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6458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第一章总论1

1.1项目摘要1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2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

1.4研究结论4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必要性5

2.1项目提出的背景5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6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分析8

3.1自然条件8

3.2社会经济条件9

3.3茶叶建设区土地利用现状和退耕还林情况9

3.4茶园经济林建设现状表10

3.5种苗生产现状10

3.6建设技术条件11

3.7建设单位的基本情况11

3.8茶叶经济林建设的经验与存在问题12

第四章市场预测与SWOT分析14

4.1国内市场分析14

4.2国际市场分析15

4.3项目建设SWOT分析17

第五章项目建设目标20

5.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20

5.2项目建设原则20

5.3项目建设目标21

5.4发展战略21

5.5建设内容与规模21

第六章项目建设方案22

6.1项目总体布局22

6.2项目建设规模与区域22

6.3茶叶示范基地建设22

6.4种苗需求及供应方案31

6.5宣传牌建设31

6.6设备与仪器购置32

6.7技术服务体系建设32

6.8项目建设期与实施进度安排33

第七章消防与安全33

7.1项目消防33

7.2劳动安全35

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36

8.1项目区生态环境现状36

8.2项目对环境的影响36

第九章项目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37

9.1组织机构37

9.2项目管理37

9.3保障措施39

第十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41

10.1投资估算41

10.2资金筹措42

第十一章效益分析与评价42

11.1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42

11.2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43

11.3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43

第十二章结论44

附表:

附表1:

某县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区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表2:

某县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区退耕还林建设情况一览表

附表3:

某县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区核桃经济林建设现状表

附表4:

某县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内容与规划表

附表5:

某县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表

附表6:

某县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种苗供需平衡表

附表7:

某县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效益分析一览表

附表8:

某县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进度一览表

附件:

1.项目建设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

2.项目建设单位法人证

3.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获奖证书

附图:

1.某县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区位置图

3.某县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总体布局图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摘要

1.1.1项目名称

某县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1.1.2项目性质

新建、改建

1.1.3项目建设主管单位

某县林业局

1.1.4建设单位

某县水田坝茶叶专业合作社

1.1.5项目法人(代表)

某县水田坝茶叶专业合作社(康联龙)

1.1.6科技持撑单位

林业技术推广站、汉中市农科所、某县茶叶站

1.1.7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

林业调查规划院

1.1.8项目建设地点

根据某县自然条件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项目建设相关要求,本项目建设地点选择在退耕还林所涉及的兴隆镇,涉及水田坝村、茅坪村、黑水塘村3个行政村,789户退耕农户。

1.1.9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为2年,即2011年6月-2012年12月

1.1.10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为:

建设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基地5700亩。

其中:

新建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示范园5200亩;改造低效低产天然富硒茶叶经济林500亩;新建大型宣传牌3座,标志碑7块。

购置必要的茶园修剪工器具、病虫害防治设备等。

建立并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使项目区90户农户接受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培训,掌握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1.1.11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经估算,项目建设总投资1140.58万元。

其中,工程建设直接费用992.03万元,占总投资87.0%;工程建设其他费用94.24万元,占总投资的8.3%;预备费54.31万元,占总投资的4.7%。

项目申请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补助资金153.31万元,占总投资13.4%,主要用于种苗费、物料费、病虫害防治、生产工具及标志牌的费用支出;地方配套813.77万元,占总投资71.4%;群众投工投劳173.50万元,占总投资15.2%,主要用于用工费和其它费及不可预见费等。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陕发改农经[2011]770号《关于申报2011年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的通知》;

(2)汉发改农经[2011]230号《关于申报2011年汉中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的通知》;

(3)《陕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申报指南(暂行)》(陕发改农经[2010]1471号);

(4)《某某市60万亩高产密植生态茶园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5)某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6)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LY/T1557-2000;

(7)国家林业局《林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试行)》2006年8月。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新建茶园(1800元/亩)

(1)种苗费:

1300元/亩;(4500株/亩,2.5元/株,补植量15%)

(2)物料费:

200元/亩;

(3)用工费:

150元/亩;

(4)抚育管护费:

150元/亩。

●低产茶园改造(900元/亩)

(1)种苗费(补植):

350元/亩;

(2)物料费:

200元/亩;

(3)用工费(补植、改冠、改土等):

200元/亩;

(4)抚育管护费:

150元/亩。

●辅助工程

(1)标志牌6000元/座,标志碑2000元/座。

(2)生产工器具250元/套,病虫害防治10元/亩。

其它详见附表5

1.4研究结论

某县是天然的茶叶适生区。

茶叶栽培历史悠久,茶文化积淀深厚。

近几年来,退耕还林工程营造的经济林大部分为茶园,茶叶种植在当地十分普遍,给本项目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该项目建成后将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有助于强化当地的茶叶特色产业,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对加快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将产生重要作用。

其次,项目建设不但给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找准了出路,而且有利于巩固退耕还林的现有成果。

总之,通过对该项目的自然条件、用地条件和市场条件等综合分析认为,该项目立项依据充分、目标明确、基础条件成熟,符合国家相关政策。

因此,其建设是可行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建议尽早立项实施。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必要性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坚持把搞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不断加以强化和深化。

作为地处贫困山区的某县,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18元,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迈出了新的步伐。

但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渠道狭窄;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少等等。

为此,县委于2009年6月27日下发了“中共某县委、某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文件’,同时制定了《某县茶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扩大规模,提高产量;提升质量,创立名牌;应用科技,增加效益”,积极发展茶叶主导产业,并使之逐步成为农民增收主要来源的产业发展思想。

某县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

多朝盛产贡茶,有“雌鸡岭上茶,白河井中水”之说。

1984年某县茶叶科技人员率先研制开发了陕西省第一品牌的新品名茶——秦巴雾毫。

以汤绿味浓的优异品质享誉市场。

多次评为陕西省优质产品、地方名牌产品。

在国际国内茶叶评比会上,多次参评多次获奖。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特别是2007年以来,汉中市委、市人民政府确立了茶叶产业化作为汉中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之一,大力发展茶叶产业。

借此东风,某县结合退耕还林和其它工程于2008年已发展茶园一万余亩,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一定基础,当地农民从中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对建茶园有了较高的积极性。

基于此,为适应当今茶业发展,某县水田坝茶叶专业合作社提出了本《天然富硒优质茶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受水田坝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委托,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组织技术人员,依据相关要求编制形成了本可研报告。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后续产业的需要。

退耕还林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直接关系着农民的贴身利益。

我省属退耕还林重点省份,为切实做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工作,确保工程达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战略目标,使农民切实从退耕还林政策中获利,加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建设,意义尤为重要。

某县全县24个乡镇均进行了退耕还林,截止2010年退耕还林总面积达22.19万亩,其中生态林20.49万亩,经济林1.7万亩,涉及农户54444户。

全县茶园建设面积5.9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营造的茶园面积1.32万亩,目前大部分进入采茶初期,部分由于立地条件,或建园时间短,还无经济效益,但绝大部分茶园兑现期已到,为了保证群众利益不受影响,需引导退耕户发展后续产业,故本项目建设是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需要。

2.2.2项目建设是促使茶叶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的需要。

某是陕西省汉中市茶叶优质适生区,但目前茶叶生产规模小,基地建设受地形的影响不但面积小,而且较为分散,给茶叶集约化生产,和规模化发展带来了不利。

为了使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将本县茶叶产业做大、做强、树立品牌,需建设布局合理、优质高产的茶叶示范基地,以此带动全县的经济发展,故本项目的建设是促使本县茶叶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的需求。

2.2.3项目建设是满足当前市场发展的需求。

茶叶的健康、和谐理念越来越为更多人所接受,目前,我国茶叶产量在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我国茶叶70%是内销,产量与内销市场基本上呈正比增长。

近几年,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有一定能力的消费者对于茶叶的消费越来越看重品质和品牌。

消费者在选购茶叶时更加注重茶叶的品牌和包装,买茶叶奔品牌的现象已日渐普及。

散装的、无牌无名的茶叶市场份额将逐步缩小,故示范基地建设是满足当前市场发展的需求。

2.2.4项目建设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某县为全国贫困县,地处大巴山区米仓山东段,区内山高沟深,林多地少,全县森林覆盖率67.5%以上,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24.87亿元。

