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7349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8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docx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

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程计划

一、全册学习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一)10以内的数

(二)10以内数的加减法

(三)20以内的数及其加减法

(四)识别图形

(五)整理与提高

对应《上海市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内容

学习水平

1.1自然数的认识

1.1.1学习准备

A

1.1.4十进制计数法

A

2.120以内数的加、减法

2.1.1加减法意义及加减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A

2.1.220以内数的加减法

B

2.2百以内数的加、减法

2.2.3连加、连减、加减两步计算

B

6.4三角形与常见四边形的认识

6.4.1三角形的认识

A

6.4.3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

A

7.1长方体、正方体

7.1.1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A

8.1分类计数

8.1.1常见事物的简单分类

B

1.1.1学习准备:

能对具体事物进行分类、计数,能进行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并能用“>”“<”或“=”表示数的大小关系,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1.1.4十进制计数法:

认识自然数,了解进位制的形成与发展,知道十进制计数法。

2.1.1加减法意义及加减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从合并、添加等情境中引入加法,从拿走、去掉等情境中引入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2.1.220以内数的加减法:

理解加减法口算方法,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

2.2.3连加、连减、加减两步计算:

知道连加、连减、加减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能进行计算。

6.4.1三角形的认识:

能识别三角形。

6.4.3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

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

7.1.1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

8.1.1常见事物的简单分类:

能依据统计主题的要求,对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并计数。

二、全册教学目标

1.经历对周围熟悉的物体进行对应、分类、计数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20以内的数;会用符号“<”、“>”和“=”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结果,会用“第几个”表示生活中某些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经历在生活情景中认识加减法的过程,知道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探索2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知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培养利用学具探究算法的能力以及簿本整洁、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3.能口述实际问题的题意,能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列式解答用文字叙述的一步计算实际问题,能结合生活实际口头提出一些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问题,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所提供的情节,初步学会在含有()、□的算式中填写要求的数。

5.经历观察、操作(触、摸、滚、画)等活动,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能对图形进行初步的分类。

6.在初步经历分类计数的过程中,学习收集数据。

7.明确数学课堂“听”、“说”、“写”、“做”的常规;培养利用学具探究算法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交流自己的算法;培养簿本整洁、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为后继学习做准备。

三、班级情况分析

 

四、教学措施

学习准备期(即第一单元10以内的数)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名称

10以内的数

二、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10以内的数”是“上海二期”新教材一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1页至第19页上的内容。

本章安排的主要内容是10以内的数的认识,这是小学生进入小学后学习数学的开始。

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学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由于有的学生受过学前教育,有的未受过学前教育,学生各自的家庭情况也不同,所以设立学习准备期,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系统学习1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做准备。

因此这一章的学习也是小学生的“学习准备”阶段,让学生们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三、本单元内容分析

由于学习本单元的对象是初入学校的儿童,虽然他们在学前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生活中数的概念,但这些概念均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相当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直观地数数的阶段。

而进入课堂学习后,学生需要将直观地认识数,逐步过渡到对抽象数的认识,这两者之间的过渡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

由于学生的年龄偏小,他们的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直观的实物以及直观的画面、实际的操作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建议教师们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联系实际组织游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10以内的数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建立数感。

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包括:

说一说、分一分、数一数(10以内数的读写)、几个与第几个、比一比(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射线。

四、单元教学目标

学习准备期(即第一单元10以内的数)在教学活动中要强化学习兴趣形成,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着重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逐渐地适应小学学习环境。

1.初步认识10以内的数,学会对具体事物进行分类,学会用“第几个”表示生活中某些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区分几个与第几个,初步感受对应思想,会用符号书写自然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会在“数射线”上标数、比较大小。

2.在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的过程中,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3.在游戏、情境设计等多种教学活动中,逐步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欲望。

4.在坚持以过程性和激励性为主的评价中,通过学习预备期的学习,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5.明确数学课堂“听”、“说”、“做”、“写”的常规,首先是认真观察和倾听的习惯,其次是先举手、再发言并且声音响亮的习惯,再次是按一定标准有序操作的习惯,为后继学习做准备。

