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习题集及答案《神经系统》.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6646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习题集及答案《神经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理学习题集及答案《神经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理学习题集及答案《神经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理学习题集及答案《神经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理学习题集及答案《神经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生理学习题集及答案《神经系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生理学习题集及答案《神经系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习题集及答案《神经系统》.docx

《生理学习题集及答案《神经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习题集及答案《神经系统》.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理学习题集及答案《神经系统》.docx

生理学习题集及答案《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名词解释:

1、轴浆运输:

神经轴突内的胞质颗粒表现为经常地从胞体到末梢(顺向)或从末梢到胞体(逆向)流动的现象。

2、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神经对所支配的组织除能发挥其功能性作用外,还能经常性地释放某些物质,持续地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称为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3、突触:

一个神经元的末梢与其他神经元发生功能联系的部位。

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5、突触的可塑性:

在一些条件下突出的功能和形态能够发生持久性改变的现象。

6、神经递质:

是指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

7、肾上腺素能纤维:

能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末梢,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8、受体:

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进行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蛋白质。

9、反射中枢:

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10、中枢延搁:

兴奋通过反射中枢时比较缓慢的现象。

11、突触后抑制: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并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与中间神经元构成突触联系的突触后膜产生IPSP,从而使突触后抑制神经元呈现抑制效应。

这种抑制过程称为突触后抑制。

12、特异性投射系统:

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特异性系统。

13、痛觉:

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引起的一种不愉快感觉,常伴有情绪反应和防卫反应。

14、牵涉痛:

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者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15、运动单位:

一个脊髓a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构成的一个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16、脊髓休克:

是指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17、牵张反射:

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侧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

18、肌紧张:

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19、去大脑僵直:

在动物的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伸肌)亢进,表现为四肢僵直,僵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坚硬,这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简答题

1、简述轴浆运输的类型及其功能。

答案:

分类:

可分为自胞体向轴突末梢的顺向轴浆运输和自轴突末梢向胞体的逆向轴浆运输两类,顺向轴浆运输再可分为快速和慢速轴浆运输两种亚类。

生理意义:

①顺向运输细胞器,;②逆向运输神经生长因子、某些病毒(如狂犬病病毒)和毒素(如破伤风毒索)等;③维持轴突解剖和功能的完整性,若切断轴突,不仅远侧部分的轴突将发生变性,而且近侧部分的轴突,甚至胞体也将发生变性。

2.简述神经营养性作用的产生机制。

答案:

神经对所支配的组织除能发挥其功能性作用外,还能经常性地释放某些物质,持续地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称为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该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不易被觉察,但在神经被切断后,神经轴索、甚至胞体即发生变性,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减慢,蛋白质分解加速,肌肉逐渐萎缩。

其可能机制是:

神经末梢经常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后者借助于轴浆运输由神经元胞体流向末梢,再由末梢释放到所支配的组织中,从而完成对所支配组织的营养性作用。

3.简述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答案:

神经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有:

①支持作用。

②修复和再生作用。

③免疫应答作用。

④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⑤绝缘和屏障作用。

⑥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

⑦摄取和分秘神经递质。

4.简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案:

产生机制:

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递质门控通道开放,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大,并且由于Na+的内流大于K+外流,故发生净内向电流,导致细胞膜的局部去极化。

.5.简述突触传递与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兴奋传递的区别。

(书本344页)

6.简述胆碱能纤维的概念及其组成。

答案:

周围神经系统中,以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包括:

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纤维、所有自主神经节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除少数释放肽类或嘌呤类递质的纤维外)、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支配温热性汗腺的纤维和支配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纤维)都属于胆碱能纤维。

7.简述神经递质的特征。

答案:

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能引起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此化学物质。

作为一个神经递质,应符合或基本符合以下条件:

①突触前神经元应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②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当兴奋冲动抵达末梢时,小泡内递质能释放人突触问隙;③递质释出后经突触间隙作用于后膜上特异受体而发挥其生理作用;人为施加递质至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旁,应能引致相同的生理效应;④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失活方式(如重摄取);⑤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并能够分别拟似或阻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

8.简述反射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

答案:

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后发放;兴奋节律的改变和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以及易疲劳性。

9.简述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概念、功能及特点。

答案:

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

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

(1)特异投射系统:

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投射纤维主要终止于大脑皮层的第四层,能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2)非特异投射系统:

投射纤维在大脑皮层,终止区域广泛。

因此,其功能主要是维持或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不能产生特定的感觉。

10.简述第一感觉区的位置及投射规律。

11.简述内脏痛的特征。

答案:

特征:

=1\*GB3①定位不准确;=2\*GB3②发生缓慢、持久,时间较长;

=3\*GB3③中空内脏器官壁上的感受器对扩张性刺激和牵拉性刺激十分敏感,而对切割、灼伤等通常易引起皮肤痛的刺激却不敏感;=4\*GB3④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及呼吸活动改变。

12.简述牵涉痛的产生机制。

答案:

产生:

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牵涉痛的产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有关。

中枢有时无法判断刺激究竟来自内脏还是来自体表发生牵涉痛的部位,但由于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信息。

