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07028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1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1页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1页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1页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1页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1页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1页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1页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1页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1页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1页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1页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1页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1页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1页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1页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1页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1页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1页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1页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1页
亲,该文档总共2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2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docx

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Lishui

第一章规划背景与概况

一、规划背景

瓯江,古名慎江,曾以地取名永宁江、永嘉江。

宋《太平寰宇记》称蜃川,《名胜志》称温江。

瓯江发源于庆元、龙泉两县市交界的百山祖山麓锅冒尖,流至青田县湖边右纳小溪之后称瓯江,自西向东流,出温州湾入东海。

是浙江省内仅次于钱塘江的第二大河。

两岸群山层峦叠嶂、幽田深谷、沉郁含蓄、变化多端。

瓯江流域主要有丽水、温州两市(地级市),是浙江省南部正在加速发展的区域。

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中、上游是浙江的重点林产区,并有金、钼、砩石等矿产资源;下游滨海平原有近百万亩农田,是我省南部最大的产粮区。

沿江两岸,有不少传统手工业和大量的新兴的地方工业。

内河有良好的水运条件,河口有依江通海的温州港。

瓯江是我省现存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保留较好的河流之一,水质良好,自然风光优美,动植物生态丰富,历史人文古迹众多,独特的瓯越文化哺育了丽水、温州两大城市,并培育了丽水成为“浙江绿谷”的生态优势和温州经济发展模式的奇迹。

但由于城市化的加快,沿岸居民对河流注重索取而缺乏有效保护,使流域优美的自然环境、完整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乡土文化景观开始受到破坏,对水生态系统造成较大压力。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在经历一百多年对于河流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工程建设以后,人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把重点从开发利用转向对河流的保护。

并经历了水质恢复、河流生态恢复以及流域尺度的河流生态整体恢复的不同发展阶段。

河流管理在认识上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河流不仅是可供利用的资源,更是河流系统生命的载体;不仅要关注河流的资源功能,还要关注河流的生态功能;河流保护工作也从最初的以改善水质为重点,拓展到以恢复河流的生态系统为最终目标。

瓯江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强调在流域和区域水资源规划、防洪规划、水电开发规划等工作中,重视水生态系统保护工作,逐步将水功能区保护目标从单纯的水质要求拓展为水质、水量和生态系统的要求。

二、规划的必要性与主要任务

(一)规划的必要性

1、瓯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是社会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客观要求。

瓯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是浙江省经济欠发达的区域之一,属于经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

此前由于经济上的相对不发达,河流自然条件保存较好。

近年来,由于交通、通信等制约因素的解决,区域经济开始起飞,河流生态系统开始受到胁迫。

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是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开展河流生态保护,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道路的迫切要求。

2、瓯江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是浙江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

瓯江是浙江省内第二大河,瓯江流域面积占浙江省陆域面积的五分之一,是浙江森林资源最丰富、海拔最高的地区,也是华东地区的生态高地,在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中属浙西南山地生态区中的瓯江流域生态亚区。

由于河流山高源短流急,自然蓄水能力较差,洪涝、干旱和山体滑坡等突发性灾害频发;一些地方食用菌的不当发展,破坏了阔叶林资源,森林生态功能减弱;坡地、陡坡地过度开发,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能有力的促进生态省建设,同时也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

3、瓯江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是“秀山丽水”生态格局的主要内容,是建设“浙江绿谷”必然要求。

瓯江中上游的丽水市作为全国生态第一市,是全省及全国的生态高地,全市九县(市、区)全部进入全国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前五十县,其中庆元、龙泉、景宁、云和四县(市)进入全国前十县。

丽水市确定了“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

瓯江是贯穿于绿谷中的蓝色纽带,也是沿江城镇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的依托,也是支撑生态县市发展的关键。

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是丽水“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打造“浙江绿谷“的主要载体。

(二)规划的主要任务

1、通过对瓯江流域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地域文化特征与变化过程的研究分析,根据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要求,构建以流域为尺度的水生态系统安全格局。

2、以瓯江干流为核心,完善河流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文化景观,发挥河流廊道调蓄水资源、净化地表水、防止水土流失、生物栖息地和景观游憩的功能,建立以瓯江河流为载体的水生态廊道。

