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8110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docx

诊断章节重点仅供参考题库

只是部分内容,如有不清楚的章节,仅供参考,主要以老师上课讲的为准

第一章问诊的内容

一、主诉:

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的时间。

1、显著的诊断意向性

2、简明扼要,选2~3个最具代表性的主要症状或体征,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3、不能用诊断性用语

4、时间应与现病史一致

二、现病史:

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记录内容如下

1、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2、主要症状的特点;3、病因与诱因;4、病情的发展与演变

5、伴随症状;6、诊治经过;7、病程中的一般情况

8、与本次疾病虽无紧密关系但仍需治疗的其他疾病情况,可在现病史后另起一段予以记录

第二章常见症状

一、发热:

机体在制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1、发热的分度

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2、稽留热:

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3、弛张热:

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二、咯血:

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

1、咯血量:

小量:

100ml以内/日;中等量:

100~500ml/日;大量:

500ml以上或一次咯血100~500ml。

大量咯血主要见于空洞性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慢性肺脓肿。

三、发绀:

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也可称紫绀。

此改变发生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较丰富的部位,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0g/L(0.5g/dl)即可出现。

四、便血

1、隐血便:

少量出血不造成粪便颜色改变,出血量小于5ml/日,肉眼看不见,须经隐血试验才能确定。

2、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果酱样脓血便——阿米巴痢疾

黏液脓血便——细菌性痢疾;洗肉水样血便——出血坏死性肠炎

血液与粪便混合——升结肠出血;血液在便表面——降乙状结肠、直肠出血

便后滴血——肛门出血

五、腹痛

1、牵涉痛:

内脏性疼痛牵涉到身体体表部位,即内脏痛觉信号传至相应脊髓节段,引起该节段支配的体表部位疼痛。

特点是定位明确,疼痛剧烈,有压痛、肌紧张及感觉过敏等。

六、黄疸

1、黄疸:

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STB)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为1.7~17.1μmol/L(0.1~1mg/dl)。

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mg/d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形黄疸,超过34.2μmol/L(2mg/dl)时出现临床可见黄疸。

七、意识障碍

1、意识障碍:

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

多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意识、感觉、运动)受损所致,可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和昏睡,严重的意识障碍为昏迷。

2、意识障碍的不同表现

(1)、嗜睡:

最轻的意识障碍(病理性倦睡),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2)、意识模糊:

意识水平轻度下降,可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3)、昏睡:

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不易唤醒,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很快又再入睡。

(4)、昏迷:

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的中断或完全丧失

A、轻度昏迷:

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可出现痛苦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

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存在。

B、中度昏迷:

各种刺激无反应,剧烈刺激可出现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

C、重度昏迷:

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

深、浅反射均消失。

第二篇体格检查

第一章基本方法

1、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

2、触诊:

(1)浅部触诊

(2)深部触诊:

A、深部滑行触诊法:

腹腔深部包块和胃肠病变检查

B、双手触诊法:

用于肝、脾、肾和腹腔肿物的检查

C、深压触诊法:

探测腹腔深在病变的部位或确定腹腔压痛点

D、冲击触诊法:

大量腹水时肝、脾及腹腔包块难以触及者

第二章一般检查

第一节全身状态检查

1、性别、年龄、生命征、发育与体型、营养状态、意识状态、语调与语态、面容与表情、体位、姿势、步态

2、生命征:

是评价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其质量的指标,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1)体温:

A、口测法:

正常值36.3~37.2℃,不能用于婴幼儿及神志不清者

B、肛测法:

正常值36.5~37.7℃,多用于婴幼儿及神志不清者

C、腋测法:

正常值36~37℃

3、体位:

(1)自主体位:

身体活动自如,不受限制。

见于正常人、轻症和疾病早期患者

(2)被动体位:

患者不能自己调整或变换身体的位置。

见于极度衰竭或意识丧失者

(3)强迫体位:

患者为减轻痛苦,被迫采取某种特殊的体位。

见于急性腹膜炎的强迫仰卧位、胆石症的辗转体位等

第二节皮肤

1、颜色、湿度、弹性、皮疹、脱屑、皮下出血、蜘蛛痣与肝掌、水肿、皮下结节、瘢痕、毛发

2、黄染:

(1)黄疸:

A、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μmol/L时出现

B、首先出现于巩膜、硬腭后部及软腭黏膜上

C、巩膜黄染是连续的,近角巩膜缘处黄染轻、黄色淡,远角巩膜缘处黄染重、黄色深

(2)胡罗素增高:

A、血中胡罗卜素超过2.5g/L

B、首先出现于手掌、足底、前额及鼻部皮肤

C、一般不出现巩膜和口腔黏膜黄染

D、血中胆红素不高

E、停止服用富含胡罗卜素的蔬菜或果汁,皮肤黄染逐渐消退

(3)长期服用含有黄色素的药物:

A、首先出现于皮肤,严重者可出现于巩膜

B、近角巩膜缘处黄染重、黄色深,远角巩膜缘处黄染轻、黄色浅

3、皮下出血:

小于2mm为瘀点;3~5mm为紫癜;大于5mm为瘀斑;片状出血伴有皮肤显

著隆起为血肿。

4、蜘蛛痣:

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多出现于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常见于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健康妇女在妊娠期间也可出现。

5、肝掌:

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加压后褪色。

第三节淋巴结

1、表浅淋巴结分布

(1)头颈部:

耳前、耳后、枕、颌下、颏下、颈前、颈后、锁骨上

(2)上肢:

腋窝:

外侧淋巴结群、胸肌、肩胛、中央、腋尖

滑车上淋巴结

(3)下肢:

腹股沟淋巴结:

上群、下群

腘窝淋巴结

2、发现淋巴结肿大,应注意其部位、大小、数目、硬度、压痛、活动度、有无粘连、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瘢痕、瘘管等。

同时注意寻找引起淋巴结肿大的原发病灶。

第三章头部

第一节颜面及其器官

1、眼球突出:

双侧眼球突出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同时还具有

A、Stellwag征:

瞬目(眨眼)减少

B、Graefe征:

眼球下转时上睑不能相应下垂

C、Mobius征:

集合运动减弱,即目标由远处逐渐移近眼球时,两侧眼球不能适度内聚

D、Joffroy征:

上视时无额纹出现

2、瞳孔:

正常直径为3~4mm,圆形,双侧等大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其缩小,

交感神经支配其扩大

3、扁桃体增大的分度:

Ⅰ度,不超过咽腭弓;Ⅱ度,超过咽腭弓,但不超过咽后壁正中线;Ⅲ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正中线。

第四章颈部

1、甲状腺肿大分度:

Ⅰ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

Ⅱ度,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

Ⅲ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

第五章胸部检查

一、肺部检查

1、胸廓:

成年人胸廓的前后径与左右径之比为1:

1.5,扁平胸为1:

2

2、桶状胸:

A、前后径与左右径几乎相等;B、肋骨走向水平

C、肋间隙增宽且饱满;D、腹上角增大

3、三凹征:

因上呼吸道部分阻塞,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见于气管肿瘤等。

4、库斯莫尔(Kussmaul)呼吸:

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的深长呼吸,见于糖尿病酸中毒等。

5、潮式呼吸(陈—施呼吸):

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见于正常老年人,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6、间停呼吸(比奥呼吸):

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见于颅内高压,延髓水平的大脑损伤,愈后更差。

7、语音震颤增强

(1)肺实变,见于大叶性肺炎实变期

(2)压迫性肺不张,见于大片肺梗死

(3)肺内巨大空腔,见于肺脓肿等

8、胸部叩诊音分为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实音

9、肺上界范围为4~7cm,正常人肺下界的移动范围为6~8cm

10、呼吸音延长:

因下呼吸道部分阻塞、痉挛或狭窄,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11、异常支气管呼吸音,或称管样呼吸音:

A、肺组织实变,见于大叶性肺炎的实变期

B、肺内大空腔,见于肺脓肿或空洞型肺结核

C、压迫性肺不张,见于胸腔积液。

二、心脏检查

1、心尖搏动:

正常成人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1.0cm,搏动范围以直径计算为2.0~2.5cm。

2、震颤:

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相似,又称猫喘,是由于血液经狭窄的口径或循异常的方向流动形成涡流造成瓣膜、血管壁或心腔壁震动传至胸壁所致,是器质性血管疾病的特征性体征之一,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血管病或狭窄性瓣膜病变等。

3、心脏听诊内容:

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

心脏瓣膜听诊区:

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三尖瓣区

4、心房颤动:

(1)听诊特点:

心律绝对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率大于脉率,后者称脉搏短绌

(2)产生原因:

过早的心室收缩不能将足够的血液输送到周围血管所致

(3)常见原因:

二尖瓣狭窄、高血压病、冠心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5、第二心音(S2)分裂:

(1)生理性分裂:

A2在前P2在后,在吸气末出现,常见于青少年

(2)通常分裂:

A2在前P2在后,受呼吸影响,见于左室射血时间短

(3)固定分裂:

A2在前P2在后,不受呼吸影响,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

(4)反常分裂:

P2在前A2在后,受呼吸影响,见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6、奔马律:

系一种额外心音发生在舒张期的三音心律,由于同时常存在的心率增快,额外

心音与原有的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时的蹄声

(1)舒张早期奔马律:

最为常见,是病理性的S3,又称室性奔马律,见于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2)舒张晚期奔马律:

病理性S4,又称收缩期前奔马律或房性奔马律,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等

(3)重叠型奔马律

7、开瓣音:

简称OS,又称二尖瓣开放拍击声,是紧随S2之后约0.05~0.06s时出现的一个高调而清脆的额外音,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至心尖部最易听到,由开放的二尖瓣叶活动突然停止而引起,见于二尖瓣狭窄。

出现时说明二尖瓣叶弹性及活动性较好,可作为二尖瓣分离术和二尖瓣扩张术适应征的参考条件之一。

8、心脏杂音:

(1)机制:

A、血流加速;B、瓣膜口狭窄;C、瓣膜关闭不全

D、异常血流通道;E、心腔异常结构;F、大血管瘤样扩张

(2)特性与听诊要点:

A、最响部位和传导方向:

最响部位与病变部位有关

B、心动周期中的时期;C、性质;D、强度与形态

E、体位、呼吸和运动对杂音的影响

9、AustinFlint杂音:

主要见于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左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高,使二尖瓣基本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相对狭窄而产生杂音。

10、GrahamSteell杂音:

杂音柔和、较局限、呈舒张期递减型、吹风样,于吸气末增强,常合并P2亢进,常见于二尖瓣狭窄伴明显肺动脉高压。

11、连续性杂音:

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杂音粗糙、响亮似机器转动样,持续于整个收缩期与舒张期,其间不中断,掩盖S2

12、心包摩擦音与心搏一致,屏气时摩擦音仍存在,可据此与胸膜摩擦音相鉴别。

三血管检查

1、水冲脉:

脉搏骤起骤落,犹如潮水涨落,是由于周围血管扩张或存在分流、反流所致,前者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等,后者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静脉瘘等。

2、周围血管征:

枪击音、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征、Duroziez双重杂音

第六章腹部

一视诊

1、腹部视诊的主要内容:

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壁皮肤,腹壁静脉,胃肠型和蠕动波以及疝等。

2、腹水的体征

视诊:

平卧时腹壁松弛,液体下沉于腹腔两侧,致侧腹部膨出扁而宽,称为蛙腹,大量腹水使腹压增高时,脐受压而突出形成脐疝

触诊:

大量腹水(3000~4000ml)可有液波震颤

叩诊:

当腹腔内游离腹水在1000ml以上时,可查出移动性浊音

听诊:

肠鸣音减弱

3、正常人腹壁皮下静脉一般不显露,腹壁静脉曲张常见于门静脉高压致循环障碍或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而有侧支循环形成时

(1)门静脉高压显著时,于脐部可见到一簇曲张静脉向四周发射,如水母头,常在此处听到静脉血管杂音,血液经脐静脉脐孔而入腹壁浅静脉流向四方

(2)下腔静脉阻塞时,曲张的静脉大部分分布在腹壁两侧,有时在臀部及股部外侧,脐以下的腹壁浅静脉血流方向也转流向上

(3)上腔静脉阻塞时,上腹壁或胸壁的浅静脉曲张血流方向均转流向下

4、Grey-Turner征:

左腰部皮肤呈蓝色,为血液自腹膜后间隙渗到侧腹壁的皮下所致,可见于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5、Cullen征:

脐周围或下腹壁皮肤发蓝为腹腔内大出血的征象,见于宫外孕破裂或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二触诊

1、位于右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界处的胆囊点压痛标志胆囊的病变,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的McBurney点(麦氏点)压痛标志阑尾的病变

2、反跳痛:

是腹膜壁层已受炎症累及的征象,当突然抬手时腹膜被激惹所致,是腹内脏器病变累及邻近腹膜的标志。

疼痛也可发生在远离受试的部位,提示局部或弥漫性腹膜炎。

3、腹膜刺激征:

腹膜炎患者常有腹肌紧张,压痛与反跳痛,亦称腹膜炎三联征。

4、肝脏触诊的内容:

大小、质地、边缘和表面状态、压痛、搏动、肝区摩擦感、肝震颤

5、脾肿大的分度:

轻度肿大,脾缘不超过肋下2cm;中度,超过2cm,在脐水平线以上

高度肿大或巨脾,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

6、Murphy征阳性:

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中止,提示胆囊炎急性发作。

7、Courvoisier征阳性:

由于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胆道阻塞、黄疸进行性加深,胆囊也显著肿大,但无压痛。

8、当肾脏和尿路有炎症或其他疾病时,可在相应部位出现压痛点

(1)双侧季肋点(前肾点):

第10肋骨前端,右侧位置稍低,相当于肾盂位置

(2)双侧上输尿点:

在脐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缘

(3)双侧中输尿点:

在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相当于输尿管第2狭窄处

(4)双侧肋脊点:

背部第12肋骨于脊柱的交角的顶点

(5)双侧肋腰点:

第12肋骨与腰肌外缘的交角顶点

9、异常腹部肿块:

部位、大小、形态、质地、压痛、搏动、移动度、与腹壁的关系

三叩诊

1、确定肝上界:

沿右锁骨中线、右腋中线和右肩胛线,由肝区向下叩击腹部,当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此处相当于被肺遮盖的肝顶部,故又称肝相对浊音界,其上界在第5肋间,肝上、下径约为9~11cm。

2、肝浊音界扩大见于肺癌、肝脓肿、肝炎等;其缩小则见于急性重型肝炎、肝硬化和胃肠胀气等;肝浊音界消失代之以鼓音者,是急性胃肠穿孔的一个重要征象。

3、移动性浊音:

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这是发现有无腹腔积液的重要检查方法,当腹腔内游离腹水在1000ml以上时,即可查出移动性浊音。

4、肠鸣音:

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产生一种断断续续的轱辘声(或气过水声)

(1)在正常情况下,肠鸣音大约每分钟4~5次

(2)肠鸣音活跃:

肠蠕动增强时,肠鸣音达每分钟10次以上,但音调不特别高亢,见于急性胃肠炎、腹泻药后或胃肠道大出血时

(3)肠鸣音亢进:

次数多且肠鸣音响亮、高亢,甚至呈叮当声或金属音,见于机械性肠梗阻

(4)肠鸣音减弱:

肠梗阻持续存在,肠壁肌肉劳损,肠壁蠕动减弱,数分钟才听到一次,见于老年性便秘、腹膜炎等

(5)肠鸣音消失:

持续听诊3~5分钟未听到肠鸣音,用手指轻叩或搔弹腹部亦未听到,见于急性腹膜炎或麻痹性肠梗阻

第七章神经系统检查

第一节脑神经检查

1、滑车神经(Ⅳ)、吞咽神经(Ⅸ)、迷走神经(Ⅹ)都有副交感神经纤维

2、第3、4、6对脑神经,共同支配眼球运动,合称眼球运动神经,检查时注意眼裂外观、

眼球运动、瞳孔及对光反射、调节反射等。

动眼(3):

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眼球向上、下、内受限,有复视

滑车(4):

眼球向外受限,有复视;展神经(6):

眼球外展受限,有复视

动眼支配眼肌:

上睑提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

滑车支配眼肌:

上斜肌;外展神经支配眼肌:

外直肌

3、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下颌支):

第5对,混合神经,感觉神经纤维分布于面部皮肤、眼、鼻、口腔黏膜;运动神经纤维支配咀嚼肌、颞肌和翼状内外肌。

(1)面部皮肤:

周围性感觉障碍:

患侧患支分布区各种感觉缺失

核性感觉障碍:

葱皮样感觉障碍

(2)角膜反射:

直接与间接角膜反射均消失见于三叉神经病变(传入障碍),直接反射

消失,间接反射存在,见于患侧面神经瘫痪(传出障碍)

(3)运动功能:

当一侧三叉神经运动纤维受损时,病侧咀嚼肌肌力减弱或出现萎缩,张

口时由于翼状肌瘫痪,下颌偏向病灶。

4、面神经:

第7对脑神经,支配面部表情肌和具有舌前2/3味觉功能。

5、周围性面神经损害:

病侧额纹减少,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不能皱额、闭眼,微笑时或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及吹口哨时病变侧漏气

中枢性面神经损害:

核上的皮质脑干束或皮质运动区,由于上半部面肌受双侧皮质运动

区的支配,皱额、闭眼无明显影响,只出现病灶对侧下半部表情肌

瘫痪

6、吞咽、迷走:

第9、10对

延髓单侧麻痹基本表现:

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软腭上抬受限,悬雍垂偏向健侧,咽反射消失

双侧神经麻痹:

悬雍垂虽居中,但双侧软腭上抬受限,甚至完全不能上抬。

第二节运动功能检查

1、肌力的分级:

0级:

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萎缩

1级:

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

肢体在床面上能水平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

3级:

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抗阻力

4级:

能做抗阻力动作,但不完全

5级:

正常肌力

临床意义:

单瘫:

单一肢体瘫痪,多见于脊髓灰质炎

偏瘫:

为一侧肢体(上、下肢)瘫痪,常伴有同侧颅神经损害,多见于颅内病变或脑卒中

交叉性偏瘫:

为一侧肢体瘫痪及对侧颅神经损害,多见于脑干病变

截瘫:

为双侧下肢瘫痪,是脊髓横贯性损伤的结果,见于脊髓外伤、炎症等

2、肌张力:

指静息状态下的肌肉紧张度和被动运动时遇到的阻力,其实质是一种牵张反射,即骨骼受到外力牵拉时产生的收缩反应,此收缩是通过反射中枢控制。

3、震颤:

为两组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不自主动作

(1)静止性震颤:

静止时表现明显,而在运动时减弱,睡眠时消失,常伴有肌张力增高,见于震颤麻痹

(2)意向性震颤:

又称动作性震颤,震颤在休息时消失,动作时发生,愈近目的物愈明显,见于小脑疾患

4、舞蹈样运动:

为面部肌肉及肢体的快速、不规则、无目的、不对称的不自主运动,表现为做鬼脸、转颈、耸肩、手指间断性伸曲、摆手和伸臂等舞蹈样运动,睡眠时可减轻或消失,多见于儿童期脑风湿性病变。

5、手足徐动:

为手指或足趾的一种缓慢持续的伸展扭曲动作,见于脑性瘫痪,肝豆状核变性和脑基底节变性

6、共济运动:

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快速轮替动作、闭目难立征

第三节感觉功能与神经反射检查

1、浅感觉:

痛觉、触觉、温度觉;深感觉:

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

复合感觉:

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体表图形觉

2、浅反射:

角膜反射:

角膜---三叉神经眼支---桥脑---面神经

腹壁反射:

胸髓7~8节、胸髓9~10节、胸髓11~12节,传入传出神经为肋间神经

提睾反射:

腰髓1~2节,传入传出神经为生殖股神经

趾反射:

骶髓1~2节,传入传出神经为骶神经

3、深反射

(1)反射强度分级:

0:

反射消失

1+:

肌肉收缩存在,但无相应关节活动,为反射减弱

2+:

肌肉收缩并导致关节活动,为正常反射

3+:

反射增强,可为正常或病理状况

4+:

反射亢进并伴有痉挛,为病理状况

(2)肱二头肌反射:

反射中枢为颈髓5~6节,传入传出神经,肌皮神经

肱三头肌反射:

反射中枢为颈髓6~7节,传入传出神经,桡神经

桡骨膜反射:

反射中枢为颈髓5~6节,传入神经,桡神经,传出神经,肌皮神经

膝反射:

反射中枢为腰髓2~4节

跟腱反射:

又称踝反射,反射中枢为骶髓1~2节

4、病理反射:

指椎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1岁半以内的婴幼儿也可出现

(1)Babinski征

(2)Oppenheim征(3)Gordon征(4)Hoffmann征(5)Chaclelock征

5、脑膜刺激征:

脑膜受激惹的体征,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压增高等

(1)颈强直

(2)Kernig征(3)Brudzinski征

第八章心电图

1、心电图波段:

(1)最早出现的幅度较小的P波,反映心房的除极过程(心房兴奋)

(2)PR段反映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3)P波与PR段合计为PR间期,反映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4)幅度最大的QRS波群,反映心室除极的全过程

(5)除极完毕后,心室的缓慢和快速复极过程分别形成了ST段和T波

(6)QT间期为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期

2、肢体导联:

额面六轴系统,相邻导联间夹角300,准导联ⅠⅡⅢ及加压单极导联aVR、aVL、aVF,电极主要放置于右臂(R:

红)、左臂(L:

黄)、左腿(F:

绿),称为Einthoven三角

胸导联:

属单极导联,包括V1~V6导联。

V1位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V2位于胸骨左缘第4肋间;V3位于V2与V4两点连线的中点;V4位于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V5位于左腋前线与V4同以水平处;V6位于左腋中线与V4同以水平处

3、P波:

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1)形态:

一般呈钝圆,有时可能有轻度切迹,P波方向在Ⅰ、Ⅱ、aVF、V4~V6导联

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均可

(2)时间:

正常人P波时间一般小于0.12s

(3)振幅:

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小于0.25mv,胸导联一般小于0.2mv,时间延及左房扩大,振幅增大右房扩大

4、PR间期:

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s,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缩短,年龄越大,心率越慢,PR延长一般不超过0.22s

(1)<0.12s心室预激综合征

(2)>0.20s房室阻滞Ⅰ度

5、QRS波群:

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1)时间:

正常成年人QRS时间小于0.12s,多数在0.06~0.10s

(2)Q波:

除aVR导联外,正常人的Q波时间小于0.04s,Q波振幅小于同导联中Q波的1/4。

aVR可出现大Q波的导联,正常人V1、V2导联不应该出现Q波,但偶尔可呈QS波,异常可能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