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6715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01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docx

市政工程排水工程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

第一章编制依据

根据设计图纸标明,本工程设计雨、污水管道深度均在4.5-6.5米之间,均为开槽埋管施工,切深度大于5米,需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在认真的阅读图纸、设计规范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如下:

深基坑专项施工方案。

1、牛栏山镇府前街市政工程-排水工程(滑雪馆北路-南一号路);

2、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3、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提供道路平面图,纵断面及横断面图;

4、牛栏山镇府前街市政工程管线设计综合(滑雪馆北路-南一号路);

5、建筑施工计算手册。

6、北京市牛栏山半壁店住宅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第二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牛栏山镇府前街雨、污水管线,其设计起点为南一号路,终点为滑雪馆北路,雨水管道总长987米,其中主管道长689米,管径为D400-D1800,支管道长298米,管径为D600-D1400;污水管道总长为950米,其中主管道长683米,管径为D500-D800,支管道长267米,管径为D400-D500。

 

 

二、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

2.1、地形地貌

本工程地属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镇,海拔高程50~100m,地势平坦、开阔,北高南低。

坡洪积台地沿低山或基岩残五总体上呈北西向分布,主要由含砾砂质粘土、含砾粘质砂土及含砾粘土组成。

无水池、鱼塘,多为种植地。

其钻孔波速测试成果图如下:

 

2.2、地质岩层

2.2.1、人工填土层

第②层粉质粘土、粘质粉土素填土:

换褐色、湿、可塑(粉质粘土),稍密(粘质粉土)主要成分为粘质粉土和粉质粘土,含有砖渣、植物根。

该层夹以砂质粉土为主的①1砂质粉土素填土,以建筑垃圾为主的①2层杂填土,以粉砂为主的①3粉砂素填土。

该层层厚0.3~5.0米,层底标高介于40.87-47.18m。

2.2.2、新近沉积沉积层

第②层粉质粘土、粘质粉土:

褐黄色,湿,中密,含姜石、云母、氧化铁。

该层夹②1层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②2层粘土②3层粉细砂。

第②1层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

黄褐色,可塑,湿,含云母、氧化铁。

第②2层粘土:

黄褐色,可塑,湿,含云母、氧化铁。

第②3层粉细砂:

黄褐色,中密,湿,含云母。

本层总层厚3.4~9.3米,底层标高介于35.57~39.49m。

2.3、工程地水文地质条件

第一层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介于4.10m-14.10m,静止水位标高介于31.32m-37.47m,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农田灌溉等补给,以垂直蒸发排泄。

第二层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介于11.00m-18.80m,静止水位标高介于26.15m-31.24m。

地下水类型为潜水局部具有微承压性,以地下径流为主要的补给和排泄方式。

三、施工场地条件

本工程北起南一号路,南至滑雪馆北路,途径府南路。

拟建管道东侧为现状水泥路,路宽5.2米,距管道中线10米。

为保证该处道路正常通行,故保留现状水泥,将施工硬质围挡搭设至此;其西侧为荒地、种植地,以征拆完毕。

四、沿线障碍详查

4.1、管线详查

经业主协调,我方进场后对现场构筑物、地下管线做了详细的调查。

如下图所示:

K0+607处联通通信板块横穿设计排水管道沟槽,埋设深度约1.1米,K0+610处电力电缆横穿设计排水管道沟槽,埋设深度约0.8米,K0+613处移动通信管线横穿设计排水管道沟槽,埋设深度约0.8米,及K0+320-K0+620段沿线电线杆,电线杆均处于排水管道沟槽上口线外侧,共7根。

4.2、管线保护措施

4.2.1、横穿管线保护措施

对于Y2-Y3、W2-W3段沟槽上开口约10.5米,施工该处管道时该三处横穿管线联通通信、移动通信、电力电缆将有10.5米处于悬空状态。

经过协商联通板块同意将板块破除,对电缆实施悬吊处理;移动通信、电力电缆也将采用悬吊保护方式。

我方采用双排T30工字钢架与沟槽上口上,两侧搭沟槽边坡0.8米,搭接处浇筑0.2米厚C20混凝土垫层

如下图所示:

 

 

4.2.2、电线杆保护措施

道路桩号K0+320-K0+620段沿线栽植电线杆位于排水工程沟槽西侧坡顶处,距离沟槽上坡顶0.5-1.1米,道路路堑施工完毕后其栽植深度约为0.4-0.6米,为保证电线杆稳固正常,我方采用斜边支撑法对其进行加固保护。

首先在线杆顶一下2米处放置一只夹箍,采用双排50角钢以45°角拉至沟槽上坡角反方向,用木桩固定。

如下图所示:

 

 

第三章沟槽开挖

一、技术准备

1.1、开槽深度计算

经过仔细阅读牛栏山镇府前街市政工程排水工程(南一号路-滑雪馆北路)设计图纸发现,K0+310-K0+620段为挖方路段,挖方深度均在0.6米以上。

考虑到该段雨水管道管径为D1600,污水管道为D500,其每延米余置土约为3.6-4.4立方米,折合到机动车道全宽断面,其计算深度为0.41-0.5米。

故我方在挖除道路路基土方时,将设计路基超挖0.4米并外弃,待管道沟槽回填完毕,剩余土方可填补道路土方超挖部分。

这样可将管道沟槽深度降至3.5-5.6米,大大提高了排水管道沟槽边坡稳定性。

1.2、开槽底口宽

由上述钻孔波速测试成果可知,本工程所处地段无地下水,且土质良好,可采用“一步大开槽”。

由于设计雨水、污水管线中间距2.5米,故该工程采用合槽施工。

其管道沟槽底部开槽宽度,可根据图集06MS201-1-9、06MS201-1-11计算得出。

B=2.5+D1/2+t1+a1+D2/2+t2+a2

式中:

B为管道沟槽底部的开槽宽度;

D1为雨水管道管节内径;

t1为雨水管道管节管壁厚度;

a1为雨水管道管一侧工作空间;

D2为污水管道管节内径;

T2为污水管道管节管壁厚度;

A2为污水管道管一侧工作空间;

2.5为雨、污水管道中线间距

则B=2.5+1.6/2+0.16+0.8+0.5/2+0.05+0.4

=4.96m(Y2-Y11、W2-W9段)

B=2.5+1.8/2+0.18+0.8+0.6/2+0.06+0.5

=5.24m(Y12-Y18、W11-W15段)

B=2.5+1.8/2+0.18+0.8+0.8/2+0.08+0.5

=5.36m(Y18-Y19、W15-W16段)

 

雨水管道砂石基础

 

 

二、沟槽开挖

在沟槽开挖之前,应根据施工环境、施工季节和作业方式,制定安全、易行、经济合理的堆土、弃土、存土、回运的施工方案。

2.1、沟槽深度

针对本工程为管道、道路综合工程,且现状道路地面线与设计路面线较为接近,故我项目部采用先挖路槽,再施工排水工程的方法。

考虑到该段雨水管道管径为D1600、D1800,污水管道为D500、D600、D800,其每延米余置土约为3.6-4.4立方米,折合到机动车道全宽断面,其计算深度为0.41-0.5米。

故我方在挖除道路路基土方时,将设计路基超挖0.4米并外弃,待管道沟槽回填完毕,剩余土方可填补道路土方超挖部分。

这样可将管道沟槽深度降至3.5-5.6米,大大提高了排水管道沟槽边坡稳定性。

2.2、开挖方式

排水管道沟槽开挖,采用分层开挖,共分三层,每层厚1.2-1.8米,台阶宽不小于8米。

挖土要遵循“纵向分段、竖向分层,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进行。

如下图所示:

 

