”培训效果显著

结合产业实际相城区大力开展水产养殖技术培训

交流信息

专家解读中央1号文件(科技部分)

科技保驾促农增收莱州实施农村科技培训工程

依托网络平台姜堰市着力推进农村远程科技培训

去年以来,姜堰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与省农科院的共同努力,在全省县(市)中率先建成农业卫星远程接受中心站,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开展农村远程科技培训,为当地农民科技培训又拓展了一条新路子。

截至日前,已累计组织各类培训40多场次,并通过三个镇有线

电视服务站播放相关课件,直接培训农民4000多人次,间接受益面

超过数万人,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农村卫星远程技术培训是一项新生事物,它的成功运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扎实推进。

姜堰市在大力开展农业卫星远程技术期间,主要抓了以下几件事。

一、强化领导,夯实培训工作基础

农村卫星远程技术培训作为服务“三农”的一项重要举措,从一

开始就得到了当地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并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关领导多次实地察看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2004

年姜堰市政府又安排专项基金给予扶持。

为进一步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结合实际,精心筛选培训内容

目前,已建的姜堰市农业卫星远程接受中心站可接受四个频道卫星信号,其内容丰富多彩。

由于卫星信号覆盖全国,面向各地农村,

因此姜堰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安排专人精心处理接受信息,筛选出适合本地适用的农业科技信息。

首先,安排专人每天下载信息;第二,针对本市农业实际,确定信息取舍;第三,将适用信息制作成DVD光盘,按照信息内容列出目录。

通过近一年的信息积累,已初步建成具有二千多条农业科技培训资料的信息库,且库存还在不断增加。

三、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培训形式

开展农村卫星远程技术培训的对象是广大基层农民,必须考虑农民自身特点,采取多种有效培训形式,以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只要是农民喜欢并起到效果的培训形式,他们都采纳。

实际工作中,他们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系统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定期培训与实时培训相结合等办法,具体做法是:

首先主动征求农村各镇(村)农民培训需求,及时整理培训课件目录下发给各镇,及时对接后确定培训内容及方式;其次确定培训时间、地点,一般均由各镇(村)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结合全市各镇的要求,统筹安排时间,尽可能满足其要求。

四、注重创新,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农村卫星远程技术培训是一种新型培训模式,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加以总结、改进和提高,才能有益于这项事业的发展。

在前期的培训过程中,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发现一些镇、村的农民被动接受培训、学习,缺少与教师的互动,有时农民提出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培训效果,于是对原有的培训方式作了进一步改进,增加了现场答疑等形式,较好地解决了问题。

同时,他们还充分利用现有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让培训节目传到千家万户,农民足不出户就可在家接受培训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农村卫星远程技术培训的覆盖面和受训人数。

今年,姜堰市委、市政府已将农村卫星远程技术培训列入《姜堰市2005年度镇、系统科技工作考核指标分解表》,并计划从市科技三项费用中拨出专项扶持。

另外我中心计划在2005年招聘两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大学生,专职从事培训工作。

姜堰市开展农村卫星远程技术培训仅有半年时间,这种新型培训形式已为广大农民接受,并产生积极影响作用

(姜堰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供稿)

拓宽培训形式宝应县“农技110”培训效果显著

宝应县科技局、科协、农业局借鉴公安“110”的做法,以县生产力中心、信息网络中心为牵头单位,以县、乡农技服务站所为支撑,成立农业科技“110”服务中心。

“农技110”服务中心的一个重要举措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传授活动,提高培训力度和广度,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从而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益。

其具体做法是:

1、开设专题科技讲座我省水生资源丰富,多种经营产业庞大。

县生产力中心根据全县农业生产及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组建了一支42人的经验丰富的“农技110”专家队伍,大专以上文化和高中级技术职称人数达到95%以上。

