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基监测方案.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60753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软土地基监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软土地基监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软土地基监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软土地基监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软土地基监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软土地基监测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软土地基监测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软土地基监测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软土地基监测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软土地基监测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软土地基监测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软土地基监测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软土地基监测方案.docx

《软土地基监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软土地基监测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软土地基监测方案.docx

道路工程

软土地基监测方案

0

编写:



———————————————

校核:



———————————————

审核:



———————————————

批准:



———————————————

××××××

××年×月×日

目 录

一、 编制依据 1

二、 工程概况 1

三、 监控目的 1

四、 监测内容和观测频率和要求 2

五、 仪器的选择和精度要求 3

六、 基准点、观测点的布置及构造要求 3

七、 测点保护 6

八、 观测方法 7

九、 监测工作注意事项 8

十、 成果整理提交 8

十一、主要监测技术服务人员名单 9

1

道路工程

软土地基监测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JTJ 017-9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3、《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业规程

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

6、《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15-38-2005)广东省标准

7、《道路工程软土路基监测设计图》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延长段为城市主干路,设计时速50km/h,全长477.595米,宽60米,设双向六车道+两侧双向辅助车道。

气象站接入段为支路,设计时速为20km/h,全长78.779米,宽7米,设双向两车道。

三、监控目的

建立该监控系统的目的是:

1、对沿线各个软土段主软基监控断面的填土过程进行安全监控,并配合其它路段的沉降观测指导全线软土路段的填土速率,达到安全、快速填筑的

10

目的。

2、通过对沉降变形的观测,检验软基处理效果,掌握全线软基的沉降情况。

3、根据监控资料在软基路面施工前分析地基固结状况及工后沉降发展趋势,为卸载施工提供依据。

4、通过全断面沉降观测,分析沉降土方与中心沉降量的关系,为计算全线沉降土方提供参考。

软基监控系统由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分析系统和控制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

监控系统与"填土施工"的相互关系如下图:

填土施工

控制系统

数据分析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

图1.监控系统与填土施工的关系

四、监测内容和观测频率和要求

1、为确保地基工程顺利的施工,做到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在地基填筑过程对本地基安装不同的监测控制点,对地基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

2、场地监测平面布置图见设计图S-L-40-1/2。

3、地基监测项目及监测频率如下表:

项目

符号

数目

监测目的

监测频率

路基回填期间

路基回填完后

位移边桩

WY

1

测定路堤侧向地面水平位移量

三天一次

九十天一次

测斜观测

CX

3

测定地基各层土体侧向位移量

三天一次

九十天一次

沉降板观测

CJ

9

测定地基以下土体沉降量

三天一次

九十天一次

土体分层沉降观测

TCJ

1

测定地基不同层位分层量

三天一次

九十天一次

4、每一级加载完成后继续进行观测,综合分析沉降、位移认为地基处稳定状态时,方可进行下一级加载。

这三项指标的参考标准如下:

①昼夜沉降速率小于10mm/d;

②位移小于5mm/d。

根据上述标准综合判断路基是否处于危险状态,出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各有关单位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五、仪器的选择和精度要求

1、地基位移边桩监测采用DT-202C苏一光电子 经纬仪(见右图),测角精度为±2”。

2、土体侧向变形采用HCX-1测斜仪(见右图), 其传感器为双测头结构,仪器分辨率为0.01mm,读数器

可自动记录现场测试数据。

3、沉降板观测使用徕卡NA2精密水准仪加GPM3测微器

(见右图)及2米铟钢水准标尺。

仪器最小分辨率为0.01mm。

4、土体分层沉降采用CFC-40分层沉降仪进行观测,仪器最小分辨率为1mm。

以上仪器要求在检验有效期内作业,并在作业期间进行检查校核。

六、基准点、观测点的布置及构造要求

1、观测基桩

用于观测水平位移的位移标点桩、校核基点极亦同时用于沉降观测,埋设于坡趾及以外的标点边桩一般兼测地面沉降。

标点桩顶上应预埋刻有十字线的半圆形测头。

2、地基位移边桩的布置及构造要求

(1)位移观测边桩根据需要应埋设在路堤两侧趾部,以及边沟外缘与外线以远10m的地方,并结合稳定分析在预测可能的滑裂面与地面的切面位置布设测点,一般在趾部以外设置3~4个位移边桩。

