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8651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②工业机器人23

③人工智能25

④3D打印25

⑤机器视觉27

⑥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

数字化工厂的基础29

⑦PLC是工业自动化控制的核心组成,国产市场潜力巨大30

(2)智能的物流系统:

解决制造业全产业链互联网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30

①自动搬运机器人30

②服务机器人31

二、军民融合受益不受限,军工企业不须画地为牢32

1、实施军事强国战略,铸造国之重器32

2、建立“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格局33

3、军转民三大技术优势打造千亿蓝海35

4、重点关注军民融合方向之北斗产业链37

三、内生增长放缓,并购重构产业发展39

1、中国制造企业并购创生机39

2、高铁后市场:

“平台化运作”王者有望在此诞生40

(1)2008年至今铁路投资持续高企40

(2)高铁轨道和车辆保有量扩大,高铁后市场需求崛起40

(3)泛高铁后市场使得蛋糕进一步做大40

(4)细分板块龙头进行产业链一体化并购终将实现王者统治40

3、智慧物流:

互联网渠道与实业结合行业进入爆发期40

(1)“电商+冷链宅配”开启家庭市场二次爆发40

(2)第三方冷链物流是平台类生鲜电商发展的重要支撑41

(3)发展空间巨大:

以常温物流为例41

(4)销售端中小型冷库率先受益,关注上游压缩机厂商41

4、民用无人机:

新兴行业获得融资渠道,有望跨越式发展41

(1)1+X是无人机真正的刚需41

(2)我国无人机技术实力不容小觑42

(3)在民用无人机领域,中国已经走在全球前列42

(4)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助力打破行业天花板42

四、重点公司简析42

1、华昌达42

2、日发精机43

3、雷科防务43

4、巨星科技43

5、汉钟精机43

6、南方泵业43

7、环能科技43

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将助力中国制造重回“制霸全球”地位。

过去30年中国制造业依靠廉价成本要素投入和产能规模的扩张模式将“MadeinChina”名扬世界。

然而随着人口红利消逝,经济结构调整,传统机械装备需求的绝对量很难再有大幅上升,旧制造模式终将落下帷幕。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不禁想问中国制造的未来,会产生一片片新的“大蓝海”还是萎缩成为一个个“小水塘”?

通过过去一年的产业调研,我们意识到通过技术升级、模式改革、产业整合、进军海外等途径,中国制造的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都在出现结构性提升,这些变化都将是2016年不容错过的投资机遇。

主要包括以下三条主线:

投资主线一:

工业40。

推进工业40将实现中国制造向智能化升级。

一方面,国家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另一方面,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坚定看好“云、网、端”层面将是持续3年的投资大机遇!

我们认为最佳的投资标的是具备硬件优势、软件思维并有可能成为大数据入口的公司。

重点关注:

华昌达、伊之密。

投资主线二:

军民融合。

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是我军武器装备建设跨越式发展,实现军事强国战略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拓宽了军工企业掌握技术的转化途径,使军工企业的发展受益于国家国防投入而不受限于国家国防投入;

另一个方面,民用产品的定价主要市场供需水平决定,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促进军工企业发展,减轻财政压力。

坚定看好北斗产业链投资大机遇,2020年北斗行业市场规模将超2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我们认为最佳的投资标的是新进入行业者。

日发精机、雷科防务。

投资主线三:

并购成长。

在诸多新兴制造领域,具备产业链一体化能力的公司将具备较强竞争力,关注南方泵业、巨星科技、汉钟精机、厦工股份。

寻找以下新兴行业的整合效益:

1、高铁后市场:

平台化公司将成为“王者”。

预计“十三五”铁路规划总投资28万亿元,高铁累计里程已超16万公里、轨道和车辆保有量扩大、提速至350公里时速等多因素都为检测维护等业务发展都提供绝佳机遇。

2、智慧物流:

跨境生鲜电商开始大量投入,互联网渠道与实业结合冷链物流行业进入爆发期,制冷设备企业加快布局节能环保领域。

3、民用无人机:

需求广泛且经常性,打破军用无人机受制于军费开支形成的行业天花板,潜在市场规模巨大。

其中,无人机植保应用率先突破,市场规模至少300亿元。

4、智能机器人:

看好B2B各类服务机器人在2016年的崛起趋势,同时,伴随人工智能的进步,B2C类型智能服务机器人也将加快产业生态圈形成,未来这个领域有望诞生下一代BAT级别的企业。

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不能输的“战争”

1、“制霸全球”,近千年来中国制造首次赶超的机遇

一个时代终将落下帷幕

“MadeinChina”,眼看它崛起,眼看它壮大,眼看它乏力。

从人口结构、劳力成本和产品竞争力来考虑,中国制造的传统竞争力正处于不断被削弱的趋势,原有的依靠廉价成本要素投入、产能规模优势的制造业扩张模式将落下帷幕。

未来10年适龄劳动人口下降近1000万/年

从1987年第二波人口高峰开始,人口出生规模持续下降,2001年后每年新增人口规模维持在1600万人左右。

我国劳动力总量在1980年至2005年间从503亿增加到767亿,年均增加1000万左右,这是六零年代人口出生高峰时期的人逐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结果。

然而,2005年之后劳动人口增幅几乎为零。

2015-2017年是体力劳动力市场迎接大拐点的三年,未来的十年每年适龄劳动人口可能减少1000万左右。

我们取53岁作为劳动者退出体力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年龄来进行数据估算,2015年开始,体力劳动力市场占比最高的60后们逐步退出体力劳动力市场,所以变化会非常剧烈和明显。

工资水平将持续刚性上升

2008年至2013年,城市基层务工人员月平均工资从1340元/月升至2609元/月,五年翻了一倍,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基层务工人员月工资增幅更高。

同时,劳动者平均工作时间逐渐增加,工作时段外的加班现象明显。

消费者需求从追求性价比向定制化、精细化转变

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基本模式追求的是以大批量、规模化、流程固定的流水线生产制造低价的同质商品。

但自2012年以来,中国制造出口增速开始逐渐回落。

以通用设备制造与专用设备制造为例,2012年-2014年出口值增速几近回落至0。

可见,低成本制造业的需求空间在不断缩小,中国制造神话风光不再。

制造业将更关注用户体验和定制化需求,“物美价廉”不再是万金油。

过去30年,全球制造以技术推动,强调的是速度、精度和使用寿命,消费者作为市场消费产业链的末端,总是在被动的接受企业设计的产品。

而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的市场位置正在发生颠覆性变化,因而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逐渐凸显。

不断更新的Apple手机风靡全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佐证,因此在新的需求趋势下,商业定价模型从原先基于成本定价,转变为基于交易定价。

(2)自动化、信息化升级,中国制造或将重回世界巅峰

智能制造的标准体系是未来全球产业“战争”的聚焦点。

在新一轮技术变革中找到工业发展方向并制定出引导行业发展的标准,占据领先地位,是各大强国广泛关注的焦点。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谁掌握了工业制造标准,谁就拥有了占据产业链高端的机会,从而剥削落后国家的制造利润。

全球主要制造强国的动向是:

德国:

已经感受到中国制造崛起的压力,抢先一步制定《“工业40”标准路线图》,希望把标准和制造思路引入他的方向。

美国:

互联网及ICT巨头与传统制造业领导厂商携手,GE、Cisco、IBM、AT&

T、Intel等80多家企业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重新定义制造业的未来,并在技术、标准、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前瞻性布局,工业互联网与成为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自动化、信息化升级,中国制造获得赶超世界的绝佳机会,同时也是极为迫切的。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均处于乱世。

未来十年,中国将借助领先的互联网应用和技术,传统制造业向互联网化智能制造升级具备成功可能性极高,实现经济成功转型的迫切愿望。

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和庞大的市场,我们的前面有目标,即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国家;

后面基本没有追兵,印度和非洲的制造短期都难与中国制造抗衡,自动化和信息化升级将使中国制造更加强大,甚至有望重回世界巅峰。

在智能化升级的背景下,生产方式会趋于扁平化,依靠工业互联网采集大数据,人、机、料、环、法五大要素更加透明化和可预测,从而达到生产效率提升的效果。

2、“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制造2025”要推动的是智能化升级,并非仅仅自动化,更重要的是推动信息化升级。