在县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县科技大厦5楼建成“农技110”培训教室,能容纳80人左右听课,配有投影仪、多功能音响设备和一些其他辅助教案设备,承担基层科技骨干的培训,不定期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或邀请省市农林专家给“农技110”队伍授课,提高队员的业务素质。

专家们从水产、水禽、水生蔬菜和水稻等入手,一方面利用县科技大厦的110培训教室,另一方面经常深入乡镇政府、村和有关农业加工企业等现场开设专题讲座。

近年来,我们累计投入经费4万余元,开设讲座150多次,累计受训15000多人次;发放培训资料2271期,累计印发44233份。

2、开通“农技110”热线咨询

“农技110”指挥中心设有全天候的热线电话,专人接听农户求助电话。

将“农技110”专家的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及其技术特长,在报刊、网站上公布,方便农户及时、准确地寻求服务。

完善专家通讯联络机制,对队员配备的通讯工具给予适当补贴,平均每人每月50元,年总支出3万余元,使得每个专家都能随时随地联系上。

热线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即将求助信息对口传递给响应专家,由专家决定是口头解答还是去现场服务。

自热线开通以来,“农技110”热线已累计受理咨询电话近8000余次,电话解答次数近6000次,累计下乡指导1840次,使农户在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同时,普遍提高了种养殖技能。

3、加强知识传帮带,培训农村一线农技人员

“农技110”中心的专家大都是县级农技站的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和经验都比较丰富。

乡镇基层的农技人员虽然实践经验较多,但理论知识功底薄弱,特别是信息掌握滞后,经常不能有效解决一些特殊病症,技术上需要更新与培训。

因此,要求“农技110”专家在农村

种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把基层的农技人员带上,现场手把手地讲解和指导,既为农户解忧,又进行了农技知识的传帮带,培训了农村一线的农技骨干。

4、组织网络培训

加强与县信息网络中心的联动,及时更新科技信息网,不断丰富“三水数据库”等专业网站的内容,引导农民通过网络获取有关科技知识。

网站设有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科技政策等栏目,每天发布数十条农业科技信息,累计信息量已达5000条以上,覆盖我县及周边县市的千家万户。

“农技110”专家把自己的经验和一些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放到网上,供人浏览学习。

“农技110”还不定期地组织专家与服务对象进行在线互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农技网站已经成为我县农民获取农技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

5、建立科普实验示范基地为进一步提高农技知识培训的效果,我们在加强专家队伍及信息传递网络建设的同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建立了“大地蔬菜研究所有限公司”、“水泗蓬藕新品种、新技术科技示范园”等科普示范基地15余个,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示范、立体高效种、养殖模式的开发等工作,为广大农户提供了现场观摩和学习的基础。

例如中心与泾河镇、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联合成立了股份制科技企业——宝应县大地蔬菜研究所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仅一年,就先后引进了160多个蔬菜品种,研究新技术6套,无公害西瓜高效栽培技术被省科技厅纳入示范推广计划;探讨了高效种植模式8个,筛选无公害生产所需的肥料和农药品种各4个。

接待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参观、学习、咨询2000多人次,为县乡提供现场会6次,为本地及周边群众解决疑难问题8个;使泾河西瓜成为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金禾”牌无公害西瓜已走向扬州、上海等大中城市。

宝应“农技110”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使农民兄弟种养殖技能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输血”不如“造血”,宝应“农技110”中心将进一步提高技术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手段,扩大培训投入,为我县农村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宽。

(宝应县科技局供稿)

结合产业实际相城区大力开展水产养殖技术培训

自去年8月,苏州市相城区水产养殖总场承担了国家星火培训计划《江苏省百万农民技能培训》相城特种水产养殖培训子工程。

工程确立后,紧紧围绕工程的主要任务和目标,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紧张而有序地开展了培训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与收获。

工程实施开始,在苏州市科技局的指导下,成立了工程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和分工,在养殖场部及阳澄湖沿湖各镇设立了培训基地,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组建了以养殖场技术专家为主,聘请苏州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无锡淡水渔业中心等12位专家组成师资队伍。

