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国重返东亚表述中存在的问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6188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美国重返东亚表述中存在的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美国重返东亚表述中存在的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美国重返东亚表述中存在的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美国重返东亚表述中存在的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美国重返东亚表述中存在的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浅析美国重返东亚表述中存在的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浅析美国重返东亚表述中存在的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浅析美国重返东亚表述中存在的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浅析美国重返东亚表述中存在的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美国重返东亚表述中存在的问题.docx

《浅析美国重返东亚表述中存在的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美国重返东亚表述中存在的问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美国重返东亚表述中存在的问题.docx

浅析美国重返东亚表述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美国重返东亚”表述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

作为一种政治宣传,“美国重返东南亚”的表述存在着为奥巴马政府强势介入东南亚地区事务辩护的成分,并不是对冷战后美国东南亚政策的客观描述。

在此基础上衍生而出的表述——“美国重返东亚”,承袭了为美国干涉东亚事务辩护的成分,有利于奥巴马政府借助论述的“软实力”弥补自身硬实力的下滑。

盲目使用他人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延伸,表现出中国对国际事务表述能力的缺陷,迷失自身立场。

只有认真分析美方的政策文本,并从自身角度加以客观论述,才会正确地理解国际力量的变动,有利于中国利益的长远护持。

关键词:

美国;重返东亚;论述能力

2010年美国借“天安舰事件”、钓鱼岛撞船事件与延坪岛炮击事件,利用美韩、美日同盟积极介入东亚事务,以求稳固其全球霸权。

部分研究人员将2010年美国的亚洲政策描述为“美国重返东亚”,从而陷入了论述中的困境,无法从自身的角度认识奥巴马政府东亚政策维持美国优势的实质。

只有通过细致地剖析美国官方的表述原文,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加以客观论述才能正确地认识奥巴马政府的区域政策,护持中国的国家利益。

一、美国“重返东亚”表述的溯源

2010年东亚安全局势的恶化与美国对该地区事务的积极介入使“美国重返东亚”成为备受学术界关注的话题,相关论文多达十余篇。

该表述来源于2009年7月希拉里国务卿代表美国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后所发表的演讲,她宣称“美国正在重返东南亚,奥巴马总统与我相信该地区对于全球的进步、和平、繁荣至关重要,我们正在全面开展与伙伴之间的合作应对共同的一系列挑战,从地区到全球的安全,从经济危机到人权问题以及气候变化。

”[1]

需要认真剖析的是“美国重返东亚”表述中的客体、主体,以及“重返”中隐藏的意义。

就客体而言东南亚与东亚是两个具有重叠意义的概念,狭义的东亚仅指中、日、朝、韩、蒙五国;而广义的东亚则是对狭义的东亚与东南亚的总括。

部分美国外交人士、战略分析家将1992年美国被迫将苏比克基地交还菲律宾政府,视为美国从东南亚的“离去”。

实则这只是对冷战后美国东南亚政策表象的一种不准确的描述,美军每年都会在泰国进行代号“金色眼镜蛇”的多国军事演习;2004年新加坡的樟宜港为美国的航母量身打造的深水码头完工,成为美国舰队出入印度洋、太平洋的新锚地。

在东南亚周边,从关岛、澳大利亚到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岛,美国的军事基地星罗密布,构成对东南亚环形监视网。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美军退出了东南亚的庭院,但却始终徘徊在其大门之前。

”况且美国与泰国、菲律宾的同盟关系并未发生任何变化,成为美国进出东南亚地区的跳板。

从主体审视,即使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撤出了常驻在东南亚的部队,并不能视为美国离开该地区的表现。

根据2010年5月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所述,“美国价值与利益最好的大使正是美国人民——我们的商人、非政府组织、科学家、运动员、艺术家、军人以及学生”[2]。

在全球化浪潮与信息革命的推动之下,美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各个阶层、领域的交流从未停止,在低级政治层面美国重返东南亚的表述也并不能成立。

