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6039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docx

皇甫军伟回归心灵深处教育要点

皇甫军伟:

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

皇甫军伟:

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核心专家,养成教育总课题组副组长,家庭教育专家组组长,中国教育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教育艺术编辑委员会委员。

  曾四次央视“实话实说”的嘉宾,多次央视“新闻会客厅”嘉宾,还为40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过心理辅导,走访过3000多个家庭,在家庭教育、学习心理、道德教育、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五大领域内进行过深入的实践积累,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对其教育事迹进行报道。

  因突出的教育思考及教育实践,被誉为京城教育界的“五少”之一。

《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前言

  教育仅仅停留在行为的外在表现上是远远不够的。

教育应该回归到心灵对心灵的呼唤,回归到对彼此心灵深处的碰撞和感动,在感动中寻找和发现属于自己的心灵地图。

  让教育像空气和自来水一样流动在每个人心灵的最深处。

让民族教育之花开在世界哲学的空间,让教育之根深扎于民族文化的土壤。

寻找中国教育家的成长之路,探究教育深层的规律和不变的内容,这或许是我生命的信仰和价值所在,更是责任之所在。

  在教育的实践中,我一直思考:

如何让最有价值的教育思想能够随时随地、无意识地释放?

如何让有效的精力和财力在孩子成长的关键点上发挥超值的作用?

在孩子最需要教育的时候,家长和老师能否明确教育的目标并进行恰当的角色扮演,拿出相应的教育食粮给孩子?

  思想诞生于实践中观念与观念碰撞后的顿悟!

别人的方法和理论都是土壤,不是果实,只有经过自己的耕耘劳作之后,才能感悟到果实的香甜。

  教育是一种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实践。

它有规律,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独立学科。

没有一种教育理论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育,没有一种教育方法能够适合所有孩子的教育。

即使所有的教育理论都是正确的,也只是对教育理论的补充。

因为人以及如何成为人,对人类自己而言永远还都是在探究过程中,就像一个刚刚上路的孩子,所以没有必要崇拜和完全按照某个教育家的理论来确定一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停止和懒惰的结果。

所有的教育家和教育哲学的感悟都是人类在探究道路上的顿悟。

路还在延伸,人类并没有停止发展。

明天的一切都是未知的,都有待我们去探究和证明。

  让教育成为你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享受;让孩子成为你理想中最伟大的作品。

  今天你走进这本书,20年后,在你和孩子对视的目光中,彼此都将看到对方自豪的泪水和成功的幸福!

  亲爱的家长,不要让孩子的名字仅仅成为一个符号!

  1、追问与思考

  残酷的假设,凝重的启迪,深远的思考,一生的追问:

  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要用眼睛去发现什么?

  假如你只剩下三分钟说话的时间,你想对父母、老师和朋友说些什么?

  假如你的耳朵只剩下三十分钟的听力,你想听到这世界上什么样的声音?

  假如你只剩下三天的生命,你想赋予它什么样的内容?

  假如你的记忆里只剩下一个人的空间,你将记住这世界上哪一个人?

  假如你的双脚只剩下一天的行走能力,这一天你希望用你的脚去做些什么?

  假如你的双手只剩下一个小时的时间供你支配,你希望用双手去为谁做些什么?

  假如你的父母在一分钟内永远地离开你,你想你的父母会对你说些什么?

  2、人的十种生命状态:

  

(1)被别人吊起来的人;

  

(2)躺着的人;

  (3)坐着的人;

  (4)跪着的人;

  (5)蹲着的人;

  (6)弯腰站着的人;

  (7)低头直立的人;

  (8)平视远方直立的人;

  (9)仰视直立的人;

  (10)被自己吊起来的人。

  3、任性的人,他的命运同样也被任性玩弄着!

  4、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超越障碍、注视未来!

  5、每日“三省我心”:

  

(1)能否直视母亲的目光,讲述自己一天的生活后看到母亲的微笑;

  

(2)能否面对老师,讲述自己一天所学而感受到老师的欣慰;

  (3)能否在面对同学、朋友的一生,检点自己的行为时问心无愧。

  此即支撑自己心理稳定的三个支点。

  6、每个人的心底都活跃着生命的原动力,这个原动力就是童年的幸福和美好,人的一生都是在寻找童年时留在内心的这一份东西。

童年是一种境界,童年更是一种状态。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浑浊,也是最纯净的;最无知,也是最丰富的;最单纯,也是最可怕的;最肤浅,也是最深奥的;最幼稚,也是最可敬的。

因为我时常在婴儿面前显得反应迟钝,语言多余,婴儿的自然让人敬重。

所谓的成熟在孩子看来一文不值,人越是老了越是像个孩子。

对于我们成长中的父母来讲,这样的生命回归值得我们深思!