同一观测断面的边桩应埋在同一横轴线上。

(2)边桩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混凝土标号M不小于25,长度应不小于1.5m;断面可采用正方形或圆形,其边长或直径以10cm~20cm为宜;并在桩顶预埋不易磨损的测头。

(3)边桩的埋置深度以地表以下不小于1.2m为宜,桩顶露出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10cm。

埋置方法可采用打入或开挖埋设,要求桩周围回填密实,桩周上部50cm用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固。

3、土体测斜观测点的布置及构造要求

根据工地现场情况,按照设计点位布置要求,在需监测的点位置用钻机钻孔,管径13cm左右,要求垂直度好,清孔后埋设测斜管,顶部用盖板封盖进行保护,待观测前再移开砼板盖。

具体施工见图1。

混凝土盖板

测斜管

既有混凝土地板面

混凝土砌筑(120厚)

土层

钻孔至基坑底以下5m

图1 围护结构测斜测量点制作大样图 单位:

mm

4、沉降板观测点的布置及构造要求

沉降板埋置于路中心、路肩的基底。

沉降板由钢或钢筋混凝土底板、金属测杆和保护套管组成。

底板尺寸不小于50cm×50cm×3cm,测杆直径以4cm为宜,保护套管尺寸以能套住测杆并使标尺能进入套管为宜。

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和套管亦相应接高,每节长度不宜超过50cm。

接高后的测杆项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套管上口应加盖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盖顶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宜大于50cm。

5、土体分层沉降点的布置及构造要求

(1)采用钻孔导孔埋设,钻孔垂直偏差率应不大于1.5%,并无塌孔缩孔现象存在,遇到松散软土层应下套管或泥浆护壁。

钻孔深度:

对分层标即为埋置深度;对深层标为埋置深度以上50cm。

成孔后必须清孔。

(2)分层标埋设时先埋置波纹管,第一节波纹管底部必须封死,至一定深度后,插入导管与波纹管一并压至孔底。

当埋置深度较大时,波纹管与导管均应随埋随接,接口必须牢固,但不能采用磁感材料作固定件。

波纹管露出地面15cm~20cm,并用水泥混凝土固定;导管外露30cm~50cm,并随填土增高,接出导管并外加保护管。

(3)深层标埋设时先下保护管,再下主杆,到位后再将保护管拔离主杆标头30cm~50cm。

随填土增高,接长主杆和保护管。

(4)当分层标和深层标至孔底定位后,用砂子填塞钻孔孔壁与波纹管或保护管之间隙。

待孔侧上回淤稳定后,测定初始读数。

对于分层标应先用水准仪测出导管管口高程,并用磁性测头自上向下依次逐点测读管内各感应线圈至管项距离,换算出各点高程;连续测读数日,稳定读数即为初始读数。

七、测点保护

由于监测仪器外露路堤表面,在施工过程中极易遭施工车辆、压路机等碰撞和人为损坏,尤其在第二阶段监控时,路面施工必然会破坏表面沉降板、深层沉降标及分层沉降管等监测仪器。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及时修复。