从所谓“美国重返东亚”与“重返亚洲”表述的整体而言,美国白宫、国会、国务院、国防部都没有采用“美国重返东亚”的表述。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明确指出在亚洲美国的行动方向在于“努力促进与盟友、伙伴之间的共同利益,深化与新兴大国之间的关系,并力求在多边框架,如东盟、亚太经合论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东亚峰会中扮演更为强势的角色。

”[3]在提到与盟友关系时,文中主要使用深化、更新、延续等谓语强调美国亚洲政策的行为方式,并未出现“重返”之类表述。

可以推论作为“美国重返东南亚”的衍生物,“美国重返东亚”是部分中国研究人员试图更好地说明美国2010年强势介入东亚事务而采用的说法。

而在美国的官方文件、声明之中东亚地区更多地是以附属于亚太概念的子集身份出现,很少将“重返”与亚洲、东亚相联系。

2010年10月28日希拉里国务卿在夏威夷发表的有关美国在亚太地区政策演讲中,强调“今年为《美日安保条约》签署五十周年,为保证其如过去一样有效,我们正在拓宽合作来应对变化中的战略环境。

”[4]她还提到了美韩、美澳军事同盟构成“我们战略行动的基础。

”着重强调的是对既有同盟的发展与强化,意味着即使美国也承认其在东亚的军事、政治存在从未终止。

从克林顿时代同时进行“两场局部战争”、到小布什时代参与六方会谈,东亚地区始终都属于美国战略版图的核心关注位置。

冷战终结后,在欧洲、中东局势获得大幅改善的背景,美国在远东地区的介入力度呈现出加强的趋势。

如果东亚地区对小布什执政时期战略地位的下降是布什时期美国的外交重点迷失在中东导致的客观后果,并非美国对东亚地区战略重要性主观认识下降所致。

无论是狭义的东亚概念还是广义的东亚概念,所谓“重返”都不是对美国东亚政策的客观描述。

布什政府在第一个任期内接连打赢阿富汗、伊拉克两场局部战争,随后的战后重建过程却是乏善可陈。

仅伊拉克战场一年就要花费近1500亿美元。

当美国的战略利益迷失在巴基斯坦-阿富汗连绵山区与伊拉克的大街小巷中时,其与传统盟友的关系却已经渐行渐远。

布什执政后期,美国官学两界已经反思,寻求有针对性、灵活地维持其霸权。

经济危机中脱颖而出的东亚地区,成为大洋彼岸关注的新焦点。

早在冷战末期,东亚地区各国率先摆脱了美苏对峙格局,20世纪70年代域内各国先后将发展本国经济确立为首要目标,采取“出口导向”的市场运作模式,走上了符合自身要素禀赋的发展道路。

先发优势使东亚各国抓住了由新技术革命所带来产业分工的机遇,成为90年代以来世界最富活力的地区。

2009年世界银行统计,中日韩三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

东亚地区日渐上升的重要性使美国的外交精英们认识到,该地区需要美国投入更多的精力、多样的方式来加以经营,以便维持自身的全球优势。

此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东亚地区各国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韩国、新加坡已经成为新型工业化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经济发展迅猛,美国与该地区内盟国、伙伴力量失衡的现象正在发生着细微但却影响深远的变化,“尽管国内债务导致国家安全上的巨大的风险,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仍将是首要的经济、军事大国,但亚洲在全球财富的地区份额将会有所增加”[5]。

由信息时代到来所引起的各国公民对本国外交、国际地位的关注改变着美国与各国互动的进程。

“精英——精英”之间的外交妥协与沟通不可避免地暴露在公民的审视之下,东亚各国日渐上升的民族主义修正着原有各国与美国的不对称关系。

二、奥巴马政府亚洲政策表述及其对东亚的定位

2009年1月奥巴马总统执政以来,约瑟夫·奈加以诠释的“巧实力”外交备受美国政府的推崇,这种外交强调使用美国“软实力”弥补硬实力的相对下滑,最终维持美国在全球的优势。

东亚地区内各国相互依赖程度的上升,撼动着美国建立于冷战期间,跨越两洋控制亚欧大陆边缘地带的战略优势。

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对中国经济依赖已经超过了对美国的依赖,这种依赖必然会对建构于冷战时期的美国与各国及地区的关系产生影响。