由于立地条件差,除沟道土地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坡地大多土层较薄,土壤贫瘠,不宜农作物生长,粮油产量低,致使当地农民不得不出外务工。

由于退耕还林的实施近几年来情况略有好转,大部分农户在家从事茶叶的生产,茶叶生产现已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

但茶叶规模化生产基地不多,本项目的建设将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以茶叶为特色的主导产业,从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自然条件

3.1.1地理位置

某县位于陕西省南端,汉中市东南隅,地处大巴山区米仓山东段,全县总面积3437平方公里,东西长80.45公里,南北宽77.45公里,总面积3437平方千米。

地理座标介于北纬32°8′54″-32°50′42″,东径107°25′30″-108°16′42″。

南接万源市、通江县,被誉为陕西“南大门”,东与安康市紫阳县、汉阴县相连,西北与汉中市西乡县毗邻,县城距西安432公里,距汉中183公里,210国道横贯县域南北。

项目建设选择在退耕还林所涉及的兴隆镇,涉及水田坝村、茅坪村、黑水塘村3个村,789户退耕农户,建设总面积5700亩。

3.1.2地质地貌

巴山主脊东西横亘,构成南北两个地理单元,分属嘉陵江和汉江两大水系。

地形以中山地为主,平均海拔1231米。

项目建设区位于兴隆镇浅山区,区内山高沟深,地形较为破碎,但项目所选区较为集中,地势较为平坦,坡面整齐,视野开阔。

3.1.3气候及水文

项目建设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季节交替分明。

常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8℃。

无霜期全年可达254天。

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达1250mm,且雨热同季,云雾多,日照少,相对湿度在80%以上。

3.1.4土壤

项目区土壤多为砂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土,土壤肥沃,呈微酸性,土层均在60-100cm,PH值5—6.5之间,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和发育。

而且宜茶土地丰富。

3.2社会经济条件

近年来,某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据统计,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24.87亿元,增长15.1%。

其中:

一产实现增加值8.91亿元,增长6.8%;二产实现增加值4.98亿元,增长16.9%,三产实现增加值19.8亿元,增长19.8%。

项目建设区所涉及的3个行政村总户数1315户,总人口4198人,农业总产值2388.86万元,主要林业产业产值358.33万元,户均收入18166元,人均收入5690元。

各村详见附表1。

3.3茶叶建设区土地利用现状和退耕还林情况

3.3.1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建设所涉及3个村,土地总面积4.7万亩,其中宜林地0.74万亩,占总面积15.8%;苗圃地0.02万亩,占总面积0.3%;耕地1.32万亩,占总面积28.1%;有林地2.62万亩,占总面积55.8%。

各村详见附表1。

3.3.2退耕还林情况

某县全县24个乡镇均进行了退耕还林,截止2010年,退耕还林总面积达22.19万亩,其中生态林20.49万亩,经济林1.7万亩,涉及农户54444户。

项目建设区退耕还林总面积0.3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7%;宜林荒山造林0.1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7%。

涉及1140户农户,占总户数的2.1%。

户均年收入25974元,其中退耕政策收入7565.79元。

各村见附表2。

3.4茶园经济林建设现状表

截止2010年,全县已发展茶叶产业乡镇24个,重点建设乡镇为12个,茶园建设总面积5.96万亩,年产茶叶1054吨,产值5920万元。

茶叶品种较杂,主要以秦巴雾、秦巴毛尖、秦巴绿茶三大类富硒茶为主,由于受地形和资金的影响,茶叶种植规模小,较为分散,现有茶树大多出现了老化衰退现象,部分现已成为低产园。

项目建设区现有茶园0.92万亩,其中低产茶园面积0.45万亩,户均种植面积2.3亩。

现有适宜种植茶叶经济林土地面积1.15万亩,其中宜林地0.63万亩,坡耕地0.52万亩。

详见附表3。

3.5种苗生产现状

近几年来,各乡镇茶叶产业发展较快,农民育苗热情高,据统计全县现有优良茶苗5600万株,优质茶种25万公斤,另外经调查周边的西乡、南郑县茶叶种苗拥有量大,这些均给项目建设种源供给提供了保障,有利于项目的建设。