3、保护和修复河流的河床、河滩及自然岸线,保护和保持瓯江现有的优良水质,修复和培育河流的自我生态修复及生物栖息地功能,完善与恢复河流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

(三)规划的重要意义

1、瓯江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实践。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充分体现了以污染治理化解环境压力、以资源节约优化经济发展、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思路。

特别是随着流域范围内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流域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布局的优化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都促使河流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逐步形成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引导社会投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与产业化。

进一步深化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运用市场手段进行生态补偿。

使河流不仅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更为子孙后代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永续利用的资源与环境。

2、瓯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是对治水新思路、人水和谐发展的新探索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转变了传统的治水模式,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治水新路。

将河流的治理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探索自然的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同时,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特别是针对干流梯级电站多、水资源丰富的现状,充分发挥这些水利工程在水资源配置上的积极作用,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寻求平衡点;取消了原有的蔡村、苏埠两级电站,保证干流河流的连续性,并对现有的水利工程设施进行重新定位与改造,充分发挥现有电站水库在防洪调度、防枯调水的综合效益,确保河流枯水季节不断流,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3、适应区域城市发展结构、引导城乡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流域内龙泉、丽水、青田、温州等城市沿瓯江分布,生产力沿江聚集,交通沿江延伸,对资源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

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是协调城市发展与河流的关系,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有利于规避贸易“绿色壁垒”、顺应国际潮流,是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第二章现状表述与分析

瓯江流域位于浙江省南部,在东经118°45′至121°00′,北纬27°28′至28°48′之间,东临东海,南与飞云江流域交界,西与闽江流域接壤,西北部、北部与钱塘江、椒江两流域相邻。

境跨我省丽水市的龙泉、庆元、云和、景宁、遂昌、松阳、缙云、莲都、青田,金华市的武义、永康、东阳、磐安,温州市的永嘉、乐清、瓯海、鹿城、龙湾、文成,台州市的黄岩、仙居等21个县(市、区);还有少量属福建省寿宁县。

瓯江流域分行政区面积见表2-1。

瓯江干流发源于龙泉与庆元交界的百山祖西北麓锅冒尖,自西南向东北流,至丽水折向东南流,贯穿整个浙南山区,经温州注入东海,干流长388km。

丽水市大港头镇以上河段称龙泉溪,即干流上游段,河长197.5km,河宽100~200m。

龙泉溪会松荫溪后,自大港头至青田县湖边村河段称大溪,即干流中游段,河长92.5km,河宽250~400m,其中碧湖至丽水城区河段宽400~800m。

大溪、小溪汇合后,自湖边村至河口称瓯江,即干流下游段,河长98km,河宽400~800m,其中龙湾河段宽达2400m。

在下游河段中,自青田温溪镇以下为感潮河段,长78km。

瓯江自上而下,汇集的主要支流有:

松荫溪、宣平溪、小安溪、好溪、小溪、楠溪江等,瓯江流域面积18100km2,为浙江省第二大河流。

表2-1瓯江流域分县(市、区)面积

地市

县(市、区)

面积

(km2)

占流域面积的

百分比(%)

备注

龙泉

庆元

景宁

云和

遂昌

松阳

缙云

丽水

青田

2488.0

789.9

1744.2

847.5

773.7

1307.1

1037.1

1633.7

2486.5

13.75

4.4

9.6

4.7

4.3

7.2

5.7

9.0

13.7

属丽水市的面积为13107.7km2占流域总面积72.4%

武义

永康

东阳

磐安

682.7

19.3

3.2

221.3

3.8

0.1

1.2

属金华市面积为926.5km2,占流域总面积5.1%

文成

永嘉

乐清

温州市区

104.4

2663.1

321.3

889.6

0.6

14.7

1.8

4.9

属温州市面积为3978.4km2占流域总面积22.0%

(鹿城、龙湾、瓯海及水面)