奥巴马的外交团队迫切需要提高美国介入东亚地区的论述能力,为美国的介入提供新的依据。

结合经济危机造成美国硬实力相对下滑的现实,强化“软实力”诱导亚洲各国接受既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成为美国维持地区优势的必由之路,“深化与盟友关系”成为美国新军事战略三个宏观主题之一[6]。

正如约瑟夫·奈2010年10月在《纽约时报》上所述“全球政治已经成为围绕着信誉竞争的一场争夺战。

传统的强权政治一般围绕着哪一国的军队或者经济获胜,但在信息时代,实力还涉及“谁的故事更受欢迎”这一问题”[7]。

外交实践与国际关系理论高度结合的优势,赋予美国在这场“讲故事竞赛”中的先发优势。

美国“重返东南亚”正是这种论述竞赛中杜撰出来的“传奇”,不从这一深层次进行剖析,停留在美国话语的表层不假思索地延伸,此类衍生物也必然含带着为美国政策辩护的成分。

所谓“美国重返东亚”的表述仅仅是将美国“重返”针对对象加以变化,没有从亚洲各国以及苦于由其制造矛盾的当事国的立场审视美国亚洲政策的作用,也就无法为问题的缓解、乃至最终的解决提供正确的思路。

与我们论述能力的薄弱相比,美国却对提出了符合自身利益的东亚地区议题(其中东亚地区仍然是以亚太区域的子集身份存在):

在“确保并强化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并推进安全;增进繁荣;推广我们的价值。

”的指导下,着力于“塑造未来的亚太经济;谱写地区安全;推广普世价值。

”[8]三大议题。

第一,塑造未来的亚太经济表现出美国对跨太平洋资源配置模式的巩固。

这一目的集中体现在奥巴马政府启动加入《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

这个协议起初只是新加坡、智利、文莱、秘鲁四个中小国家在2005年建立起来的自由贸易区,奥巴马政府启动加入谈判正是美国在2006年以亚太经合组织为框架提出区域整合受挫后,意图寻找“替代产品”的结果。

两者无论是名目如何,都是以符合美国利益的环太平洋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主要基点。

新的区域整合框架不可避免地冲击着以东盟为连接点,意向中的中日韩三国的东亚整合结构。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生效,奥巴马此举无疑产生了冲淡前者战略意义的作用。

在美国的战略安排中,东亚地区仅仅是亚太区域整合中的一个子集,难以作为独立的、参与全球博弈的行为主体存在。

其结果只可能使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力积累,按照美国的全球霸权既有轨道运行,使东亚地区难以成为与美欧并驾齐驱的区域整合重心。

第二,所谓谱写地区安全,在朝核六方会谈这一地区最具包容性的平台冻结的情况下,美国更多侧重于对其军事联盟合作的强化。

借美国利用天安舰事件所引发的紧张局势,将对韩国军队战时指挥权移交推迟到2015年,以强硬态度应对日本修改2006年签署的“普天间基地搬迁计划的动议,在美国东亚的力量配置部署上不容他人置喙,深化了既有的同盟。

在横向上,将更多东亚区域外围国家拉入域内安全的建构之中,小布什执政期建立起的美日印“马拉巴尔”联合军演,在奥巴马时代从孟加拉湾转移到冲绳外海举行。

2010年10月美国在韩国釜山海外举行了由15个国家参与的“防扩散演习”,使朝鲜半岛局势进一步趋向复杂化。

凡此种种,美国都在试图将以自身为轴心的多国军事存在作为自身影响亚太(这当中东亚地区还是以子集的身份存在)安全构建,并争取巩固在太平洋西岸的影响力,形成对崛起中的中国压倒性的优势。

第三,推广普世价值是美国意图进一步掌控东亚地区整合方向的体现。

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以及西方主要国家经济复苏的乏力,使“华盛顿共识”对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大为减弱。

