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08388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docx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docx

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

《第一单元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讲解与例题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①混太清②。

气蒸云梦泽③,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④。

注释:

①②虚、太清:

均指天空。

③云梦泽:

古时云、梦为二泽,长江之

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分变干变淤,成为平地,只剩洞庭湖,人们习惯称云梦泽。

④羡鱼情:

《淮南子·说林训》中记载:

“临渊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

”这句仍是表示作者希望入仕,企盼有人引荐。

赏析:

这是孟浩然的一首山水诗作。

首联描写洞庭湖全景。

一个“混”字写尽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给人一种汪洋恣肆、海纳百川之感。

颔联特写湖水声势。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读之使人倍感大气磅礴,心胸激荡。

一个“蒸”字给人以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读者仿佛看到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

然而“岳阳城”又似乎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护。

此处妙笔生花,一语惊人,很好地将下文引出,不愧为千古名句。

学习目标

1.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学习课文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作家作品

冯君莉,当代作家,天津人,1955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代表作有《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柴达木情思》等。

字词广场

★字音识记

颠簸(bǒ)  深湛(zhàn)  恬雅(tián)

眸子(móu)安谧(mì)肃穆(mù)

魅力(mèi)蓼蓝(liǎo)哈达(hǎ)

逶迤(wēiyí)潸然(shān)篝火(gōu)

娓娓动听(wěi)  脍炙人口(kuàizhì)

虚无缥缈(piāomiǎo)

★形似字辨析

   

★熟语积累

(1)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雌雄。

后来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如:

案件关键证人的突然消失,让办案的刑警感觉到整个案情变得更加~。

(2)虚无缥缈:

若有若无。

形容空虚渺茫。

虚无,空虚;缥缈,隐隐约约。

如:

春天的海边笼罩着薄薄的云雾,远望蓬莱仙阁,呈现在一片~之中。

(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原指蓝色是从蓼蓝提炼而成,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

常用以比

喻学生超过老师。

如:

现在的年轻人真是~呀!

(4)一席之地:

一张席子的地方。

比喻很小的一块地方。

也指一个位置。

如:

那占着玻璃柜~的彩塑泥人,却比什么都吸引我。

标题“青海湖,

梦幻般的湖”在“湖”的前面加上了修饰性的词语“梦幻般”来形容,突出了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使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

文章的题目点明了游览的地点及写作的主要内容。

我们同启明星一起上路了。

同我们一起上路的,还有那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

[1]

汽车在青藏公路上行驶,但没有往日的颠簸①。

窗外,是一片漆黑和寂静,细细的雨丝斜打在车窗玻璃上,雨丝中夹杂着几声遥远的犬吠。

我在轻轻的摇晃中,又接上了刚才在温暖的兵站未完的梦。

也不知过了多久,我从睡梦中惊醒,身旁年轻的司机轻轻地说了声:

“青海湖到了,下车看看吧!

”[2]

第一部分(第1~4段):

写作者带着憧憬的梦幻到达青海湖。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②的空气。

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失去了中心和方向。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3]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得蓬勃,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

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4]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③,也蓝得温柔恬雅。

[5]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④,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6]正当我折服于这蓝色的魅力⑤,而又苦于找不到恰当比喻的时候,我突然记起少数民族对青海湖的称呼。

在蒙语里,它被叫做“库库诺尔”,在藏语里,它被叫做“错温布”,都是“青颜色的大海”之意。

为什么要叫做“青色的海”,而不叫做“蓝色的海”呢?

莫不是出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古语?

其实,青海湖水所以如此湛蓝,因为湖面高出海面三千一百九十七米,比两个泰山还高,湖水中含氧量较低,浮游生物稀少,含盐量在百分之零点六左右,透明度达到八九米以上,因而,湖水就显得更晶莹明澈,难怪青海湖水蓝得那么美,那么醉人!

[7]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

似奔腾的骏马。

[8]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垂向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

而我的脚下,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一幅多美的画卷啊!