目前,相城区水产养殖场根据全区水产业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年度计划,并与苏州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有关专家一起编制《南美白对虾养殖病害防治》教材。

同时,整理编制适合水产业发展和渔

4-5

农民增收急需的、通俗易懂的专业技能教材,开展内容各异、形式多样的培训,确保2005年度培训计划的全面完成在培训过程中,相城区水产养殖场主要采取了以下两方面的创新措施。

即为:

1)适度引入市场经济规律运行,以“特种水产品定单+培训”的形式,引导养殖户采用符合国际市场特种水产品养殖技术规范的养殖工艺流程进行生产,加快水产养殖科技成果向农户转化;2)标准化养殖过程的培训,以示范养殖和经常性组织养殖户参观学习为主,辅以必要的种苗、饲料和养殖产品的检验等技术服务,同时开展网上咨询和上门咨询相结合的方式,使养殖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及时的技术指导和帮助本着以实用技术的培训为主要内容,采取“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特别是采用“产品定单”和培训联动来吸引养殖户参加培训,以产品合格与否检验来判断学习效果,这种模式可以保证养殖户的学习质量,是农业技术培训的一个制度创新按照不同的养殖对象分别安排在不同的季节进行培训。

如去年的8-10月份,相城区水产养殖场针对往年大闸蟹成熟与销售季节集中2个月左右的特点,进行如何通过科学的养殖手段,延缓阳澄湖清水大闸蟹成熟,以达到蟹均衡上市等方面的培训。

在培训课上,教员们系统地讲解了蟹的生活史、其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如何采取饲料喂养、光照、水温等方面来控制其生长速度,以达到推迟蟹的成熟时间,从而使蟹的销售季节由原来的2个月左右时间延至今年春节期间

在阳澄湖大闸蟹的上市季节前,相城区水产养殖场先后举办了期有关蟹存活与包装材料以及食品安全、假冒阳澄湖清水大闸蟹的危害等方面的培训与科学讲座,系统地讲解了蟹的新陈代谢、各种包装材料的化学成份与性质、阳澄湖清水大闸蟹与阳澄湖地质环境以及其发展史等等,大大地提高了沿湖蟹民对包装材料对延长蟹的生命力与食品安全、假冒阳澄湖清水大闸蟹对自己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

特别是通过假冒阳澄湖清水大闸蟹的知识讲座后,使广大蟹民深刻地认识到了,虽然阳澄湖清水大闸蟹要比其它地方的蟹贵上2-4倍,但也不能为了一点点的经济利益,以外地蟹来冒名顶替阳澄湖清水大闸蟹来搞坏掉祖宗们靠一代一代创下的名牌,都自觉地维护和阻止任何冒名顶替阳澄湖清水大闸蟹的行为,今年在全区几大蟹市场上无冒牌阳澄湖清水大闸蟹销售。

通过上述这些培训后,收到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果。

特别是在今年,全省各地蟹价大跌的情况下,阳澄湖清水大闸蟹的价格仍然维持去年的价格,这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正因为这样,今年相城区水产养殖场刚开始举行的几期长江蟹苗与其它蟹苗的判别培训班上,阳澄湖沿湖其它地区,如昆山、苏州工业园区、常熟等地蟹民纷纷地通过我区本地蟹民关系要求前来参加培训。

在2004年,相城区水产养殖场已先后开展了“阳澄湖大闸蟹养殖技术”、“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水产病害防治技术”等培训活动,开展了各种培训115次,培训人员共12072人次。

对购买苗种外地养殖单位,如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新缰六十户渔场等开展了网上咨询和现场等培训。

通过开展培训,提高了农民的技能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受到了当地农民的好评。

(苏州市相城区科技局供稿)

:

交流信息:

专家解读中央1号文件(科技部分)

2004年的中央1号文件让9亿农民欢欣鼓舞;2004年神州大地五谷丰登,农民兄弟腰包渐鼓。

2005年的中央1号文件又是一个新

年“大礼包”:

支农政策不能变,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广大农民究竟能继续享受哪些好政策?