通过传感、机器视觉等系统的应用,形成大数据的采集、反应和对未来的预测,在产品的开发和制造、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产品的质量和管理体系三方面形成有效闭环。

无论是中国的智能制造2025,亦或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其目的都在于通过深化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对制造业的改造,以提高制造效率。

据GE估算,1%的效率提升将带来10万亿美元的全球GDP增长。

根据自身客观情况,中国必须选择合适方式推动制造业升级,“制造2025”将是理性的选择。

中国制造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与美国、德国、日本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具体来说:

德国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且极度专注于技术;

美国制造的信息化水平领先全球;

日本制造以汽车、电子等产业见长,工业体系相对不丰富。

3、三重动力激发制造升级强烈需求,中国制造已做好再次跃升准备

(1)技术、品牌小有积累,中国企业意图弯道超车站上“微笑曲线”更高端

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国内很多企业已经实现了技术突破和品牌建设。

如果叠加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定制化程度,就可以向微笑曲线更高端方向发起挑战,实现弯道超车,获取更高利润率。

(2)C端需被互联网化,推动M端的互联网化改变

中国互联网发展水平领先全球,大量终端消费需求已经或即将被互联网化,这种趋势下就会倒推企业加快制造端的互联网化和智能化改造。

2015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21周年,迄今已有65亿网民,5亿的智能手机用户。

根据CNNIC的数据,2014年底,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网络购物用户361亿,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升至557%,在全国居民中的渗透率也达到了2667%。

我国网购人群数量已经超过英法德意四国人口的总合(27亿)。

互联网“无时无刻地连接”使消费者从孤陋寡闻变得见多识广,从分散孤立到相互连接、从消极被动到积极参与,最终扭转了产消格局,占据了主导地位,不断参与各个商业环节中。

互联网将过去消费者孤岛聚集成强大的消费者集群,从而形成B端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消费者中心时代已经到来。

互联网大大削减了产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速了生产端与市场需求端的紧密连接,并催生出一套新的商业模式:

C2B模式,即消费者驱动的商业模式。

C2B模式要求生产制造系统具备高度柔性化、个性化,以及快速响应市场等特性。

这与传统B2C商业模式下的标准化、大批量、刚性缓慢的生产模式完全不同。

因此,传统制造业在消费者驱动的商业模式下,必须进行产业改造与升级,以更加紧密地与消费者需求端连接,满足市场个性化的定制需求。

(3)需求和投入都更迫切

近期大量的草根调研都反馈同一结果,经济不好的状况下,制造企业更迫切地想通过改造升级获得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

我们在2015年春节后的2个月陆续拜访了40多位产业专家和企业家(以长三角地区企业为主)以了解企业对互联网化智能制造的真实需求,得出的结论是在劳动力成本刚性上升、订单总量减少的趋势下,大多数有存续经营能力的企业都非常迫切地希望进行效率升级,从效率提高中获得效益。

举例来说,我们拜访过杭州一家从事“智慧工厂”信息系统集成的公司,2015年订单同比增长5倍多,进行信息系统升级的企业基本可以用一年左右时间收回额外投入的成本。

此外,中国进口的芯片被大量应用于智能制造设备,通过过去几年进口数据可以从宏观角度佐证企业对智能生产的需求一直在持续增长。

2013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3200亿美元,全球54%的芯片都出口到中国。

中国芯片产业每年进口需要消耗2000多亿美元外汇,超过了石油和大宗商品,是第一大进口商品。

(4)“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四个阶段循序渐进

我们认为,中国的互联网化智能制造大致将经历四个阶段,分别是自动化升级、信息化升级、工厂内的互联网化、产业链整体互联网化。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阶段:

制造自动化。

改造现有自动化水平比较低的设备,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更重要的是借助设备的自动化来产生并传输大量工业制造数据。

第二阶段:

制造智能化。

通过传感器或机器视觉等多方面,让机器人更加智能化。

第三阶段:

工厂内互联网化。

建设工厂物联网,让互联网因素正式介入生产制造,实现生产管理数据的实时采集、汇总和分析。

第四阶段:

产业链互联网化。

这是未来的一种理想状态,建立整个产业链的互联网化,包括智能物流、定制化生产、零库存生产。

我们认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差异较大,大体上会是先自动化后信息化升级,率先会进行互联网化智能生产升级的行业有以下三类:

现在装备自动化水平高,如汽车制造;

需求将被互联网改造比较充分行业,如家电制造、纺织服装等;

互联网改造后效率弹性大的或急需效率提升的行业,如摩托车等低毛利产品和军工制造等。

4、云、网、端三大领域最具成长潜力且将相互融合,投资机会绝对不容错过

互联网化智能制造将集软件、电子、控制、机械为一体,以智能

生产终端为核心。

我们认为需要重点投入和受益的领域可概括为三大方面:

云“”:

工业大数据及云计算。

对数据进行采集、反应和预测,形成可行为的大数据(ActionableData)。

尽管现在一切都还没有真正开始,但未来工业互联网的“BAT”或将在此领域诞生。

网“”:

工厂内物联网及覆盖产业链整体的工业互联网。

行业覆盖广和具备核心技术的公司将是最好投资标的将获得十倍成长空间。

端“”:

智能机床、机器人、传感器、机器视觉等智能生产设备,AGV、服务机器人等智能物流设备。

智能生产终端是核心,最先受益且业绩弹性巨大。

中长期角度来看,智能生产设备后续的竞争力取决于其对硬件与软件结合的能力。

智能制造业未来有可能改变世界,下一轮的财富将基于互联网化的智能制造,融合软件、电子、控制、机械四个领域并“魂”、“体”合一,智能终端一定是核心。

软件及工业大数据分析,实现C2B的互联网化

“制造2025”时代是一个互联网化智能制造的时代,与此前制造业模式的最大区别,我们认为,是工业大数据第一次飘在了云端!

制造业在大数据市场占比中仅有85%,提升空间较大。

大数据目前主要应用在互联网、零售、交通等行业等领域。

我国2019年大数据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24亿元,2015-2019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5%。

随着近年来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化网络建立、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全球数据增长年复合增速超过50%。

中国目前的大数据应用仍处初级阶段,据估算2013年市场规模超过10亿元,2016年有望达到百亿规模。

同时借助MOM、MES、SCM、ERP、CRM与PLM虚拟设计系统实现对制造端过程的管理及优化。

“制造2025”的核心,未来大量工业数据的产生来源

①数控机床(智能加工中心)

数控机床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床行业已进入以数控机床为代表产品的机电一体化时代。

数控机床是制造业的加工母机,欧、美、日等工业化国家已先后完成数控机床产业化进程。

未来智能数控机床将具备独立思考、柔性生产能力。

可以对制造过程作出决定,计算并选择需使用的切削刀具、主轴、轴承和导轨。

同时能够监控诊断和修正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偏差,提供最优化提供方案。

沈阳机床推出“i5”智能机床,实现国产数控机床的又一重要突破,加速布局互联网化智能制造全产业链。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目前仍处于不断突破的阶段。

值得骄傲的是,国内代表性企业——沈阳机床集团公司在数据系统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正在打造以i5系统、i5加工中心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全产业链。

“i5”是指工业化(Industry)、信息化(Information)、网络化(Internet)、智能化(Integrate)、集成化(Intelligent)的有效集成。

沈阳机床集团希望建立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人、机、物有效互联的新品类机床,实现了智能补偿、智能诊断、智能控制和智能管理等多种功能。

“i5”智能机床的主要特点是“i平台、云制造”,具有互联网基因和网络平台功能。

国内机床数控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未来国产替代的空间非常巨大,关键看技术进步的程度以及市场竞争力。

以制造企业应用最广泛的两类机床——金属切削机床与金属成形机床为例,根据工信部发布的《2014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上半年报告》2014年上半年我国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为302%、金属成形机床数控化率仅为583%。

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数控比达到约60%-70%(按产量数计算)、80%—90%(按产值计算)。

②工业机器人

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较低。

据OFweek行业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2014-2017年全球与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研究及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球制造业每1万名员工拥有60台机器人。

韩国、日本和德国是全球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机器人密度介于每1万员工250-400台之间。

在大多数的新兴经济体中,机器人密度和自动化水平仍远低于全球平均值。

我国每万工人拥有工业机器人数量仍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差距较明显,蕴含显著的提升空间。

