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物理14章末综合检测人教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8466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物理14章末综合检测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物理14章末综合检测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物理14章末综合检测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物理14章末综合检测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物理14章末综合检测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物理14章末综合检测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物理14章末综合检测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物理14章末综合检测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物理14章末综合检测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物理14章末综合检测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物理14章末综合检测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物理14章末综合检测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物理14章末综合检测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物理14章末综合检测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物理14章末综合检测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物理14章末综合检测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物理14章末综合检测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物理14章末综合检测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物理14章末综合检测人教版Word格式.docx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物理14章末综合检测人教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物理14章末综合检测人教版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基础知识天天练物理14章末综合检测人教版Word格式.docx

3.关于电磁波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红外线比红光波长长,它的热作用很强

B.X射线就是伦琴射线

C.阴极射线是一种频率极高的电磁波

D.紫外线的波长比伦琴射线长,它的显著作用是荧光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了电磁波的产生机制和特性.在电磁波谱中,红外线的波长比可见光长,而红光属于可见光,故选项A正确.阴极射线与电磁波有着本质不同,电磁波在电场、磁场中不偏转,而阴极射线在电场、磁场中会偏转,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

108m/s,而阴极射线的速度总是小于3×

108m/s,阴极射线的实质是高速电子流,故选项C错误.X射线就是伦琴射线,是高速电子流射到固体上产生的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故B项正确.由于紫外线的显著作用是荧光作用,而伦琴射线的显著作用是穿透作用,故选项D正确.

ABD

4.关于电磁场和电磁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均匀变化的电场在它的周围产生均匀变化的磁场

B.电磁波中每一处的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总是互相垂直的,且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C.电磁波和机械波一样依赖于介质传播

D.只要空间中某个区域有振荡的电场或磁场,就能产生电磁波

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可知,均匀变化的电场在它的周围产生稳定的磁场,故选项A是错误的.因电磁波中每一处的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总是互相垂直的.且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所以电磁波是横波,故选项B是正确的.有振荡的电场或磁场时,就会由近向远逐渐传播,即形成了电磁波,故D正确.

BD

5.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如图3中左图所示,图中P、Q两质点的横坐标分别为x=1.5m和x=4.5m.P点的振动图象如右图所示.

图3

在下列四幅图中,Q点的振动图象可能是

由图甲知该波的波长λ=4m,而P、Q两质点间间距Δx=3m=

λ,则两质点的振动步调相差

T,结合图乙知A、D两项皆错误.因波的传播方向未知,故无法判定Q点的振动状态相比于P点是超前还是滞后,B、C皆正确.

图4

6.图4是一个

圆柱体棱镜的截面图,图中E、F、G、H将半径OM分成5等份,虚线EE1、FF1、GG1、HH1平行于半径ON,ON边可吸收到达其上的所有光线.已知该棱镜的折射率n=

,若平行光束垂直入射并覆盖OM,则光线

A.不能从圆弧

射出   B.只能从圆弧

射出

C.能从圆弧

射出D.能从圆弧

由该棱镜的折射率为n=

可知其临界角C满足:

sinC=

,可求出GG1左边的入射光线没有发生全反射,其右边的光线全部发生全反射,所以光线只能从圆弧

射出.故B正确.

图5

7.图5为一列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实线为t=0时刻的波形图,虚线为t=0.6s时的波形图,波的周期T>0.6s,则

A.波的周期为2.4s

B.在t=0.9s时,P点沿y轴正方向运动

C.经过0.4s,P点经过的路程为4m

D.在t=0.5s时,Q点到达波峰位置

波向x轴负向传播,T>0.6s,由波形图可知

λ=Δx,用时间t=0.6s=

T,T=0.8s,A错.t=0.9s=T+0.1s,P点沿y轴负方向运动,经0.4s,P点运动半个周期,经过的路程为0.4m,C错.t=0,x=10m处质点处在波峰,经0.5s,波峰向左传Δx′=5m,故D正确.

D

二、填空与计算题(本题包括10小题,共72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图6

8.图6为声波干涉演示仪的原理图.两个U形管A和B套在一起,A管两侧各有一小孔.声波从左侧小孔传入管内,被分成两列频率________的波.当声波分别通过A、B传播到右侧小孔时,若两列波传播的路程相差半个波长,则此处声波的振幅______;

若传播的路程相差一个波长,则此处声波的振幅________.

由同一波源分成的两列波频率相同,这符合两列机械波干涉的条件,当两波的路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时,振动减弱,当路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振动加强.

相同 减小 增大

9.现有毛玻璃屏A、双缝B、白光光源C、单缝D和透红光的滤光片E等光学元件,要把它们放在图7所示的光具座上组装成双缝干涉装置,用以测量红光的波长.

图7

(1)将白光光源C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其他光学元件,由左至右,表示各光学元件的字母排列顺序应为C、________、A.