项目建设区现有茶叶苗圃175亩,其中水田坝村60亩,茅坪村50亩,黑水塘村65亩,每年可生产优质扦插茶苗3150万株,完全可以满足本项目建设的种苗需求量。

详见附表6。

3.6建设技术条件

某县茶叶技术指导站负责本项目的技术指导工作并配合水田坝茶叶合作社完成本项目的建设。

某县茶叶技术指导站始建于1982年,为县农业局下辖的全民事业单位。

设编20人,现有人员20人,其中茶叶专业技术人员16人,有高级农艺师2人,农艺师7人。

主要职责为草拟全县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制定技术实施方案,引进推广茶叶新技术、新机械、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等,围绕生产和市场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组织申报、实施茶业项目。

近几年来先后完成了“某县低产茶园综合改造技术示范与推广、秦巴地区立体生态茶园建设研究应用与示范推广、汉中市新型茶机引进和制茶新工艺研究应用与推广、某县有机茶生产加工新技术引进与推广”等项目,分别获得汉中市科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三等奖、某县科技成果一等奖。

同时通过项目实施培训培养了一支千人茶叶农民技术队伍,为茶叶项目实施创造了坚实的条件。

3.7建设单位的基本情况

某县水田坝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3月,由某县楮河茶厂法人康联龙发起,有125名成员,注册资金115.6万元。

主要经营开展茶叶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包装、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培训、技术交流等业务。

法人代表康联龙为某县兴隆茶叶协会会长,2002年评为某县劳模,2004年评为市青年创业带头人,2006年被陕西省评为省级党员致富带头人,2008年获得国家级科普带头人,2009年评为县科技示范户,并多次获得制茶多项奖。

合作社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30人,其中高级1人,中级5人,2010年营业额500万元,实现税收30万元,利润达80万元,合作社成员人均分红2300元,带动周边150户农户1100余人在茶产业发展中增加收入80多万元。

3.8茶叶经济林建设的经验与存在问题

3.8.1建设的经验

(1)以科技促发展,以品牌争市市场。

某县茶叶技术推广站通过长期的茶叶生产已积累和取得了丰富的茶叶优质品种的培育、栽培和管理技术,以及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另外本县一直坚持茶叶生产品种是基础,环境是保障,加工是关键的原则,进行茶园的建设与生产。

陕西首品创新名茶秦巴雾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研制成功,从此带动和促进了陕南名茶研制和生产的快速发展。

本县的秦巴雾、秦巴毛尖、秦巴绿茶三大类富硒茶以优势品牌先后在陕西省获得优质产品。

(2)创新制度建立与茶叶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组织体系。

形成“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或“龙头企业+初制厂+茶农”型体系。

以茶叶为货源的工商企业或专业大户、茶叶合作社与一定区域内的种茶大户以契约形式缔结成产销一体化、“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经济共同体。

或形成股份合作型体系。

有关茶叶企业、科研、教学单位等与茶农之间,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茶叶生产要素互相参股,形成较紧密的资产关系,结成“互利互惠、配套联动、共兴共荣”的经济共同体。

这种组织形式把分散的资金以及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以股份的形式集中起来,形成规模,使茶叶生产要素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合理的配置,以推动茶叶一体化的发展。

(3)分工协作建立完善的茶叶产业化运行机制。

在产业化经营链上,各环节要分工协作,共同发展。

茶农以种植为主,加工企业以制茶为主,经销企业以品牌运作、加工包装、开拓市场为主,中介组织以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指导、知识培训、科技咨询服务为主。

茶叶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运行机制,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利益分配机制和运转约束机制。

3.8.2存在的问题

(1)退耕还林种苗费少,良种使用率低。

某县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全县24个乡镇,重点发展茶叶的乡镇12个,由于退耕还林种苗费每亩为50元,而茶叶采用扦插苗每亩种苗需要量为4000-5000株,优质苗每株0.2-0.25元;采用直播每亩用种25公斤,优良种子每公斤5元。

由此可见退耕种苗费远远不够,某又是全国贫困县,地方和农户无法配套,造成退耕茶叶经济林良种使用率低,以致形成的多为低产园。

(2)部分茶园立地条件差,产量低。

某县地处大巴山区米仓山东段,区内山大沟深,立地条件差,除沟道土地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坡地大多土层较薄,土壤贫瘠,退耕茶园建设多在坡度较大的半山坡地,土壤更是贫瘠,茶叶产量低。