由于管槽开挖的土方量较大,每延米开挖出土量平均约28~30立方米,沟槽开挖工作用二台挖掘机开挖与人工配合的方式开挖,一台挖掘机(CAT330)负责管道沟槽开挖,另一台挖掘机(小松220)负责将沟槽土方均匀平摊在管道沟槽西侧的空场中。

土方堆置高度不超过1.5米,平摊完毕后采用黑色遮阳网严密苫盖,做到“土不漏面”。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

 

2.3、沟槽开挖注意事项

2.3.1、挖槽注意事项:

1)、严禁扰动槽底土壤,如发生超挖,严禁用土回填;

2)、槽底不得受水浸泡或受冻;

3)、沟槽允许偏差应符合如下标准:

沟槽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1

槽底高程

0,-30

两井之间

3

用水准仪测量

2

槽底中线每侧宽度

不小于规定

两井之间

6

挂中线用尺量每侧计3点

3

沟槽边坡

不陡于规定

两井之间

6

用坡度尺检验每侧计3点

4)、如槽底超挖,且不超过15厘米,可用原土回填夯实,其密实度不得低于原天然地基土;超过15厘米者,可用石灰土分层处理,其相对密实度不得低于95%。

5)、当在深沟内挖土施工时,所有人员不得在沟槽内坐卧、休息,要在沟上设专人监视,防止塌方伤人。

2.3.2、土方堆置注意事项:

1)、沟槽开挖的堆土尽量堆于沟槽一侧,堆土线距边线不小于0.5-1米,堆土高度不宜小于1.5米;

2)、在线杆、变压器附近堆土时,其堆土高度要考虑到距线杆的安全距离;

3)、堆土不宜靠近建筑物外墙,如靠外墙堆土,其高度不得超过1.5米,防止堆土的侧墙压力将墙推到。

不得影响建筑物、各种管线和其他设施安全。

4)、沟槽土方堆置不得切断或阻塞原有排水路线,不得压盖任何管线井盖、雨水口测量标志,不得阻碍交通。

5)、为防止外水进入沟槽,堆土缺口应叠闭合防汛埂;

6)、沟槽土方堆置向槽一侧的堆土面,应铲平、拍实避免雨水冲塌。

2.3.3、沟槽开挖质量标准

沟槽开挖质量标准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

点数

1

槽底高程

50

每座

2

用经纬仪测量、纵横各计1点

2

基层高程

土方

±20

5

用水准仪测量

石方

+20,-200

3

基坑尺寸

-50,0

4

用尺量每边各计1点

4

基坑边坡

不陡于规定

4

用边坡尺量每侧各计1点

三、主要机械、劳力准备

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序号

机械或

设备名称

型号

规格

数量

国别产地

制造年份

额定功率(KW)

生产能力

备注

1

小松挖掘机

220

1

日本

2007

\

良好

2

小松挖掘机

300

1

日本

2009

\

良好

3

Cat挖掘机

330

1

美国

2009

\

良好

4

渣土运输车

10

济南

2007

\

良好

5

解放洒水车

BSZ5160GSSC3

3

北京

2009

\

良好

6

戴纳派克碾子

CC622

2

天津

2007

\

良好

7

戴纳派克碾子

CC92

2

天津

2007

\

良好

8

25T吊车

TA5240JRZQY250

1

山东

2007

\

良好

9

50T吊车

1

山东

2007

\

良好

10

推土机

T165—1

1

河北宣化

2008

\

良好

11

龙工装载机

龙工LG850

2

上海

2010

\

良好

12

冲击夯

MT-72FW

4

日本

2009

\

良好

 

劳动力计划表

单位:

工种

按工程施工阶段投入劳动力情况

2014年

8

9

10

11

司机

10

10

10

10

木工

5

5

5

5

瓦工

5

5

5

5

钢筋工

5

5

5

5

管道工

5

5

5

5

砼工

7

7

7

7

电焊工

3

3

3

3

电工

1

1

1

1

测量工

3

3

3

3

壮工

12

12

12

12

合计

66

66

66

66

注:

1.投标人应按所列格式提交包括分包人在内的估计劳动力计划表。

2.本计划表是以每班八小时工作制为基础编制的。

四、沟槽边坡坡度计算

土方开挖,一般应根据图的类别按施工及验收规范放坡,以保证边坡稳定和施工操作的安全。

但规范只作原则性规定,不够具体。

针对该工程我方通过如下方法确定沟槽最大安全边坡。

根据本工程特点,此处采用直线滑动面的边坡稳定性计算,如图所示;土楔ABC沿假设的滑动面AD滑动,其稳定系数K可按

K===(式1)

计算。

式中:

F—沿滑动面的抗滑力(KN);

T—沿滑动面的下滑力(切向分力)(KN);

N—沿滑动面的法向应力(KN);

ω—滑动面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

f—边坡土体的内摩擦系数,f=tanφ;

L—滑动面AD的长度(m);

φ—路堤土体的内摩擦角(°);

c—路堤土体的单位黏结力(kPa);

Q—土楔重量级路基顶面换算土柱的荷载之和(KN),以1米长计算。

当边坡为纯净的粗中砂(或卵砾石、碎)或干燥纯净的细砂时,可取c=0,则上述公式可简化为:

K==(式2)

若K=1.25,则tanω=0.8tanφ。

可知其边坡的正切值不宜大于土料摩擦系数的80%。

当K=1时,土坡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当K>1,土坡稳定;当K<1时,土坡不稳定。

其中最小的稳定系数相对应的滑动面即为最危险的滑动面。

Kmin不小于1.1~1.5.

经计算(式1)可简化为:

Kmin=(2a0+f)cotα0+2√α0(f+a0)cosα

由钻孔波速测试成果得土层的内摩擦角加权值φ=25°,黏聚力加权值c=14.7kPa,容重加权值γ=17.6kN/m³;由Y2-Y12、W2-W9沟槽横断面图得沟槽深为4.3-5.4米,拟采用1:

0.5的边坡,计算该工程边坡稳定性。

由cotα=0.5,所以α=63°26ˊ,cscα=1.1181;

因为摩擦系数f=tanφ=tan25°=0.4663,

a=2c/γH=0.3885,0.3093

Kmin=(2a0+f)cotα00+2√α0(f+a0)cosα

=(2×0.3885+0.4663)×0.5+2√0.3885×(0.4663+0.3885)

或=(2×0.3093+0.4663)×0.5+2√0.3093×(0.4663+0.3093)

=1.774>1.5

或=1.522>1.5,可知该路基边坡稳定。

五、管道安装

5.1、预应力混凝土管安装程序

排管—下管—清理管膛、管口—清理胶圈—上胶圈—初步对口找正—顶装接口—检查中线、高程—用探尺检查胶圈位置—锁管

5.2、安装方法

本工程管道安装采用吊链拉入法。

首先采用50T吊车将关节均匀放置在沟槽内已准备好的垫块上,要求前后连根关节承口、插口相对,无错茬。

调整第一节管节中线、高程,符合规范要求后,指示工人采用粗砂掖满管节两侧管塞,以稳定管节。

接着在已安装稳固的第一节管节上拴住钢丝绳并连接吊链,之后用钢丝绳将第二节管节与吊链相连,要求通过吊链连接两节管节的钢丝绳绷紧、对正。

两侧同步拉吊链,将已套好胶圈的插口经撞口后拉入第一节管节的承口中。

注意随时调整胶圈的位置和状况,及垫块的中线位置、高程。

 