台州市

仙居

黄岩

0.4

48.1

0.3

属台州市面积为48.5km2,占流域总面积0.3%

福建省

寿宁

38.4

0.2

占流域总面积0.2%

合计

18100

100.0

一、现状主要特征

(一)自然环境特征

1、地形地貌

瓯江流域地处浙南山区,流域总的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

流域属多元地貌结构,按照地质成因分类,可划分为:

山地地貌、河谷地貌、平原地貌、海岸地貌等。

境内山地面积广,起伏剧烈,西南洞宫山脉主峰黄茅尖,海拔1929m,既是流域的最高峰,也是浙江省第一高峰。

海拔1000m以上的中山,占总面积的10%左右;高程在600m~1000m间的低山,占总面积的45%左右;丘陵高程一般在250m以下,占总面积的30%左右;盆地占总面积的5%左右。

山脉、盆地、平原、海岸及蜿蜒其间的水流,错落有致,构成了流域地貌的基本格局。

瓯江干流大溪属典型的山溪性河流,河谷两岸地形陡峻,河谷纵向底坡较大。

河岸除局部地段系沙泥外,大多是岩山。

河床覆盖有较厚的卵石、大块石。

河道及河谷宽窄不均,深潭与浅滩相间,河流基本上是在山谷中穿行。

规划梯级水电站主要集中在干流中游。

该段河床较为开阔,但河床不稳定,河道因沙洲阻隔分叉多。

两岸有坍塌,以九龙~吴圩河段最烈,左岸多台地,并流经碧湖盆地,至四都河谷又缩窄,进入丽水城区盆地,河床开阔,但至虎头山以下河流进入山谷之中,在祯埠、海口、船寮等处有小片台地,水面坡降稍平,但河床仍多卵石。

中游河段有浅滩66个。

2、地质与土层

瓯江流域大地构造位置属西太平洋第二复式隆起带。

地质构造基础相当复杂。

流域地质以火山岩、侵入岩等刚性岩石为主体,其次为变质及海相沉积岩。

构造线展布以北北东-南南西向为主体,大体与浙闽海岸线相平行,与华夏式主要构造线方向一致。

地质构造在流域的表现以断裂运动为主,局部的褶皱作用为次。

区域性断裂尤为突出,并辅有平缓的褶曲。

在中、上游,地层组合比较简单,第四纪地层主要有洪积、洪冲积、堆积等,厚2~14m,多为亚粘土、亚砂土、砂卵石,主要分布在河谷、沟谷中。

在下游滨海平原区,第四纪地层的沉积类型却较为复杂,有冲积、湖积、海积、海陆交互沉积等,沉积厚度最大达160m,有2~3层的冲积砂砾石层。

流域区内地震以小震为主,根据中国地震基本烈度(1990年版)区划图,丽水市区、青田、景宁等地区均为小于Ⅵ度区。

瓯江流域土壤绝大多数以中生代侏罗纪酸性火山喷出岩风化发育而成。

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水稻土、潮土、粗骨土等,共有10个土类,16个亚类,45个土属,103个土种。

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7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中山区下部,土壤质地较粘重,通气通水性能差,腐殖质少,土壤肥力低。

自然植被以次生常绿阔叶林或常绿针阔混交林为主,宜发展经济林、柑桔、药材等。

黄壤主要分布在海拔700m以上的山地,土层厚,自然肥力强,是较好的森林土壤。

自然植被较好,宜于发展林业和茶桑果园。

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海拔350m以下的河谷盆地和下游平原地区,是主要耕作土壤。

潮土一般分布在沿江、沿溪两岸,为近代在河流冲积、沉积物上发育的土类,中下部因受地下水影响有潴育化现象,土层深厚,肥力较好。

现大都已垦为旱作区。

粗骨土占土壤总面积的20%以上,它是一种非地带性土壤,为不同程度的风化岩层。

这类土壤的形成与自然植被的关系极大,尤其是在中、上游,因为山地陡峻,一旦植被遭受破坏,土壤失去庇护,就会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3、气候

瓯江流域地处浙江省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其气候主要特点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阳光充足。

