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8132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docx

必修三第5课导学案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导纲

【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1、重点:

①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②《临时约法》的内容

2、难点:

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知识线索】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历史背景

(1)社会状况: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改良方案失败。

(2)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_____________登上历史舞台。

(4)孙中山的转变: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未果,由改良转向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广州起义失败后

孙中山流亡海外,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5)组织基础:

1894年,孙中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______,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

宋教仁等组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___________。

2、提出

(1)1905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明确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革命纲领。

(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将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内容

(1)民族主义:

即“________”,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

即“________”,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

即“_______”,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地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派

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4、评价

(1)“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实地考察西方政

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

(2)它表达了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3)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其最大局限就是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辛亥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________,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

1912年,孙中山。

(2)内容:

确认国家主权属于_______,国民在政治上___________。

(3)意义:

对建立________、反对_________具有进步意义。

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

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他先后领导发动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教训:

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历史背景

(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先后失败。

(2)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

(3)孙中山完成伟大转变,毅然决定改组国民党。

(4)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接受中共的反帝反封主张,实际上确立了“_____________”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内容

(1)民族主义:

一为中国民族自救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

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3)民生主义:

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3、评价

①新三民主义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②它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

统治,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在全国展开。

▲合作探究

1、本课测评:

三民主义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对中国民主革命起到了什么作用。

(1)历史条件:

(参看导纳:

“历史背景”五个要点)

(2)作用:

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

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它指导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二千多年

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学习延伸:

阅读上面材料,请思考:

“新三民主义为什么能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有哪些不同?

(1)原因:

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和反封建军阀统治,这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有相同之

处,故此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

(2)不同:

新三民主义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确立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主张

建立工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

3、学思之窗:

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这三种革命和三民

主义是什么关系?

(1)原因:

孙中山已经意识到满洲贵族统治和君主专制统治是造成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

及人民贫困的根源,所以提出要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2)关系:

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完成这种革命,所以提出了与之对应的三民主义。

因此可

以说这三种革命与三民主义是一种因果关系。

第18课《毛泽东思想》导纲

【课程标准】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刻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2)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2、难点: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2)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知识线索】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1、毛泽东早年革命实践探索

(1)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在北平阅读了大量_________书籍。

(2)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3)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_________全国代表大会。

2、理论探索——毛泽东思想

(1)萌芽阶段:

从中共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

①标志:

撰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__》

②主张:

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2)初步形成: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①背景:

以______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

②理论:

提出“_______________,武装夺取政权”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③意义:

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

(1)理论:

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先后发表了_______、《新民主主义论》、_____

_____文章。

(2)成果:

创造性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2、成熟:

抗日战争结束前后

(1)标志:

1945年________,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_______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______的中国化。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解放战争时期

(1)会议: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①背景:

中国革命即将取得________的前夕。

②主张:

a、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______转移到_______,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b、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_____、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c、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______、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_______的总任务。

(2)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①内容:

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政权性质是(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意义:

毛泽东关于的思想,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2、新中国成立

(1)理论著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

(2)主要成果:

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3)重要意义:

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其他方面

毛泽东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党的建设和等方面,提出独创性的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和地位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毛泽东思想是中共缺的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4、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合作探究】

1、学思之窗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作了长期革命实践和理论的探索,最终将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形成了思想理论,为该思想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贡献。

2、本科测评

(1)国民大革命时期:

提出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土地革命时期: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3)抗日战争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4)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以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等。

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影响(历史地位)

(1)历史背景

①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②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

③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④革命实践: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长期革命实践及经验的总结。

⑤国际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的胜利。

(2)特点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痛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这是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特征。

②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③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影响(历史地位)

①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②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③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指导。

④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⑤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列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导纲

【课程标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重点难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的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知识线索】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目的:

为加强国防,以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成就:

(1)“两弹一星”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②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1970年,我国第一弹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

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载人航天

①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②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载人航天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意义:

“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背景: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

(2)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许多科学家付出艰辛的努力。

2、成就:

(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的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影响:

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2)______年,中国成功研制出“_________”计算机。

(3)目前,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的

发展。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合作探究】

1、本课测评:

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有哪些?

(1)“两弹一星”:

①1964年,第一个原子弹爆炸成功和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加强了国防能力。

②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载人航天: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农业技术:

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是世界上首次育成的杂交水稻,对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4)计算机技术:

1983年,“银河——1号”计算机研制成功,我国首次研制出每秒运算上亿次的计算机。

(5)生物技术: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学习延伸:

教材95页材料,你同意哪种观点?

