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7263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

《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院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

XX县中医院拟建于XX县城南部,紧临感恩路,距离感恩路与迎宾南路交叉口约520米。

项目周边环境良好,依托现有的水电能够满足工程需要。

1.7项目总资金及资金筹资

(1)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估算为7028.26万元,其中工程费用5696.17万元;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693.13万元;

预备费638.96万元。

(2)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额为人民币7028.26万元,建设资金来自于中央、省、县级配套。

二、项目建设背景

XX县中医院创建于1988年12月,是在原抱由镇卫生院的基础上建立的,目前履行着抱由镇卫生院和县级中医医院的双重职能。

2011年,XX县中医院门、急诊量8万人次,住院总人数为1516人次,门、急诊和住院人数均比2010年同比有所提高,而医院目前仅有80张编制床位不能满足医院目前的业务需求。

再则医院目前使用的门诊大楼建于1983年,由于工程质量差且年久失修,现门诊大楼墙体、批档多处脱落并出现裂缝,已构成危房,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建设年代较早,设计标准较低,导致医院业务用房不够,现有的使用面积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看病就医的需求,严重制约了医院的发展。

因此,建设一所新的中医院既符合中央关于加强县级中医医院的能力建设,提高农村中医中药的诊疗服务水平又能解决XX县中医院目前存在的众多问题。

本项目的建设,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的。

三、项目建设必要性

(1)XX县中医院建设发展的需要

XX县中医院是在原抱由卫生院的基础上建立的,基础差、底子薄,特别是业务用房使用面积较小,业务用房不足,使医院在规模建设、科室设置、业务拓展等方面受到很大的制约,造成医院诊疗项目单一,服务功能不全,特别是中医诊疗业务进展缓慢,无法满足XX县城地区患者的诊疗需求。

(2)提高XX县医疗水平、更好服务当地患者的需要

2011年医院门、急诊人数达到8万多人次,年住院总人数达到1516人次,但由于门诊大楼建筑面积小,业务用房不足,无法满足县城的区患者的诊疗需求。

重新规划建设医院后,使医院的规模和档次上一个新台阶,对医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进而促进医院诊疗范围、诊疗技术、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等不断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更能满足XX县患者的诊疗需求,特别是中医特色专科的设立,填补了XX县医疗卫生诊疗项目的空白,不仅方便群众寻医问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又能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XX县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能力建设,留住XX县病源,在方便我县群众就诊的基础上,努力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和XX县财政支出的工作目标相呼应。

(3)弘扬民族传统医学的需要

从近几年来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中医药工作的文件精神和会议精神--加强弘扬民族传统医学,不断提高中医中药的影响力,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等方面考虑,重新规划医院建设,扩大医院规模,拓展医院诊疗业务,特别是加强中医专科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综上所述,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提高XX县医疗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的意义。

本项目社会效益明显,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

四、建设规模与内容

4.1建设规模

4.1.1面积测算

根据2010年人口谱查XX县常住人口数量为458876人,按《中医院建设标准》(GB50368-2005)规定中医院床位数与区域内人口总比宜按每千人0.27张床测算,但考虑到现在XX经济不断发展未来几年XX县也将迎来发展机遇常住人口与外来人口都将不断增加,结合XX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卫生资源、中医医疗服务的需求统筹考虑,本项目的建设拟按200个床位测算。

4.1.2建设规模

本项目按200个床位测算,根据《中医院建设标准》(GB50368-2005)规定,按75m2/床计算,则县中医院基本用与辅助用房的面积为200×

75=15000m2,中药制剂室500m2,中医传统疗法中心350m2;

医院还承担了预防保健的任务按规定预防保健用房的建筑面积应按编制内的预防保健人工作人员20m2/人计算,则23×

20=460m2;

项目还包括相应的室外工程,如绿化工程,室外水电工程,停车场等。

根据《中医院建设标准》(GB50368-2005)中县中医医院基本用房及辅助用房比例(见下表)来计算各业务用房的面积。

中医医院基本用房及辅助用房比例

床位数

60

100

200

300

400

500

急诊部

3.1

3.2

3.3

门诊部

16.7

17.5

18.2

18.5

19.0

住院部

29.2

30.5

33.0

34.5

35.5

35.3

医技科室

19.7

17.0

16.6

16.0

药剂科室

13.5

12.1

9.4

8.5

8.3

8.0

保障系统

10.4

10.0

9.8

9.0

行政管理

3.7

3.8

院内生活服务

5.0

5.2

注:

1、使用中各类用房占建筑面积的比例可根据不同地区和县中医医院的实际需要做适当的调整。

2、药剂科室未含中药制剂室。

参考XX地区往年就医情况与XX县中医院的实际需要,对XX中医院各类用房建筑面积比例做出调整如下:

各类用房

比例(%)

建筑面积(m2)

备注

3

450

18

2700

43

6450

12

1800

8

1200

5

750

考虑到中医院实际使用情况医技科室拟建1300m2,药剂科室拟建1000m2。

另考虑XX中医院现状及发展需要还将在住院部建设三间手术室及手术室辅助用房,包括一间一级手术室、一间二级手术室、一间四级手术室,手术室辅助用房包括:

换鞋处、更衣室、淋浴间、风淋室、洗手间、麻醉间、复苏间、清创间、石膏间、消毒间、供应间、器械间、敷料间等。

参考《医院手术室建设标准》及XX省各县级中医院手术室建设规模确定,每间手术室的建筑面积为30m2,辅助用房的建筑面积为200m2。

4.2建设内容

由于资金筹措的原因项目将分为两期建设。

一期建设:

综合门诊大楼;

综合门诊大楼包括:

急诊部、门诊部、预防保健部、中医传统疗法中心、保障系统、医技科室、制剂楼、中药制剂室、药剂室、中西药房、药库、行政管理用房。

则综合门诊大楼的总建筑面积为:

8410m2。

二期建设:

住院部、院内生活用房。

住院部建筑为:

6450+30×

3+200=6740m2

院内生活用房建筑面积为:

750m2。

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室外水电设施、区内道路、绿化、停车场、围墙等。

4.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层数

总用地面积

m2

27506.55

总建筑面积

15900

其中

一期

综合门诊大楼

8410

六层

二期

住院楼

6740

院内生活用房

二层

建筑占地面积

3200

容积率

%

57.8

绿地率

59.7

地面停车位

110

五、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

5.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好,土地资源丰富。

年平均温度24摄氏度,年降水量1600毫米,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轻风无霜,农作物一年可三熟。

全县土地面积大、土质肥沃,目前耕地面积45.5万亩,可开发利用土地面积90多万亩。

5.2自然条件

(1)风荷载

基本风压值0.85KN/m²

(2)项目所在地区的基本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

5.3场址现状

项目用地位于XX县中医院拟建于XX县城南部。

整个基地呈梯形,南侧为感恩路,东侧为水泥路,周边用地为农田和水塘,基地南高北低,高差约为4米,整体地势较为平坦。

基地内现有一些1~2层砖混结构建筑。

5.4交通条件

项目周边交通条件较好,南侧为感恩路,距离感恩路与迎宾南路交叉口约520米,交通便利。

5.5供水

本项目采用城市供水管网供水,水质水量均有保证。

5.6供电

本项目采用市政供电所供电,电力供应充足,完全可以满足本项目的用电需要。

5.7通讯条件

项目周边通信基础设施条件良好,通信配套良好。

5.8原材料供应与保障

本项目建设所需的钢材、水泥、砂石、装饰材料等建筑材料在XX县市场上均能购买到,其运输也较为方便。

综上所述,项目的主要建设条件已具备。

六、工程方案

6.1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3)《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4)《中医院建设标准》(GB50368-2005);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6)《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

(7)《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

(8)《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189-2005);

(9)《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10)国家颁发的有关规范、标准。

6.2建筑方案

6.2.1总平面布置

医院总平面布局应分区明确,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以公共走道、医务人员及住院病人走道,对清洁物品供应和污物运输严格区分。

按规划综合门诊楼、医技楼、制剂楼属于半污染区,住院楼属于污染区,专家楼属于清洁区。

基于对场地周边环境、人流方向、交通流量以及地区主导风向的分析,本方案医院入口位于用地南侧中部与感恩路交接,正对综合门诊大楼,病人可由入口进入通过广场到门诊大楼就诊;

院内生活用房布置于用地的东部,处于基地的常年主导的上风向,可保证生活用房的空气质量;

综合门诊楼位于用地的中部,形成中央枢纽,住院部布置在用地的北部与综合门诊大楼中间建有院内休息绿地,布局紧凑形成中心庭院。

医院建筑的形象设计要突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环境优势,医院特征是其功能特性的空间体现,强调内在功能美与外在形式美的有机结合,但功能美是前提,是基础,先求好用,后求好看。