  7、人类的历史从童话开始。

人类哲学的起点是童年的世界,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一个婴儿,人类还生活在自然的童话中。

所以人对人的认识还很局限!

只是一点点!

何忧何愁,何苦何乐!

只有平静地感悟和思考,才能让生命变得丰富而有意义!

感悟自然、感悟社会、感悟别人、感悟自己!

  8、痛苦是人在作茧自缚。

坚持就是蜕变,就是超越和新生!

新生是美丽和幸福的!

面对痛苦而直立的人是高大的,是美的!

  9、所有的东西都要用数学去证明它、用物理去分析它。

-----一个人等于改变了一个世界。

教育的力量源自生命对生命的感动,灵魂对灵魂的唤醒。

自从我皈依了教育,生命便不再流浪,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家。

我想:

教育是我灵魂的归宿,是我的信仰,更是我生命的责任与价值所在!

------做父母的十大忌讳:

(1)把孩子的学习看作孩子生活的唯一;

(2)用数字去看待一个人,尤其是自己的孩子;

(3)不考虑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考虑孩子考什么样的大学;

(4)不给孩子以生活的责任,只强调孩子学习的兴趣;

(5)不考虑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只强调孩子学习知识的能力;

(6)不考虑自己和别的父母的差异,只强调孩子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7)不要求自己的形象,只强调孩子的标准;

(8)自己的工作和地位与孩子无关,孩子的学习和成绩与自己无关;

(9)强调孩子的耐心,自己先失去耐心;

(10)不要求自己的道德修炼,却希望孩子孝敬自己!

------父母是“农夫”,老师是“园丁”。

“农夫”在乎的是根和土壤,“园丁”负责修剪枝叶。

“农夫”不要干“园丁”的事情,要思考“根”的事情。

家长情绪不稳定就容易使孩子成长的土壤盐碱化。

相反,父母的微笑是孩子心里永远的精神支撑。

------“道德”这两个字是人心灵的秩序,它能让每个人的心灵平静下来、平衡下来、平和下来。

孩子有了平静的心态,他接受知识也好,接受别人也好,永远是积极的、敏锐的。

如果孩子自身心理失衡的话,再好的知识营养对他来说接受起来也不那么轻松。

------教育仅仅停留在行为的外在表现上是远远不够的。

教育应该回归到心灵对心灵的呼唤,回归到对彼此心灵深处的碰撞和感动,在感动中寻找和发现属于自己的心灵地图。

让教育像空气和自来水一样流动在每个人心灵的最深处。

让民族教育之花开在世界哲学的空间,让教育之根深扎于民族文化的土壤。

寻找中国教育家的成长之路,探究教育深层的规律和不变的内容,这或许是我生命的信仰和价值所在,更是责任之所在。

家庭教育真正的缺失在哪里

家庭教育的最佳状态是什么

  在教育上,方法的力量是有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真正欠缺的是什么呢,真正欠缺的不是方法,是状态,是父母的教育状态。

现在有很多母亲的理性让我觉得比较可怕,在谈及孩子的时候,缺乏情感的基础,缺乏情感的支撑,母亲的这种理性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是很可怕的。

父亲和教育是有距离的,有距离不可怕,但父亲要表明在家庭教育这个空间里的位置,要表达清楚在家里对孩子的精神导向是什么。

  教育的最佳状态在于一个“养”字。

家庭教育重在养,而不在教。

现在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心力的不足,心里面对学习热情不足。

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

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

我们先不讲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养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适不适合养孩子,或者如何达到养孩子的状态。

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

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保证母亲情绪的平和,这是你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正确解读父母两个字的意义

  父亲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就是风度。

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风度。

在什么时候表现风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风度,这是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空间

 母亲的“母”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

这是我们生命角色里面必须解读的内涵。

  第一个字是“虚”。

很多妈妈很实在,看孩子的时候一眼能看出来三个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

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

有的家长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妈妈就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变得不可理解。

为什么这样,就是这个“虚”没做好,不能够虚下来的母亲,不能够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就在妈妈的情绪里面包围着。

  第二个字是“弱”。

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

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

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

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吗?

