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学习材料 个人 上学期.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6595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业务学习材料 个人 上学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业务学习材料 个人 上学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业务学习材料 个人 上学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业务学习材料 个人 上学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业务学习材料 个人 上学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业务学习材料 个人 上学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业务学习材料 个人 上学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业务学习材料 个人 上学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业务学习材料 个人 上学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业务学习材料 个人 上学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业务学习材料 个人 上学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业务学习材料 个人 上学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业务学习材料 个人 上学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业务学习材料 个人 上学期.docx

《业务学习材料 个人 上学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业务学习材料 个人 上学期.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业务学习材料 个人 上学期.docx

业务学习材料个人上学期

第三周

最好的老师就是阅读

——莫言

 我童年最大的痛苦就是没书读,而现在最大的痛苦就是书太多读不过来。

我总结出一条经验:

当书越多时,实际上人读书的热情就越淡薄;当书越少或者找不到书读时,人渴望读书的热情就会越高。

 我是1955年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农村,十几岁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辍学回家。

当时能够找到可读的书籍屈指可数。

为了读到一本书,我常常要付出沉重的劳动来进行交换。

 记得邻村同学家里有一本绘图版的《封神演义》,为了读到这本书,我常要去那个同学家中替他推磨。

后来我认识了一个小学老师,他收藏了十几本革命小说,比如《苦菜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

这些书被我借到后,都是用最快的时间读完。

现在回忆起来,它们的主要情节仍记忆犹新。

那个时期记忆力特别强,读书的热情特别高,读过了也能够记得住。

 后来我到了部队。

当时我们一个战友的未婚妻在县城当图书管理员,每个星期我都会从她那里借古今中外的小说,比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约翰·克里斯朵夫》等。

1984年考到解放军艺术学院,这时我开始写小说,这都归于在保定几年打下的基础。

 简单回顾了一下我这几十年读书的过程,发现阅读对我人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我每天都会收到一大堆的刊物。

虽然我从事的是小说创作,但我的阅读范围反而更广,有一些小说之外的好读物也能给我带来极大的阅读快感,让我燃烧起当年有过的阅读激情。

 假如让我重新走一遍我的人生道路,我宁愿不要作家这个头衔,因为通过自学成为作家的过程太艰苦,而且这种作家的知识结构是不完整、不系统的,尤其在外语方面,几乎等于空白。

假如我们能够打开另一种语言的窗口,用外文去阅读,我相信我们的写作会有很大的改观。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被翻译到中国,我们的作家眼界大开,看到了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法国的新小说派等。

很多人都认为我的创作受了拉丁美洲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影响,对此我也坦然承认。

不过直到去年10月份,我才把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读完。

当时读不完是因为刚翻开书看了几行,就有了创作的冲动。

小说里的人拿着磁铁在大街上行走,把每家每户的铁盘、铁钉子都吸出来跟磁铁走。

这么夸张的细节,我们生活中太多了。

这种魔幻主义创作把我在农村这些年的积累给激活了,因此我没等把这本书读完就放下来写小说。

 对于年轻人而言,最好的老师就是阅读。

年轻人的阅读应该分为几种类型。

一是精读;二是泛读。

有了精读和泛读的基础,要想进行小说创作的话就从模仿开始。

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模仿不是耻辱,而是捷径。

模仿是培养我们语感的最重要的方法。

一个人的语言风格是跟个人对语言的感受相关的。

初中阶段对培养语感至关重要。

如果一个人在初中阶段没有培养起对语言的感受,那么后来的努力可能会事倍功半。

掌握了一种很好的语感,就好像一个从事音乐的人很好地掌握了一种乐感一样。

当时在农村有一些二胡演奏者,他们并不懂乐谱,但他们照样可以拉起琴来演奏一曲委婉动听的乐曲。

这种感觉我是亲身经历过的。

我十几岁时,我爹说你什么本事都没有,家里有二胡,你练练二胡吧。

刚开始拉时,只有“吱吱”的声音,这种声音一直持续了两三个月,后来发现我已能够演奏出《东方红》了。

我的手、耳朵和《东方红》的旋律建立起一种联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民间艺术家虽然不识乐谱却仍然可以拉出自己心中的旋律的原因。

来源:

《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第五周

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自身的规律与方法

前几天逛书城,随手翻了几种关于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资料。

一看之下,大为惊讶:

