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 第1单元 3 杜甫诗五首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8500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19 第1单元 3 杜甫诗五首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819 第1单元 3 杜甫诗五首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819 第1单元 3 杜甫诗五首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819 第1单元 3 杜甫诗五首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819 第1单元 3 杜甫诗五首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1819 第1单元 3 杜甫诗五首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1819 第1单元 3 杜甫诗五首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1819 第1单元 3 杜甫诗五首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1819 第1单元 3 杜甫诗五首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1819 第1单元 3 杜甫诗五首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1819 第1单元 3 杜甫诗五首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1819 第1单元 3 杜甫诗五首教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1819 第1单元 3 杜甫诗五首教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1819 第1单元 3 杜甫诗五首教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1819 第1单元 3 杜甫诗五首教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1819 第1单元 3 杜甫诗五首教案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1819 第1单元 3 杜甫诗五首教案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19 第1单元 3 杜甫诗五首教案设计.docx

《1819 第1单元 3 杜甫诗五首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19 第1单元 3 杜甫诗五首教案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819 第1单元 3 杜甫诗五首教案设计.docx

1819第1单元3杜甫诗五首教案设计

3 杜甫诗五首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1.字音识记

(1)鄜州(  )     

(2)云鬟(  )

(3)虚幌(  )(4)嚼啮(  )

(5)明眸皓齿(  )(6)柏森森(  )

(7)戎马(  )(8)天寒地坼(  )

【答案】 

(1)fū 

(2)huán (3)huǎnɡ (4)niè(5)móu (6)bǎi (7)rónɡ (8)chè

2.词语释义

(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怜惜 

(2)月光 (3)代指战争 (4)分裂 (5)拜访

3.名句背诵

(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__________,__________。

(4)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2)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 (3)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4)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作者名片]

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远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做过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等官。

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人称“诗圣”。

唐肃宗时,官授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生动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有《杜工部集》。

[探究·精研文本]

月 夜

[背景介绍]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扩张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

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文脉梳理]

《月夜》

想象

 

[文本深读]

1.诗中望月之人是谁?

这种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闺中的妻子。

(2)这种对写法,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

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比起一般的直抒自己的情感的作品,意思就深了一层。

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2.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子,还有儿女。

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中“独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相思之情又进了一层。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

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湿”和“寒”。

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

“湿”和“寒”表现的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

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4.本诗只写个人的遭遇与亲人的离散之痛吗?

结合背景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所写的个人亲人离散的痛苦也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

其中所写亲情已与忧国忧民、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这就是杜甫的伟大之处,也是文学的典型性。

[名句鉴赏]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鉴赏】 上一联写怀念妻子,这一联写思念儿女,抒发无言的思念之苦。

诗人在远方怜爱着小儿幼女们,想着他们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父亲,还不理解母亲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儿女幼小,不懂世事,诗人自是无限怜爱。

同时,也进一步显出妻子之“独”。

她携儿带女,独处荒村,自是苦不堪言。

“遥怜”一词,道出诗人无限的忧思和怜爱,同时也反衬出妻子的遥念和伤悲。

哀江头

[背景介绍]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

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文脉梳理]

《哀江头》

[文本深读]

1.诗的首句中杜甫为什么“吞声哭”?

“曲”重复运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但这已经成为历史了,往日的繁华像梦一样过去了。

在一个明媚的春日,诗人前往叛军管辖下的曲江,偷偷行走在一个僻静的角落,看到眼前荒凉破败之景,不禁吞声忍气,暗暗哭泣。

行人稀少,哭泣也不敢大声哭,只能吞声而哭。

重复用一个“曲”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中愁肠百结、迂曲难伸的感觉。

2.诗中“为谁绿?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在曲江看到“锁千门”,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

“细柳新蒲”,又是一个春天到来了,只见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

“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肝肠寸断的悲痛:

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

3.诗中的“忆”字领起了后文哪几句?

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忆”字领起后文“忆昔……一笑正坠双飞翼”这八句诗。

这一部分写了安史之乱前春日曲江的繁华盛景。

4.“一笑正坠双飞翼”中的“一笑”有何言外之意?

这句诗与后文哪句诗形成对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笑”写出了杨贵妃的骄纵得意之态,暗讽唐明皇荒淫好色。

这句诗与“血污游魂归不得”形成对比,揭示了李、杨二人的荒淫无度与大祸临头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引人深思。

5.“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这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生总是有感情的,诗人触景伤怀,泪水夺眶而出;而大自然是无情的,江水自流,江花自开,亘古如此,未有终极。

这里以自然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表达诗人深深的伤痛。

6.结尾处“黄昏胡骑尘满城”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诗描写了黄昏时分胡骑出动而扬起了满天灰尘的环境,渲染了一种高压恐怖气氛。

进一步烘托了诗人对国破家亡忧愤不已、心急如焚的心情。

[名句鉴赏]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鉴赏】 “黄昏胡骑尘满城”一句,把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

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反抗,叛军纷纷出动,以致尘土飞扬,笼罩了整个长安城。

本来就忧愤交迫的诗人,这时就更加心急如焚,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

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

蜀 相

[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文脉梳理]

[文本深读]

1.杜甫用“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

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这两句诗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十分准确。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政权,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般来说,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2.“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生的英雄人物。

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3.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眼”分别是“自”“空”。

“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自”是“自己享有”,“空”是“空有”。

其作用有二:

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与英灵做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

“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遭受冷落的深沉悲痛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无限伤感。

名师讲坛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诗眼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

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词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三、四句写的是故园情,而连接这两者的正是这“折柳”二字,它自然就成了全诗的关键。

它唤起了诗人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了诗人蕴藏在心底的思乡之情。

因此,从全诗的结构来看,“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也是全诗的诗眼。

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设问方式:

1.某字(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

2.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解答古诗词“诗眼型”题目的方法:

1.指出该字(或该句)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或该句)写了哪些内容。

3.分析该字(或该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名句鉴赏]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鉴赏】 进一步写丞相祠堂幽静的环境,表现了诗人追怀诸葛亮的寂寞之心。

这里有把台阶都映得发绿的碧草,有藏在枝叶后鸣啭的黄鹂。

“自春色”写出春草茂盛之态,“空好音”写游人稀少,鸟儿叫声婉转,但并不引起游人的注意。

丞相庙宇如此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渐渐被人遗忘;诗人有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但知音少,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多么寂寞的怀古之心啊!

其中亦可见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对世无贤才的深深失望之情。

此联还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

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意更加丰富。

对于这两句,杜诗的评注者们有的认为是写景,有的认为是“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确切地说,这两句应看成“景语含情,情语寓景”。

又呈吴郎

[背景介绍]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充饥,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

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

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称的敬辞,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文脉梳理]

《又呈吴郎》

[文本深读]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小事?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老妇人打枣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真切的关心和深挚的同情。

2.“只缘恐惧转须亲”的“亲”怎么理解?

这句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亲”意为“亲善”。

正由于老妇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这里体现了杜甫善解人意、同情体谅穷苦人处境的优秀品质。

3.颈联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言外之意是:

这不能怪她多心,而是你有点不近人情。

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

4.颈联两句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试结合背景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诗,措辞十分委婉含蓄。

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5.有人认为尾联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

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尾联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内容。

作者想让吴郎知道:

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绝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

最后一句诗,其实与劝说吴郎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

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

[名句鉴赏]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鉴赏】 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

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下句说得更远、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

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