强调国家调控经济的东亚各国率先走出了低谷,证明了后发国家走符合自身文化、国情发展道路的可行性。

中国政府拉动内需政策扭转了国内因欧美需求减少引起的生产过剩,同时有利于域内各国需求新的出口市场。

“中国特需”就已经成为拉动日本经济的重要元素之一。

东亚地区以政府为主导性经济之间的合作,构成了东亚地区整合的动力。

因此,美国强调由西方定义的普世价值,试图保证该地区各国发展模式不挑战传统西方以市场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通过以上三点,可以看出美国在利用亚太概念架空东亚这一地区主体。

实际上在布热津斯基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大棋局:

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就显示出美国刻意将中日两国加以不同的定义:

中国作为并非全球性而是地区性的国家角色出现;日本作为全球性而非地区性国家的身份存在[9]。

将最具实力推动东亚地区整合的两个大国加以不同的定位,使之无法共同投身区域一体化进程最有利于美国优势地位的维持。

在21世纪中国开始转向依靠内需拉动经济的推动之下,东亚地区各国出口导向经济很可能转向依靠中国需求,由此完成区域内生产与消费的完成。

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美国重返东亚”或“亚洲”本身不足以形象说明美国对该地区的政策,反而会在表述中强化美国的优势,并最终导致东亚、亚洲的边缘化,甚至会带来对美国角色认识的混淆。

首先,针对东亚各国上升中的民族主义情绪,从“返回”引申出“曾经退出”会使美国得以与该地区一系列的领土、领海纠纷划清界限。

日韩独岛(竹岛)争端中它可以“严守中立”;日俄北方四岛争议中它可以“冷眼旁观”;到了钓鱼岛撞船事件它又成了“日本安全的保护者”。

而事实上,这些纠纷不无源于战后美国单方面对日本的占领,并主导受降区域划分的历史事实。

“重返”论述有利于美国撇清自身的责任,根据自身利益选择介入争端的不同身份,赋予美国根据即时情况灵活处理的“弹性”,而“弹性”是美国有针对性的介入欧亚大陆事务的必要保证,以免重蹈布什政府在中东的覆辙。

2011年2月,五角大楼发布的《美国国家军事战略》强调“我们的领导作用将会侧重于相互的责任以及尊重”,提出美国应同时扮演推进者、成全者、会议召集人、保证人等多种角色[10]。

其次,“美国重返东亚”会掩盖美国其利用同盟体系占据地区优势,并趁机强化与各盟国对其依赖的事实。

建立于冷战期间的美国亚洲同盟体系,重要的结构特征在于其由美国与各个盟国单线的联系的“轮辐结构”。

这种结构是二战结束之初诸盟国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与美国压倒性优势结合之下的产物,然而随着东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各国的精英必然会寻求与美国同盟趋于“平等”,在外交上寻求不同程度“自主性”。

这种趋势最早起源于韩国新千年民主党执政时期金大钟、卢武铉的对朝鲜的“阳光政策”,同期的“中韩关系提供了深化的经济关系可以带来政治上渐进的范例”[11]。

先前日本鸠山政权“平等伙伴”、“美亚并重”路线,表明美国与亚洲盟友的关系调整已经从美国在东亚的前线蔓延到其同盟体系轴心——美日同盟。

“重返”的字样可以掩盖各国与美国同盟所引发的“依附性”,便于美国国务院用各种光鲜的字样掩饰非对等同盟的本质。

再次,借用“美国重返东亚”的表述,有利于奥巴马政府可以将2010年东亚的不稳定因素与所谓“美国的离去”相联系,制造所谓“美国的同盟体系是东亚稳定基石”的表象。

奥巴马政府侧重于将服从于美国利益的战略同盟偷换概念,将之装饰成东亚稳定与繁荣的“公共产品”。

这类表述直接体现在希拉里国务卿在2010年10月夏威夷演讲之中,而美国国会的研究报告更是将日美由普天间机场搬迁争议引发的两国关系冷淡,与所谓中国对日强硬态度相联系,认为“美日关系整体经历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阶段,当时民主党在鸠山领导之下……日本周边的安全忧虑,特别是朝鲜的挑衅及中国在日本周边水域强硬的海上活动,成为美日同盟保持活力的基础。