原来一轮复习“回扣”课本的环节没有了,直接变成了二轮复习的模式,从一个个的知识点、考点下手。

而二轮复习也是一样的模式,只是训练的题目变了。

这种舍本逐末、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是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伤害,是对学生精神发育的伤害,也是欲速则不达的训练方式。

所以我这些天一直耿耿于怀。

又想到现在小学、初中直到高中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忽视课本的现状,我有许多想法不吐不快。

 语文教学手段无非就是听、说、读、写。

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的素养。

还要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听与说的训练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常常被忽视,而听讲做笔记、朗读、回答问题、演讲、讲故事、唱歌等都是不错的训练方式。

其中,课本剧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这种活动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

参加这种活动,学生的听说能力、记忆能力、心理素质等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阅读与写作是日常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目前语文考查的基本形式,也是社会关于语文教学“少慢差费”问题的重点指责点。

关于这个问题,我重点谈两个关键词:

“课本”和“重复”。

 “课本”,从字面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课业之根本”。

而关于“重复”,孔子就曾多次强调,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等。

 我们对于课本越来越轻视,有不少人动辄搬出叶圣陶先生的半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来为自己辩护。

殊不知,叶老后面的话是“凭借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他还说: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

”“如果能够了解语文课本里的这些文章,也就大概能够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材不是一个终点。

 阅读要分三个层次:

核心层、紧密层、松散层。

那么,课本是什么呢?

原则上,课本应该是核心层,是根,是本,是能力借以形成的基本材料。

当然,单就课本自身而言,它里面的文章也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师个人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分出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三个层次,作出轻重、详略的处理。

有些文章要全文详细讲解,有些文章要整体充分体悟,有些文章要重点选取精彩部分学习、借鉴,有些文章要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有些文章则要以练代讲。

总之,该精讲的精讲,该精练的精练。

讲不足,读来补;读不足,练来补。

该仿写的,一定要仿写;该背诵的,必须背诵。

因为就课本文章选取的标准来看,虽然都文质兼美,但有些是侧重写作技巧,有些是侧重人文思想,有些是侧重科学精神和研究方法,有些侧重文化知识,不一而足。

因此要注意有所侧重。

有些教师讲课不懂取舍和侧重,每一篇文章都是三维目标一个不缺,字词句段篇章一点不落,眉毛胡子一把抓。

须知“面面俱到,就是全都不到”。

 但是,这种选择、取舍和详略的处理,一定是在教师对单篇课文熟练掌握、精到分析之后,把单篇的文章放到一个单元甚至整本教材、整套教材的大系统里,通盘考虑之后,根据自己的特长做出的安排。

这种安排要求教师必须充分重视、熟练把握教材每一个文本,而不是“讲不了的不讲,不喜欢的不讲”。

对教材全面而熟练把握,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对于课文,确定它是哪一个方面的范本,则能够看出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这是因为,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教材永远处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层面——所有的知识点、能力点、生长点、考查点都在这里。

 特别重要的是,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方法论的研究。

与其他学科中学习方法在教材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不同,语文教学中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感悟。

一个掌握阅读方法的人往往懂得写作,一个懂写作的人一定懂得阅读技巧。

一位不懂阅读与写作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指导往往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不懂阅读和写作的技巧与方法,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也就不可避免了。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下面这一段是景物描写的一个范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是静态描写;“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是动态描写;以上两句话合起来是对园子的整体描写。

下面则是局部描写: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饶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其中前半部分是动物,后一部分则是植物。

而整个自然段则是整体与部分、动态与静态的手法示范。

经过这样的指点,学生自然就学会了景物描写的写作方法,顺便还学会了拟人修辞的运用。

 当然,《祝福》、《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文章,则可以当作记叙文、小说的范本来模仿。

《劝学》、《师说》、《马说》、《捕蛇者说》等文章不是可以让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技巧吗?

每一种文体,选几篇文章反复阅读与模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自然就会很快得到提升。

 另外,教材的每一个单元、每一篇文章,往往都是一个或多个精神成长、发育的母体,是一颗颗精神的种子。

学生反复阅读、领悟,精神自然会逐渐成长起来。

如果忽视课文,这种功能自然也就消失了。

 教师多年跟教材打交道,然而里面的有些课文却不熟悉、讲不了;学生花了12年的时间来学习课本,既没有从中学到写作技巧,也没有促成精神的发育。

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正如一个生意人投了资却不能从中得到回报一样可悲。

 世界上,哪一种技能不是通过反复训练才形成的呢?

阅读和写作能例外吗?