五、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10以内的数,能正确进行10以内各数的读写。

(2)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3)初步感悟10以内数的分拆,知道2个5是10。

(4)学会用“第几个”表示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5)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教学难点:

(1)能说出分类的依据。

(2)初步体会“0”的含义。

(3)正确区分几个与第几个。

(4)正确区分“>”“<”“=”,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3.教学关键:

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围绕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而进行,让学生们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六、课时计划安排

本单元安排12个教学课时

序号

教材内容

课型

学习要求

课时

学习水平

1

说一说

(P2)

新授课

①通过观察“我们的教室”,初步掌握“按顺序数”,并在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的实际运用。

②在翻阅数学教材的过程中,与教材中的“数学伙伴”建立积极的情感,初步体验数学教材的作用。

③在课堂交流过程中,能够安静地听他人发言,逐步养成课堂中要发言先举手的学习习惯。

1

A

2

分一分

(P3)

新授课

①能听懂教师明确的活动要求,在学具操作的自主活动中,初步体会分类的方法。

②能尝试用集合圈以及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分类的结果和依据。

③在圈画练习中基本做到簿面整洁;作业评价的过程中,初步建立表达的自信和书写的兴趣。

1

A

3

 

数一数(P4~14)

指着数,听着数

(P4—7)

新授课

①通过圈、数、连等,进一步认识10以内的数。

②会用小圆片、中文数词、阿拉伯数字等表达物体的个数。

③通过多种数数活动,体会学具操作的乐趣;并初步感受同桌合作学习的乐趣。

1

A

4

数一数

连一连

(P8—9)

练习课

① 通过圈、数、连等进一步巩固数的各种表达形式;建立“数—物”的对应,渗透集合思想。

②了解“日”字格的基本结构,和数字“1”和“2”的书写笔顺和结构要点,经历“书空—描红—书写”数的书写的基本过程,学写数字。

1

A

5

数一数,记一记

(P10)

新授课

①通过搭、分、数、填的学习活动,理解统计表的含义,并能根据统计表的要求,准确表达(填写)计数结果,初步体验统计的思想。

②能与同桌合作进行简单的学具操作,开展简单的同伴之间的数学交流。

③在初步了解数字书写步骤基础上,感悟书写要点,书写数字“3、4”。

1

A

6

“5”和“10”

(P11-12)

新授课

①通过圈、数以及生活经验,建立关于“5、10”的量感;知道“5”与“10”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②在观察与交流中,掌握“5、10”的书写要点,能进行书写。

③在完成书本练习的活动中,逐步提高作业的书写速度。

1

A

7

“0”的认识

(P13)

新授课

①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关于“0”的含义,并能尝试用语言描述在不同情境中的含义。

②在理解写数步骤及要点的基础上,书写“0、6”。

1

A

8

掷双色片

(P14)

新授课

①通过掷双色片的活动,进一步体会一个数的分与合的不同情况,初步感悟“随机现象。

②通过掷5个双色片的活动,尝试记录投掷结果,初步感悟有序思考的价值。

③在操作以及互动交流中,初步感受统计在生活中作用,并能积极参与。

④了解数字“7、8、9”结构,在理解写数步骤及要点的基础上,书写“7、8、9”。

2

A

9

几个与第几个(P15—16)

新授课

①借助生活经验、自主观察、同伴交流等感知“几个”与“第几个”的区别。

②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基本读懂例题的主要内容;会用“几个”表示物体的个数,用

“第几个”表示某些事物的顺序与位置。

1

A

10

比一比(P17—18)

新授课

①通过独立阅读和思考,能较为准确地理解例题图的含义。

②借助生活场景和操作活动,理解“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③会用“>”、“<”和“=”书面表达比较的结果,从中体验数学表达的准确性与简洁性。

1

A

11

数射线(P19)

新授课

①通过观察、演示、交流等活动,了解数射线的基本构成要素,并能做出简要的表述。

②根据数射线上动画或图示,能较为有序、完整地叙述一个简单的数学故事;并提升表达的意愿与自信。

③借助数射线,进一步认识10以内的数。

会在数射线上找一个数的相邻数和比较数的大小。

1

A

教案样例

课题

度量(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测量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认识度量工具厘米尺,会用厘米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整厘米数)。

