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5958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3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docx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

高考语文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

语文阅读问题套路及答题格式攻略

语文阅读是让所有人头疼不已的题目,必须要记住一点:

回答的一切问题都要围绕中心思想。

深圳网友爱冰de人总结了一些答题格式,供各位同学参考。

一、说明文

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问: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有何作用?

  答:

本文使用了xx的说明顺序对xx(说明对象)加以说明,使文章更具条理性。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作诠释、下定义)

  格式:

本句/段运用了xx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xx(说明对象)的xx特点

3、语言特点(准确or形象生动或简明平时)

  格式:

本文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xx特点,如xx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征。

(此类问题不常问)

4、语言品析

  例:

A.xx词有何作用B.xx词能否去掉,为何?

C.xx词能否换成另一个

  顺序:

1.表态(大多数为不能)2.解词,解句.3.定性

  格式:

不可以,xx词原来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它生动形象/准确地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征(情况),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若删去/改变,原句就会变成什么意思,显得太绝对(或是与原句意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此种类型题目任何胤文体都能见到,真是考恶心了,这并非最好版本,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最好形成自己的套路)

5、某句在问段中的作用

  a.结构、内容上:

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引出说明对象

b.说明方法,见点2.

二、议论文

1、中心论点(完整的陈述句句式,并是中心主题,不能是短语。

  识别:

a.题目b.首尾段c.论据观点d.承上启下句e.概括:

抓胤住关键词句、中心思想,简明概括、

2、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格式:

这是xx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xx(分论点,若无则写中心论点)的作用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格式:

a.举例论证: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了xx事例,证明了xx(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视情况加上引起读者兴趣)

  b.道理论证: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了xx(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c.比喻论证: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证明了xx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d.对比论证: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xx和xx进行比较,(使对与错更加分明),突出强调了xx的观点,更容易让读者接受,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以上四种答题格式应该是比较全面了,照搬再围绕主题应该是比较完美的。

4、语言特点(不外乎简明平实和生动形象)

  格式:

xx(句、段、全文)具有xx的语言特点,从xx(词、句)中体现了xx的语言特点。

5、作用类

  a.题目作用:

(1)点明论点

(2)交待论题

  b.结尾作用:

(1)总结全文,强调xx的中心论点

(2)总结全文,得出xx的中心论点(3)提出问题,发人深思。

三、现代文

1、概括内容(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1)摘录法。

提取中心句、主旨句、一般句、

  

(2)拼接法,选取关键词关键句进行整合

2、思想感情(结合本文主题(一定要注意围绕中心思想主题)与首尾段、关键句)

  格式:

本文通过对xx的描写/记叙,赞美了xx(文章线索),(也赞美了像xx一样的人或是具有其品质的人),表现了作者对xx的欣赏,抒发了作者对xx的喜爱之情和….之情(具体要结合文章主旨)

3、描写及作用

  描写:

(1)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3)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

  

(1)人物描写:

运用xx描写准确揭胤示了xx人物的…(心情/心理/性格)

  

(2)景物描写:

  a.通过对xx的描写渲染了xx气氛

  b.烘托了xx人物的xx(人物形象/心情/性格)

  c.推动胤情节发展,为下文的xx(情节)作铺垫

  d.渲染、突出了xx主题

  e.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环境

  (以上五点可以视情况结合来用)

(3)议论的作用:

抒发了作者xx的情感,画龙点睛,突出xx中心,深化主题(此格式不常用到)

  (4)第二人称的作用:

亲切、自然,拉近了作者与写作对象的距离,使表达的情感更强烈,更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作用 

(1)比喻:

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排比:

强调了xx的xx特点,增胤加了文章的语言气势,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3)拟人:

赋予xx以人的动作/情感,写出了…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4)对比:

通过xx与xx相比,突出了xx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5、词、句赏析

  词语格式:

该词词义,该词深层义或在本文中的含义,表现了…的特点(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赏析句子主要是找修辞手法(见第四点)以及围绕中心组胤织

6、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先抑后扬、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物喻人、以小见大、想象等)

  作用

(1)衬托: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了主要人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2)先抑后扬:

先贬抑再颂胤扬描写对象,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3)首尾呼应:

使情节更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4)插叙1.补充、衬托的作用2.解释说明3.使内容更丰富,主题更加突出,使结构紧凑.

7、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8、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标题

(1)引起读者兴趣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行文的线索

  (4)形象的体现文章的主题

  (5)设置悬念

  首段及段首

(1)开门见山

  

(2)总领下文

  (3)设置悬念

  (4)埋下伏笔

  某句话的作用

  结构上:

总领全文、引起下**铺垫、承上启下、线索

  内容上: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总而言之这仅仅是一些死的套路(已囊括了绝大部分的题目),具体情况一定要具体分析,牢记围绕中心点来回答问题。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迁徙的故乡

梅洁

   真的开始上路啦,我迁徙的故乡!