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最大需求国,未来3年销量或保持每年30%以上增长。

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容量预计达到27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

中国2014年工业机器人新增安装量达到35000台,跃升全球第一大机器人需求国。

我国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装备的市场刚刚起步,而国内装备制造业正处于由传统装备向先进制造装备转型的时期,人工替代和产业升级是推动该行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③人工智能

我们认为,未来的智能制造时代或许会大幅拓展人工智能的应用方向,比如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智能信息检索技术、智能控制、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专家系统、自动规划等10个方向,应有领域的大幅延伸将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出现爆发式增长。

这个领域可能也是未来制造各环节中,目前我们认知和预期最不充分的一部分。

④3D打印

全球3D打印行业总产值经历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总产值或达210亿美元。

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3-2018年中国3D打印机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展望分析报告》指出:

2013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约40亿美元,同比接近翻番增长。

其中,欧洲约10亿美元,美国约15亿美元,中国约3亿美元。

面向工业的3D打印机数量台数按国家进行统计,美国占38%,位居第一;

其次是日本,占97%;

第三位德国占94%;

第四位中国占87%。

根据2014年沃勒斯报告,2018年全球3D打印产业规模将增至129亿美元,预计2020年达210亿美元。

《国家增材制造发展推进计划(2014-2020年)》的出台与落实,进一步明确了中国3D产业的发展方向,具备百亿市场规模的潜力。

中国非常重视3D产业的发展和培育。

目前国内已有多省市成立了地方3D打印产业联盟,并在相关政策中提及要重点发展3D产业。

前期《国家增材制造发展推进计划(2014-2020年)》的出台与落实,进一步明确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将成为推动产业发展重要力量。

2013年我国3D打印产值仅约3亿美元,正处于发展初期,目前产业链主要环节只包括消费级和工业级的材料供应、设备制造和打印服务。

未来3-5年将是该产业发展的关键机遇期。

随着应用的领域的扩大,2016年行业总产值或达100亿元。

长期来看,3D产业链上不断专业化分工,出现:

1)上游:

材料供应商、设备制造商、软件及数字化技术提供商、专业设计机构、3D打印服务商等;

2)下游:

民用消费、设计和航天军工、服装、汽车、船舶、医学等工业领域;

3)服务支持平台:

第三方检测验证支持、金融支持等平台。

这是我国3D打印产业链未来的发展方向。

⑤机器视觉

机器视觉下游应用广泛,飞机、铁路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是新的应用方向。

目前国内应用下游以半导体和电子制造行业为主,后续飞机制造、铁路设备、汽车、印刷包装、烟草、农业、医药等领域应有具备非常大的潜力。

机器视觉需求的增长与自动化水平相关,全球市场规模较大且持续增长。

2013年全球机器视觉系统及部件市场规模约34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了56%。

立本信息研究中心研究结果预计,2015-2018年机器视觉复合增长率为82%,2018年全球市场规模或达50亿美元。

中国机器视觉行业正处于导入期,未来成长空间大。

重要原因是中国高精度制造及其相应的自动化生产线应用逐年增长,机器视觉正快速地取代常规的人工视觉。

2010年至今的行业整体增速高于中国整体自动化市场增速。

中国机器视觉市场的增长是从2010年开始的。

当年国内市场规模达83亿元,同比增长482%,其中智能相机、软件、光源和板卡需求增幅都达到约50%、工业相机和镜头增长40%以上,均是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预计2018年中国机器视觉行业规模可达60亿元以上,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正处于导入期的行业,随着应用领域的快速拓展和自动化需求提升,未来三年市场容量很可能超预期增长至200亿以上。

电子制造、汽车、制药和包装机械占据了近70%的机器视觉市场份额,其中电子制造行业是需求主要来源。

举例来说,2011年机器视觉产品电子制造行业的市场规模为5亿元,增长35%,占比达46%。

我们认为,未来几年国内视觉识别的行业需求或以30%左右速度扩张,2018年市场容量将超60亿元。

此外,随着如飞机制造等新应用领域的出现,市场容量很有可能会再大超预期。

数字化工厂的基础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下游产业众多,电力、冶金等下游行业企业的自动化系统个性化需求大,这为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