而这其中的一切,又都浸透了黎明的生气,浸透了晨雨的滋润,显得

这么清新,这么幽静。

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9]我几乎醉了,想跑,怕破坏这画卷的安谧;想喊,又怕惊动这画卷的宁静。

[10]我看着不远处那位年轻的司机,他仍旧那么肃穆⑥,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没有交流感情的意思。

[11]而草滩上那几头漫步的牦牛,更是分外的悠闲。

[12]我只有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

是啊!

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

[13]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岛屿的轮廓⑦,也似乎倒映出许许多多关于青海湖的神话传说来。

有的说,是当年东海老龙王最小的儿子引来一百零八条江河的水,汇成这浩瀚的西海,因此他成为西海龙王;有的说,是当年文成公主在进藏途中,行至日月山口,回首汉宫,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潸然⑧泪下,泪水汇成这蓝色的湖,随后,文成公主又毅然决然地上路了;还有的说,这是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把二郎神追赶得逃到这里,二郎神又饥又渴,发现了这个神泉……[14]

仅仅这些神话般的传说,就有多么迷人啊!

而蓝色湖面上那微微泛动的波澜,又似乎在悄声叙说着青海湖遥远的历史。

早在两亿三千万年以前,这里整个是一片浩

瀚⑨的古海,甚至和现在的太平洋连在一起。

后来,经过多次地壳运动,沧桑巨变,才形成现在的青海湖。

至于青海湖中的海心山、海西山、海东山、石义岛,以及那驰名中外、像一尾顽皮的黑蝌蚪似的鸟岛,娓娓动听的传说就更多了。

这是鸟儿的世界,是个绝妙的世外桃源,不然,为什么会一年又一年地吸引着数万乃至数十百千万只不同种类的水鸟呢?

那红的、蓝的、花的鸟儿,甚至那洁白的天鹅、美丽的凤头潜鸭、欢快的云雀、优雅的黑颈鹤都年复一年地从我国江南,从东南亚,从尼泊尔,从印度,飞到这里,在这里飞旋荡漾,悠然自鸣;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后代。

只有这神奇、美丽、和平的得天独厚的地方,才能够成为生气勃勃的鸟的世界,成为繁荣昌盛的鸟的王国啊!

[15]还有那满湖欢快地畅游着的鱼儿,恐怕谁也说不清究竟有多少储量吧。

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

了。

[16]而到了冬天呢,只要在冰面上凿开一个个洞,然后在洞口点燃篝火,那成群结队的鱼儿便会飞快地涌来,一条条自动地从洞口跃出,这就是脍炙人口的青海“冰鱼”呀。

那情景,那气氛,该会换来多么欢畅的笑声。

[17]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18]

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

第二部分(第5~11段):

写青海湖梦幻般的境界:

湖水蓝、草滩美、水鸟多,像一幅美丽的大画卷。

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

尽情的美的欣赏,已使我从虚无缥缈的梦境中彻底解脱出来,我拉开车窗的玻璃,留恋地朝外看着,想把青海湖的美,深深地印在心里。

此时此刻,我产生了一种深深的遗憾⑩和惋惜,一个如此美丽的湖泊,竟默默地珍藏在如此

遥远的地方。

我真想让所有的人都来观赏青海湖独特的美,都来领略这大自然的魅力。

但是,我又很矛盾,我不敢想象,当成千上万的钞票像一条河流似的流向青海湖,青海湖畔因此而筑起西式的小楼,撑起遮阳的花伞,荡起阿波罗乐曲的时候,今天这醉人的青海湖会变成一种什么景象。

不,还是让它自然而然地生存吧。

现代文明固然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是不是应该给原始的纯自然的美留下一席之地呢?

[19]

第三部分(第12段):

表达作者的矛盾心情。

①颠簸:

上下震荡。

②甜润:

甜美滋润。

③深湛:

这里是深的意思。

④涟漪:

细小的波纹。

⑤魅力:

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⑥肃穆:

严肃而恭敬。

⑦轮廓:

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⑧潸然:

流泪的样子。

⑨浩瀚:

形容水势盛大。

⑩遗憾:

不称心,大可惋惜。

[1]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有“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

[2]“青海湖到了,下车看看吧!