因此,我们要学好语文,一定要以优秀的文章特别是课本里的文章为范本,反复阅读、修改,达到极致。

 当然,如果课外有好的文章,也要认真对待。

我不反对大量阅读,但是经典的东西一定要读熟、读透,读到骨髓里,然后才能化用。

因此,重视课本、重视重复,就是遵循规律。

 

第七周

“单元整合教学结构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要减负增效,改变知识学习、方法习得和能力培养的“碎片化”现状,必须实现从单篇式教学到单元式教学的根本转变。

于是,“单元整合教学结构化”的研究便在我校应运而生。

“单元整合教学结构化”的内涵

 单元整合教学中的结构化,是指教师本着整体性、结构性的教学思想,将一组以体裁或者语言表达手法、结构类型等为主题的文章和本组文章中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组成教学单元,进行开发和再创造,使之在某一类文章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流程等方面都形成结构体系,以结构化的方式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内化和提升。

“单元整合教学结构化”的价值旨归

 发挥单元课程的整体功能,语文学习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单元整合”教学重组学习内容,学一组、带一类、通一类,摒弃了以内容分析为主,避免了单篇课文教学导致的方法、能力训练的碎片化,帮助学生在单元整组学习结构化过程中强化阅读和写作的方法结构意识,提高整体把握某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文体特点、表达方法的能力,形成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遵循一般认知规律,体现学生发展立场,促进智慧生长。

从“单一”文本学习到结构化的“整组”文本呈现,能够给学生以思维的挑战和更多语言实践的空间,培养其逐步形成整体视野下全面观照学习内容的认知能力,逐步形成整体性、结构性的思维方式,促进其智慧生长,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单元整合教学结构化”的具体策略

 整合单元教学目标——目标结构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和归宿,只有单元教学目标体系清晰、准确,才能结合单元内选文的特点对完成目标所需要凭借的内容进行重新选择和深度整合。

单元教学目标体系至少由四个层次构成:

单元总目标、单元学段目标、单元阶段目标、某一篇课文在单元系统中的目标定位。

下面以写景状物类单元为例,说明各层次单元教学目标结构化的策略。

 单元总目标:

在苏教版一至六年级的各册教材中都有写景状物类文章,我们将此类文章看做一个贯穿小学6年12个学期的大教学单元,结合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整个小学阶段写景状物类大单元的教学总目标为:

通过阅读写景状物类文章,感受景物的美好形象、语言的优美生动,了解此类文体的特点,感悟此类文章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单元学段目标:

结合课标中本学段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三个学段目标应是螺旋式上升的结构。

 单元阶段目标:

即当下这个单元的总教学目标。

例如,五年级下册的写景状物类单元中有3篇文章,作者为了表情达意都采用了“先写实后联想”的表达方法。

另外,“移步换景”的写法第一次在课本中出现了,它是写景状物类文章常用的方法之一。

鉴于文本的这些特点,结合学生当前把握此类文章的实际水平,我们把本阶段本单元的总目标确定为:

领悟、学习“先写实后联想”的表达方法和“移步换景”等表达顺序;学写一处景物,能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确定某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我们首先依据本文在写景状物方面的突出特色和它在完成整个单元教学目标中的价值定位,来确定其应负载的教学目标。

仍以五年级下册为例,我们将《黄山奇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感悟“写实+联想”的表达方法和效果;而《莫高窟》是巩固应用内化“写实+联想”的表达方法,并学习本课排比句的运用,仿写练笔;《黄果树瀑布》则是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并会运用已学到的方法写好一处景物。

 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内容结构化。

单元教学内容结构化,就是根据某一分类标准,站在“单元”的高度聚合和整体规划本单元适合的教学内容,使之前后承接,彼此连贯,有序呈现,有机统一,以获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实现单元教学内容结构化,首先从解读教材出发,找出单元教材的内在契合点,形成单元整合的主线和灵魂,再围绕整合主线,组织适合本单元结构的教学内容。

 整合单元知识——知识结构化。

单元知识结构化,就是将单元内分散的、断裂的、碎片化的、表象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形成一条有内在联系、螺旋式上升的学习链条,使知识呈现出整体的、网络状的结构。

如: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共有3篇写景类文章(《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虽然它们都是写景的,但侧重点不同。

内容上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观察点上有移步换景、一点观多景;表达方法、行文构思顺序亦不尽相同……在单篇与单元的比较中,学生感到模糊的、零散的知识会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外在到本质,逐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