   广电局播放室,正播安阳镇移民到达湖北团风县移民新区的录像,片子没剪辑,全是原始素材。

我一气竟看了两个半小时:

   满载着移民和家什的大客车、运输车,长龙般在山间公路缓缓前行;

   一朵朵鲜艳的大红花挂在移民胸前;

   走了千里之路后大红花又挂到了移民新区的房子里;

   一排排、一栋栋含有欧式建筑元素的黄瓦白墙的移民新区,矗立在穿街而过的河渠两边;别墅般的房屋里全部装有自来水、管道煤气,还有卫生间。

   移民新区将入住874户、3782位来自安阳镇的移民;

   团风人为每户移民送来了一份午餐、一袋米、一个开水瓶、一提挂面、一桶油、一筐青菜、一部电话机、一副对联、一挂鞭炮……移民进屋就能开伙;

   移民新村已有粮油、蔬菜供应点,已有超市、学校、图书室、卫生医疗室……

   啊,乡亲们毕竟等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常务副县长邵际军把办公室搬到了柳陂移民村,他天天挨家挨户地走访、做工作,移民们脸难看、话难听、门难进。

是呀,柳陂人已是第三次迁徙了!

几十年、几代人在荒沙滩上创造了一片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现在又要全部沉没了,柳陂的牺牲有多大?

邵际军同情他们,他贴着心窝和移民说话。

长时间的说话,他的声音完全嘶哑了。

   县移民指挥部,设在移民局很旧的小院里。

副总指挥周吉礼的办公室门开着,人不在。

环视周吉礼简朴的办公室,我在想:

那个相貌英气、说话幽默、做事果决、极富判断力的周吉礼,两年前我认识了他。

如今,政法委书记兼起了移民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的职务,看来,特殊时刻,县里在紧急调兵遣将。

   正想呢,周吉礼进来了。

他左小臂上有隆起的一块肉包。

他说感冒不好,咳嗽不止。

医生做结核试验,说他肺部深处有结核菌感染。

我担心地说:

“那你一定要注意休息啊。

”周吉礼说:

“移民的关键时刻,怎么休息?

   是啊,移民的关键时刻,成千上万的乡亲每天都在等待着启程的号令,千里迢迢的迁徙长路,数万个家庭的安家落户……每天都要做重要决策的指挥部,“休息”“保重”“注意身体”这些关切的话,对于周吉礼们已是奢侈了。

   天在下着小雨。

中午,我来到安阳镇龙门堂移民村。

村主任刘继武向我走来。

当我和一双粗糙的、结实的中年男子的手相握的刹那,刘继武怆然的泪水夺眶而出。

我的泪水也滚滚而出。

这个坚强的男人,多少天、多少月、多少年他都在鼓励自己的村民:

为了国家的工程,为了北方人能喝上汉江水,我们到别的地方重建新的家园吧,我们不哭。

可他在我面前,却再也无法忍住。

他用一双粗糙大手胡乱地抹着脸上的泪水,然后指着村前广阔、肥沃的田地说:

“今年地里没种一棵庄稼,去年都说搬呀搬呀,结果也没搬,地都撂荒了……”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往日的千亩稻田里长满了杂草,刘继武心疼这来之不易的土地。

   午后,天开始下雨,好在49辆货车已装载完毕,盖好了苫布,编号列队,卧龙般静静地停在公路边,只等出发的命令。

下午4时,一声令下,货车徐徐驶动,离开安阳镇,向广阔的江汉平原驶去。

   雨越下越大,我来到安阳镇青龙村。

   青龙村数百人已冒雨集结在青龙小学。

小学校的教室里、走廊里、屋檐下都蹲着、坐着、站着一堆堆来自各村组的移民。

他们在那里等着上车的命令。

   天气很冷,移民们大多穿得很单薄,很多人光脚穿着草鞋。

如果按上级规定的出发时间——明天凌晨4点——他们还要在这里等十几个小时。

那只有一个月的小移民刘心雨、只有两个月的小移民陈从园怎么受得了?

那个70多岁的、坐在轮椅上的偏瘫老人怎么受得了?

她大小便失禁啊!

那个等待生产的孕妇怎么受得了!

……

   许多移民几天前房子都扒了、锅灶已拆了,他们已好几天没吃上热饭、没喝上热水了!

   22点零5分,常务副总指挥周吉礼终于“违规”下令:

移民车队提前启程!

