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6752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1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第十一单元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北师大版

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戏曲和书画

考点1

“发明和发现的国度”——古代中国科技成就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

1.内容:

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2.影响:

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使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

(1)造纸术: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

①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②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3)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4)印刷术:

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加快了思想解放的进程。

[易误辨析]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易误点

(1)中国古代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传统科技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毕昇不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人,因为隋唐时期就已有了雕版印刷术,他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

蔡伦也不是最早发明造纸术的人,西汉时已出现纸,蔡伦是改进造纸术。

二、数学成就——十进位值制和珠算

1.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1)含义: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关键,一是逢十进一,再是每个数码既有其自身的绝对值,又有其所在位数的十进制的值。

(2)影响:

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在数学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

2.珠算

(1)依据:

十进位值制。

(2)发展历程

①至迟在公元2世纪,发明了珠算盘。

②北宋时,穿档定珠算盘普遍应用。

③明代,随着商业发展的需要,珠算盘的运用更加广泛。

④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编著《算法统宗》,所有运算全部使用珠算盘。

(3)外传:

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和欧洲。

[概念阐释]  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

(1)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

(2)以算筹为主要计算工具。

(3)运用十进位值制记数系统计算。

3.天文历法——简仪和《授时历》

(1)天文

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赤道坐标的国家。

②至迟在汉武帝时期,发明了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浑仪。

③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改革浑仪,制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简仪”。

(2)历法:

以郭守敬为代表的元代天文学家,编制出《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4.《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

书籍

作者(朝代)

内容

《齐民

要术》

贾思勰(南北朝)

涉及农作物的栽培、家畜的饲养、主副食的加工制造等,阐述了因时因地制宜的农学思想

《农政

全书》

徐光启(明朝)

全面总结了中国历代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注意反映明代最新的技术成就。

介绍了西方先进的灌溉工具和水利设施

[概念阐释] “三、二、一”概括古代科技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史料一 ①《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

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史料二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②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

……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

③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

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

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史料一①《中国的世界纪录》需要关注古代科技成果的分布,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集中在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等方面,体现了重实用、服务于农业的特点。

(2)史料二②是通过外国人看中国的方式,透视了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政治因素,说明天文历法受到封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③体现出中国古代将天象变化与政治活动相联系,贯穿“天人感应”的思想。

特点:

科技成果集中在应用性强的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等方面,体现的是重实用、服务于农业的特点;天文历法受到封建政府的支持重视;将天象变化与政治活动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明显;在总结前人经验中创新发展。

[素养3—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1.政治:

国家统一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

2.经济:

封建经济水平较高且持续发展,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3.政策:

为“农本”思想服务的天文历法、农学、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4.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5.对外交往:

频繁的中外交流,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智慧。

[素养4—唯物史观]

明清时期影响中西科技发展的因素

1.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

唐哀帝时(10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

这可以说明(  )

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B [宋代才出现突火枪,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唐末已经出现“发机飞火”,反映了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故B项正确;材料与地理大发现和火药传入欧洲无关,故C、D两项错误。

]

2.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

“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

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深究

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

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

B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九章算术》的作者认为数学家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的应用问题,对于理论性的问题,虽然可以知道,但是要搞清楚非常困难,不应该在这方面费太多的精力,这反映了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的深究,B项正确。

]

3.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

“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

”他还认为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

其意在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  )

A.注重实用性 B.优先服务于农业

C.满足了社会生产D.讲究“天人合一”

A [材料“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注重实用性,故A项正确;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器具制作是服务于人,而不是以农业为优先,故B项错误;是否满足了社会生产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无关,故D项错误。

]

4.(2018·江西横峰中学期中)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只收载药物365种,梁代的《名医别录》、唐代的《唐本草》、北宋的《开宝本草》、元代的《本草衍义补遗》等都次第有所增加,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的药物达到1892种。

这表明中医药业(  )

