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08090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全册新版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复习资料全册

1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代: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本文以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乡村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注释

①昼(zhòu):

白天

②耘(yún)田:

在田间锄草

③绩麻:

把麻搓成线。

④各当家:

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⑤解:

理解,懂得。

⑥供(gòng):

从事。

⑦傍:

靠近。

⑧阴:

树荫

9、杂兴:

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10、童孙:

指儿童。

11、桑阴:

桑树底下阴凉地方。

诗歌翻译: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天在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男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的树荫旁学着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表现了孩童天真稚气的诗句是: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弄冰》

稚子弄冰

宋代: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首诗从小孩幼稚贪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做戏”的场景,表现了儿童调皮、可爱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注释

①稚(zhì)子:

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脱晓冰:

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③取:

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④钲(zhēng):

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⑤馨(qìng):

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⑥玻璃:

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诗歌翻译: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敲的响声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把它给敲碎了。

《稚子弄冰》描写儿童玩冰的情景的诗句是: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村晚》

村晚

宋代: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

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注释

①陂(bēi):

池岸。

②衔:

口里含着。

本诗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

淹没。

④漪(yī):

水中的波纹。

⑤横牛背:

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

曲调。

⑦信口:

随口。

8、归去:

回去。

9、池塘:

堤岸。

诗歌翻译: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慢慢的朝家而去,拿着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村晚》中描写儿童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诗句是: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祖父的园子萧红

本文通过描写祖父的园子里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园子里干活、游戏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快乐、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重点句子解析: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

“样样都有”可见花园里昆虫种类很多,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孩子扳着手指头给人显示她的富有,那种满足、得意、炫耀的神态跃然纸上。

2、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蜜蜂比作小毛球,形象地写出了蜜蜂的形态。

“胖乎乎,圆滚滚”生动表现了作者对蜜蜂的喜爱和自己满心的快乐。

3、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这句话写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

)“明晃晃”一词改为“五颜六色”好不好?

不好。

“明晃晃”一词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

从这个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园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如果改为“五颜六色”,只是表现色彩的丰富多样,则不能传达出这种感情。

4、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

“先呼叫”说明榆树高大,树大招风,只要一刮风,枝叶猛烈摇动发出呼呼声;“先冒烟”是雨点落在纸页上,雨珠成线就像冒烟那样。

这里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榆树的高大。

5、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入手,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描写大榆树的高大和充满活力。

6、花园里面有什么昆虫?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些昆虫的?

花园里有蝴蝶、蜻蜓、蚂蚱、蜜蜂。

作者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7、十七段中反复出现“愿意”“就”这两个词。

作者反复运用这些词语,表面上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其实是作者把自己的自由快乐、无拘无束的心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面,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借景抒情,清新自然。

8、“我”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呢?

(1)园子给了“我”自由。

“我”可以在这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玩耍,即使是瞎闹也不会受到责备。

(2)园子给了“我”快乐。

这里有“我”喜欢的昆虫、花鸟、植物,这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活力的,是“我”喜欢的环境。

3月是故乡明季羡林

1、形容数量多的四字词语:

不可胜数数不胜数不计其数不胜枚举

1、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开篇点题,点明主旨:

爱故乡。

开头简洁、自然。

2、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两件趣事:

第一件事是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第二件事是在古柳下面点篝火,摇树捉知了。

作者的这些童年趣事都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数星星、捉知了、赏月等都跟月亮有关,通过写这些铭刻在作者记忆中的童年趣事,表达出他对故乡的眷恋、思念之情。

4、本文是怎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1)通过对故乡的月亮及月下趣事的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拿世界各地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作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3)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4、梅花魂陈慧瑛

本文以梅花为线索,讲述了关于外祖父的五件事,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的深切爱国情,也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

1、外祖父为什么珍爱梅花?

这表达出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珍爱梅花,是让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保持中国人的气节。

这充分表达了外祖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梅花魂包含了三层意思:

一是梅花的精神;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三是做具有梅花精神的人。

3、课文写了外祖父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感,赠墨梅图,送梅花绢等五件事。

表达了这位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草船借箭

本文记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企图陷害他,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展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成为四大名著。

常见问题:

1、周瑜让诸葛亮造箭的真正原因是: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故设下造箭的圈套,以公事为由,意欲加害诸葛亮。

2、诸葛亮为什么答应造箭?

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3、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周瑜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

4、周瑜既然想加害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征求诸葛亮的意见呢?