流域内年平均气温在17.5℃~20.5℃,年际变化较小。

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下游为-4℃~-5℃,中上游山区约-5℃~-10℃。

夏季流域下游高温日数较少,如温州市高于35℃高温日数平均每年只有3~4天,而中上游高温日数较多,如丽水市为全省高温地区。

流域内平均年降水量在1500mm~2100mm之间,地域差异较大,总的趋势是山区大于河谷平原,迎风坡大于背风坡。

降水量年际变化亦较大,如1967年干旱,年降水量仅为最丰年的三分之一。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其中4~9月的雨量占年总量的70%以上,4~6月以梅雨为主,7~9月以台风雨为主。

4、水文概况

瓯江干流长388km,落差1300m,平均坡降3.4‰。

流域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193亿m3,人均和每亩耕地占有水资源量都高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

但水资源地域差异较大、年际变化强烈、年内分配不均。

径流多年平均年内分配呈双峰型。

其前峰较大,主要由梅雨和春雨形成,3~7月的径流量占年总量的70.3%,其中最大月为6月份,其径流占全年的21.7%。

年径流的后峰较小,其成因主要为台风雨,该峰一般出现于9月份。

枯水期通常在10月至次年2月之间,其中12月仅占全年的2.3%。

据五里亭水文站径流资料,多年平均年径流深947mm,最丰年1572.7mm(1975年),最枯年411.5mm(1979年),丰、枯年径流之比为3.8:

1。

圩仁水文站多年平均流量448m3/s,多年平均径流深1048mm。

本流域大洪水主要由梅雨和台风雨形成。

受水汽输送的方向、路径和地形、地势等影响,暴雨洪水存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流域西部以梅雨洪水为主,东部和南部由台风暴雨形成的洪水明显增多。

大洪水的主要特点是:

峰高量大、水量集中、涨落较快,洪水过程的主要时段一般集中于三天左右。

梅雨形成的洪水过程形状较胖,且复峰型较多。

台风雨形成的洪水过程稍瘦,单峰居多。

五里亭梅汛期实测最大洪峰量11600m3/s,最大一日洪量7.65亿m3,台汛期实测最大洪峰量9300m3/s,最大一日洪量5.69亿m3。

瓯江为强潮陆海双相河口,悬移质流沙陆相与海相来源都很丰富。

据《瓯江志》等有关资料表明,瓯江平均年输沙量为275万t,输沙影响可直至口门以外的洞头附近。

温溪至梅岙为卵石粗沙,梅岙至口门为中细沙,口门外为淤泥夹沙。

粒径自上游至下游由粗变细这一特点,反映了以流域来沙为主的特征。

口门内有3条沙坝存在,这与瓯江流域输沙量较大这一特定条件密切相关。

沙坝的形成对温州港航道整治带来一定影响。

5、主要支流

瓯江一级支流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

八都溪、均溪、岩樟溪、大贵溪、白雁溪、道太溪、安仁溪、浮云溪、松荫溪、宣平溪、小安溪、好溪、祯埠港、船寮港、小溪、四都港、西溪、戌浦江、楠溪江等19条。

其中,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一级支流有:

松荫溪、宣平溪、小安溪、好溪、小溪、楠溪江六条,以小溪为最大,楠溪江居第二位。

流域面积较大的二级支流2条,即小楠溪(楠溪江支流)和小港(松荫溪支流)。

各主要支流的特征见表2-2。

表2-2瓯江干流及主要支流(F≥200km2)特征值

河流名称

集水面积

(km2)

河长

(km)

比降

(‰)

瓯江

18100

384

3.4

小溪

楠溪江

松荫溪

好溪

宣平溪

小安溪

八都溪

船寮港

浮云溪

四都溪

戌浦溪

岩樟溪

祯旺溪

均溪

3573

2436

1981

1340

831

558

396

358

338

301

247

229

225

207

218

141

119

129

77

68

44

41

28

45

44

28

35

27

7.3

6.0

6.6

4.3

7.1

10.5

19.8

19.5

39.7

18.3

22.8

26.8

22.1

51.5

小楠溪

小港

英川溪

标溪

东皋溪

章溪

岩坦溪

左溪

炉西坑

644

497

403

364

310

283

267

254

202

88

64

43

44

41

42

41

33

38

13.2

12.2

28.9

22.8

17.0

19.6

20.0

23.3

31.4

6、湿地特征

瓯江流域湿地类型多样,面积比重大,主要有永久性河流湿地、洪泛平原湿地、库塘湿地、河口及海岸湿地等类型。

其中河流的宽度受降雨强度及时间长短影响变化较大,洪泛平原湿地包括河漫滩、泛滥的河谷、草地、农田和主要泄洪、滞洪区,河口海岸湿地主要有河口水域、江心洲圩、潮间淤泥涂滩,库塘湿地主要是水库。