5.3、注意事项

5.3.1、混凝土管安装时,承插口工作面和胶圈应清洗干净,套在插口上的胶圈应平直、无扭曲,安装时,胶圈应均匀滚动到位,放松外力回弹就位符合要求。

5.3.2、管节起吊安装不得过高,稍离槽底即可,可以使插口胶圈准确的对入承口八字内。

5.3.3、利用边线调整管身位置,使管节中线符合设计要求。

5.3.4、安装接口时,顶、拉速度应缓慢,并应有专人查看胶圈滚入情况,如发现滚入不匀,应立即停止顶、拉。

用錾子调整胶圈位置均匀后,再继续顶、拉,使胶圈达到承插口预定的位置。

5.3.5、预应力混凝土管不宜截断使用

5.3.6、钢丝绳与管节直接接触的部位,必须用木板、橡胶板等垫好,避免钢丝绳将管节勒坏。

第四章检测控制措施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管道施工,管线桩号长度约0.68km,设计开挖深度最大5.8米。

安全等级一级。

根据现行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为确保基坑结构及周围环境的安全,在基坑施工的全过程中,要求对基坑及周围环境(三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作连续监测。

二、监测方案设计依据

2.1、本工程监测执行如下规范规程:

2.1.1、本项目设计文件;

2.1.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国家标准;

2.1.3、《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DBJ/T15-20-97;

2.1.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9,行业标准。

2.1.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GB50497-2009)

根据设计要求,各监测项目及数量如下:

2.2、管道监测设置

序号

观测项目

数量

单位

备注

1

管线基坑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及沉降

15

观测点距20米

2

管线基坑支护结构周围土体测斜

60

观测点距20米,深度为5~7米

3

 

三、监测技术要求

3.1、点位布施

根据本工程实际条件我方对基坑底隆起、基坑边坡沉降、水平位移、地下管沉降线分别进行监测。

3.1.1、平面控制点设置

平面控制网点选在基坑影响范围外(3倍基坑开挖深度以外)已有建筑物或构筑物。

平面控制点做法:

埋设反射棱镜。

3.1.2、水准基点设置

水准基点即高程起算点,埋设于基坑影响范围之外。

水准基点选在基坑影响范围外(3倍基坑开挖深度以外)已有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首层柱上,被选定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必须采用桩基础,并已建成多年,沉降已经稳定。

监测任务应设置一个独立高程网(3点)。

水准基点做法见大样图。

 

 

3.2、监控测量报警值

制定量测监控方案时应根据有关规范、规程、计算资料和设计文件确定监控量测项目的管理基准值,并把管理基准值的70%时定为监控量测项目的报警值。

在量控监测的过程中,若发现观测值达到了报警值,则应进一步加大观测频率,密切观测。

当监测数据达到或超过管理基准值时,应停止施工,报告监理,并向监理报送应急补救措施,修正支护参数后方能继续施工。

警戒值设定见表。

警戒值设定表

监测项目

基准值(mm)

警告值(mm)

允许值(mm)

沟槽边坡沉降、水平位移

3

6

10

沟槽底隆起

14

28

42

四、监测点布置

4.1、基坑边坡沉降、水平位移检测点埋设

沟槽两侧分别设置监测点30,共60个。

由沟槽起点开始埋设,每侧两排,间距10米,向管道程下游方向梅花状埋设。

做法:

混凝土初凝前埋入Φ18钢筋,在露出地面的钢筋上焊接50×50×3mm钢板,钢板上粘贴LEICA反射片。

并利用顶部突出的钢筋,打磨圆滑后作为沉降观测点。

4.2、基坑底隆起监测点埋设

监测点按横向剖面布置,剖面选择在基坑的中央、距坑底边约1-1.5米处,布设3点。

纵向间距宜为30米。

4.3.1施工现场必须组织专职量测小组。

量测小组在施工单位项目部技术负责人领导下,负责测点埋设、日常量测和数据处理等工作,并及时向主管技术领导和部门反馈量测数据。

4.3.2、五固定:

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仪器;固定观测水准尺;固定观测路线;固定观测方法。

4.3.3、每次观测之前将仪器露天放置30分钟。

4.3.4、烈日下观测使用观测伞;温差变化较大时使用仪器罩。

4.3.5、常规水准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

4.3.6、在线路上预先测量距离,水准仪与水准尺之间的距离不超过50m,分别在水准尺和水准仪摆设处作相应标志。

4.3、监测方法

4.3.1、监测执勤

1)、施工现场必须组织专职量测小组。

量测小组在施工单位项目部技术负责人领导下,负责测点埋设、日常量测和数据处理等工作,并及时向主管技术领导和部门反馈量测数据。

2)、五固定:

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仪器;固定观测水准尺;固定观测路线;固定观测方法。

3)、每次观测之前将仪器露天放置30分钟。

4)、烈日下观测使用观测伞;温差变化较大时使用仪器罩。

4.3.2、监测方法

采用小角度法观测。

如发现基坑边坡沉降、水平位移超过预警值,立即停止施工,采取基坑边坡土体加固措施。

水平位移值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d—水平位移

—两次观测其水平角差值(")

—常数,其值为206265

D—从测站点到观测点的距离

水平角观测限差如下:

两次照准目标读数差6";

半测回归零差8";

一测回内2C互差13";

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8"。

距离采用全站仪(测距精度±(2mm+2ppm*D))监测,按二级电磁波测距精度施测。

 

五、监测记录

鉴于量测数据控制界限尚未有统一的规定,为了施工本身及施工影响区范围的地上、地下建(构)筑物的安全,施工过程中必须按(严于国家GBJ86-85和铁道部标准)进行控制。

5.1、量测数据处理,遵守下列规定:

5.1.1、现场量测数据及时绘制位移–时间曲线图或位移–进尺曲线图。

5.1.2、当位移–时间曲线图或位移–进尺曲线图趋于稳定时,进行数据处理以推算最终位移值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

5.1.3、数据处理一般采用回归分析方法。

5.2、监测资料

设计要求进行监控量测的工程,按照设计所要求监控量测项目,在竣工列入下列量测资料:

5.2.1、实际测点布置图;

5.2.2、量测记录;

5.2.3、位移–时间曲线图或位移–进尺曲线图;

5.2.4、量测设计变更记录;

5.2.5、改变施工方法地段的信息反馈记录。

5.3、监测测量记录

施工现场必须建立下列量测记录图表,并按规定填报、绘制。

5.3.1、现场监控量测记录表参见表;

5.3.2、现场监控量测信息反馈分日、周、旬、月报表;

5.3.3、现场监控量测位移–时间曲线图或位移–进尺曲线图。

5.4、回归分析拟合曲线和位移趋势预测曲线。

六、监测组织

项目经理部专门成立了测量组,以项目总工程师为直接领导。

监测小组人员名单见下表

监测小组人员表

序号

人员

职务

主要职责

1

马冲

项目副总工程师

全面负责监测工作。

2

赵凯旋

技术负责人

负责监测管理工作。

3

赵东

测量组长

负责监测方案实施,监测数据的分析。

4

候莉鹏

测量员

监测方案实施,资料整理。

6.1、监测组主要职责:

6.1.1、项目总工负责监测方案的审查;

6.1.2、技术主管负责监督监测方案的执行;

6.1.3、测量组负责监测方案的安排与实施,包括量测断面选择、测点埋设、日常量测、资料管理等;负责及时进行量测值的计算、绘制图表。

并快速、准确地将信息(量测结果)反馈给现场施工指挥部,以指导施工。

5.1.4、现场监控量测,按监测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并与其它环节紧密配合,不得中断。

七、观测频率

各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得稳定初始值,且不应少于2次;

从基坑土方开挖期间,每1~3天观测1次,稳定后每5~7天观测1次。

当大暴雨、结构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加密观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则需进行连续监测。

监测工作以仪器测量为主,并与日常巡视工作相结合,施工期间,做好现场监测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