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7424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音乐新课标及课标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

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二、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

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

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音乐实践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 

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

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音乐创造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在教学过程 

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

7.提倡学科综合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

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8.弘扬民族音乐

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9.理解多元文化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10.完善评价机制

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评价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

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以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

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 

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标准》的主干是分层面、分领域、分学段呈现的,体现为从课程目标到内容标准的外化过程。

如图所示:

课程目标(体现在三个层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教学领域(包含四个领域)

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内容标准(分布为三个学段)

1~2年级3~6年级7~9年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

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上述课程目标内含在以下三个层面的表述中。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

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

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像;

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模仿

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探究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4.合作

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5.综合

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音乐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

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

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

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4.音乐与相关文化

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学段目标

上述课程目标,将分为3个学段,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9学年中。

分段的主要目标如下:

(一)1~2年级

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二)3~6年级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

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

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

培养艺术想像和创造力。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本部分内容的表述框架

音乐表现要素

音乐情绪与情感

领域一:

感受与鉴赏——

音乐体裁与形式

音乐风格与流派

演唱

演奏

领域二:

表现——

综合性艺术表演

识读乐谱

探索音响与音乐

领域三:

创造——即兴创造

创作实践

音乐与社会生活

领域四:

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与姊妹艺术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分学段的内容标准

一、感受与鉴赏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内容】音乐表现要素

【标准】1~2年级

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

聆听歌声时能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

能听辨童声、女声和男声。

感受乐器的声音。

能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

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

【标准】3~6年级

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

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

能听辨不同类型的女声和男声。

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感知音乐的结构,能够简单表述所听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

【内容】音乐情绪与情感

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作出体态反应,体验并说出音乐情绪的相同与不同。

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内容】音乐体裁与形式

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通过模唱、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能够随着进行曲、舞曲音乐走步、跳舞,能够区别独唱、独奏、齐唱、齐奏。

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

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每学年2~4首。

【内容】音乐风格与流派

聆听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儿歌、童谣及小型器乐曲或乐曲片段,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风格。

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的风格,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的种类、唱腔、风格、流派和代表人物。

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并能对其风格特点进行简单评述,聆听世界各国优秀音乐作品,了解不同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

二、表现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内容】演唱

参与各种演唱活动,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

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反应。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能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

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

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恰当的反应。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

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

【内容】演奏

学习常见的打击乐器。

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其他音源合奏或为歌曲伴奏。

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

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

能够选择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并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奏进行简单评论。

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2~3首。

【内容】综合性艺术表演

能够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

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动作。

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

能够主动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并从中享有乐趣。

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担当一个角色。

能够对自己、他人的表演进行简单的评论。

【内容】识读乐谱

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

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

能够用唱名模唱简单乐谱。

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

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

能够识读简单乐谱。

三、创造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

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

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

其中第二类内容与音乐创作有关,但区别于专业创作学习。

【内容】探索音响与音乐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能够用打击乐器或自寻音源探索声音的强弱、音色、长短和高低。

能够自制简易乐器。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内容】即兴创造

能够将成语、短句、诗歌或歌词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加以表现。

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

能够用课堂乐器或其他音源即兴配合音乐故事和音乐游戏。

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

能够以各种音源及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即兴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

【内容】创作实践

能够运用线条、色块、图形,记录声音或音乐。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或其他音源,创作1~2小节节奏或旋律。

能够创作2~4小节的节奏短句。

能够创作2~4小节旋律。

尝试用电脑创编音乐。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

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它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又蕴涵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

为此,这一领域教学目标 

的实现,应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

【内容】音乐与社会生活

感受生活中的音乐,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音乐活动。

能够通过广播、电视、磁带、CD等传媒听赏音乐。

能够参加社区或乡村的音乐活动。

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

喜欢从广播、电视、磁带、CD等传播媒体中收集音乐材料,并经常聆听。

主动参加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并能同他人进行音乐交流。

乐于听音乐会或观看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

【内容】音乐与姊妹艺术

能够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

能够用简明的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

能够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的相同与不同。

接触与了解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能够结合所熟悉的影视片,简单描述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内容】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能够了解声音与日常生活现象及自然现象的联系。

能够用简单的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

能够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为儿歌、童话故事或诗朗诵配乐。

知道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儿童歌曲。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为保证《标准》的实施,教师应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

(一)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

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本《标准》设定的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

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各领域的内容要求及其相互联系,并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例如“感受与鉴赏”即包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感受和培养、展示创造力的过程。

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

同理,“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理解和体现。

3.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渠道,学校和教师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音乐教学时间、空间和条件。

学生音乐能力的客观差异,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对音乐特长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关心集体的音乐学习。

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音乐教学活动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 

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

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

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 

中的师生交流。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

6.因地制宜实施《标准》

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