优化单元教学方法

 实现单元教学的方法结构化,是单元整合教学的重要目标。

对教师而言,就是在整合中找到最佳的单元教学的路径和方法;对学生而言,一方面要在学习中掌握、建构阅读此类文本的过程、思路和方法,还要领悟、内化、输出此类文本在表达上的特点和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系。

如:

在六年级下册咏物抒情类单元学习中,通过对重点篇、段的多维立体的精读,我们总结出阅读此类文章的具体思路为“找景物——抓特征——理思路——悟情感——品表达——学运用”。

然后,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主拓展阅读其他同类的篇章,并辅以习作的训练,在读写实践中形成并建构起阅读本类文章的思维结构体系和方法知识结构体系。

 在单元整合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的课时目标,总结出单元整合教学的六种基本课型和操作要点:

1.单元导读课(1~2课时):

感知内容,了解目标,自主探究。

2.基础过关课(1课时):

汇报成果,指导反馈,初解疑惑。

3.精读感悟课(2课时或根据需要增删):

例证辨认,建构图式,迁移运用。

4.拓展阅读课(1~2课时):

链接课外,探究新知,规则概括。

5.写作实践课(2课时):

运用结构,自主写作,实践内化。

6.综合实践课(课时根据需要确定):

综合运用,拓展阅读(或写作),交流展示。

六种基础课型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概括了单元整合教学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第九周

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效

 建好合作小组,是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

通过实验,我觉得采用“4242”模式比较科学,即把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设2个小组,每个小组由4名学生组成,4名学生中再按照学习强弱结成2个帮扶对子。

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

当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先由结对生进行帮扶;如果结对生存在困难,再由4人小组研究解决;如果4人小组仍然解决不了,那就由大组学生集体合作探究解决;如果大组还存在疑难,就要提到全班解决。

这样做能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便于组与组之间开展公平竞争。

 接着,培养好小组长,并且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信任。

信任小组长是发挥小组长作用的前提。

教师要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敢于放手,但不放任,让小组长大胆工作。

多一分赏识,从多角度肯定小组长的成绩,让小组长对工作感兴趣。

对学习中的一些不足或问题,教师要多一分包容。

二是树典型。

优秀小组长是表扬出来的,是“树”出来的。

优秀小组和优秀小组长是班级的两面“红旗”,“红旗”一旦“树”起来,就要精心培育、耐心指导、悉心呵护。

三是激励。

在班级内启动竞争激励机制,可以实行“小组长竞聘制”。

教师要坚持定期评选优秀小组、优秀小组长。

抓住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目标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有的教师往往喜欢言语流利的学生,而不喜欢反应较慢的学生。

久而久之,那些反应较慢的学生就只听老师讲课而不敢发言了。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必须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不善言谈的学生留出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

比如,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先不急于让学生讨论,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他们开始讨论。

这样做,既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看法。

 下一步是安排好小组汇报。

在小组开展活动前,教师可以提醒各小组的学生事先安排好汇报分工。

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角色,既能锻炼学生在总结、归纳、概括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小组之间相互学习、补充与交流。

 运用好评价鼓励,是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在讨论结束时,教师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而且要注意对合作过程进行评价。

比如,师生可以共同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

这样,小组合作学习会更积极向上,学生更乐于参与合作。

 当然,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也很重要。

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适时地参与小组讨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不断改变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形式,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第十三周

做人要有精神家园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邀请中美两国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参与。

其中,美国的12名高中生都是当年“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国内的高中生是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名牌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

在“价值取向考察”环节,中美学生的表现形成强烈对比,令人震撼。

面对主持人给出的“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5个选题,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而中国高中生除了一个人选择了“美”之外,其他人都选择了“金钱”和“权力”。

 在全球化、市场化的今天,这个世界每天都有负面、暴力的东西产生。

在这样一个碎片化、快餐化、情绪化的传播时代,好像负面的东西越来越成为主流。

 在校园里,功利主义开始大行其道。

相当多的学生考研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事业。

一部分大学生开口闭口谈钱,人前人后说利,“学习只为求职”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想法。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影响下,大学生把高等教育简单理解为谋取高薪职业的一种手段,急于掌握各种知识。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里,他们面临着学习被动、理想缺失、未来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人活着要靠物质支撑,但怎样生活要靠精神支撑。

人生追求无非是两种,一种是追求物质,一种是追求精神。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

“追求物质,就是追求平凡;追求精神,就是追求神圣。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往口袋里装东西,而且要往脑袋里装东西。

因此,我们要淡看人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营造精神家园,追求人生的崇高精神。

 “家”究竟是什么?