又有哪些新政策?

人民日报陆续刊发了中央1号文件

起草组成员的相关解读,先将有关科技部分转载如下:

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农业科研投入成倍增长

我国农业科研投入与农业增长不同步,与整个科技投入增长不同

步,已成为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制约因素。

2005年中

央1号文件提出,“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体制。

”增加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投入,是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

农业科技绝大部分工作具有很强的非赢利性和社会公益性,需要形成以政府为主的投入渠道。

要通过立法和其他手段,对农业科技投入增长做出明确规定,尽快建立一个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

并引导社会资金广泛投入农业科技开发,鼓励国内外企业、

个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投资农业产业技术及物化技术产品的研发。

特别提醒:

近几年内,农业科研的投资要实现成倍增长,尽快将国家财政的直接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0.6%以上的水平。

国家863、973、重大科技攻关等工程,要明显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比重,并扩大投入规模。

强调科技产品市场占有率重奖转化成果有功之臣科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已由“一五”期间的20%提高到45%左右。

但我国农业科技体系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问题,为此,20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

“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抓紧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当前要着重抓好两项工作:

一是加强国家基地的创新能力建设,如加强农业领域的国家实验室、改良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等;二是整合现有资源,尽快建立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

特别提醒:

主要从事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提供农业公共服务等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的农业科研机构,仍作为事业单位,组建成非赢利性科研机构;其他机构逐步向企业转制或进入企业。

凡是能够面向市场的成果转化工程,按照市场原则实行有偿服务。

此外,还要逐步改革成果评价体系,强调科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生产应用的实际效果,对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试行“后补助”,对成果转化应用有突出贡献的机构或个人给予重奖。

12个超级稻新品种已育成今年推广6000万亩超级稻

国家设立超级稻推广工程,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新要求,是加强种子工程建设的重要步骤。

目前,我国已育成12个超级稻新品种,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超700公斤,小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育成了一批超级稻新品种和新材料,在生产上初步显示出重要作用,成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

特别提醒:

从2005年起,有关部门将实施超级稻“6236”工程,力争到2010年,用6年的时间,培育并形成20个超级稻主导品种,推广面积达1.2亿亩,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30%,使超级稻大面积产量平均提高60公斤左右。

2005年,力争在全国范围推广6000万亩。

越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为了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技术扩散“最后一道坎”的问题,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扶持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辐射带动能力。

”今年以优势农产品区域为重点,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先行试点,组织各级各类科技单位和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

同时采取政策倾斜、直接补贴、科技培训、专家指导和小额信贷等多种方式,对科技示范户进行适当扶持。

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形成农业技术示范新模式。

特别提醒:

农业科研、教案、推广机构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都要发挥自身优势,与科技示范户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科技培训工程按照“定

培训单位、定培训对象、定培训内容、定资金使用”的要求,责任到人,培训到户,提高培训效益。

(摘自人民日报)

科技保驾促农增收莱州实施农村科技培训工程

入春以来,莱州市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培训工程,使一大批高效增收的种养业和特产业新技术、新品种得到及时推广和应用。

莱州市充分发挥养殖、种植等各类农村经济协会的作用,深入农村为农民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

他们聘请国内外专家开办专题讲座或技术培训班,为农民提供养殖技术、市场销售信息;组成“千村万户”技术培训讲师团,定期进村入户,向农民现场传授果树管理、奶牛繁育等技术,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免费的“科技大餐”。

目前,该市已有7000多名农民掌握了1至2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

各经济协会还开通了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及时解答农民生产管理中遇到的难题。

今年以来,该市已先后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30多次,聘请国内外专家20多名,培训农民8000多人次,为农民增收提供了科技保障。

(摘自胶东在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