   我和故乡的朋友兴明、萍清迅即来到沿江大道,我们想在那里送送移民。

   雨,在昏黄的路灯下扯着斜斜的银线,雨点打在伞布上发出嘭嘭的声音。

   夜,静极了。

江风吹过来,凉飕飕的。

街上没有一个行人。

我们仨人站在雨里等待。

等待乡亲们从这里走过。

   23点15分。

一辆警车驶过。

一辆指挥车驶过。

一辆医务救护车驶过。

啊,满载移民的豪华大轿车驶过,一辆又一辆……25辆啊!

   我们向车子挥手,向父老乡亲们挥手。

   故乡的人们呀,你们就这样在这寂静的雨夜悄悄地告别了故乡!

   永远的告别呀!

   父老乡亲们,祝你们一路平安!

   我任泪水和着雨水,在脸上奔涌……

   多好的故乡!

多好的人民!

多好的执政者啊!

   抬头仰望雨夜的天空,我双手合十,为我迁徙的故乡祈祷平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在广电播放室里看到安阳镇移民迁移到湖北团风县的过程,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B. 文章描写了移民新区的房屋、超市、学校、图书馆等建筑设施以及团风人给移民送的生活用品,表明移民迎来了全新的时代。

C. 文章描写了常务副县长邵际军和副总指挥周吉礼为移民工作所做出的牺牲,以点带面,赞颂了所有为移民工作的人们。

D. 文章描写了移民迁徙前的雨夜,涵义丰富,既写出天气的寒冷,给移民们造成的困难,又暗示了移民们的心情。

(2)文章倒数第三段画横线句子“我任泪水和着雨水,在脸上奔涌”,你认为作者的“泪水”中包含着哪些情感?

(3)散文的本质就是真实性,请你结合这篇文章谈谈散文的真实性的具体体现。

【答案】

(1)A

(2)①对故乡人民作出牺牲的热情讴歌之情;②对为移民工作奋斗在一线的广大干部和职工的崇敬之情;③对故乡深深的依恋之情。

(3)①人物身份真实。

文章描写的人物——常务副县长邵际军、副总指挥周吉礼、村主任刘继武,他们的身份、姓名都是真实的。

②作者的经历真实。

作者实地采访,经历的移民在雨夜开始迁移的经过是真实的。

③文章中相关的事件是真实的。

作者观看的录像是真实事件,作者写到周吉礼“左小臂上有隆起的一块肉包”“打了18天针也不痊愈”、龙门堂移民村村主任刘继武的泪水是真实的。

④作者的情感是真实的。

作者对移民、对移民干部的赞颂和敬仰,对故乡即将消失的依恋等情感都是真实的。

【解析】【分析】

(1)A项,由原文“广电局播放室,正播安阳镇移民到达湖北团风县移民新区的录像,片子没剪辑,全是原始素材。

我一气竟看了两个半小时”以及后文来看,作者在播放室看到的只是“移民到达团风县”的情景而不是“安阳镇移民迁移到湖北团风县的过程”。

故选A。

(2)解答该题抓住作者在结尾的“多好的故乡!

多好的人民!

多好的执政者啊”这句话并结合全文思考即可。

从“多好的故乡!

”可看出作者对故乡深深的依恋之情;从“多好的人民!

”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人民作出牺牲的热情讴歌之情;从“多好的执政者啊”可以看出作者对为移民工作奋斗在一线的广大干部和职工的崇敬之情。

(3)从人物身份来讲,“那个相貌英气、说话幽默、做事果决、极富判断力的周吉礼,两年前我认识了他。

“常务副县长邵际军把办公室搬到了柳陂移民村,他天天挨家挨户地走访、做工作,移民们脸难看、话难听、门难进。

是呀,柳陂人已是第三次迁徙了!

”,“中午,我来到安阳镇龙门堂移民村。

村主任刘继武向我走来。

当我和一双粗糙的、结实的中年男子的手相握的刹那,刘继武怆然的泪水夺眶而出。

”可知常务副县长邵际军、副总指挥周吉礼、村主任刘继武,他们的身份、姓名都是真实的。

从事件上看,从“广电局播放室,正播安阳镇移民到达湖北团风县移民新区的录像,片子没剪辑,全是原始素材。

我一气竟看了两个半小时”可知作者观看的录像是真实事件,“是呀,柳陂人已是第三次迁徙了!