(2)茶园建设后续资金投入不足,未进行低产园改造。

由于某退耕户多住在深山之中,经济来源少,较为贫困,无法给退耕还林营造的茶园进行投资,也无法对低产园进行改造,造成茶叶产量低,发展速度慢。

第四章市场预测与SWOT分析

4.1国内市场分析

4.1.1国内茶叶发展现状

中国是世界主要产茶区之一。

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

茶有健身、治疾之功效,优美的茶园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

目前,我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产茶,2008年我国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60万公顷,产茶量124万吨,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种植面积和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据农业部门统计,2010年我国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60万公顷,产量达到135万吨,产值超过210亿元。

国内茶叶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的有7个省,分别为浙江省、云南省、福建省、四川省、湖北省、安微省和湖南省。

以上7省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5%。

我省茶叶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茶叶品质好,但产量相对较小。

目前汉中、安康和商洛市是我省茶叶的主要产区,茶园面积88.72万亩,其中可开采园面积41.13万亩,预计全年产茶1万多吨,产值5亿元。

所产茶叶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具有香高、味浓、耐冲泡、无污染、自然品质好等特点。

但是由于品牌太多太滥,摆脱不了规模小、加工水平低的局面,市场占有率一直不很理想。

4.1.2国内市场需求分析

依近几年的茶叶市场分析有机茶和绿色食品绿茶受到消费者的偏好,市场占有份额大,我省汉中市准备将“汉中绿茶”作为汉中茶的公共品牌。

富硒茶是绿茶中的一个特殊品种,它的研究与开发,始于1982年,经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和第四军医大学等单位测定,富硒茶有益成份高、无污染,平均含硒量0.6530PPm,最高达3.3536ppm,为国内首次通过审定的富硒茶。

现已为全国一亿多缺硒人口提供简便快捷的补硒途径,市场需求量大。

某县地处秦巴汉水之中,生态环境优越,是生产无公害茶叶的理想境地,所产茶“香高、味浓、耐冲泡、且富含锌硒”的品质优良。

是汉中市的重点产茶县,陕西首品创新名茶秦巴雾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研制成功,从此带动和促进了陕南名茶研制和生产的快速发展。

秦巴雾、秦巴毛尖、秦巴绿茶三大类富硒茶先后获得陕西省优质产品,陕西名茶评比第一名,北京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西安茶业文化博览会金奖,农业部“金鹤杯”茶叶评比金奖,及汉中“两节一会”金奖等。

目前某富硒茶销售网点遍及省内外,汉中、西安有直销点,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有代销点,茶叶销售供不应求。

4.2国际市场分析

4.2.1国际贸易状况

从国际市场情况看,近半个世纪以来,茶叶生产、贸易、消费都在持续、稳定的发展,年平均增长5%左右。

2007年由于人民币的升值,茶叶原料价格上涨以及运费的增加等因素对我国茶叶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07年1-10月份,全国茶叶出口达到23.73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1.9%,出口金额达到4.9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出口均价2081美元/吨,比2006年同期增长9.9%。

从整体情况看,2007年我国茶叶出口总体态势较为平稳,未见大幅波动。

按出口数量排序,位居我国茶叶出口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是摩洛哥、日本、美国、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联邦、香港、加纳、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和塞内加尔,上述地区之和占茶叶出口总量67.7%。

绿茶仍是我国最主要的出口茶类,据统计,2007年1-10月份,我国绿茶出口18.35万吨,同比下降1.9%,金额3.48亿美元,同比增长5.1%。

红茶出口略有下降,乌龙茶出口增加13%以上,普洱茶出口略有增加。

2008年1至9月我国茶叶出口22.76万吨,出口金额5.2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0%和17.4%。

其中,绿茶出口17.58万吨,同比增长4.8%;红茶出口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出口2.68万吨,同比增长26.6%;乌龙茶出口1.68万吨,同比下降3.0%;普洱茶出口3438吨,同比下降33.5%。

预计全年我国出口茶叶30万吨左右,出口总值6亿美元左右,比上年略有增长。

2009年,在全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