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6522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4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部编版

第六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热爱土地保护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三黑和土地》《青山不老》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增强学生热爱土地保护环境的意识。

2.本单元重点:

(1)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三首》。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古诗三首》的每一首诗都是描写美丽景色的,让学生感悟祖国河山的美丽,为此而自豪。

旨在教育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害处,保护环境,为环保做出贡献。

(2)分析作者是怎样抓住关键句子来表达自己观点的。

每篇课文中作者都有意地写出了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如《只有一个地球》中“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这句话,明确表达出了作者的观点;《三黑和土地》中“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一句贯穿全文,使读者从心底里体会到翻身农民爱土地胜过爱生命的真实感受。

《青山不老》中“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

青山是不会老的。

”我们在学习中,也要学会利用关键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17.古诗三首

三首诗分别生动地描写了黄河、江南和乡村的美丽景色,表达出作者对美好景色的赞美。

学习重点是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这首诗歌。

2

1.利用课件出示风景图片把学生带入情境。

2.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句描述的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18.只有一个地球

课文围绕保护地球这个中心意思,分别从“地球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三个方面讲了人类破坏地球的严重后果,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重点是找出关键句,了解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看看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这个结论的。

2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观点。

3.分析重点段落,学习说明方法。

 

19*.青山不老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

重点是读课文,了解老人为绿化大山做出的贡献,感悟老人的高尚情怀。

1

抓住“青山不老”这个关键句子,分析故事发生的“大环境”和老人所处的“小环境”,进而了解老人的无私胸怀。

 

20*..三黑和土地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翻身农民三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重点是抓住关键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1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关键句子,想象三黑的生活环境,体会翻身农民热爱土地的感情。

 

口语交际

学会与大家协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意见有分歧的时候要学会细心听取不同意见,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寻求解决途径。

1

学生看示例,学习换位思考,态度平和地与人交际。

习作六

了解倡议书的用途,学习写倡议书的正确格式。

2

以倡议书为例,讲解格式,了解什么情况下可以写倡议书。

 

语文园地

学习理解古诗词的方法,学会从一段话中找到表示作者观点的重点句,学会乘坐公交车时选择合适的路线。

积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的有关知识。

1

学生从学习和生活实际先感知,增加感性认识,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技巧和方法,尝试运用。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上册)

课题

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2.查找筛选资料、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品读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修订栏

预习

朗读课文,认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导入

同学们,黄河——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借黄河之美抒发自己感情的诗歌——《浪淘沙》。

 

教学过程

 

(一)解释诗题,了解作者

1.“浪淘沙”是什么意思?

明确:

浪淘沙,唐代的一种曲子名。

2.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

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

后复用,至礼部尚书。

《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

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

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至今广为传唱。

(二)感情诵读,理解诗意

1.自由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默读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

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准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点拨重点词语:

九曲(qū):

形容黄河形容黄河水转变很多。

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浪淘风簸:

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天涯:

天边。

银河:

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牛:

即传说中的牛郎。

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3.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

明确全诗意思:

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

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

(三)细细品读,感悟诗境

1.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讨论交流:

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表现了黄河的雄伟壮丽。

2.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想象一下牛郎织女的家是什么样子。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交流: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3.讨论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讨论交流:

诗人见到源远流长的黄河心中大为感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第一句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句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如果顺着那条黄河上去,可能会去到银河,能去到牛织女的家吧!

三、巩固练习

1.多种形式朗读这首诗,抒发你学习本诗的感受?

2.全班交流,比一比谁读的有感情。

3.谈一谈你学习本诗的感受。

四、总结梳理

同学们,这首诗作者借黄河雄壮美丽的景象,抒发自己豪迈的气概和奋发的精神。

同时让我们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丽,让我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

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板书设计

浪淘沙(其一)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作业布置

作业题目:

1.背诵诗歌。

2.收集描写黄河的诗词,向全班展示。

教学后记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上册)

课题

古诗三首——《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教学目标

1.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典故资料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教学难点

通过写景的古诗,感受作者对大地山河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修订栏

预习

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导入

1、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3.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

(板书:

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教学过程

 

二、学习目标

《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

1.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

《江南春》

(一)合作学习

1.诗题“江南春”:

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介绍作者:

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5.说一说诗句的大意:

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

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

(板书:

江南美景烟雨楼台)

(二)质疑探究

1.重点词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品读,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

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

于是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几百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

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现在大江东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淫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板书:

忧国忧民之情)

第2部分《书湖阴先生壁》

(一)合作学习

1.解题:

《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

¡°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2.了解作者:

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3.理解重点词语:

长扫:

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畦:

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一水护田:

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闼送青来:

排,推的意思;闼,指门。

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青翠。

3.说说诗句的大意:

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

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板书:

院里:

茅檐花木院外:

一水两山)

(二)质疑探究

1.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品读:

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板书:

景美人更美)

小结

 总结拓展

1.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2.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江南春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

院里:

茅檐花木

院外:

一水两山

景美人更美

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并说说诗意。

教学后记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上册)

 课题

18.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4.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可爱”和地球的“易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地球为什么容易破碎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与探究方法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修订栏

预习

搜集地球相关资料,如:

地球遭破坏的一些数据,资料

 

导入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课件展示地球美丽的面貌)孩子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晶莹的球体,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人类唯一生存的家园──地球。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只有一个地球》,生起读课题。

1.生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字意,交流沟通,

2.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教学过程

 

(二)熟读课文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

2.记得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感叹: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听到这些,你有什么疑问?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写地球可爱和容易破碎的句子读读。

4.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内容。

(三)重点练习,品读感悟

1.让学生感悟到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首先让学生找到能表现出地球可爱的句子,自己读一读,然后教师引导──在茫茫的宇宙中,出现了一个裹着水蓝色的“沙衣”的晶莹透亮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是那么美丽,那么亲切,让学生把地球的美读出来。

接着让学生再深入理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的比喻意义。

文中把地球比作母亲,说明地球给人类生命,把地球比作摇篮,说明地球哺育我们成长。

这样,学生再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么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时,就能对地球母亲的喜爱之情融入自己的朗读中。

(边读边想象地球的样子)

(2)让学生感悟地球是渺小的。

(3)教师先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情况,让学生只觉地球的渺小,接着让学生找出地球渺小的数据和有关的比喻,理解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最后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2.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可爱,同时又是那样容易破碎。

课文的哪些部分写出了地球母亲容易破碎?

3.仔细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认识人们无节制地开采和破坏所造成地后果。

(1)请大家读读第三、四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地球?

(2)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

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a.理解“地球是无私的……枯竭”这句话。

抓重点词“不加节制”体会人类地自私。

b.指导学生读这句话。

(指导读出气愤、可惜等语气)

c.理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威胁”这句话,明白“本来”的意思,如果去掉它,行吗?

为什么?

(3)知道什么是“生态灾害”吗?

举例说说。

(4)教师出示“全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让学生感受我国环境状况。

(5)看!

所有一切的生态灾害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人类的行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

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这段。

(补充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地球实破坏的相关资料,更全面了解到地球的易碎)

 

小结

1.观看《地球》课件。

2.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地球太美了,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但是它又太容易破碎了,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地球,要保护地球上所有资源。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美、小

自然资源有限

不能移居别处

精心保护地球

作业布置

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料和环境状况。

教学后记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上册)

 课题

18.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明白“只有一个地球”。

2.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围绕主要观点,从不同方面进行阐述,一步一步得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探究方法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修订栏

预习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汇报所收集的我国资源和环境状况的资料。

 

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过程

 

(二)学习”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1)让学生自由读文,你明白了什么?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枯竭”一词的意思。

讨论:

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理解重点词语“至少”,体会文章用词的严谨。

再理解重点段落)

1.请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2.我们这个地球可爱又易碎,为了保护这一个地球,我们都行动起来,写写保护地球的标语吧。

(生可以独立完成,可以自由组合。

如:

精心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

还大地绿色,让天空蔚蓝。

人人齐动手,保护大地球。

为了生存,保护地球。

除了脚步印,什么也别留下。

孩子们写的宣传口号真好!

很有感染力、号召力。

地球妈妈听到这些话肯定会很欣慰。

让我们再来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读后讨论:

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

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

为什么要强调“同时”?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小结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收集地球遭到破坏的资料和图片。

板书设计

只有一个地球

自然资源类别具体特点人类破坏行为造成后果

作业布置

1.同桌讨论,设计一条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然后全班交流。

2.画一幅环保宣传画和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后记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上册) 

课题

19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修订栏

预习

熟读课文,查阅课文相关资料

 

导入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

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教学过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①默读课文,思考:

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②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

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闪着粼粼的波光。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

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

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4.交流:

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

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

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

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小结

总结: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老人——青山不老日月同辉

小环境——艰辛

作业布置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

你想对老农说什么?

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教学后记

 

 课题

29.三黑和土地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辞手法。

3.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2.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品读赏析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环节

修订栏

导入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

(板书课题:

三黑和土地)

2.苏金伞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教学过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旱天恨不得土疙瘩顺溜松散麦籽白霎霎荞麦耙地痒抓抓蹚坏闺女

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丰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