湿地内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珍稀濒危物种种类多,也是多种水禽的越冬和珍稀侯鸟迁徙的停息地,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

(二)生物系统特征

1、植被类型和特征

(1)流域植被概况

瓯江流域森林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区,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区。

由于开发历史久远,原生植被绝大多数已经反复改造和利用,代之以次生林植被为主,并有一定比例的人工植被。

在边远山区(如百山祖地区),由于人口稀少,尚有少部分保存较为完整的半原生状态的自然植被。

流域现状植被马尾松林、杉木林占大部分,针阔叶混交林次之,还有少量的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灌丛。

(2)瓯江干流沿岸植被特征

瓯江干流和小溪沿岸植被类型同全流域,但是杉木林的比例下降,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竹林的比例上升,而农田和农地植被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各种植被具体特征如下:

A马尾松林

是流域分布面积最大的森林类型,总郁闭度一般在0.8左右。

乔木层高7~10m,盖度40%,基本上为马尾松。

灌木层高小于3m,盖度60%,优势种为轮叶蒲桃、苦槠,其它种类有花榈木、石栎、映山红、苦槠、青冈、刚竹、矩形叶鼠刺、冬青、油茶、乌药、短尾越桔、毛果南烛、石斑木、枫香、野柿、拟赤扬、木蜡树等。

草本层高小于0.7m,盖度20%,优势种为芒萁和蕨,还有狗脊、地念、华泽兰等种类。

藤本可见葛藤、菝葜、广东蛇葡萄等。

B杉木林

杉木林多为人工林,林龄一般小于20年,总郁闭度约0.9。

乔木层高6~8m,盖度75%左右,仅见杉木。

灌木层高小于3m,常见种类:

青冈、苦槠、黄檀、大青、野柿、隔药柃、乌药、青灰腋下珠、刚竹、杨桐、檵木、山鸡椒、映山红、满山红、算盘子、豆腐柴、藤黄檀等。

草本层高小于0.6m,盖度30%、优势种为芒萁,其它有芒、华泽兰等。

藤本植物有鸡屎藤、昆明鸡血藤等。

C针阔叶混交林

是在马尾松林的基础上演替而成的植被类型,林龄在20年以上,总郁闭度为0.95。

乔木层高8~15m,盖度约45%,上亚层(高12~15m)优势种为马尾松、偶见枫香等;下亚层(高8~11m)优势种为青冈,还有石栎、苦槠、拟赤杨、山矾、野漆树等种类。

灌木层高一般小于5m,盖度约50%,常见檵木、马银花、水团花、乌药、山莓、杜茎山、赤楠、矩形叶鼠刺、隔药柃等。

草本层高小于0.6m,常见狗脊蕨、鳞毛蕨、苔草、淡竹叶、复叶耳蕨等。

藤本植物有菝葜、葛藤、清风藤、铁线莲、薯蓣、羊角藤等。

D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典型植被为主要分布于河漫滩上的自然植被类型,群落总郁闭度0.95。

乔木层高20~30m,盖度优势种为枫杨和香樟(两者优势度在不同地点相差很大,即间杂作为优势种),有时可见苦槠,局部有下木层、主要为毛竹(高8~12m,盖度30%)。

灌木层主要为草本植物,高一般在1m以下,盖度约60%。

林下植物以狗脊蕨占优势,常见:

小蜡、构树、胡颓子、桑、大叶白纸扇、牡荆、檵木、算盘子、赤楠、冷水花、金星蕨、球米草、牛膝、野苎麻、鼠尾草、腺梗稀菳、龙葵、紫苏、窃衣、马蓼、蒲儿根、碎米荠、龙芽草、三脉叶紫菀、马鞭草、悬铃叶苎麻、一年篷、胶股蓝、井栏边草、昆明鸡血藤、鸡屎藤、女萎、菝葜等。