周瑜看似在征求询问诸葛亮的意见,表示对诸葛亮的尊重。

实际上他的话语中充满杀机,用心险恶。

5、诸葛亮为借箭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

船和军士是诸葛亮借箭的基本条件,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伪装,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受箭。

真是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6、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7、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算好天气:

第三天有大雾(知天文)。

②算好受箭方法:

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晓地理)。

③算好鲁肃:

忠实守信。

(识人心)

④算好周瑜:

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⑤算好曹操:

谨慎多疑。

⑥布置周密、准确。

重点句子解析

1、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课文开门见山,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概括诸葛亮挺有才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事实。

“妒忌”正是周瑜与诸葛亮发生矛盾的起因,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这是周瑜设好的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

他明知故问,意欲加害诸葛亮,表现了他的险恶用心。

而诸葛亮的简洁回答,表现了他的胸有成竹。

3、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里用了排比的句式,语气强烈,渲染出故事的紧张感。

情况如此紧急,诸葛亮表现得超乎寻常的沉着冷静,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智慧过人。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

草船借箭三顾茅庐刮目相看如鱼得水单刀赴会舌战群儒

鞠躬尽瘁乐不思蜀吴下阿蒙妄自菲薄

6景阳冈

本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一只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1、在打虎事件中作者通过武松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塑造武松这一人物。

2、酒家为何给店取名为“三碗不过冈”?

武松知道真的有虎,他为什么还执意上冈?

因为酒家的酒比得上老酒的滋味,凡是客人到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因此叫做“三碗不过冈”。

武松之所以执意上冈,一是怕店家耻笑自己,二是对自己战胜老虎有很大的信心,表现了武松的倔强固执和英勇无畏。

3、老虎是怎样进攻武松的?

这样详细写老虎的目是什么?

老虎的进攻有三招:

“一扑”“一掀”“一剪”,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显现无遗。

详细写虎是为了写人,以虎的凶猛衬托出人的勇猛。

4、文中多次用了“闪”这个动词,你觉得能不能换成“躲”?

为什么?

不能换成“躲”字,因为“闪”字一是表现了动作的准确。

武松在遭遇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

二是“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

三是“闪”指主动地躲过,如果换用“躲”字,则会显得很被动。

5、从“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动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这段话具体详细地描绘了武松赤手空拳勇斗老虎的经过。

当武松躲闪过了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转守为攻。

“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动词,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显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6、武松打虎是为民除害吗?

为什么?

是。

因为这只吊睛白额大虫一到天晚就出来伤人,已经伤了二三十条大汉性命。

武松打死它,可以说是为民除掉了一害。

7、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

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店家道∶“我是好意救你,你不信,进来看官府的榜文。

”武松道∶“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

武松出言豪壮,可以看出他勇敢无畏、豪放倔强的性格特点。

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性格为下文勇猛打虎的行为做了铺垫。

8、武松看了,笑道∶“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

我怕什么!

“笑”说明武松看到树上的字,仍然不相信景阳冈上有虎,还认为是店家的诡计,真是固执己见。

“我怕什么”表现了武松的无所畏惧,胆量过人。

9、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

般:

这里是指种、样的意思。

武松三“闪”,消耗了老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

表现了武松的以退为进,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出自《水浒传》的成语:

半斤八两不足挂齿不计其数打草惊蛇大刀阔斧大街小巷

调兵遣将赴汤蹈火高谈阔论龙潭虎穴

7猴王出世

本文通过写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众猴一起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瀑布并发现了水帘洞,因而被众猴拜为猴王的故事,表现了石猴聪明勇敢、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1、石猴的日常生活情形是怎样的?

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2、结合全文,说一说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石猴是一个集猴、神、人三者为一体的神话人物形象?

首先他来历不凡,是一个感受日月精华的石猴,出世充满神奇色彩。

其次,他具有动物特点——野性、机灵、顽皮。

文中描写他出世后的生活生动地表现了这一点。

第三,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机警、聪明、勇敢以及心想他人的可贵品质,有时还透着天真、活泼的稚气。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

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连群猴都懂得这个做人的起码道理,如果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反而不讲诚信,这不是说连群猴都不如了吗?

所以作为一个人,就应该讲究诚信。

8红楼春趣

本文记叙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经过,突出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快乐,表现了大观园儿女的童真童趣和充满青春朝气的活力,体现了大家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

1、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三只风筝绞在一起的情景?

放风筝本就让人觉得有趣了,三只风筝绞在一起,“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更是热闹非凡,突出了中心。

2、文中的春趣表现在哪里?