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个字是“柔”。

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一个母亲的教育力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这样一个“柔和”。

越柔和的母亲,它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中的这种引导能力。

  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

  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

我们如何去把他的心态养好,别急着报班,别急着找家教,别急着找一些方法层面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

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在教,今天主要解读的是这两个字,一个是心,一个是情,无心无意是家庭教育的特点,有情有礼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

  教无定法,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原则,要有情有礼,情在礼的前面。

现在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什么呢,有情无礼。

爱孩子的时候,爱得没边,关心孩子的时候,连孩子的袜子都要家长给他穿,给他洗,说爱孩子的时候爱到早晨起床的时候,在旁边喊,甚至帮孩子穿衣服,这叫爱吗?

这个情已经失去了教育的价值。

另一个现状是有礼无情,尤其是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

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

感情做足了,做足到我们的孩子渴望到问我们要东西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才把道理点出来。

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就会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或者爸爸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

  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背后的这些干扰源,这些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更可怕。

如何实现家长的情绪自控,也就是孩子稍微出现一个问题,你先不急、不躁,你先平静下来,先把自己的情绪先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

效果在哪里,在于你能否做到对教育思考的沉淀,沉淀到你的内心,内化为你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你听任何报告都是无效的。

没有沉淀的消化,就没有实施教育的资本,也就是没有沉淀的过程,我们就不可能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家家庭里去实现。

  家庭教育的空间一定要留给孩子

  家庭教育要做清晰,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在两头,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中间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空间要留给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

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

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就不管了吗?

让你放不是不管,让你站到你的角色里面,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

过多的参与等于我们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

  家长的教育能量释放出来,足以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当一个人对学习失去热情之后,再好的智商也谈不上很好的发挥。

有的家长说孩子表现不好,不好好学习,在我们这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找到答案。

“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中国的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内视,尤其是儒家的文化。

《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

其实气质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差异,孩子的气质就是父母的状态慢慢内化给他们的一种气质,就像我们的职业习惯一样。

如果一个家长的内心永远是冷漠、浮躁的状态,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样弹回来了,孩子也一样。

父母的情绪孕育着孩子学习的情绪与气质。

  启动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启动家长和孩子内心流通的天然情感。

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情绪和情感的力量,要达到“炽”的程度。

炽就是热,热到能够烧烤孩子内心的程度。

拿什么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气质,就是拿我们父母恰当的情。

现在我最担心的不是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而是情的不足,义的模糊,家长是孩子情和义最大的启蒙者,如果你们这一块的启蒙力量失去了,对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肯定是一个遗憾。

  家庭教育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

  家庭教育是真情的回归和文化的守望与传承,家庭教育不能再站到方法和技术层面来折腾了,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

山东是文化的圣地,齐鲁文化又以齐文化为龙头,在齐文化这样一个博大的空间里面,我们不应该站到文化的空间去看待教育?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不同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都是有差异的。

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说话孩子内心就被我们感化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力。

  家长自身对教育素质的修养和提升,仅仅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开始。

90后孩子内心的逻辑,和我们成人之间内心遵守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是有冲突的,但是他们的这种逻辑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们去开发、面对、指导。

我们要反问的是我们的教育储备够不够,我们的家庭教育能量够不够,我们的教育修养够不够。

要关注孩子的情绪

1.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关注孩子的心情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因为心情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核心要素,性格是影响孩子一生的。

  2.痛苦能够让人思考,思考出痛苦的原因,从痛苦中走出来,从而拥有幸福,享受幸福。

  3.情绪是一个人犯错的逻辑起点。

拥有平和的心态和情绪的人,是有智慧的人!

  4.在自己的情绪中考虑自己的人是痛苦的,考虑自己越多的人,痛苦越多。

考虑别人越多的人,幸福和快乐就越多!

  5.父母只考虑自己的生活艰辛和命运的不幸,而不考虑留给孩子什么,是愚蠢的。

  6.一个人的心理就像一盆水。

如果水静,附近有什么东西都能从这个盆里看得很清晰;如果水是晃动的,周围的东西从这个盆里看都很模糊。

  教育者要关注孩子的心理。

  7.我们能不能哪怕每天回家花一块钱给孩子买一个小礼物,调整调整孩子的心情,让他觉着有人很在乎他?