除了枫杨-香樟林外,还有分布于山坡上的次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其群落结构比灌丛复杂,种类组成则与灌丛差不多(见下),由于该地区人为干扰频繁,而这一类型林龄相对较大,因此分布面积没有其它两类大。

E毛竹林

分布较广泛、零散且每片面积不大,总郁闭度约0.90。

乔木层高8~14m,盖度40%,种类仅毛竹。

灌木层高一般小于2m,盖度70%左右,灌草基本难分层,种类可见:

金星蕨(优)、檵木、香樟、油桐、石岩枫、牡荆、山蚂蝗、野漆树、葨芝、盐肤木、绿叶胡枝子、翠云草、淡竹叶、蓟、醉鱼草、悬铃叶苎麻、蛇莓、鱼腥草、糯米团、蒲儿根、菝葜、木防己、薯蓣、忍冬、木通、异叶蛇葡萄等。

F灌丛

该地区灌丛年龄基本上在10年以下,总郁闭度可达0.9。

灌木种类有:

青冈、小构树、山合欢、变叶榕、石楠、轮条七蔷薇、云实、日本绣线菊、檵木、矩形叶鼠刺、木蜡树、枇杷叶紫珠、石栎、山油麻、糙叶树、金钟花、朴树、石岩枫、榕属、水团花、石栎、栀子、乌药、紫麻、山豆花、楤木、藤黄檀。

G(稀树)草丛

是最近几年从采伐或火烧迹地上发育起来的植被类型,有些地点基本上全为草丛,有的间杂着稀疏的马尾松。

群落总郁闭度约0.7。

草丛盖度65%左右,高度小于0.8m,优势种为芒萁(盖度占约45%),其它种类有:

蕨、芒、淡竹叶、地念、映山红、檵木、枫香、油茶、水团花、乌饭树、长叶冻绿、豆腐柴、野柿、黄瑞木、山合欢、菝葜、土茯苓等。

偶见马尾松稀树,一般年龄小于5年,高2~4m,盖度小于5%。

H农田和农地植被

农田和农地分布于山坡上及沟谷、盆地平坦处,栽培有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各类蔬菜、板栗、柑桔等多年生经济植物,局部也见栽培有观赏植物。

2、动物资源及主要栖息地

根据《丽水地区林业区划》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瓯江流域丽水市境内陆生脊椎动物中哺乳纲有8目23科57种,爬行纲有3目11科33属54种,鸟纲15目48科147属259种,其种数约占浙江全省总数的2/3以上。

动物地理区系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接近东洋界北缘。

在区系成分上既有东洋界的动物种群,也有古北界动物种群,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瓯江流域珍稀保护动物较多,大部分分布在龙泉溪(瓯江干流上游)和小溪的上游,如凤阳山、百山祖等植被保护良好、人迹罕至的高山区域。

瓯江干流两岸城镇和交通干线众多,有丽水市区、青田县城、10多个集镇和金丽温铁路、330国道、金丽温高速公路等,人类活动相当频繁。

因此陆生野生动物以常见种为主,如蛇、蛙、兔、麻雀等,罕见珍稀保护物种。

小溪沿岸人类活动相对少一些,在距离河谷较远的山脊区域分布一定数量的陆生野生动物。

根据《滩坑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生态环境影响专题》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小溪流域青田和景宁县境内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20多种,如黑鸢、苍鹰、赤腹鹰、雀鹰、松雀鹰、游隼、燕隼、灰背隼、红脚隼、红隼、草鸮、领鸺鶹、斑头鸺鶹、猕猴、穿山甲、豺、青鼬、水獭、大灵猫、小灵猫;省级重点保护动物20多种:

大树蛙、眼镜蛇、五步蛇、黑眉锦蛇、白鹭、四声杜鹃、大杜鹃、戴胜、大斑啄木鸟、星头啄木鸟、三宝鸟、红嘴相思鸟、红嘴蓝鹊、喜鹊、松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