4.通过先估后量的度量活动,发展估测意识,积累长度量感,能较为准确地估出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经历统一测量标准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

活动兴趣;学习习惯:

听说习惯、操作习惯;学业成果:

简单应用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厘米尺,小棒若干(1厘米、3厘米、5厘米、10厘米),新铅笔、软尺、米尺、卷尺。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测量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1.提问:

(1)要想比较课桌和这根绳子哪个长,应该怎么比?

(2)如果想要知道课桌到底有多长,你有什么办法?

2.揭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度量”的知识。

1.能说清楚物体长度的定性比较方法;

2.能正确比较出课桌和绳子哪个长。

二、认识身体上的尺,会用量数表示测量结果

1.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测量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1.看图说一说:

古人是怎样度量物体的长度的?

(1)

 

(2)

 

(3)

 

2.学着做一做:

一“庹”和一“虎口”。

3.用量数说一说测量结果。

1.能做出一“庹”、一“虎口”的正确姿势;

 

2.能用量数来表示测量的结果:

两庹、四个脚底、四个虎口。

 

三、操作活动:

用不同的方法度量课桌的长,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1.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测量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1.教师示范:

用粉笔度量课桌的长。

2.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也可以用来度量课桌的长。

3.用喜欢的工具测量课桌的长:

(1)学生亲身实践进行测量

(2)汇报测量结果

(3)观察测量结果并质疑:

同样长的课桌,为什么大家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

(4)小结:

度量工具不同,量出的结果往往不一样。

4.用“虎口”测量课桌的长:

(1)学生亲身实践进行测量

(2)汇报测量结果

(3)观察测量结果并质疑:

都是用“虎口”这个工具来量的,为什么量的结果还是不一样?

(4)小结:

测量工具的单位长度不一样,测量结果往往也就不一样。

1.能用量数来表示不同工具度量课桌长度的结果;

2.生能解释:

同样长的课桌,因为用的度量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来的结果往往不一样;

3.生能解释:

同样长的桌子,虽然都用“虎口”这个工具量,但是因为手有大有小,所以量出来的结果还是不一样。

 

四、认识厘米尺,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认识度量工具厘米尺;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认识厘米尺。

2.操作活动:

(1)看一看:

观察尺上1厘米的长度。

(2)找一找:

找出长度为1厘米的小棒。

(3)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1.生能举例说出尺上的1厘米;

2.生能找到长度为1厘米的小棒。

五、学习度量方法,理解长度的含义。

3.会用厘米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整厘米数)

4.通过先估后量的度量活动,发展估测意识,积累长度量感,提高估测长度的水平。

1.操作活动:

度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在具体的度量中积累1厘米的量感。

(1)估一估:

小棒有多长?

(2)量一量:

用厘米尺尝试度量小棒的长度。

(3)说一说:

用尺度量长度的要点。

2.度量大闯关:

(1)

 

(2)

 

(3)

3.小结:

物体含有几个1厘米,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操作活动:

度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在具体的度量中积累10厘米的量感。

(1)度量铅笔的长度

●估一估:

这根铅笔有多长?

●量一量:

验证估测的结果(19厘米)。

(2)度量课桌的长度

●估一估:

课桌大概有多长?

●量一量:

验证估测的结果(60厘米)

5.讨论:

为什么用不同的尺能量出一样的结果?

1.生能估出小棒的长度,误差较小;

2.生能用厘米尺正确度量出小棒的长度;

3.生看图能正确说出口香糖的长度;

 

4.生看图能正确说出小旗的高度;

 

5.生能用断尺量出铅笔的长度。

 

6.生能用尺正确度量铅笔及课桌的长度;

7.生能理解:

因为每把尺上的1厘米都是一样长的,所以尺子是标准的测量工具。

六、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2.自评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度量

虎口尺

7支半粉笔6个60厘米cm厘米

3支铅笔5个60厘米

6根小棒3个半

非书面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