请说出理由。

答案提示:

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①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

中国采取孤立和敌视的政策;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苏关系严重恶化,美苏拥有核武器,

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1964年,中国的“原子弹”和“中近程”导弹研制成功,打破了

美苏等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②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维护了中国和世界的和平,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

③中国正和平利用核能,通过建造核电站等造福人类。

3、学思之窗:

P教材93页材料,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

邓小平的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尖端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的

巨大影响和作用。

①“两弹一星:

的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提高了中国的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同时,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

设创造了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4、中国与第三次科技革命

(1)抗战结束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政策,在中国扶蒋反共,全面内战爆发,社会动荡不安,当时的中国错失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

(2)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长期对中国敌视、封锁等,以及美苏关系恶化,加上国内“左“倾错误的干扰,致使中国再次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

当然国际和国内环境影响我国的科技发展,但中国的科学家顶住压力和困难,在原子能、信息技术、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科技成就。

(3)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科技与管理方法,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5、有人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发展高科技,侧重点在于打破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

”以上观点正确与否,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要点:

以上说法不正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发展高科技,但20世纪80年代以前和以后发展高科技侧重点不同。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敌视中国,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中车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

为了冲破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以加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积极发展高新科技。

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实行全方面的改革开放战略,其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新技是第一生产力”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重点难点】

1、重点:

“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2、难点:

“双百”方针的影响

【知识线索】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的、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2)1956年初,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

(3)为解决意识形态中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需要。

(4)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

2、目的:

为了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提出:

1956年,毛泽东在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概况

(1)含义:

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特点:

、的方针。

(3)实质:

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格局。

(4)成就:

①老舍的话剧《》

②郭沫若的历史剧《》

③杨沫的长篇小说《》

④文学期刊大量增加

(5)影响(意义)

①“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②“双百”方针的鼓舞下,文学艺术界的作家、艺术家扩大生活视野,开拓新的题材和主题,采用多样化的题材与表现手法,取得了重大成就。

③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热敏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也促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曲折的年代

1、曲折的原因

(1)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的到来。

(2)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的问题。

2、表现

(1)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①王蒙的小说《》

②艾青的寓言诗《》

③昆曲《》

④电影《》和《》

(2)很多文艺科学工作者被划为“右派”或“”

3、影响

(1)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到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原因

(1)“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江青的极“左”路线。

(2)党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3)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服务于。

同时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发展我国的科学文化。

(4)20世纪80年代初,以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起来。

2、表现

(1)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

(2)出现了以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3)出现了反映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等。

3、前景

进入21世纪,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合作探究】

1、学思之窗

(1)不符合“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要求文学艺术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风格,可以自由发展,而样板戏要求“一统天下”,显然违背了“双百”方针。

(2)不适合。

因为中国是个大国,地域广大,民族、人口众多,文艺形式多种多样,而样板戏用强制手段推行的所谓的文化统一,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同时也摧残、破坏文化,严重阻碍了文艺的繁荣发展。

2、本课测评

(1)1956年,“双百”方针实行后,出现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繁荣的局面。

(2)后来由于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双百”方针无法贯彻,广大知识分子受到打击,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3)“文革”结束以后,“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再次繁荣。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导纲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胡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

重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

社会主义教育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间的辩证关系。

【知识线索】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背景:

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重视教育。

2、过程:

(1)召开会议――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①时间:

_______________底。

②内容:

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_______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③意义:

成功地将_______________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__________教育。

(2)制定方针:

①时间:

________________时期。

②方针:

制定________的教育方针:

使受教育者在_______、智育、_______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采取措施:

在发展______________教育的同时,建立起_________的学校教育制度。

3、成就

(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________。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_____________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表现:

(1)各地_________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_________制度被废止。

(3)20世纪70年代初,___________开始招收“_____________”,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影响:

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1、背景: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

2、措施

(1)“文革”结束后

①教育战线全面___________,整顿教学秩序。

②恢复中断十年的______________。

③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_____________。

(2)改革开放后

①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_____________的首位。

②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____________”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

①指导方针:

提出“教育要面向_________,面向________,面向________”的指导方针。

②初等教育:

大力普及_________教育,制定《_____________》。

③中等教育:

实行普通教育与___________并举。

④高等教育:

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_______制度,改革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扩大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世纪90年代

①高等教育:

实施“____________”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②教育投资:

实行____________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

③社会办学:

启动“__________”,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④西部教育:

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国家还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合作探究】

1、本课测评: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我们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1)发展历程:

①开创基业,教育事业初具规模;②探索道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③迎接挑战,各类教育成就辉煌。

(3)经验教训:

①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对于国计民生非常重要。

②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④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2、学思之窗: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

为什么会得到较快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