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及推行技术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08743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及推行技术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及推行技术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及推行技术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及推行技术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及推行技术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及推行技术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及推行技术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及推行技术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及推行技术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及推行技术总结.docx

《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及推行技术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及推行技术总结.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及推行技术总结.docx

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及推行技术总结

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示范与推行技术总结

  项目承担单位:

金坛市绿源特种水产科技

  首席专家:

王嘉俊

  金坛市河蟹养殖起步较早,进展较快,养殖水平较高,蟹业经济地位不断上升,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中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但是传统的养殖模式投入较小,水池改造不完全,增氧设施掉队的情形普遍存在,造成最近几年来我市商品蟹整体规格偏小、品质降低,河蟹养殖效益也随之下降。

因此,广大渔民对改善渔业生产条件,应用微孔管道增氧设施及新型养殖技术的需求愈来愈迫切。

为了持续发挥我市渔业的质量、效益和规模优势,增进渔农人增产、增收,2007年我公司承担了江苏省水产三项工程项目——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示范与推行,项目起止时刻:

2007年10月至2020年12月。

通过二年的实施,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已日臻完善。

现将项目完成情形报告如下:

一、项目目标与任务

  一、成立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示范基地500亩,亩产河蟹120kg,规格160g/只,青虾30kg;辐射推行4000亩,亩产河蟹100kg,规格150g/只,青虾25kg。

  二、完成养殖前、养殖期间及产品出池前水体氮、磷等水质指标的检测。

  3、商品蟹质量符合无公害标准。

  4、组织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培训200人次。

  五、制定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二、项目执行情形与功效

一、项目技术指标完成情形

  ①2020年,成立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基地511亩,辐射推行面积4259亩。

通过实施高标准水池改造,微孔管增氧,优质水产种苗放养,科学饲养、治理等方法,2020年示范区亩产河蟹127kg,平均规格达到166g/只,亩产青虾35kg,别离比合同规定指标高出%,%,%;辐射区亩产河蟹105kg,平均规格达到153g/只,亩产青虾26.5kg,别离比合同规定指标高出5%,2%和6%。

  ②2020年4-9月份,对示范区蟹池的水质进行按期检测。

在养殖期间,各池TN浓度转变范围在~l,TP转变范围为~l,高锰酸盐指数转变范围为~,DO转变范围为~l,氨氮转变范围为~l,NO2-转变范围为~l,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太湖流域水池水二级排放标准。

  ③本项目实施后,示范区商品蟹平均个体规格达166g/只,同比增加%,辐射区商品蟹平均个体规格达153g/只,同比增加%,项目区商品蟹品质取得了极大的提高。

示范区及辐射区商品蟹经江苏省区域性农畜产品质量监督查验测试常州中心检测,均符合无公害产品标准。

  ④项目组在借鉴现有科技功效的基础上,结合我市生产实际,进行技术创新,制定了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操作标准,并采取技术讲座、现场交流和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加大了对示范区、辐射区技术人员和渔农人技术培训力度。

两年来,前后在项目区举行、协助举行以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为要紧内容的培训班12期,召开现场体会交流会3次,受训人员达24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4000余份,并在《科学养鱼》等杂志上发表了论文2篇,授权有效新型技术专利一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二、项目实施要紧技术方式及技术线路

  依照水池生态位原理和河蟹生物学特性,采取种草投螺营造环境、配套微孔管增氧设施调剂水质改善底质、选优放种科学投喂、生物生态综合防病等方法,系统研究开发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并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示范推行,增进渔业科技功效转化,提高我市河蟹产业进展水平。

  

(1)蟹池微孔管增氧技术研究

  着重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技术创新:

  ①标准化水池改造

  针对示范区现有蟹池环沟水位较深,水池中部大部份面积水位较浅,水体容量小,淤泥厚,坡比小,池埂窄的问题,在项目实施进程中,采取“清除淤泥、平整池底、修补坡边、加固池埂”的方法,对示范区内10只,总面积为511亩的养殖水池进行改造。

共完成水池清淤万方,铺设降水管道390米,砂石路720米和瓷板防逃设施5800米,并在示范区栽种花卉苗木万株。

改造后的水池淤泥厚度低于15cm,有效蓄水深度达到1.2m,坡比达到1︰,水池埂面宽4.2米,达到了水池整齐连片、微孔管增氧设施配套、沟渠路电和养殖设施齐全的目标。