这虽然是非常简单的事,但父母要用心去做。

  8.父母心态的稳定,是影响孩子心态稳定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打个比方,孩子就像用橡皮筋连着的一个小球,拴在父母心上。

如果他受外界干扰而出现情绪波动,父母是不动,还是跟他一起动,甚至朝与他相反的方向动?

父母怎样才能更好地稳定孩子的情绪?

父母自己一定要稳定。

就是说,不管孩子有任何事情,做父母的先不要动。

这里的不动,并不是说让父母站在那儿对孩子不管不问。

而是为了坚守一个道理和原则。

父母不动,孩子不管怎么波动,最终还会回归到父母这一点上。

父母不动,孩子心里就有了一个不动的依据或者力量能够维持他不动。

如果失去了父母这份依据和力量,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把孩子带走。

  在孩子表现出情绪波动的时候,父母脸上先不要显得把这些当回事。

听他把事情讲完后,父母要把影响孩子情绪最根源的因素找出来,跟孩子讲清楚道理,孩子才能不受这些影响。

父母如果能让自己讲的这些道理像钉子一样钉到孩子心里面,他就不会再有疑问,就不会再摆动了。

  9.父母提出问题,要往后退一步、退两步、退三步。

如果抱着问题不放,就会永远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

对待问题不要仅仅盯住问题本身,而要往后退。

退到它的根本上来,就非常清晰了。

抓住那个根本的点给孩子讲,就会越讲越清晰。

  10.家长不能因为别人的错误,让孩子更错。

在别人的错误里,家长要正确地引导孩子,让他明白一个理。

孩子明白一个理,就是开通了一条路。

  11.父母应该先找到自己,再去看外面的事。

父母要先拿出内心对事情的衡量标准,再去用这个标准看事情、看问题,应该把个人的思维习惯蜕变一下。

无论是什么问题,首先不要怪别人,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12.父母不要自己无奈了,就制造很机械、很苦涩、很无奈的情绪状态去面对孩子。

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父母不要在他心里刻上一些不好的东西,否则实际上就是在破坏孩子内心很原始很美好的东西。

  13.父母的难处,在于太自我、太痛苦,并且掩盖不了或者阻挡不了这种痛苦的情绪。

父母必须要有一种超越自我的力量去面对孩子。

  14.父母需要一种状态,就是在极度疲惫的时候面对一个人,这个人急需要你的帮助,你要有一种热情去温暖他,而不是用冰凉的心态让他感觉冰凉。

  15.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是他的心,是他的自信、承受力、对学校的适应能力以及他对他将来的一种勇气,一种自信。

  16.一个连点批评都承受不了的孩子是长不大的。

  17.什么是情绪好?

不是孩子兴高采烈、笑了就情绪好。

孩子能稳定地去做事,这就是情绪好。

  18.孩子的情绪问题虽然是表现在孩子身上,但原动力却是父母,没有人能替代父母。

  19.父母的心情平静了,孩子的心情波动一两下,他还会回归到原来的地方。

父母是震源,但常常是父母在不断震动,却责怪孩子在动。

  孩子的内心如果真正动摇了,父母的动摇,是一种混乱,一种焦虑,一种焦急。

而如果父母内心不平静,孩子只会内心更加动摇。

  20.情绪是决定孩子学习状态的重要因素。

  21.孩子在在初中年龄段要学会发泄。

发泄完了,人的表情既不紧张,也不松懈,处在一种正常状态。

表情的正常表现了情绪的正常。

要允许孩子大胆地去发泄,发泄中他甚至会发现解决问题有更高明的方式。

  22.教育者要让孩子明白:

人长左眼右眼的原因,就是一只眼看好的,一只眼看不好的。

事情都有两个方面:

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

有的人尽管长着两只眼睛,但他只能看到一方面的东西,其实这表示他只能接受一方面的东西。

那些在大街上打抱不平、爱生气的人,他实际上就只看到了事情的一方面。

他接受不了事情的另一方面,就会发火,会急燥。

  23.人为什么长了两只眼睛、两只耳朵,却只长了一个嘴巴?