A.理论体系规范严谨 B.研究方法科学先进

C.独步世界医学之林D.传承发展前代药学

D [材料中“只收载药物365种”“都次第有所增加”“收载的药物达到1892种”等信息说明中医药业在传承发展前代药学,故D项正确;理论体系规范严谨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古代药学研究大多是经验总结,方法并不先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与世界医学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

]

考点2

雅俗共赏——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地位: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内容:

收集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古代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其中的精华部分。

(3)特点

①内容:

以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

②形式:

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4)影响:

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石,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楚辞

(1)特征:

长短句相结合,形式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闪烁着浪漫色彩,采用象征、比喻的手法。

(2)代表人物:

屈原。

(3)代表作品: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

3.汉赋

(1)含义:

在楚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体。

(2)特点:

辞藻华丽,讲究对仗。

(3)代表作家:

司马相如、扬雄和张衡。

(4)代表作

①西汉: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②东汉:

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

①唐代政治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隆。

②科举制的确立刺激了诗歌的创作。

(2)代表人物及作品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称号

特点

李白

《蜀道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仙”

气势磅礴、激昂豪放,想象丰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杜甫

“三吏”“三别”

“诗圣”

反映现实,思想深刻

白居易

《卖炭翁》

现实主义诗人,作品针砭时弊,通俗易懂

 

[易误辨析]正确区分《诗经》和楚辞

(1)《诗经》和楚辞的体裁都是诗歌。

(2)文学风格不同。

《诗经》主要是现实主义,楚辞是浪漫主义。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1)概况:

词是唐朝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可以配乐歌唱。

两宋时期成为文学主体。

(2)繁荣原因:

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发展。

(3)代表

①豪放派:

北宋的苏轼,代表作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婉约派:

南宋的李清照,代表作是《声声慢》。

2.元曲

(1)构成:

元曲包括散曲和剧曲(杂剧)两大部分。

散曲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2)代表作家及作品

作家

作品

特点

关汉卿

《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

描写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描写天涯沦落者的彷徨苦闷

贯云石

《清江引》

描写宦途的风险

 

[概念阐释] 正确区分诗、词、曲

(1)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

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2)词:

句子长短参差不齐,便于抒发感情和歌唱。

(3)曲:

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三)明清小说

1.地位:

明清时期文学的主流。

2.代表作品

(1)四大名著

作品名称

作者

成书时间

内容

地位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描写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以北宋末年宋江农民起义为题材,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歌颂农民的叛逆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趋于成熟

《西游记》

吴承恩

明朝中期

以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为题材

浪漫主义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

清朝

描写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

反映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2)短篇小说集: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3)长篇小说: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轻巧识记]明清时期小说发展的原因

二、古代中国的艺术

(一)绚丽多彩的古典戏曲

1.参军戏

(1)产生时间:

唐朝。

(2)特点:

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2.元杂剧

(1)形成:

宋金时期形成,是一种专为表演故事而服务的演出形式。

(2)特点:

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严格体制和独特艺术风格。

(3)代表人物

作家

作品

评价

关汉卿

《窦娥冤》

“元曲四大家”

郑光祖

《倩女离魂》

马致远

《汉宫秋》

白朴

《墙头马上》

王实甫

《西厢记》

3.昆曲

(1)形成

①元朝末年,在江浙一带兴起了南戏,明代发展为传奇。

②到明中期,逐步形成四大声腔:

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

(2)发展

①嘉靖年间,魏良辅对昆山腔加以改革,形成新昆腔;梁辰鱼利用新昆腔创作《浣纱记》,大获成功。

②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

(3)鼎盛

①时间:

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

②代表: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清代戏曲家朱素臣的《十五贯》。

(4)地位、影响:

昆曲是“近代百戏之祖”,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国粹”京剧

(1)形成

①乾隆年间:

昆曲衰落,地方戏曲发展。

②乾隆末年:

南方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二黄调风靡一时。

③道光年间:

湖北汉调艺人进京,形成“徽汉合流”。

(2)成熟:

清末,京剧走向成熟,成为全国广泛流行的大剧种。

(3)表演特色

①继承中国古代戏曲载歌载舞的传统,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②以唱、念、做、打为艺术手段。

③音乐以二黄和西皮为主,使用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

④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⑤多采取虚拟性动作,虚实结合,形象兼备。

(4)影响:

京剧将中国戏曲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

[轻巧识记]       京剧的发展过程

(二)魅力独特的书画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1)起源:

中国文字萌芽于原始社会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2)成熟:

商朝出现的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

(3)演变:

甲骨文以后,汉字的演变发展经过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

①商周时期: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

②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文字异形,统称为战国文字,都属于大篆。

③秦统一后

a.把各国文字统一成标准字体——小篆。

b.隶书是秦朝时与小篆同时使用的一种字体,后来成为官定标准字体。

c.与隶书同时兴起的草书体,书写便捷省事。

④东汉

a.东汉末年行书出现,至魏晋时兴盛。

b.东汉后期出现楷书,魏晋时大体定型。

[易误辨析]       甲骨文的性质

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不能说是甲骨文,甲骨文只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汉字书写艺术

(1)秦汉:

开始走向繁荣

①代表作:

秦朝的泰山、琅玡、会稽三大刻石和汉代的《熹平石经》。

②人称“草圣”的张芝,被后世称为草书的创始者。

(2)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个辉煌时期。

①曹魏的钟繇,被认为“领楷书之先”,代表作《宣示表》。

②“书圣”王羲之把行书推进到成熟的高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南北朝的书法名作《龙门二十品》。

(3)唐代:

繁盛时期

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极负盛名。

代表作为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②颜真卿、柳公权被称“颜筋柳骨”,代表作分别为《多宝塔碑》和《玄秘塔碑》。

(4)宋元明清时期:

向多样性发展

①代表:

“北宋四大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元代的赵孟

,明清的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郑板桥等。

②特点:

擅长各种书体;诗文与书画兼通,追求个性解放。

[轻巧识记]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及特点

3.写意传神国画魂

(1)原始社会:

岩画和彩陶画。

代表作是《鹳鱼石斧图》。

(2)战国:

开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代表是《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

(3)魏晋南北朝:

全面繁荣

①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东晋顾恺之最为著名,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②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等绘画理论。

(4)隋唐五代:

璀璨繁盛,画家辈出,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各有千秋。

①人物画:

最负盛名的人物画家是尉迟乙僧和阎立本以及“画圣”吴道子。

②山水画: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最为有名。

③动物画:

唐朝曹霸和韩幹以擅长画马知名,薛稷善画鹤,韩滉善画牛。

④壁画: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集中展现了中国绘画的突出成就。

(5)宋元明清:

达到新高度

①宋代

②元朝:

赵孟

擅长画马,传世有《秋郊饮马图》。

③明清:

董其昌擅长山水画,徐渭创写意花卉,唐寅善画仕女人物,郑板桥善画兰竹。

郑板桥与同时的金农等七位画家,合称“扬州八怪”。

[概念阐释] “中国画”

或称“国画”,是20世纪上半叶产生的名词。

它是对自唐宋元明清以来,用毛笔、墨汁或特定的矿物颜料在宣纸、绢等材料上的绘画,以及对这种传统绘画形式的称呼。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世俗化、自由化——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演进

史料一 ①(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了市民化的特征。

——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迁》

史料二 画者不过意笔草草,②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元]倪云林

史料三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

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③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一中高雅文化的市民化在宋元时期的主要表现,并举例说明。

(2)史料二表明当时绘画的风格怎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3)史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梨园戏曲与该时期的文学有何共同特色。

(1)由史料一中①“宋元时期”“高雅文化”“市民化”等关键词,明确其论述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变迁。