  ②微孔管增氧标准化设置

  项目组吸收、总结面上已尝试安装微孔管增氧设施养殖户的意见、体会,对微孔管增氧设施的安装设置成效进行比较、研究,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水池微孔管增氧标准化设置技术。

该技术参数为:

每亩微孔管增氧机功率配套~千瓦,微孔管设置45~48m,总供气管道采纳硬质塑料管,直径为60mm,支供气管为微孔橡胶管,直径为12mm。

安装方式为:

总供气管架设在水池中间上部,高于池水最高水位10-15㎝,并贯穿整个水池,呈南北向。

在总供气管双侧距离8米,水平铺设一条微孔管,微孔管一端接在总供气管上,另一端延伸到离池埂1米远处,并用竹桩将微孔管固定在高于池底10-15㎝处,呈水平状散布。

以微孔支管为中线设置5-6米水草带,水草带间距为3米。

  ③微孔管增氧节能节水技术

  应用水质智能化监测系统对蟹池的溶氧、pH、水温进行不中断监测,同时对水池总磷、总氮、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进行实验室测定,依据水质监测和测定结果,形成了微孔管增氧节能节水技术:

高温季节微孔管增氧设施天天开启时刻应维持在6小时,晴好天气下,微孔管增氧设施从凌晨2点开至第二天日出,阴雨天可视情形适当延长增氧时刻;3-5月水深操纵在-0.6m,6-8月慢慢伐高到-1.2m,9-11月水深稳固在1m左右,养殖期间每7~10天注水一次,每次10~20cm。

应用该项技术,2020年示范区比上一年节电500度,节水300多吨,在实现节能节水目的的同时,确保了河蟹长期处于一个适宜、平安的生长环境。

  

(2)开展重点实验

  围绕项目实施,重点开展了以下实验:

  ①微孔管增氧对如实验

  2020年7月,在指前镇后渎村选用5个面积均为3亩的相邻河蟹养殖池(3个微孔管增氧水池,1个叶轮式增氧水池,1个无增氧设施水池),进行了叶轮式增氧和微孔管增氧对如实验。

增氧设施开启2小时后(凌晨5点)的溶氧比较:

水面下100cm处,微孔管道增氧(l)>叶轮增氧(l)>无增氧(l),且不同显著(P<),微孔管增氧与传统叶轮式增氧机相较,增氧效率提高68%。

2007年8月9日对如实验,14:

30-16:

30水温测定结果:

由于曝气作用,微孔增氧组表层、表层下50cm、表层下100cm平均水温下降2.1℃。

实验结果说明,微孔管增氧对蟹池增氧的成效优于传统的叶轮式增氧,微孔管增氧设施能够有效增进蟹池表层和中基层水体互换,降低高温季节水池水温,改善养殖水池的生态环境。

  ②微孔管增氧对河蟹水池水草生物量的阻碍

  在养殖生产中,咱们发觉应用微孔管增氧的蟹池,水草生长状况普遍较好。

因此,2020年5月17日咱们选取示范区内的一口面积为8亩的水池作为实验水池,进行了微孔管增氧对水草生物量的阻碍实验,以距离微孔管支管的远近选择采样点,通过比较各采样点的水草生物量大小,分析微孔管增氧对水草生长的阻碍。

实验期间,各采样点随着与微孔管支管距离的增加,水草生物量也相应地有所减小,该实验结果说明,说明微孔管增氧设施与水草生长有直接的关系,微孔管增氧设施提供足量的溶解氧直接参与有机质的氧化分解反映,加速了悬浮物的沉淀,提高了水体透明度,增进了水草的生长,保护了水池生态的良性循环。

  ③水质监测实验

  2020年4-9月,对示范区河蟹养殖水池(10只水池)和未安装微孔管增氧设施的对照水池(1只)进行了水质监测,示范区蟹池水质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水池。

参照国家三类水质标准,对示范区水池进行内梅罗指数分析,其各自的Fi值别离为:

,,,,,,,,,。

参照内梅罗指数水质分级表,各池的水质均在轻清洁范围内,水质状况良好。

同时采纳单指标评判法,分析示范区水池各项水质指标,在养殖期间示范区各水池水质均达到太湖流域水池养殖水二级排放标准。

实验结果说明,项目示范区应用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改善了河蟹水池水体生态环境,保证了河蟹的平安养殖。