(2)本实验的步骤有:

①取下遮光筒左侧的元件,调节光源高度,使光束能直接沿遮光筒轴线把屏照亮;

②按合理顺序在光具座上放置各光学元件,并使各元件的中心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

③用米尺测量双缝到屏的距离;

④用测量头(其读数方法同螺旋测微器)测量数条亮纹间的距离.

在操作步骤②时还应注意________和________.

(1)各光学元件的字母排列顺序应为C、E、D、B、A.

(2)步骤②还应注意单缝和双缝间距5cm~10cm,使单缝和双缝相互平行.

(1)EDB 

(2)单缝和双缝间距5cm~10cm和使单缝和双缝相互平行.

10.某同学利用焊有细钢针的音叉(固有频率f0)、熏有煤油灯烟灰的均匀金属片和刻度尺来测定重力加速度.他的实验步骤有:

A.将熏有烟灰的金属片静止悬挂,调整音叉的位置,使音叉不振动时,针尖刚好能水平接触金属片,如图8甲所示.

B.轻敲音叉,使它振动,同时烧断悬线,使金属片自由下落.

C.从金属片上选取针尖划痕清晰的一段,从某时刻起针尖经过平衡位置的点依次为B、C、D、E、F、G、H,测出它们相邻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b1、b2、b3、b4、b5、b6,如图8乙所示.

图8

(1)推导计算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

__________.

(2)金属片自由下落后(不计针尖与金属片间的摩擦),图丙中三幅图中,你认为针尖在金属片上的划痕正确的是__________.

(3)若从悬线烧断瞬间开始计时,钢针开始向左振动,且设向左位移为正,钢针振幅为A,金属片下落h时,钢针对平衡位置的位移y的表达式为y=__________.

(1)乙图中相邻点间的时间间隔是音叉振动周期的一半,用T表示,则有T=

.金属片自由下落是自由落体运动,所以有

g1=

,g2=

,g3=

g=

(b6+b5+b4-b3-b2-b1)f

(2)由于金属片是自由落体运动,速度会越来越大,故选项A、B是不正确的,选项C是符合要求的.

(3)因为音叉振动是简谐运动,故针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变化符合正弦规律变化,考虑到针的开始运动方向与规定的方向相同,故有y=Asin

.

(1)g=

(2)C

(3)Asin

11.

(1)在t=0时刻,质点A开始做简谐运动,其振动图象如图甲所示.

质点A振动的周期是________s;

t=8s时,质点A的运动沿y轴的________方向(填“正”或“负”);

质点B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与A相距16m.已知波的传播速度为2m/s,在t=9s时,质点B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是________cm.

图9

(2)图乙是北京奥运会期间安置在游泳池底部的照相机拍摄的一张照片,相机的镜头竖直向上.照片中,水立方运动馆的景象呈现在半径r=11cm的圆形范围内,水面上的运动员手到脚的长度l=10cm.若已知水的折射率n=

,请根据运动员的实际身高估算该游泳池的水深h.(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由图知T=4s,因位移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且在t=8s=2T时质点振动状态与t=0时相同,则由图可知t=0时图线斜率为正,速度沿y轴正向.在t=9s时由图线知质点A处于正向最大位移处.再由Δt=

=8s=2T知B的振动状态与质点A相差两个周期,所以同一时刻两质点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相同,即也为10cm.

图10

(2)设照片圆形区域的实际半径为R,运动员的实际长为L

由折射定律nsinα=sin90°

几何关系sinα=

得h=

·

r

取L=2.2m,解得h=2.1m(1.6~2.6m都算对)

(1)4 正 10 

(2)2.1m(1.6~2.6m都算对)

12.

(1)一列沿着x轴正方向传播的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如图11(甲)所示.图甲中某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11(乙)所示.质点N的振幅是________m,振动周期为________s,图乙表示质点________(从质点K、L、M、N中选填)的振动图象.该波的波速为________m/s.

图11

(2)惯性系S中有一边长为l的正方形(如图12(A)所示),从相对S系沿x方向以接近光速匀速飞行的飞行器上测得该正方形的图象是________.

图12

(3)描述简谐运动特征的公式是x=________.自由下落的篮球经地面反弹后上升又落下.若不考虑空气阻力及在地面反弹时的能量损失,此运动________(填“是”或“不是”)简谐运动.

(1)从甲、乙图可看出波长λ=2.0m,周期T=4s,振幅A=0.8m;

乙图中显示t=0时刻该质点处于平衡位置向上振动,甲图波形图中,波向x轴正方向传播,则质点L正在平衡位置向上振动,波速v=λ/T=0.5m/s;

(2)由相对论知识易得运动方向上的边长变短,垂直运动方向的边长不变,C图象正确;

(3)简谐运动的特征公式为x=Asinωt,其中A是振幅;

篮球从自由落体到反弹起来的过程中,回复力始终为重力,恒定不变,与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不是成正比的,不符合简谐运动的规律.

(1)0.8 4 L 0.5 

(2)C (3)Asinωt 不是

13.