”有什么深层含意?

司机虽是“轻轻地说”,句末却用了一个感叹号,言外之意,希望作者仔细地观赏这里的美景。

[3]“绿茵茵”“黄灿灿”用在此处表达效果如何?

用“绿茵茵”“黄灿灿”不仅突出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

[4]把青海湖的蓝色和天空放在一起写有什么好处?

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容易让人把握事物的特点。

[5]作者用“纯净”“深湛”“温柔恬雅”来写青海湖,体现了青海湖的什么特点?

“纯净”说明这种蓝透明、干净、清爽;“深湛”体现了青海湖蓝得深沉、清澈;“温柔恬雅”的青海湖就像一个文静的少女,柔美娴静,宁静安详。

[6]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表达效果如何?

这句话连续运用比喻写出了湖水的不同特点,使之显得更娇美可爱。

玻璃是透明、极少杂质的,用“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突出了它柔软顺滑、透明洁净的特点;小姑娘的眼睛是闪亮、富有生气的,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涟漪,写出了湖水富有动感、蓝得发亮的特点。

这种含蓄的语言更耐人寻味。

[7]作者从哪几方面说明了青海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

从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

处的地理位置,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

[8]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有何表达作用?

运用比喻,以“奔腾的骏马”比喻乌云,生动地表现出了乌云的动态美。

[9]“甜丝丝”“凉爽爽”这些叠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叠词不仅有音乐的美感,而且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甜丝丝”“凉爽爽”,这里不只是身体的感觉,而且也是心理感受,表达了作者心情舒

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

[10]“我几乎醉了,想跑,怕……想喊,又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为这静谧的美所震慑,不敢跑,也不敢喊,只有独自默默地伫立,在美中陶醉。

这种间接的抒情比直抒胸臆表达的感情要更加强烈。

[11]作者在描绘青海湖美景以及自己的感受时,为什么又写到司机?

这是为了从侧面体现青海湖的美。

毫无疑问,在作者的眼中青海湖是美的,那么在司机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也是美得醉人的。

[12]文中写牦牛漫步时用了“分外的悠闲”,其作用是什么?

衬托青海湖环境的安谧。

[13]文中将现实与梦境相联系,有何作用?

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青海湖的幽美可爱。

[14]文中引用神话传说有何作用?

引用

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15]文章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是什么?

气候适宜,鱼类丰富,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6]句中“一群群”“一层层”“金灿灿”“红艳艳”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群群”“一层层”写出了鱼儿之多;“金灿灿”“红艳艳”描绘出鱼的黄与红的色彩,鲜艳灿烂,光彩夺目。

[17]本段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各突出了什么?

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集地之广阔,云集之鸟不计其数。

写鱼,用“满湖”“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之丰富。

写夏季与冬天的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鱼,不仅表现了鱼类的丰富,更显得生动有趣。

[18]这个反问句用在这里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个反问句是对上文的总结,以反问总结更加突出青海湖是大胆的梦幻,直扣主题。

[19]文章最后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

深层探究

这是一篇寄情于景的抒情性散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在高原上梦幻般美丽的青海湖,它不仅景色壮丽,而且生物资源丰富,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1.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现青海湖的美。

如写青海湖湖水之蓝,首先用赞美的语言描写“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

”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

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湖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蓝锦缎似的”“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另外,文章在结尾处对青海湖的未来进行了深刻思考,此为议论。

作者对青海湖的成因的分析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给读者以科学的解释。

2.语言优美柔和,含蓄深远,善用叠词。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梦一般的美景,文中有许多地方语言相当优美,读来清凉爽口,沁人心脾。

“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这些语言优美而不乏朴素,娴雅而又有生机,韵味无穷,意义深远。

善用叠词也是作者语言的一大特色。

“绿茵茵”“黄灿灿”不仅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的特征,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的蓬勃生机。

“甜丝丝”“凉爽爽”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

另外还有“水灵灵”“蓝晶晶”“金灿灿”“红艳艳”等,这些叠词点缀在文中,使语言显得活泼生动、富有灵气,使事物可爱、动人,同时也将意思表达得更加贴切。

1.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了青海湖?