因而,常将内脏痛误判为体表痛。

13.简述牵张反射的反射途径。

答案:

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产生机理:

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当肌肉受牵拉而兴奋时,经=1\*ROMANIα、=2\*ROMANII传入纤维到脊髓,使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兴奋,通过α纤维传出,使受牵拉的肌肉收缩。

当牵拉力量进一步加大时,可兴奋腱器官,使牵张反射受到抑制,避免肌肉受到损伤。

14.简述小脑对躯体运动的作用。

答案:

=1\*GB3①维持身体平衡。

=2\*GB3②协调随意运动与调节肌紧张。

=3\*GB3③参与随意运动设计。

15.简述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与损伤时的病变。

答案:

基底神经节的主要功能是调节随意运动,特别是与运动的产生和稳定、肌紧张的控制以及本体感觉传入冲动的处理有密切关系。

伤时的病变:

以肌紧张的异常为主,一是肌紧张的亢进而运动过少的综合症,如震颤麻痹。

二是肌紧张低下而运动过多的综合症,如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等。

16.简述自主神经的功能与特征。

答案:

自主神经系统是指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功能特点:

(1)双重神经支配

(2)拮抗作用3)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对立统一4)自主神经对效应器的作用与其当时所处的功能状态有关5)自主神经对效应器的支配

17.简述下丘脑的主要功能。

答案:

下丘脑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它能把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以下多种重要的生理过程:

(1)体温调节

(2)摄食行为调节(3)水平衡调节(4)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5)对情绪反应的影响(6)对生物节律的控制

18.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书本362页)

19。

简述睡眠的过程及生理意义。

答案:

(1)慢波睡眠其特点是脑电图呈现高幅慢波,为同步化慢波;表现为:

①嗅、视、听、触各感觉功能暂时减退;②骨骼肌反射运动及肌紧张减弱,但仍保持一定的紧张性;③伴有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如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瞳孔缩小。

体温下降、发汗增多等。

慢波睡眠期间不出现眼球的快速转动。

慢波睡眠期间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升高,故对促进生长、恢复体力是很有利的。

(2)快波睡眠其特点为脑电图与觉醒时相似,是一种去同步化的低幅快波。

在此期间,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以致唤醒阈提高;骨骼肌反射运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肌肉几乎完全松弛;这些表现是异相睡眠期间的基本表现。

此外,在异相睡眠期间还会有间断性的阵发性表现,例如眼球出现快速运动、部分躯体抽动,在人类还观察到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而不规则。

异相睡眠是睡眠过程中出现的生理现象,具有一定的生理意义,是正常生活中所必需的生理活动过程。

异相睡眠对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密切关系;并认为异相睡眠期间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从而促进学习记忆活动,对促进精力的恢复是有利的,但是,异相睡眠会出现间断性的阵发性表现,这可能与某些疾病在夜间发作有关。

20。

简述人类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特征及意义。

答案:

巴甫洛夫按反射形成过程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指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按生物学意义的不同,可以分为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

其特点是生来就具有的一些本能行为,数量有限,反射弧比较固定,反射中枢多数在低级部位,它的建立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非条件反射使人和动物能够初步适应环境变化,对个体和种系生存有重要意义。

条件反射是指在出生后通过学习和训练,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而形成的反射活动,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需有大脑皮层参与;数量无限,可建立也可消退,具有极大的易变性和灵活性。

因此,条件反射的活动具有广泛而完善的高度适应性。

它使人和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变化的生存环境,对机体生存意义重大。

21.试述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并说明Ca2+在递质释放过程中的作用。

22.试述中枢抑制的类型及产生机制。

答案:

中枢抑制分为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两类。

(1)突触后抑制:

它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引起的一种抑制,即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与后继的神经元构成抑制性突触。

这种抑制的形成是由于其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呈现抑制状态。

因此,。

  

(2)突触前抑制:

它是通过轴突—轴突突触的活动引起的一种抑制。

它的形成是由于轴突末梢持续地去极化,以致神经冲动由突触前神经元传至轴突末梢时,递质释放量减少,不容易甚至不能引起突触后的神经元兴奋,这并不是突触后膜产生了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减弱。

由于这种抑制的发生是突触前轴突末梢发生了极化,故它又称为去极化抑制。

在中枢内,突触前抑制广泛存在,尤其发生在各级感觉传入途径中。

它对调节感觉传入有重要作用。

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传出效应。

23.试述外周受体的分类、分布、与递质结合产生的效应及其阻断剂。

(书本346页)

24.试述脊休克的主要表现、产生机制、恢复的特点及脊休克的产生与恢复的意义。

答案:

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其主要表现为在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肌紧张降低或消失、血压下降、发汗反射不出现、粪尿积聚等。

以后反射逐步恢复,先出现屈肌反射、腱反射,然后出现对侧伸肌反射、内脏反射等。

脊休克的产生并不由于切断损伤的刺激性影响引起的,因为反射恢复后进行第二次脊髓切断损伤并不能使脊休克重现。

所以,脊休克的产生原因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这里主要指大脑皮层、前庭核和脑干网状结构的下行纤维对脊髓的易化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