医院的环境优势在于低容积率、高绿化率,易于在建筑与自然的结合上求的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的美感。

建筑外观要淡雅、简洁大方,医院建筑以外重环境,内重功能为主题。

注重医院功能、注重环境绿化、注重医疗技术。

6.2.2建筑设计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追求和对医院环境设施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医院的功能不再是单纯追求治疗疾病的唯一手段,还要通过病人的心理和社会的需求营造一个方便、安静、温馨的医疗环境。

通过医院环境的良性感观,可消除和缓解由于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焦虑,对改善患者的心态情绪,辅助恢复健康有积极作用,已成为当今医院现代化建设的主题。

(1)入口广场区设计:

入口广场作为公共建筑的门户,也是人流聚集和疏散之处,在应急的自然灾害中也是避难场所。

本中医医院的入口广场,宽敞开阔,城市道路路沿距门诊楼60米之外(路边距离),建筑景观上也是视线的最佳视距。

(2)综合门诊楼设计:

综合门诊楼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层高3.6米,(急诊设在门诊楼一楼),六层,一层为共享大厅、挂号、候诊、急诊、中药房、西药房、x光室;

二层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妇产等门诊诊室、儿保、妇保门诊、儿童预防接种室;

三层为化验室、以及其他功能医技科室;

四层为国医堂,包括中医诊室、中医传统疗法中心等;

五层为中药库、西药库、病案室、各职能科室、远程会诊室等;

六层为多功能会议室、阅览室、档案室等。

该楼房间南北向布置,房间光照充足,3米的内廓,满足了人流通行和侯诊要求。

通风、卫生条件俱佳,垂直交通除设两部楼梯(一净一污)外设医用电梯两部(一净一污),对外出入口三个,更满足消防疏散和门诊区的使用要求,在适当的位置设有男女卫生间与洗手间,满足日常的卫生要求。

(3)住院楼设计:

住院楼设在最后与门诊楼、通过医技楼相连,交通合理,使用方便,本楼设有对外的单独出入口三个,设有卫生间、楼梯。

与住院楼、医技楼工字形布置。

高六层,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一层设楼梯大厅、二至六层为各病区病房。

各房间有独立的卫生间,使用方便。

南北的房间50%以上有良好日照。

住院楼设医用电梯两部(一净一污),疏散楼梯两部,中间内廓3.0米,满足使用,满足人流和消防要求。

(4)院内生活用房设计:

位于用地的东部,常年保证空气质量,占地面积为400平方米,二层,每层层高3.6米。

6.2.3无障碍设计

遵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门诊、住院楼出入口均设宽度为1.5米,坡度为1/12的无障碍坡道。

门诊、住院楼各设一部适合轮椅病人操作的低按钮无障碍电梯。

门诊、住院楼卫生间设置无障碍专用蹲位。

电梯间、卫生间等设国际通用无障碍标识。

6.2.4人防工程

本项目人防面积按总建筑面积的2%计算,约需要建设318m2的人防面积,为医院整体建设考虑本目人防拟易地建设。

6.3结构方案

6.3.1设计依据

(1)《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7)《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8)《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6.3.2方案

(1)本工程结构设计合理使用年限为50年,本项目所有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2)本项目建筑单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

建筑上部结构采用现浇框架结构,楼板采用现浇梁板结构;

(3)基础设计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拟采用独立基础,最终基础形式由勘察单位提供的勘察报告由设计院设计。

6.4给排水方案

6.4.1给水工程

6.4.1.1设计依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6)《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技术规范》(GB/T18713-2002)。

6.4.1.2方案

(1)水源:

水源由城市管网引进两根DN100给水管,并在本地块内构成给水环网。

(2)供水方式

本项目所有单体建筑均在楼顶设立生活水池采用下供上给的方式供水。

(3)用水量估算

用水估算表

用水项目

用水定额

用水单位

最高日用水量(m3/d)

门诊楼

15L/人·

d

220人

200L/床位d

200床位

40

医务人员

10L/人·

180

1.8

道路浇洒

2L/m2·

6600m2

13.2

绿化

11713m2

23.42

管网漏失及未预见用水量

按上述用水量的10%

8.17

合计

89.82

6.4.2排水工程

(1)室内污废水分流。

考虑在医院设污水一级生化处理,生活污、废水经污水一级生化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2)屋面雨水采用外排水式。