多看、多听、少说。

人的两个鼻孔有什么讲究?

一个进气,一个出气。

人呼吸的时候往往就用了一边,两个鼻孔是轮流换的。

人的这些器官让我们对听到的东西、看到的东西有的吸收、有的排出去,并不全都留在身体里。

  24.人为什么要长两只手?

  人长两只手是来平衡世界的。

两只手做一只手的事就容易不平衡,我讲的不平衡首先是身体上的,然后是心理上的。

比如提东西,如果右手提的东西重了,左手就会倾斜。

所以,要很好地去发挥两只手的作用。

并且按照大自然的要求去发挥。

孩子需要学习什么

1.小学生需要重点培养的是习惯、兴趣点的广度、学习的自信;初中生需要重点培养的是平静、自信、习惯;高中生需要重点培养的是毅力、自信、平静。

  2.教育中一个很大的失误可能是忽视孩子道德情操方面的培养。

孩子的道德情操非常重要并对他今后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打个比方:

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一个杯子,他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基础则是支撑这个杯子存在的桌面。

如果桌面不存在了,杯子的存在就很难体现其价值和意义。

而对孩子道德素养的教育实际上是帮孩子做大这个杯子。

道德素养底子越厚,孩子的心理空间越大,他就越能很宽容地去接受一些事情。

人之所以接受不了一些困难、一些事情,就是和这个事情相比,心理空间太小,才表现出情绪波动。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道德素养足够丰厚,胸怀就会比较宽广。

这样,一个问题放到不同的胸怀里,对人的情绪影响是不一样的,这也是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

  3.孩子为什么要上高中?

是要让孩子的心理经受高中的磨练,达到一种成熟的心态,这是最重要的。

人在十五六岁到十七八岁这个阶段,正是需要磨练甚至需要磨难的时候,是需要承受的时候。

打个比方说,初中的学生就像一块刚捏好的泥坯,到高中就要放到火上去烧。

如果孩子没有经历这个烧制的过程,他可能一辈子在这个地方都会有缺陷。

也许将来这个孩子的专业能力很强,但在心理承受能力上要比同龄人差很多,因为这一课他没有体验。

正如做母亲的都有一种体验,剖腹产的孩子和顺产的孩子是有区别的,剖腹产的孩子天生胆小。

天生胆小,就是因为他没有经过一个自然分娩的过程。

  4.高中的学习是一个成人慢慢成型的过程。

孩子十八岁成人了,完全脱离开家里,就能独立了,就像胎儿成熟从母体里分离出来一样。

高中三年就要完成这样一个心理上的历练。

我们更要看中的是这一点。

上大学不是目的,到国外也不是目的,拥有专业知识也不是目的。

这是都是老师考虑的。

家长的目的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一个完整的人,必须具有适应他年龄的承受能力、感知幸福的能力、体验快乐的能力,以及感应痛苦的能力。

我们现在的教育却是在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机器或者机器上的某一个零件,而忽视了对完整的人的塑造。

  5.中国的孩子到国外去学习,很难感受国外的精华。

孩子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思想的基础,是底子。

底子越厚,吸收能力才越强。

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因为在中国都没打下基础,这些孩子在国外很容易迷茫。

  6.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人,而且希望培养出来大人。

我们家长要有这种理念,要有这样一种育人的内在东西。

不管孩子学什么,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孩子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如果孩子连感受幸福和快乐的能力都没有,我们培养他又有什么意义?

  7.在中国古代,儒家对君子做出了一个界定,同时也提出了教育的目标。

子曰:

君子不器。

器,就是容器。

孔子是说,君子不能像是一个容器一样。

你用它装水,它就是水桶;你用它装米,它就是米缸。

这种人够不上君子。

对君子或者对一个智慧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谋生技能,而是思想。

技能是可以学习的,而思想是积累的成果,是人生的历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高中生活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历练。

今天有一种说法叫“能人无专业”。

能人靠的是他具备的思想和一套研究问题的方法。

他面对任何问题,遵循他的方法,假以时日,都能解决。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投入。

教育成功与否,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需要时间的检验。

一个孩子成功与否,要到三十岁的时候才能基本看出来。

高中生活的磨练,带给孩子的正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8.孩子学某些学科的时候,突然碰到一个地方很难突破,就像有人走一个胡同,他看不到这是死胡同,但走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