①断面处竖立标示牌,尽量减少外露测杆数量,采取双层护管保护,并在标杆上竖有醒目的警示。

除沉降观测标外,其它监控仪器均引到坡脚外进行监测;外露沉降标杆先用φ8cm,再用φ20cm套管加以保护,标杆露出路基面高度不宜大于60cm。

②临时水准点、沉降位移校核基点应设在路堤荷载影响范围外,用无缝钢管或预制混凝土桩打入一定深度的硬土层中,四周采用现浇混凝土加以固定。

③为保证监控的连续性,监控设施一旦遭受碰损,施工标段应保护好现场,并立即通知我方,协助我方进行修复、复测,并根据合同金额赔偿因此而造成的损失。

④在第三、四阶段监控,监测断面处需进行路面施工时,必须通知监控

单位到场,对监控设施进行现场保护及修复、复测。

⑤仪器埋设后负责向施工单位交底,宣传软基监控的意义及保护监控仪器的重要性。

⑥建议业主联合监理、监控单位及各施工单位制订仪器保护的奖惩措施,经审核后,以业主名义形成文件,发放至每个标段及监理处,并由业主贯彻落实奖惩处罚。

八、观测方法

1、地基位移边桩观测方法

在地势平坦、通视条件好的地区,水平位移观测可采用视准线法;地形起伏较大或水网地区以采用单三角前方交会法观测。

视准线法要求布设三级点位,由位移标点和用以控制标点的工作基点、以及用以控制工作基点的校核基点三部分组成。

工作基点桩要求设置在路堤两端或两侧工作边桩的纵排或横排延长轴线上,且在地基变形影响区外,用以控制位移边桩。

位移边桩与工作基点桩的最小距离以不小于2倍路基底宽为宜;单三角前方交会法要求位移边桩与工作基点桩构成三角网,并且通视。

校核基点要求设置在远离施工现场和工作基点而且地基稳定的位置处。

2、土体测斜观测方法

本次测量选用测斜仪测量地基围护结构不同深度处的倾斜变形情况,其主要步骤为:

1)将测斜仪探头沿十字定向槽放入预先埋设的测管中,从测管底到管顶每隔0.5m测量一次倾斜量,其累加值为测孔倾斜量;

2)将仪器探头反转180度,再次沿十字导槽放入测管,重新测量,消除

仪器自身的测试误差。

3、沉降板观测

(1)、根据埋设好的基准点、工作基点,从工作基点BM1经各观测点施测一条固定闭合路线建立初始数据。

初始值的测量读取应进行2-3次的校核,以确保其准确性。

每次观测前先校核工作基点的稳定性。

(2)、观测使用徕卡NA2精密水准仪(带测微器)及2米铟钢水准标尺

(仪器最小分辨率为0.01mm)进行施测。

每次观测前按技术要求对仪器进行检查和校正,为确保测量精度,观测中实行“三固定”原则,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观测路线。

4、土体分层沉降观测方法

采用钻孔预先埋设带有磁环的测斜管,用分层沉降仪测量土体各层位的沉降。

九、监测工作注意事项

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监测并进行自检,做到记录清晰、齐全,计算准确无误。

检查员应及时对成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审核员负责报告的审核,把好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并在监测工作过程中注意以下事项:

1、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2、观测时应选择同一晴朗天气时进行观测;

3、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4、 固定观测人员,减少人为误差;

5、 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做出详细记录

6、 应保证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并保留原始观测数据,以备查核;

7、 按国家有关测量规范进行观测。

十、成果整理提交

每次观测结束后,应检查观测记录,计算闭合差。

当闭合差不超限时,将其简易平差,求出各观测点的测量数据。

应认真填写观测成果表,并及时将成果反馈,若发现有沉降或倾斜等有异常情况应做出分析,书面形式上报。

测全部结束后,编写监测报告,并提交以下资料:

(1)沉降观测

①沉降观测(地面综合沉降或分层沉降)成果表

②荷载-时间-沉降(地面综合沉降或分层沉降)过程线。

(2)水平位移观测

①地面位移成果表;荷载-时间-水平位移过程线;

②土体侧向位移表;土体侧向位移随深度时间变化曲线。

十一、 主要监测技术服务人员名单

工程监测技术服务管理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证书编号

职称

职务

资历

1

工程师

技术负责人

8年工作经验

2

工程师

测量员

8年工作经验

广州市岩土工程监测人员从业记录见附表。

注:

以上人员根据工程需要进行增减或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