画线部分表明宋元时期市民文化得到发展。

(2)史料二反映了文人画重诗意的特点。

②“不求形似”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3)史料三反映了清代戏曲种类繁多。

阅读史料时注意抓住史料中的关键词句理解其内容。

③“昆腔”与“京腔”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形成京剧。

(1)宋词,柳永的词体现市民情趣,委婉含蓄,适应娱乐场所需要;元曲,以关汉卿的《窦娥冤》为代表,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风俗画,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都城汴梁的市井生活。

(2)文人画。

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讲究借物抒情。

原因:

理学的影响,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社会政治的黑暗促使文人借物抒情;绘画理论和艺术的积累等。

(3)问题:

清代戏曲种类繁多,以昆曲为正统(雅)。

特色:

平民化、通俗化、商业化。

[素养3—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

1.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孔子编订和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2.秦汉时期:

大一统局面形成,儒学独尊,文学艺术大放异彩,如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弘气势。

3.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山水画开始形成;书法逐渐进入自觉阶段。

4.唐朝时期:

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中外交往频繁。

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促成了唐诗的繁荣;绘画同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风格多样;楷书、草书等书法艺术成就辉煌。

中唐之后,政治黑暗,出现大量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5.宋元时期: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南宋山河破碎,激发了诗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元代统治的黑暗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元曲成为主要艺术形式,戏曲走向成熟。

6.明清时期:

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曲走向繁盛;抒发个人心意的文人画盛行。

[素养4—唯物史观]

1.社会环境对古代绘画风格的影响

魏晋时期

社会动荡,佛教、道教的传播,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上碰壁后形成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反映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出现

隋唐时期

政治统一和社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同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

两宋时期

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山水画兴起,使山水画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最大的亮点

明清时期

专制的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2.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1)魏晋南北朝时期: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和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2)隋唐时期:

隋唐大一统,国家昌盛,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书法也体现出大国盛世气象:

或意绪狂放,极尽张扬个性之能事;或雍容大度,力求建立新法度。

(3)宋代:

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通俗文化逐步繁荣,文风很盛,书法也是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

(4)明代: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生活丰富;社会进一步世俗化、平民化,书法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1.有学者认为,从开元末至安史之乱爆发之前,诗歌创作有三个趋势是明显的:

一是超脱现实,清高隐逸,这一趋势由张九龄、孟浩然开其端;二是正视现实,抨击黑暗,以王昌龄、李白、杜甫为代表;三是愤世嫉俗,崇儒复古,以萧颖士、元结等为代表。

这反映出(  )

A.文学创作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B.文学作品有预测战争的功能

C.诗歌是社会进步的真实反映

D.唐朝政治、经济全面走向繁荣

A [“开元末至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即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日益黑暗、腐败,面对这一现实,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态度,有的“超脱现实,清高隐逸”,有的“正视现实,抨击黑暗”,有的“愤世嫉俗,崇儒复古”,据此可知诗歌是不同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同认知和态度,反映出社会环境对诗歌创作的影响,A项正确。

]

2.(2018·蚌埠二中期中)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变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

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

这反映出(  )

A.书写材料发生变化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D.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

D [战国时期一个字在各国甚至一国之内有多种写法,这说明文字使用亟须规范,折射出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变过程中字形歧异的问题,没有提到书写材料的变化,而且战国时期书写材料仍以竹木简牍为主,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讲到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

3.(2018·天津十二区一模)郑板桥,泰州兴化人,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画家。

下图为其代表作《墨兰图》,该作品不能体现的是(  )

A.表现个性      B.以形写神

C.色彩绚丽D.借物抒情

C [《墨兰图》属于郑板桥的文人画,即写意画,其特点是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以形写神,故A、B、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不符合写意画的特点,符合题意。

]

4.京剧脸谱根据人物性格、性情而采用某些色彩,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

由此可见,京剧脸谱艺术(  )

A.注重描绘人物性格多样性

B.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体现了京剧艺术的虚拟性

D.表明京剧艺术走向成熟

B [根据材料中京剧脸谱用色彩“寓褒贬、别善恶”,不同脸谱代表着后世人们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从而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B项正确;脸谱色彩主要是根据道德品格而不是根据人物性格,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片面,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