”[12]无论是奥巴马还是希拉里出访东亚地区,都强调美国同盟体系是亚洲繁荣的保证,试图说服亚洲大陆边缘地区各国继续接受美国的存在。

最后,“重返东亚”可以为美国强化在东亚优势的存在提供借口。

无论是重返中引申出的退出之意,还是所谓“布什政府对东亚地区的忽视”都为美国加大对东亚的力量投入的提供了解释的原点。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奥巴马政府大张旗鼓强势介入东亚事务的同时,也在制造东亚各国对中国崛起的“不确定感”,为美国的介入提供依据。

仅在2008年4月至2011年2月期间,美国国会发布的有关中国海军发展的研究报告就多达14份。

而在2010年8月五角大楼发布的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中,大肆渲染有关中国军队的发展超出正常需要,以及中国走向不确定性等内容。

美国试图将地区民族主义的针对对象,由长期占据各国港口、机场的美军转移到“咄咄逼人的中国”,最终创造美国以“离岸平衡手”身份介入的机会。

“国防部(美国)正在采取措施以保证美国将来可以维持保护自身以及盟友的能力”美国军方公开表示将采用“发展在联合海空作战概念”等八大措施,应对所谓中国的“反介入”战略[13]。

三、结论

“美国重返东亚”作为“美国重返东南亚”论述的衍生物,不可避免地带有为奥巴马强化在亚洲优势地位辩护的成分。

需要我们警醒的是,正是我们论述能力的局限以及盲从,导致自身无意中陷入了为他人张目的困境。

“美国重返东南亚”的语境之下,美国占据了先发的优势并诱使其他国家在其划定的语境内进行说明,孙子有云: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学者对美国政策的研究、梳理必须铭记自己的定位。

倪世雄先生在《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一书末尾所强调发展中国自己特色的理论框架,可以为我们寻找符合自身利益的论述提供一定的镜鉴。

“没有自己的理论,就容易在西方的理论后面乱转。

为了建立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西方理论。

既不盲从,也不拒绝。

应该扬长避短,西为中用。

经过比较分析与批判借鉴,奋起直追。

”[14]

参考文献:

[1]U.S.DepartmentofState:

PressAvailabilityattheASEANSummit,July22,2009

[2]TheWhiteHouse:

NATIONALSECURITYSTRATEGY,May2010,http:

//www.whitehouse.gov/issues/foreignpolicy,P-12.

[3]TheWhiteHouse:

NATIONALSECURITYSTRATEGY,May2010,http:

//www.whitehouse.gov/issues/foreignpolicy,P-43.

[4]U.S.DepartmentofState:

America´sEngagementintheAsia-Pacific,October28,2010,http:

//www.state.gov/secret-

ary/rm/2010/10/150141.htm

[5]UnitedStatesDepartmentofDefense:

TheNationalMilitaryStrategy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2011,P-2

[6]UnitedStatesDepartmentofDefense:

TheNationalMilitaryStrategy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2011,ChairmanofTheJointChiefsofStaff.

[7]约瑟夫·奈.公民外交的利弊[N].美国纽约时报2010-10-05.

[8]U.S.DepartmentofState:

America´sEngagementintheAsia-Pacific,October28,2010,http:

//www.state.gov/secret-

ary/rm/2010/10/150141.htm

[9]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30、140.

[10]UnitedStatesDepartmentofDefense:

TheNationalMilitaryStrategy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2011,P-1

[11]DickK.Nanto;EmmaChanlett-Avery:

TheRiseofChinaandItsEffectonTaiwan,Japan,andSouthKorea:

U.S.PolicyChoices,Updated13,2006CRS-24http:

//www.fas.org/sgp/crs/row/RL32882.pdf

[12]EmmaChanlett-Avery;MarkE.Manyin;WilliamH.Coop-

er:

Japan-U.S.Relations:

IssuesforCongressOctober6,2010,CRS-3,http:

//fpc.state.gov/documents/organization/15

0752.pdf.

[13]UnitedStatesDepartmentofDefense:

QuadrennialDefenseReviewReport2010:

32.

[14]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