它在哪里?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家”是一个十分温馨的字眼儿。

家,意味着人生的起点和归宿,意味着自由、信赖、安全与快乐。

人生的幸福多半与家庭美满相伴。

 仔细想来,“家”的含义实际上有三层:

 第一层是物理意义上的“家”,指供个人日常生活的专用空间。

它往往是与住宅联系在一起的,而住宅是最低意义上的家。

 第二层是社会组织意义上的“家”,指由两个以上具有亲缘关系的人所组成的共同体,就是家庭。

所以人们把“结婚”称作“成家”。

 第三层是精神文化意义上的“家”,指人们心理上认可、信赖、追求的归宿和寄托,就是精神家园。

在人的一生中,它是支撑情感和理智、产生意志和智慧的源泉。

这个“家”只在心里保有,但人们时时能够感受到。

 这个精神意义上的家园是人生永远的根基。

这个家园的存在缘于人的精神生活本性。

人的生命本性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有精神需要。

人不仅要有“实实在在的家”,而且要有“精神的家”;不仅要有一个“小写的家”,而且要有一个“大写的家”。

 精神家园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缺少了它,我们的社会就可能变成一个畸形的社会:

物质丰富但精神荒芜,有知识却无道德,自私自利、恬不知耻、投机钻营、阿谀谄媚者大行其道,保持人格与良心的人受到挤压。

当人满脑子、满眼只有钱与权的时候,人的贪欲、人性之恶就会像被打开的潘多拉盒子一样,恶念、恶行粉墨登场。

这并非杞人忧天。

 

第十五周

好教师不是推出来的

前几日,我在一个教师交流群里看到有人谈论现今名师的由来,如鲠在喉,忍不住回应了几句,引发了这样一段对话:

 “一个再好、再优秀的老师,假如没有推手(比如教体局和学校、电视和报纸),也很难成为名师。

绝大多数名师不是靠教学上有真正的成就而出名的,而是靠行政力量推出来的,是靠‘粉丝’们捧起来的。

 “没有名师自己的努力与成就,谁能把他捧起来呢?

 “所谓的名师队伍中鱼龙混杂,有几个是真正靠自己干出来的?

你们县的名师都是靠自己干出来的吗?

 “也许有的名师是靠关系上去的,有名无实。

这样的名师,你愿意当吗?

假如你不屑的话,又何必耿耿于怀呢?

 “谁来检验校级名师和县市级的名师?

怎么检验?

是看成绩还是看荣誉?

还不是谁有关系谁就成名师?

 “难道你努力工作只是为了上级给你一个名师称号?

上级给你了,就是公平的;没给你,就是不公平的。

这样的追求有意义吗?

为什么不多考虑一下学生?

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学生。

只要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即使没有上级给你的名师称号又有什么关系?

你在乎的是上级的肯定还是自我的肯定?

是让上级满意还是让学生满意?

假如真做教育的话,我们应该花费更多的心思考虑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

何必在乎那种虚名呢?

 ……

 我无意站在一个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别人的言行、观点进行批评和说教。

我们教育界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教育评价有时失之公正,不能真正起到激励先进、鼓励后进的作用。

但是,这毕竟不是主流。

我多次参加本地一些活动的评审工作,如评课、评文章、评课程开发、评学科带头人甚至评职称等。

近年来,社会上各种评价的透明度越来越高,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合理,最终选出来的优秀教师大都是教师群体中的佼佼者。

我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是:

一名普通教师能做点什么?

我以为,仅仅抱怨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提出建议,让评价更客观、公正。

同时,不要总是把自己放在领导的对立面上,认为领导的决策只要对自己不利就不公正。

我仔细观察过身边的一些名师(主要是那些具有各种荣誉称号的教师),发现他们的确都有独到的建树。

例如,有的名师在班级管理上比较出色,善于和学生交流,能抓住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的名师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教学质量高,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有的名师善于学习与思考,能不断把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技能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有时候,大家的工作都做得差不多,看不出明显的差距。

但是,由于优秀教师和名师称号的名额是有限的,因此只能有少数人获得荣誉。

鉴于此,我们不能否定那些没获得优秀教师和名师称号的人。

 我是一个没获得过什么荣誉称号的教师。

数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题为《荣誉只是一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