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东省烟台一中高三底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8316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8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山东省烟台一中高三底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山东省烟台一中高三底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山东省烟台一中高三底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山东省烟台一中高三底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山东省烟台一中高三底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届山东省烟台一中高三底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届山东省烟台一中高三底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届山东省烟台一中高三底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届山东省烟台一中高三底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届山东省烟台一中高三底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届山东省烟台一中高三底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届山东省烟台一中高三底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届山东省烟台一中高三底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届山东省烟台一中高三底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届山东省烟台一中高三底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届山东省烟台一中高三底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山东省烟台一中高三底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届山东省烟台一中高三底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东省烟台一中高三底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山东省烟台一中高三底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正在形成,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的信息,而是强调农民向地主纳粮的现象,增强了地主阶级实力,排除D。

3.20世纪60至70年代,围绕《兰亭集序》是否为王羲之真迹的论辩在学界展开。

下列各项中,最有可能证明《兰亭集序》非王羲之真迹的证据是

A

B

C

D

据《晋书·

王羲之传》说其“尤善隶书”,而《兰亭集序》的书体无隶书笔意。

据南朝刘峻所注《世说新语》,对比《临河序》,《兰亭集序》凭空多出一段文字。

据出土的王羲之同族兄弟王兴之墓志,其文字的隶书笔意较《兰亭集序》明显。

《兰亭集序》作为名篇,没有入选南朝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

A.A

B.B

C.C

D.D

【答案】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实物史料是一手史料,能够直接拿来作证据;

而史书、文集等属于第二手史料,不能直接作为证据。

由材料信息可知,C项是实物史料,ABD是第二手史料。

故C项正确,ABD错误。

4.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

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

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

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

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依据“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

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可知,流民沦为雇佣工人,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B项正确;

依据“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可知,大量流民的出现不能说明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

中国古代农业是以小农经营为主,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故C项错误;

D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抓住关键信息“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

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分析即可。

5.以下是清光绪年间政府财政收入情况统计表(单位:

亿两,%),表中清政府财政收入的变化说明当时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清政府财政运行十分困难

C.清政府被迫大举借外债

D.税收政策阻碍了财政收入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887年到1908年清政府的实际财政收入要比统计财政收入多,说明清政府财政运行十分困难,故要增加政府实际财政收入,B项正确。

清政府实际财政收入增加,不一定是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结果,也可能是其它经济成分发展的结果,排除A。

清政府被迫大举借外债主要是为了支付战争赔款,不属于政府财政收入的体现,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税收政策的信息,而是强调政府财政运行十分困难,故要增加政府实际财政收入,排除D。

6.翰林院编修丁立钧(1854-1902)说,“窃见近年条陈时政者,多欲弃中国数千年成法改从外国”,以致“近年以来,正学不明,人心思动……以圣贤书为无所用,以礼教事为不必拘,以先王之政法为万不可行。

”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文化已然不合国情

B.清廷权力外移趋势明显

C.传统观念受到严峻挑战

D.学习西方已成社会共识

根据材料“多欲弃中国数千年成法改从外国”“正学不明,人心思动……以圣贤书为无所用,以礼教事为不必拘,以先王之政法为万不可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冲击传统的观念,故C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并不是传统文化已然不合国情,故错误。

材料强调传统观念受到严峻挑战,与权力转移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

在当时顽固派反对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故D项错误。

7.中央军委于1938年10月10日成立总政治部,负责领导八路军和各留守部队、医院、学校及边区各地区部队、全国各游击区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无产阶级明确了自身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中担负的历史使命。

这一举措

A.覆盖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体成员

B.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主要进行全面抗战路线的宣传和动员

D.有利于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38年,中央军委成立总政治部负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教育,主要进行全面抗战路线的宣传和动员,为全民族抗战服务,故C项正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体成员包括不仅有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与材料强调对全党、全军的思想教育不符,排除A。

1927年的三湾改编,就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与材料不符,排除B。

材料强调中央军委成立总政治部负责全面抗战路线的宣传和动员,而不是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排除D。

8.20世纪60年代,为了摆脱经济困难,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政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很快。

到经济调整后期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政府通过加强集市贸易管理、征收集市贸易税等对集市贸易进行限制,集市贸易日渐式微。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B.经济政策受政治运动影响

C.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挫折

D.政府对市场经济高度管制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过程中,开放集市贸易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被实施,集市贸易对经济调整工作的成功发挥了积极作用;

集市贸易日渐式微的背后实质是集市贸易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冲击,故这一变化反映了国家维护计划经济体制,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集市贸易政策的变化,与经济政策受政治运动影响无关,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集市贸易政策的变化,与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挫折无关,排除C。

D项“政府对市场经济高度管制”,与材料信息“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政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很快”不符,排除D。

9.罗马法中规定:

“土地所有人无适合的通道而不能有效利用其土地,有权以公正的价格向邻居购买通行权,邻居不得拒绝。

”由此可知,此规定

A.违背了契约公平原则

B.严重限制了公民自由

C.旨在调和公民间矛盾

D.意在维护公平和正义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罗马以法律形式对拥有土地而无法有效使用土地的所有人的权利进行了保护,同时也要求购买通行权者向邻居以公正的价格购买,这是对双方利益的维护,体现了对公平和正义的维护,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对土地所有者能够使用土地权益的维护,并没有体现对契约内容的规定,故无法说明契约公平原则,排除A。

材料体现的不是对公民自由的限制,而是对公民权益的维护,排除B。

材料中罗马法的规定并非针对公民矛盾而实行的,而是针对公民一方面权利无法享受所规定的,不能说明在调和公民问的矛盾,排除C。

【点睛】本题以古代罗马法为背景材料,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土地所有人无适合的通道而不能有效利用其土地,有权以公正的价格向邻居购买通行权,邻居不得拒绝”,结合罗马法的内容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0.1777年,英国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占24%,农业占45%;

到1821年,工业收入上升到31%,农业收入下降至26%。

1851年工商业劳动力占有总劳动力的58.7%,农业劳动力占21.7%。

这说明英国

A.第一产业生产能力日益降低

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C.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1777—1821年间,正值英国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工业收入占比不断增加,农业收入占比不断减少;

1851年时工商业劳动人口占比是农业劳动人口的2倍多,说明英国工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劳动力,使英国由农业为主体的国家变为工业为主体的国家,C项正确。

农业劳动力占比低于工业劳动力,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能力差,而此时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农业生产力发展,排除A。

材料强调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农业国家变为工业国家,没有涉及城市化进程的信息,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的贫富差距的信息,无法推断出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且材料强调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农业国家变为工业国家,排除D。

11.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互惠贸易法案》,规定:

由行政部门实施关税减让谈判并与国外政府签署相关协议;

以1930年关税法案规定的关税(美国历史上最高关税税率)为标准,总统有最高不超过50%的税率减让和让外国商品维持免税进入美国市场待遇的权力。

由此可知

A.国会丧失贸易立法的权力被取代

B.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行政机构在对外贸易中权力扩大

D.美国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理念

【详解】根据材料“由行政部门实施关税减让谈判并与国外政府签署相关协议”“总统有最高不超过50%的税率减让和让外国商品维持免税进入美国市场待遇的权力”和所学知识可知以总统为首行政机构在对外贸易中权力扩大,C项正确。

材料强调以总统为首行政机构在对外贸易中权力扩大,不等于国会丧失贸易立法的权力,而是国会制约贸易立法的权力受到削弱,排除A。

材料强调以总统为首行政机构在对外贸易中权力扩大,没有涉及对外贸易的政策,且《互惠贸易法案》的实施推动了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排除B。

材料强调以总统为首行政机构在对外贸易中权力扩大,与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无关,排除D。

12.下面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英国税收变化简表,表格信息反映了

A.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英美已经建立完整的社会福利制度

C.知识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

D.英美等国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美国和英国降低了对高收入者的最高征税率;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的高支出必然导致较高的税收水平,而材料中美英两国降低对高收入者的最高征税率,说明政府在削减财政支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美国和英国降低了对高收入者的最高征税率,与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福利制度的信息,无法推断出英美已经建立完整的社会福利制度,且材料反映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

知识经济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

【点睛】表格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表格的时间范围(1981—1989,工党政府—撒切尔夫人时间)和数据变化(美国、英国税收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为:

美国和英国降低了对高收入者的最高征税率。

然后按照材料要求,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

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

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

“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

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

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

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

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

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

(1)举措:

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

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

原因:

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

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

受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2)特点:

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联;

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

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

意义: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

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

(1)本题根据材料一“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作为治国政纲……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即可从王朝正统性、尊孔崇儒、各族一家等方面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

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清朝统治、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儒家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2)本题根据材料二“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求民主潮流、现代民族国家等方面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

再从思想解放、民主革命、民族凝聚力、国家统一等方面简析其历史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事件

约1815~1835年

欧洲商业帝国向中国出口鸦片的价值增加了5倍

1840年夏

为了对付中国中断与英国的贸易,英国封锁了中国的港口

1842~1844年

《南京条约》结束了鸦片战争;

中美签订《望厦条约》;

中法签订《黄埔条约》

1850~1859年

世界贸易额增加了80%

1860~1861年

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

19世纪50年代

2.5万中国劳工生活和工作于加利福尼亚

19世纪60~90年代

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

1870~1900年

世界工业产量增加了4倍;

世界造船业增加了2倍;

世界贸易额翻了一番

1877年

维多利亚女王接受印度女皇的称号

1878~1913年

欧洲帝国的总面积翻了一番,达到2000万平方英里;

欧洲帝国的总人口从3亿增加到5.5亿

1894~1895年

日本对华战争取得胜利并占领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

一部历史》整理

从表格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示例一:

论题:

近代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逐步走向近代化

阐述:

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英国,然后向欧美其他国家扩展。

工业革命使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同时,欧美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在华取得特权后,向中国疯狂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在外来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清政府掀起了“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民族资本家创办了近代企业;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激进民主主义者在西方“民主”“科学”的旗号下,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综上,近代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逐渐进行现代化。