  ④不同放养模式养殖成效的比较

  在“631”养殖模式(即亩放蟹种600只、青虾5-10kg、鳜鱼等优质鱼类100尾,亩产河蟹20kg、青虾30kg、鳜鱼等优质鱼类100kg,亩效益2000元以上)的基础上,2020年选择实验示范区安装微孔管道增氧的养殖户张春生、孙腊狗、商俊和鲍伟强4只塘口,开展了微孔管增氧不同放养密度养殖成效的对如实验,依照亩放1000只、900只、800只3个密度梯度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说明亩放900只(规格125只/千克)的两个水池养殖效益均高于亩放800、1000只(规格125只/千克)水池。

这说明,亩放自育蟹种900只(规格125只/千克),配套微孔管增氧设施,采取种草投螺营造环境、施用微生态制剂和增氧调剂水质改善底质、优质饵料投喂、生态防病等方法强化治理,亩产河蟹120千克左右、规格160克左右、亩效益5000元以上的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模式,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生产上的有效性。

  (3)河蟹生态高效养殖配套技术

  围绕“提高河蟹规格、品质,增加养殖产量、效益”这一目标,集成转化吸收传统河蟹养殖技术,在选优放种、环境营造及生态防病等环节进行了技术优化和改良。

  ①选优放种。

蟹种放养按水池养蟹的技术标准进行操作,坚持适中规格、适当密度、适时放养,每亩操纵在900只左右,于2月底前放养终止。

在1-2月份,每亩套养12㎏左右的过池虾种,提高蟹池综合产出效益。

  ②环境营造。

依照河蟹生态、生物学特性,人工模拟自然生态条件,以伊乐藻为主,搭配轮叶黑藻、苦草等,栽植复合型水草,投放500㎏/亩的活体螺蛳,并维持高温季节水草覆盖面积达50%左右。

在水草生长治理中,对伊乐藻生长过旺,应用了适时刈割的技术,即5月初伊乐藻生长达40-50cm时刈割去上部10-15cm,取得了较好结果,不但解决了高温季节伊乐藻水面腐臭的问题,而且促使了伊乐藻株茎在水中快速分檗,新生的茎叶脆嫩,更具河蟹的适口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伊乐藻的利用率。

  ③生态生物防病。

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那么,坚持生态调剂与科学用药相结合,踊跃采取清塘消毒、种植水草、选优放种、科学投饵和调剂水质等技术方法,预防和操纵疾病的发生。

一是注重微生态制剂的应用,采纳“上下结合”的方法,每10-15天用PSB、EM原露等生物菌全池泼洒,改善水质,同时用生物底质改良剂改良水池底质。

二是注重水池增氧,在水草过密的地址拉通风沟,在微孔管支管处拉通道,以提高溶氧和增氧成效,提高河蟹的活力,增强河蟹的抗病力。

  (4)项目技术方案执行、完成情形

  依照本项目合同实施目标要求,项目实施以来,咱们踊跃宣传发动,认真组织实施,不断提高我市河蟹养殖整体水平,并逾额完成了项目目标任务。

  2007年:

选定项目具体实施地址,完成对示范区水源N、P等水质指标的检测(见表1)。

各项水质指标符合项目实施要求。

在项目区河蟹养殖重点乡镇和重点渔业村,开展蟹池微孔管道增氧高效养殖技术的先期培训5次,受训人员达1000余人次,并普遍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表1外河水源水质指标检测结果

检测指标

TN

TP

高锰酸盐指数

氨氮

NO2-

外河水源

  2020年:

修整示范区鱼池池埂,使坡比达1︰,水池埂面宽4米;清除示范区水池淤泥万方,并铺设完成降水管道390米,砂石路720米和瓷板防逃设施5800米,栽种花卉苗木万株,实现示范区蟹池的高标准改造。

511亩蟹池微孔管道增氧高效养殖技术示范基地,共安装微孔管道增氧设施38台(套),通过放养优质水产种苗(具体放养规格、放养量见表3),科学养殖治理,示范区亩产河蟹达127kg,平均规格达到166g/只,亩产青虾35kg,别离比项目实施前高出%,%,40%;项目辐射区面积4259亩,亩产河蟹105kg,平均规格达到153g/只,亩产青虾26.5kg,别离比项目实施前高出%,%和%。

  (5)项目功效及技术创新与水平

  本项目依照节能弥散型增氧机械工作原理,开发应用了水池微孔管增氧设施标准化设置技术、河蟹养殖水池节能节水标准化技术和微孔管道增氧水池水草生物量操纵技术,形成了完整的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操作标准,达到了提高产量、增大规格、改善品质、提升效益的目的,养殖尾水达到太湖流域水池二级排放标准,实现了养殖生物与水池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生产上的适用性。