(1)黛玉提议放风筝,小丫头们急忙七手八脚地去拿风筝,准备放风筝的工具。

(2)众人都拿自己的风筝来放,独有宝玉的风筝飞到房子那么高便落下来了,急得他头上出汗,众人都笑他。

(3)风劲过来时,黛玉接过风筝来放,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却不舍得放走风筝。

李纨劝她说放风筝也是放晦气。

于是紫鹃绞断风筝线,也放走了晦气。

(4)三个风筝绞在一起,众人一齐收线,结果风筝线断,飘飘飖飖飞去,热闹非凡,十分有趣。

9古诗三首

从军行

唐代: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

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玉门关:

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3)楼兰: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4)青海:

指青海湖。

(5)雪山:

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6)穿:

磨破。

(7)金甲:

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8)孤城:

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王昌龄,字少伯。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诗歌翻译: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1、《从军行》中通过对西北边广漠壮阔的风光的描写,反映了成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

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

整首诗表现了戍守边疆的将士杀敌报国的壮志。

2、《从军行》中,描写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的诗句是: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代: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①[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

里”形容很长。

②【五千仞岳指华山。

“仞”,长度单位。

“五千仞”形容很高。

③[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④〔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

原宋朝百姓。

⑤〔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⑥〔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诗歌翻译: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陆游,南宋著名诗人。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1、《秋夜将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由景及人,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述和对遗民迫切希望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秋夜将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表现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的批判之情的诗句是: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①[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②〔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③[却看〕回头看。

④〔妻子]妻子和孩子。

⑤〔青春〕指春天。

诗歌翻译: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1、《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中,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喜悦,要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了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的喜悦心情与还乡的决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之情。

2、《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中,通过想象,描写“喜欲狂”的激动心情的诗句是:

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0青山处处埋忠骨毛泽东

马革裹尸:

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

文中指把毛岸英的遗骨运回祖国。

踌躇:

犹豫不决的样子文中指毛主席在电话记录槁是签字表态犹豫不决。

主要内容:

本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主要写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壮烈牺牲,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课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关于毛岸英同志牺牲消息的电报,以及毛主席看到电报后的悲痛之状。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毛主席面临儿子遗体的安葬问题,艰难抉择,最终作出将儿子安葬在朝鲜的决定。

1、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记录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还可以听到这位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

老年丧子谁不哀痛!

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变得苍白无力,以这句话收笔,留给我们深深的震撼:

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2、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没说一句话、支接着一支,写出了毛主席听到儿子牺牲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3、“岸英!

岸荚!

”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看出毛主席对儿子的深切思念。

4、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神态描写

这句话通过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了毛主席面对艰难抉择时的复杂心情。

5、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乐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转向”“指指”“示意”等一系列的动作既表现了毛主席此时无比悲痛的内心,又写出了主席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人,这一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既是伟人,也是凡人。

6、“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中“忠骨”指的是忠烈的遗骸。

题目“青山处处埋忠骨”指的是毛岸英同志。

这句话是毛主席惊闻毛岸英不幸牺牲这个噩耗后,经过艰难的抉择,最后作出的批示。

这句话的意思是:

勇士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勇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11军神

本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到一家外国诊所做眼部手术,拒绝使用麻醉剂,为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沃克称他为“军神”的故事,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

求治、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

一声不吭:

指一直沉默不语,句话也没有说过。

文中指刘伯承手术中忍受剧痛,没有发出一点儿声音。

2、“你是军人!

”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一针见血”比喻说话简短而能说中要害。

文中指沃克医生通过伤势,立即点明刘伯承是军人的身份。

表现沃克医生态度果断,衬托了年轻人的镇定。

表明沃克医生对眼前的病人有了新的认识。

4、病人平静地回答:

“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

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平静”表现出病人的态度非常冷静,他向沃克医生说明拒绝使用麻药的原因。

为了有一个清醒的大脑,为了以后能够指挥打仗,所以刘伯承毫不犹豫地拒绝使用麻醉剂。

从这里我们看到一位伟大的、意志坚定的军人形象,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甘愿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他的这种行为让人动容,让人肃然起敬。

5、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

“你,你能忍受吗?

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一刀刀”可以去掉吗?

为什么?

“再一次愣住、口吃”表现了沃克医生听到病人回答之后的震惊。

这种手术的痛苦,绝非常人所能忍受,而病人竟然拒绝使用麻醉剂,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侧面衬托出病人的顽强意志和从容镇定的心态。

不可以去掉,因为“一刀刀”体现了手术的复杂,不是一刀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所以在没有麻醉剂的情况下,肯定要遭受很大的痛苦。

如果去掉“一刀刀”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6、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从容镇定”与“颤抖、汗珠滚滚”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沃克医生在实施手术时心情紧张,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