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8330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东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东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东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东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东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东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东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东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docx

《东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docx

东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东乡县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那勒寺安置小区二期)7#楼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检测报告

一、前言

受东乡族自治县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我公司对在建东乡县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那勒寺安置小区二期)7#楼工程基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检测。

试验工作于2019年3月29日-4月1日进行,现将试验结果分述如下;

二、工程地质及基桩概况

1、工程地质概况

根据核工业天水工程勘察院提供的《东乡县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那勒寺安置小区二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场地,进行详细岩土工程勘察。

本次勘探深度15.20~17.60m,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分为三层,即①耕土层、②圆砾层、③泥岩层。

分述如下:

①耕土层(Q4ml):

层厚0.40~0.60m。

褐黄色;松散;稍湿;土质不均匀,以粉质粘土为主,有圆砾、砾砂颗粒分布,含植物根系及腐殖质。

②圆砾层(Q4al+pl):

层顶埋深0.40~0.60m、层顶标高2020.92~2021.73m,层厚5.80~6.60m。

青灰色;稍湿;稍密;骨架颗粒成分以石英及长石为主,呈圆~亚圆状,大于2㎜的颗粒含量一般为69.8~73.4%,泥砂质充填,含泥砂量较高,颗粒级配不良,偶见漂石。

③泥岩层(N):

层顶深度6.40~7.10m、层顶标高2014.75~2015.53m,勘探揭露厚度8.40~10.90m、未揭穿。

棕红色,泥质胶结,具水平层理,厚层状结构,该岩层属半成岩地层,为极软岩,干时坚硬,遇水、扰动和暴露易软化崩解。

上部1.5m为强风化,其下为中风化。

2、工程概况

东乡县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那勒寺安置小区二期)7#楼,位于东乡县那勒寺镇,东侧为空地,北侧为民宅,西侧为已有建筑,南侧为预留空地,本工程为地上10层住宅,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建筑面积4134.58㎡,建筑高度:

29.30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值为0.15g,设计基本特征周期为0.45s,场地类别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主楼基础形式为桩筏基础,桩基施工工艺采用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以第③泥岩层为持力层,桩身极限端阻力为qpk=1800kPa,桩长不小于8.2m,桩端进入持力层不小于1.2m,桩身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35P6,建筑基桩设计等级为乙级。

三、检测内容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根据建设单位委托及设计要求对该工程3根工程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桩号为2#、15#、39#,以确定其工程桩单桩竖向承载力在自然含水量状态下是否能满足设计要求。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工程桩参数汇总表(表1)

工程桩

编号

工程桩

桩号

桩径

(m)

桩长

(m)

设计单桩承载力特征值(kN)

静载荷试验最大加载量(kN)

备注

1

2

0.80

8.50

1656

3312

ZH-1

2

15

0.80

9.00

1656

3312

ZH-1

3

39

0.80

8.90

1656

3312

ZH-1

(注:

本次试验参数由建设单位根据设计资料提供)。

四、检测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O11;

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5、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检测委托单等相关资料。

五、检测方法及原理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检测方法及原理

本次静载荷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即逐级等量加载,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同时观测每级荷载下的沉降量,直到加载量达到终止加载条件,然后分级卸荷到零。

加荷应分级进行:

分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值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其中,第一级加载量取分级荷载的2倍。

卸荷应分级进行:

每级卸载量宜取加载时分级荷载的2倍,且应逐级等量卸荷。

加、荷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且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10%。

沉降观测:

①每级荷载施加后,间隔5、15、30、45、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桩顶沉降量。

②沉降相对稳定标准:

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得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第30min开始,按1.5h连续三次每30min的沉降观测值计算)。

③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可施加下一级荷载。

④卸荷时,每级荷载应维持1h,分别按第15min、30min、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桩顶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不得少于3h,测读时间分别为第15min、30min,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桩顶残余沉降量。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荷:

①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的沉降量的5倍,且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

②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的沉降量的2倍,且24h尚未达到稳定标准。

③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值且桩顶沉降达到相对稳定标准。

④工程桩做锚桩时,锚桩上拔量已达到允许值。

⑤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80mm;当桩端阻力尚未充分发挥时,可加载至桩顶累计沉降量超过80mm。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分析确定的方法:

①根据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对于陡降型Q~s曲线,应取其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

②根据沉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应取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

③符合《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J256-2014规范4.3.7条第2款情况时,宜取前一级荷载值。

④对于缓变型Q~s曲线,宜根据桩顶总沉降量,取s等于40mm对应的荷载值;对D(D为桩端直径)大于等于800mm的桩,可取s等于0.05D对应的荷载值,当桩长大于40m时,宜考虑桩身弹性压缩。

⑤不满足本条第1~4款情况时,桩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宜取最大加载值。

六、检测仪器设备

1、武汉岩土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PDS-PDA型桩基动测仪。

2、钢梁、千斤顶、压力表、基准梁、圆钢托盘、液压泵、百分表等。

以锚桩、钢梁做反力,用3台500t液压千斤顶加载,百分表测读沉降。

本次试验所用仪器设备均在检定周期内。

七、检测结果分析

1.单桩静载荷试验前工程桩及锚桩低应变检测结果见汇总表1,测试曲线见低应变检测附图:

单桩静载荷试验前工程桩及锚桩低应变检测结果汇总表(表1)

序号

桩号

桩径

(mm)

桩长

(m)

波速

(m/s)

桩身结构完整性

描述

类别

备注

1

3#

Φ800

9.10

4118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2

M1#

Φ800

9.10

3970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3

2#

Φ800

8.50

4028

桩身完整

Ⅰ类

工程桩

4

M2#

Φ800

9.20

4035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5

1#

Φ800

8.70

3850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6

14#

Φ800

8.50

3441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7

M3#

Φ800

9.30

3924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8

15#

Φ800

9.00

4036

桩身完整

Ⅰ类

工程桩

9

M4#

Φ800

9.40

3852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10

16#

Φ800

9.20

3725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11

38#

Φ800

9.20

3695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12

M5#

Φ800

9.20

4299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13

39#

Φ800

8.90

4009

桩身完整

Ⅰ类

工程桩

14

M6#

Φ800

9.20

3898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15

40#

Φ800

8.80

4151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2.单桩静载荷试验后工程桩及锚桩低应变检测结果见汇总表2,测试曲线见低应变检测附图:

单桩静载荷试验后工程桩及锚桩低应变检测结果汇总表(表2)

序号

桩号

桩径

(mm)

桩长

(m)

波速

(m/s)

桩身结构完整性

描述

类别

备注

1

3#

Φ800

9.10

3792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2

M1#

Φ800

9.10

3625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3

2#

Φ800

8.50

3696

桩身完整

Ⅰ类

工程桩

4

M2#

Φ800

9.20

3770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5

1#

Φ800

8.70

4163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6

14#

Φ800

8.50

3846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7

M3#

Φ800

9.30

3676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8

15#

Φ800

9.00

4128

桩身完整

Ⅰ类

工程桩

9

M4#

Φ800

9.40

4234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10

16#

Φ800

9.20

3802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11

38#

Φ800

9.20

3866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12

M5#

Φ800

9.20

3932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13

39#

Φ800

8.90

3921

桩身完整

Ⅰ类

工程桩

14

M6#

Φ800

9.20

3459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15

40#

Φ800

8.80

3729

桩身完整

Ⅰ类

锚桩

3.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结果

本次共做了3根工程桩的静载荷试验检测,检测数据汇总见附表,其Q~S、s-lgt、S~lgQ曲线见附图,根据检测结果分析3根工程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静载荷试验检测结果见表3。

2#桩在自然含水量状态下,当桩顶竖向最大加荷量达到3312kN时,桩顶总沉降量为6.84mm,最大回弹量1.71mm。

该工程桩Q~s曲线呈缓变型,无明显的陡降段,s-lgt曲线随时间变化沉降量变化较为平缓,呈规则排列,s~lgQ曲线随荷载的增加其斜率呈缓慢变化。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第4.4.2条规定并结合附图Q~s、s-lgt、s~lgQ曲线和单桩荷载—沉降数据汇总表分析,该工程桩在自然含水量状态下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值为3312kN。

15#桩在自然含水量状态下,当桩顶竖向最大加荷量达到3312kN时,桩顶总沉降量为7.06mm,最大回弹量1.93mm。

该工程桩Q~s曲线呈缓变型,无明显的陡降段,s-lgt曲线随时间变化沉降量变化较为平缓,呈规则排列,s~lgQ曲线随荷载的增加其斜率呈缓慢变化。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第4.4.2条规定并结合附图Q~s、s-lgt、s~lgQ曲线和单桩荷载—沉降数据汇总表分析,该工程桩在自然含水量状态下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值为3312kN。

39#桩在自然含水量状态下,当桩顶竖向最大加荷量达到3312kN时,桩顶总沉降量为6.86mm,最大回弹量1.38mm。

该工程桩Q~s曲线呈缓变型,无明显的陡降段,s-lgt曲线随时间变化沉降量变化较为平缓,呈规则排列,s~lgQ曲线随荷载的增加其斜率呈缓慢变化。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第4.4.2条规定并结合附图Q~s、s-lgt、s~lgQ曲线和单桩荷载—沉降数据汇总表分析,该工程桩在自然含水量状态下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值为3312kN。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结果汇总表(表3)

工程桩

编号

工程桩

桩号

试验最大

加载量(kN)

总沉降量

(mm)

回弹量

(mm)

单桩极限承载力

(kN)

1

2#

3312

6.84

1.71

3312

2

15#

7.06

1.93

3

39#

6.86

1.38

八、检测结论

1、根据工程桩实测波形的时域信号特征分析(附图基桩低应变完整性测试波形),被检测的3根工程桩及12根锚桩在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前、后桩身完整性无明显差异,均为Ⅰ类桩(附表1、2)。

2、根据现场静载荷试验结果,对该3根工程桩静载荷试验情况综合分析确定,在自然含水量状态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值分别取值如下:

2#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值取为1656kN;15#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值取为1656kN;39#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值取为1656kN。

3、通过对该工程3根工程桩静载荷试验,该工程工程桩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值满足设计要求。

(以下无正文)

甘肃榕盛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2019年4月4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