示例二:

近代中国由封闭到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阐述;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严禁对外贸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清政府妥协,《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外来商品输入使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新的经济因素出现,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和发展;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输出资本,加大了对华经济侵略。

综上,中国由封闭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详解】本题以19世纪中外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需结合设问要求“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

首先,理解材料信息,可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的角度确立论题,如“近代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逐步走向近代化”。

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如“约1815~1835年,为了对付中国中断与英国的贸易,英国封锁了中国的港口”、“1842~1844年,《南京条约》结束了鸦片战争;

中法签订《黄埔条约》”“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是分析说明西方列强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二是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各阶级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阐述过程中要求史论结合、语言准确、层次清晰等,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另外还可从“近代中国由封闭到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方面确立论题,但无论如何作答,都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内容论证相关观点,要求史论结合、能够自圆其说。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统治者把盛京作为“陪都”,采用“盛京特别行政区制度”,设置了盛京将军和奉天府尹,对辽宁地区实行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一地两制”的旗民分治制度。

1905年,因“事权不专”“百弊丛生”,遂由监管五部的盛京将军赵尔巽奏准裁撤。

原管事务,分别划归盛京地方官管理。

在初步整理行政管理权限的基础上,1907年,清朝制定了《东三省督抚办事纲要》和《官职章程》,颁布了新的建置法令及新的官制。

规定:

裁撤设立了260余年的盛京奉天将军,建行省,设总管,废除旗民分治制;

成立省咨议局和府州县等。

“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增设奉天巡抚,以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唐绍仪为奉天巡抚。

”原将军所属八旗副都统衙门均被裁撤,所有旗民均归奉天行省统辖。

清末对辽宁地区行政建置的改革,是当时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丁海斌、韩季红《清末陪都盛京的军政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陪都盛京军政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陪都盛京军政改革的影响。

(1)清末新政的推行;

西方列强的侵略;

旗民分治的弊端。

(2)影响:

盛京军政改革推行时间短,并没有为清朝对盛京的统治发挥多大作用,但毕竟采取了补救措施;

促进了辽宁地区一元化的行政管理,全国行政体制的统一;

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改变当时经济的萧条状况;

增强了军事实力。

【详解】

(1)根据材料“1905年,因‘事权不专’‘百弊丛生’,遂由监管五部的盛京将军赵尔巽奏准裁撤”、“裁撤设立了260余年的盛京奉天将军,建行省,设总管,废除旗民分治制”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清末新政的推行、西方列强的侵略、旗民分治的弊端等方面回答清末陪都盛京军政改革的原因即可。

(2)简评清末陪都盛京军政改革的影响,根据材料“裁撤设立了260余年的盛京奉天将军,建行省,设总管,废除旗民分治制;

成立省咨议局和府州县等”、“原将军所属八旗副都统衙门均被裁撤,所有旗民均归奉天行省统辖”、“清末对辽宁地区行政建置的改革,是当时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盛京官制体制局限、促进了辽宁地区一元化的行政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军事力量等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本题引用清末陪都盛京军政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原因”“影响”等内容的考查,难度相对简单。

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05年,因‘事权不专’‘百弊丛生’,遂由监管五部的盛京将军赵尔巽奏准裁撤”、“裁撤设立了260余年的盛京奉天将军,建行省,设总管,废除旗民分治制”、“清末对辽宁地区行政建置的改革,是当时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等,紧扣设问、分析材料,逐一分析概括归纳即可。

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1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908年7月17日,在袁世凯的影响下清延发出谕旨,命唐绍仪出使美国,名义是为减收庚子赔款一事向美国致谢。

1908年11月20日中午,唐绍仪抵达华盛顿,他多方面接触美国的朝野人士,希望借助经济目的达到政治目的——与美国建立某种亲密关系以加强清政府在对抗日本扩张中的地位。

12月2日,唐绍仪与罗斯福进行了礼仪性的会见,罗斯福本人不太倾向于与中国政府交往过密。

随着袁世凯在北京的倒台,1909年1月,外务部致电唐绍仪,要其迅速结束访美,由欧洲回国。

他的突然离去才令美国人深感不安,他们开始怀疑,由于他们一直婉拒唐绍仪是否错过了一次扩张美国利益的重要机会。

美国在20世纪初期正处在对外扩张的初期,受实力的影响,美日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

美国不愿意冒与日本直接对抗的政治风险,从而使唐绍仪的外交策略失去支撑点。

从根本上说,唐绍仪的外交策略寄希望于列强,也难免成为列强政治的牺牲品。

——摘编自李恩涵《唐绍仪与晚清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绍仪出使美国外交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绍仪出使美国的外交活动。

(1)原因:

袁世凯在清廷失势;

美国不愿与日本发生直接对抗;

日本实力较强;

清廷缺乏必要的耐心;

唐绍仪外交策略有缺陷。

(2)评价:

增加了日后与列强各国打交道的经验;

具有务实的外交风格;

“以夷制夷”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1)依据材料“在袁世凯的影响下清廷发出谕旨,命唐绍仪出使美国,名义是为减收庚子赔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