  (6)新品种、新技术推行与生产应用情形

  ①推行应用标准化水池改造技术。

应用现代水池工程学原理,通过“平整池底、清除淤泥、修补坡边、加固池埂”等方法,更新改造水体容量较小、生产能力较差的老水池。

  ②推行应用水池微孔管增氧设施标准化设置技术,标准微孔管增氧设施安装标准,实现全池全层静态增氧的同时,节约养殖户安装本钱,提高增氧效率。

  ③推行应用河蟹养殖水池节能节水标准化技术和微孔管道增氧水池水草生物量操纵技术,合理利用能源、水源,增强蟹池生态环境修复能力,实现项目示范区能源、水源节约,养殖水达标排放。

  标准化水池改造,水池微孔管增氧设施标准化设置、河蟹养殖水池节能节水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水产品的产量、规格、质量,改善了养殖水体生态环境,增进了我市河蟹养殖业的持续健康进展。

三、效益分析

  本项目通过一年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经济效益

  511亩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基地,共产河蟹6.5万千克,平均规格约166g/只,青虾1.7万千克,实现产值万元,获毛利万元,与项目实施前相较增产河蟹1.8万千克,青虾万千克,新增产值万元,新增毛利万元;辐射推行4259亩,共产河蟹44.7万千克,青虾万千克,实现产值万元,获毛利万元,与项目实施前相较,增产河蟹万千克,青虾万千克,新增产值万元,新增利润万元(见表3~表6)。

二、社会效益

  新成立的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示范区,其壮大的辐射推行效应,促成了周边地域河蟹养殖基础设施和养殖技术的更新,保护了我市河蟹养殖持续、健康、稳固进展。

同时,本项目的实施还培育了一批懂业务、会治理的水产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提高了周边地域养殖渔农人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养,为加速渔业科技创新和功效转化打下了基础。

3、生态效益

  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是依照河蟹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原理,通过改造水池工程结构、安装微孔管增氧设施等方法,应用复合型水草栽培、滤食性底栖生物移植、生物制剂调剂水质和改善底质等技术,改善了水池的生态环境,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明显降低,为河蟹的正常摄食、蜕壳、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减少了病害发生和药物利用。

养殖期间,对水池水质和药物残留按期、不按期地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均符合无公害标准。

本项目为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河蟹产业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四、小结与讨论

  一、本项目通过二年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11亩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基地,共产河蟹6.5万千克,平均规格约166g/只,青虾1.7万千克,实现产值万元,获毛利万元,与项目实施前相较增产河蟹1.8万千克,青虾万千克,新增产值万元,新增毛利万元;辐射推行4259亩,共产河蟹44.7万千克,青虾万千克,实现产值万元,获毛利万元,与项目实施前相较,增产河蟹万千克,青虾万千克,新增产值万元,新增利润万元。

  二、实验结果说明,微孔管增氧对蟹池底层增氧成效明显优于传统的叶轮式增氧,蟹池安装微孔管增氧设施能够有效增进蟹池表层和中基层水体互换。

  3、河蟹养殖水池中,各采样点随着与微孔管支管距离的增加,水草生物量也相应地有所减小,说明微孔管增氧设施与水草生长有直接的关系。

微孔管增氧设施提供足量的溶解氧直接参与有机质的氧化分解反映,加速了悬浮物的沉淀,提高了水体透明度,增进了水草的生长,保护了水池生态的良性循环。

  4、2020年4-9月,对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示范区的全数10个蟹池进行了水质监测,应用内美罗指数法,对水池水质参数进行综合评判,参照国家三类水质标准,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示范区10个水池内梅罗指数值别离为:

、、、、、、、、、,说明示范区水质在轻清洁范围内,水质状况良好。

同时采纳单指标评判法,分析示范区水池各项水质指标,在养殖期间示范区各水池水质均达到太湖流域水池养殖水二级排放标准。

分析结果说明,项目示范区应用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改善了河蟹水池水体生态环境,为商品蟹品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五、实验结果说明,亩放自育蟹种900只(规格125只/千克),配套微孔管增氧设施,采取种草投螺营造环境、施用微生态制剂和增氧调剂水质改善底质、优质饵料投喂、生态防病等方法强化治理,亩产河蟹120千克左右、规格160克左右、亩效益5000元以上的蟹池微孔管增氧高效养殖技术模式,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生产上的有效性,适合于在全市、全省大面积推行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