提示:

(1)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

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

首先,直接用赞美的语言描写,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湖水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此外,还从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

(2)写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

(3)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

(4)文中最后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从环保的角度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

2.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梦幻”二字?

提示:

“梦幻”是神奇、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

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使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

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使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紧密。

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

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神奇、美丽、可爱。

阅读鉴赏

张家界

卞毓方

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

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唯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

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唯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

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

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

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

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

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

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只要往前再迈出半步。

那是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附近的地面。

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

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其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悉。

是晚,我歇宿于山脚的苗寨。

客栈贴近寨口,推窗即为左道,道边婆娑着白杨,杨树的背后喧哗着一条小溪,溪的对岸为骈立的峰峦。

山高雾大,满世界一片漆黑。

我不习惯这黑,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

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

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

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

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

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

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

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

且摘一片枫叶为书签,拣一粒卵石做镇纸,留得这红尘之外的秋波,伴我闯荡茫茫前程。

犹记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他老先生叙述70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绣。

欣羡之余,也聊存一丝自慰,因为,我毕竟早他四五年就遥感过张家界,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是日,当我乘缆车登上黄狮寨的峰顶,沐着蒙蒙细雨,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云拂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想象它实为张家界内涵的一个短篇。

不过,仅这一个短篇表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

天机贵在心照,审美总讲究保持一

定的距离,你能拿酒瓶盛装月白,拿油彩捕捉风清?

客观一经把握,势必失去部分本真。

当然不是说就束手无为,今日既然有缘,咦,为什么不鼓勇试

它一试。

好,且再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

心灵感悟: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性散文,作品展现着大自然的奇美,盛载着生命的希望,蕴含着一种万物的和谐。

山,有一种精神,读山,“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一啸百吟”浩荡“万千气韵”。

素材搜集

1.古诗词中的“湖”

(1)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宋)苏轼《望湖楼醉书》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盈盈一水,承载着的是古今作家的情怀:

他们的喜怒哀乐皆可在湖水中寻找到。

2.描写“湖”的优美语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田田荷叶,亭亭荷花,读之如品美酒,愈品愈觉浓香醇厚,让人陶醉其中。

链接中考

(青海中考)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15个字)

青海新闻网讯 近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环湖巡查组在青海湖畔的甘子河褡裢湖湿地检测到1只颈部佩戴橘红色旗标的斑头雁,经验证系印度环志的斑头雁。

这是青海湖保护区自1975年成立以来,在30多年的环湖巡查史上首次发现印度环志的斑头雁。

斑头雁、棕头鸥、鱼鸥、鸬鹚一道,并称为青海湖四大鸟类,是青海湖周边栖息的主要夏候鸟。

与以青海湖湟鱼为食的鸬鹚、鱼鸥、棕头鸥不同的是,斑头雁以湖边的青草为食。

经过多年的封湖育鱼,生态保护工作,青海湖目前已形成碧草千里、鱼鸟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美画面,斑头雁也渐渐将这里当成自己的乐园。

此次发现的戴有印度环志的斑头雁说明,青海湖的生态更好了,更多的斑头雁被碧草千里、食物充沛、环境清新的青海湖所吸引。

(选自《西海都市报》,有删改)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一句话新闻的能力。

一句话新闻要求概括出主要事件的各要素,语言简明。

概括一句话新闻的最好方法是:

找出新闻的导语,对其进行压缩或补充。

把提炼出的要素按照“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或“什么事情怎么样”的答题模式加以表述。

本题中的新闻,第一段是导语,从中提炼出要

素:

地点是青海湖,“人物”是“印度环志的斑头雁”,事件是“首次发现”,把这几个要素用通顺的语言连缀、表述出来即可。

答案示例:

青海湖首次飞来印度斑头雁(表述接近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