(1)设宇宙射线粒子的能量是其静止能量的k倍.则粒子运动时的质量等于其静止质量的________倍,粒子运动速度是光速的________倍.

(2)某实验室中悬挂着一弹簧振子和一单摆,弹簧振子的弹簧和小球(球中间有孔)都套在固定的光滑竖直杆上.某次有感地震中观察到静止的振子开始振动4.0s后,单摆才开始摆动.此次地震中同一震源产生的地震纵波和横波的波长分别为10km和5.0km,频率为1.0Hz.假设该实验室恰好位于震源的正上方,求震源离实验室的距离.

(1)以速度v运动时的能量E=mv2,静止时的能量为E0=m0v2,依题意E=kE0,故m=km0;

由m=

,解得v=

c.

(2)地震纵波传播速度为:

vp=fλp

地震横波传播速度为:

vs=fλs

震源离实验室距离为s,有:

s=vpt

s=vs(t+Δt),解得:

s=

=40km.

(1)k 

 

(2)40km

图13

14.如图13为一列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图,已知该波沿+x方向连续传播,传播速度为2m/s.

(1)求波上质点P的振动周期并画出从该时刻计时开始的振动图象.

图14

(2)如图14所示,在探究共振现象的实验中发现:

当作用在装置上MN间的驱动力的频率与上述横波的频率相同时,MN间五个单摆中D摆恰好发生共振.现测得D摆摆线长l=99.6cm.摆球的直径d=0.8cm,求当地重力加速度g.(结果取两位有效数字)

(1)由图象可以看出:

λ=4m.

由T=

可解得:

T=

s=2s.

图15

由于t=0时刻P点向上振动,则P点的振动图象如图15所示:

(2)由T=2π

得:

又L=l+

联立可得:

m/s2

=9.9m/s2.

见解析

15.我国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推挤,地震活动比较频繁,这次汶川地震是我国大陆内部地震,属于浅源地震,其破坏力度较大.地震波分三种:

纵波(P波),速度vP=9.9km/s;

横波(S波),速度vS=4.5km/s;

面波(L波),速度vL=1.4m/s,

图16

(1)位于震源上方汶川附近的地震观测点N处有水平摆A与竖直摆B(如图16甲),地震发生时最先剧烈振动的是哪个摆?

(2)地震观测台T记录到的地震曲线假如如图16乙所示,则由图可知a、b、c三种波形各对应于哪种地震波?

若在曲线图上测得P波与S波的时间差为5.80s,则地震观测台T距震源Z多远?

(3)若地震P波沿直线传播到地震观测台T时,地表某标志物振动方向沿图丙中ZT方向,测得某时刻标志物的水平分位移x=24mm,竖直分位移y=1.2mm,由此估算震源深度.

(1)最先振动的是B摆,纵波速度最快,纵波使B摆最先剧烈上下振动.

(2)根据波速大小可推知,a处的波形对应的是速度最快的P波(纵波),b处的波形对应的是速度较快的S波(横波),c处的波形对应的是速度较慢的L波(面波).设地震观测台T距震源的距离为s,则

=t,代入数据得s=47.9km.

(3)设震源深度为h,纵波沿ZT方向传播,设纵波传播的方向与地面的夹角为θ,则tanθ=

,h=s·

sinθ,代入数据得h=2.4km.

(1)B

(2)a-P波 b-S波 c-L波 47.9km

(3)2.4km

16.如图17,一透明球体置于空气中,球半径R=10cm,折射率n=

.MN是一条通过球心O的直线,单色细光束AB平行于MN射向球体,AB与MN间距为5

cm,CD为出射光线.

图17

(1)补全光路并求出光从B点传到C点的时间;

(2)求CD与MN所成的角α.(需写出求解过程)

(1)连接BC,如图18

图18

在B点光线的入射角、折射角分别标为i、r

sini=5

/10=

,所以,i=45°

由折射率定律:

在B点有:

n=

 sinr=1/2

故:

r=30°

 

=2Rcosr

t=

n/c=2Rncosr/c

t=(

/3)×

10-9s

(2)由几何关系可知∠COP=15°

∠OCP=135°

 α=30°

(1)(

10-9s 

(2)30°

17.

(1)图19甲为一简谐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介质中的质点P做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y=Asin5πt,求该波的波速,并画出t=0.3s时的波形图(至少画出一个波长).

(2)一束单色光由左侧射入盛有清水的薄壁圆柱形玻璃杯,图19乙为过轴线的截面图,调整入射角α,使光线恰好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已知水的折射率为

,求sinα的值.

图19

(1)由简谐运动表达式可知ω=5πrad/s,t=0时刻质点P向上运动,故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由波形图读出波长λ=4m.

图20

由波速公式

v=

联立①②式,代入数据可得

v=10m/s③

t=0.3s时的波形图如图20所示.

图21

(2)当光线在水面发生全反射时,有

当光线从左侧射入时,由折射定律

=n⑤

联立④⑤式,代入数据可得

sinα=

(1)10m/s 波形图见图20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