”迁徙是真实的。

“正想呢,周吉礼进来了。

他左小臂上有隆起的一块肉包。

他说感冒不好,咳嗽不止。

医生做结核试验,说他肺部深处有结核菌感染。

”“村主任刘继武向我走来。

当我和一双粗糙的、结实的中年男子的手相握的刹那,刘继武怆然的泪水夺眶而出。

”干部们的工作、对待人民和土地的情感也是真实的。

从作者的经历来看,看录像是真的,“天在下着小雨。

中午,我来到安阳镇龙门堂移民村。

”我的实地采访是真的,“雨,在昏黄的路灯下扯着斜斜的银线,雨点打在伞布上发出嘭嘭的声音。

“夜,静极了。

江风吹过来,凉飕飕的。

街上没有一个行人。

我们仨人站在雨里等待。

等待乡亲们从这里走过。

”经历的移民在雨夜开始迁移的经过是真实的。

从作者情感上看,“广电局播放室,正播安阳镇移民到达湖北团风县移民新区的录像,片子没剪辑,全是原始素材。

我一气竟看了两个半小时”、“故乡的人们呀,你们就这样在这寂静的雨夜悄悄地告别了故乡!

”、“多好的人民!

”可见作者非常关注移民,赞颂移民的牺牲精神,对移民的感情是真实的。

从“我担心地说:

‘那你一定要注意休息啊。

’周吉礼说:

‘移民的关键时刻,怎么休息?

’”,“我的泪水也滚滚而出。

这个坚强的男人,多少天、多少月、多少年他都在鼓励自己的村民:

为了国家的工程,为了北方人能喝上汉江水,我们到别的地方重建新的家园吧,我们不哭。

可他在我面前,却再也无法忍住。

”可以看出作者移民干部的赞颂和敬仰是真心的。

从“多好的故乡!

”以及最后“抬头仰望雨夜的天空,我双手合十,为我迁徙的故乡祈祷平安……”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即将消失的依恋是真实的。

故答案为:

⑴A;

⑵①对故乡人民作出牺牲的热情讴歌之情;②对为移民工作奋斗在一线的广大干部和职工的崇敬之情;③对故乡深深的依恋之情。

⑶①人物身份真实。

文章描写的人物——常务副县长邵际军、副总指挥周吉礼、村主任刘继武,他们的身份、姓名都是真实的。

②作者的经历真实。

作者实地采访,经历的移民在雨夜开始迁移的经过是真实的。

③文章中相关的事件是真实的。

作者观看的录像是真实事件,作者写到周吉礼“左小臂上有隆起的一块肉包”“打了18天针也不痊愈”、龙门堂移民村村主任刘继武的泪水是真实的。

④作者的情感是真实的。

作者对移民、对移民干部的赞颂和敬仰,对故乡即将消失的依恋等情感都是真实的。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涉及句段作用、形象特征、主旨把握等方面。

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

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

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⑵此题考查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

本题应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表达情感的字词,从情感字词中分析出作者情感。

​解答该题抓住作者在结尾的“多好的故乡!

多好的人民!

多好的执政者啊”这句话并结合全文思考即可。

⑶本题考查把握文本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散文的本质就是真实,就是指真实身份、真实经历、真实情感以及相关事件的真实性。

本题解答时抓住“作者的经历是真实的,所写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真实的,情感是真实的”几方面的内容来加以分析即可。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

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

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起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起来时只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

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

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

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

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

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微风收木末,

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

我亦欲归休。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

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

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

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

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

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

反过来也是一样。

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

这事了不足奇。

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

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

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节选自人教版必修5《谈中国诗》)

(1)下列对“中国诗”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这是西洋读者对中国诗的印象。

B. 中国诗中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C. 中国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音调比较单薄。

D. 中国诗是文明人的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的观点。

B. 作者引用李白的《敬亭山》论述了中国宗教诗特别多的特点。

C. 作者把中国诗比作“蛛丝网”,把西洋诗比作“钢丝网”,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中国诗“比重”低于西洋诗的观点。

D. 作者用通俗、浅显的语言把深奥、复杂的问题传达出来,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雅而不奥,俗而不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只是诗,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就像不管是中国人,美国人,还是英国人,总是人。

B. 作者认为,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的诗,早在几千年以前中国诗里就有了。

C. 因为“西洋诗”里有所谓“中国诗”的成分,所以,读外国诗总有种他乡遇故知的喜悦。

D. 研究中国的诗,不一定能使西洋读者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

【答案】

(1)C

(2)B

(3)D

【解析】【分析】

(1)C项,“中国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由此可知,音调像乐队合奏,说得是西洋诗,而不是“中国诗”,属于张冠李戴。

故选C。

(2)B项,“作者引用李白的《敬亭山》论述了中国宗教诗特别多的特点”错误,从文章第二段来看,作者引用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并不是论述中国宗教诗特别多的特点,而是论述“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故选B。

(3)D项,“研究中国的诗,不一定能使西洋读者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错误,文章最后一段中说“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

故选D。

故答案为:

⑴C;⑵B;⑶D

【点评】

(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