场地雨水沿道路设雨水排水系统。

(3)室内排水立管采用螺旋消音UPVC管,螺母挤压橡胶圈接口,排水横管采用芯层发泡UPVC管粘结。

室外排水管选用排水PE双壁波纹管直埋敷设。

6.4.3雨水工程

雨水暴雨强度公式参照三亚市暴雨强度公式:

q=1085(1+2.575lgP)/(t+9)0.485(L/s•ha)其中:

P—重现期,取2年;

t—集水时间,t=t1+mt2;

t1—地面集水时间,取=10min;

t2—雨水在管渠内的流行时间;

m—折减系数。

雨水设计流量:

Q=ψqF(L/s)其中:

ψ—径流系数,取0.9;

F—汇水面积m2。

雨水采用内外排相结合的排放方式排放,屋面雨水和地面雨水经收水口收集后,进入地下雨水管道再排入市政雨水管道。

6.4.4太阳能热水系统

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据省政府227号令,本项目在住院楼、专家楼设计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环保的生活热水。

采用太阳能集中集热,分散储存的供水方式,集热器集中布置于屋顶上。

辅助热源采用贮水箱内置电加热系统,集热器循环水泵采用温差控制。

6.4.5消防工程

(1)消防工程设计

综合门诊楼与住院楼设置室内消防栓,室内消防给水与生活给水管道系统合拼,其室内消防水量为15L/S,十分钟消防用水由设在屋面的消防水箱保证。

消火栓均采用SN65型,水枪口径φ19,水带长度25米,采用柜式消火栓,屋顶设实验用消火栓。

(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本项目综合门诊楼与住院楼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按中危险级I级设计,喷水强度6L/min.m2作用面积16m2灭火用水量30L/S,系统末端工作压力为1.0mpa。

自动喷水系统为一个供水区,平时管网压力由水泵房内的消防稳压设备维持,火灾时,喷头动作,水流指示器动作向消防中心显示着火区域位置,此时湿式报警阀处的压力开关动作自动启动喷水泵,并向消防中心报警。

(3)室外消火栓给水系统

室外采用生活用水与消防用水合用管道系统,相邻室外消火栓其间距不超过120m,满足距离附近水泵接合器的距离不超过40m的规定。

距路边不大于2.0m,距建筑物外墙不小于5.0m。

(4)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

室内消火栓系统由消防水池通过消防水泵(一备一用)加压供给,该系统为临时高压给水系统。

(5)灭火器设置

灭火器配置:

本项目按中危险级设计,每个消火栓柜内配置MF/ABC4灭火器2具。

(6)建筑周围应设有宽度至少6.0m的环形车道,平时作为人流、车流使用,紧急情况下可作为消防扑救使用,满足建筑消防上的要求。

6.5电气方案

6.5.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2)《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3)《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4)《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5)《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6)《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

(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9)《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10)其它有关国家及地方的现行规程、规范及标准。

6.5.2负荷等级与计算

消火栓泵,消防控制设备等位二级负荷,产房、手术室、医技设备为一级负荷,其余为三级负荷。

一、二级负荷原则上考虑双电源末端自动切换。

负荷计算:

门诊:

50W/m2;

病房:

60W/m2;

生活用房:

道路:

5W/m;

则总用电负荷为:

830.4kw。

6.5.3供电设计

为供整个医院用电,两路专用电缆引入医院,在医院内设置院区配电室和发电机房,位置考虑放在医院负荷中心。

各建筑物底层设低压配电间。

医院采用放射式、树干式或两者混合式供电方式,医院内10KV及380/220V交联聚乙烯绝缘导线穿硬质塑料套管暗敷。

6.5.4低压配电

低压采用380/220V供电,在变配电房由低压电务电缆敷设到建筑,室外部分采用直埋敷设。

建筑物内的配电采用穿PVC管暗敷。

6.5.5防雷设计

医院内建筑物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设计防雷措施。

医院内各单体建筑物均采用TN-S接地系统,设总等电位联结,强弱电系统共用建筑物基础钢筋作接地体,并作防静电设计。

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

6.5.6电话系统

在医院内适当位置设置一间电话交接间,电话电缆直接从市政电话干线管路引来。

门诊、医技楼、住院楼每间按一个用户点考虑,整个医院电话容量拟为300对线,医院大系统组成由当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