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8771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8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ocx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选择题

1.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解析:

选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一定能引起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是不同的概念,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就是生物进化,只有达到生殖隔离才能形成物种;由环境引起的性状的改变,并没有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会引起生物的进化。

2.(2014·广东)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下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解析:

选C 变异是不定向的;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互助是共同进化的结果;蛾的口器变长是花矩变长对其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

3.下图中的A、B、C表示三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

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某种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三个种群。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其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解析:

选B 分析题中信息可知,生物进化是由地理隔离引起的,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甲、乙两个种群在新环境中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基因库存在差异,无法进行基因交流。

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相同。

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进化改变的应该是种群。

4.白纹伊蚊是传染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

有一地区在密集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量减少了99%。

但是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40%的白纹伊蚊。

其可能的原因是(  )

A.杀虫剂造成白纹伊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

B.白纹伊蚊身体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

C.原来的白纹伊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

D.第一年的白纹伊蚊种群没有基因的变异

解析:

选C 白纹伊蚊抗药性的产生不是杀虫剂造成的,杀虫剂只是对其抗药性进行了选择,一年后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杀虫剂仅杀死少量白纹伊蚊的原因是原来的白纹伊蚊中有抗药性个体,杀虫剂杀死的是没有抗药性的白纹伊蚊,剩下的为有抗药性的,所以再用同样的杀虫剂效果就不好了。

5.(2014·四川)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条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解析:

选B 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甲、乙两个物种杂交,得到的幼苗丙是异源二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得到的幼苗丁,可能是未加倍的异源二倍体(含18条染色体,不可育),也可能是加倍后的异源四倍体(含36条染色体),所以幼苗丁在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其染色体数目可能是36条或72条;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丁自交产生的戊是可育的异源四倍体,与物种甲和物种乙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属于新物种。

6.下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解析:

选A 变异本身是自发产生的,变异发生后,在自然(环境条件)选择下,适应性的变异被选择保留下来,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

Q点时A基因频率增大,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菌对抗生素抗药性的产生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B.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

解析:

选A 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对抗生素抗药性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

8.英国的椒花蛾身体和翅都有浅色斑点。

随着工业发展,煤烟等污染物使该虫栖息的树干和墙壁变成黑色,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变化说明(  )

A.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

B.生物突变都是有害的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

解析:

选C 从所提供的资料中可知,环境条件的改变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浅色个体易被淘汰,浅色基因频率逐渐减小,与环境颜色相近的黑色斑点基因频率越来越大,产生了适应环境的黑色椒花蛾,说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9.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S)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

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B.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接受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

C.该地区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

D.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s基因突变成S基因的频率增加

解析:

选B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现型,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Ss个体对应的表现型为黑色,适应环境,通过选择,其基因型频率增加;通过自然选择,S基因的频率增加。

10.判断侵入甲岛和乙岛上的两个蜥蜴种群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其标志是看这两个种群的蜥蜴是否具有(  )

A.特定的生理功能     B.不同的形态结构

C.地理隔离现象D.生殖隔离现象

解析:

选D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11.下列关于隔离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生殖隔离

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

C.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可以杂交,但二者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

选D 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但是必须经过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是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导致种群基因库间产生差异;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后代三倍体西瓜不可育,故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仍存在生殖隔离。

12.下列各项中,形成了新物种的是(  )

A.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B.母马与公驴交配产生不育的骡子

C.二倍体水稻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水稻

D.桦尺蠖体色的基因S的频率由95%变为5%

解析:

选A 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而成的四倍体西瓜可育,是一个新物种;母马与公驴交配产生不育的骡子,骡子不是一个新物种;二倍体水稻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水稻不可育,不是新物种;桦尺蠖体色的基因S的频率由95%变为5%,只能说明有生物进化,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种。

1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表示)。

只有隐性纯合子才会发病,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高于正常人。

在非洲某些疟疾流行的地区,携带者比例在20%左右;现在美洲黑人中携带者的比例已降到了8%。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基因的频率大约为30%

B.美洲黑人中a基因频率的下降是环境选择的结果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死亡会导致人群基因库发生变化

D.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基因

解析:

选A 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计算出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的基因频率;基因突变能够改变基因频率,而基因频率的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人群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死亡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发生变化;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基因。

14.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

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

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解析:

选C 病毒感染可以导致抗性较低的兔子死亡,抗性较强的个体得以生存,从而起到选择的作用;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但病毒要寄生在活细胞中,所以病毒也不能长期存活,寄生关系难以维持;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兔抗病毒能力增强的结果;蚊子充当了病毒和兔子之间的媒介,在兔子与病毒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15.某种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的突变类型,残翅昆虫在大陆上难以生存,但在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残翅昆虫在种群中的比例却上升。

下列对该现象的有关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不符的是(  )

A.昆虫适应海岛环境而产生了残翅变异

B.海岛上残翅昆虫具有更多的生存繁殖机会

C.环境对昆虫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D.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解析:

选A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环境对变异进行定向的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

1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D.基因突变的方向、自然选择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总是一致的

解析:

选A 同一群体内的不同个体具有性状差异,通过自然环境的选择淘汰不利性状,保留有利性状,而新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地理隔离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17.18世纪初,一位生物学家在某山谷里发现老鼠种群中有少量的个体有轻微的趾蹼(绝大多数个体无趾蹼)。

1900年,由于修筑一条沙坝,使老鼠的栖息地成了沼泽。

若干年后调查发现,这条山谷的老鼠绝大部分有趾蹼,偶尔才能找到少数无趾蹼的老鼠。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有趾蹼的老鼠是适应沼泽环境的类型

B.若岛上老鼠过度繁殖,将导致生存斗争加剧

C.为了适应沼泽环境,没有趾蹼的老鼠长出了趾蹼

D.老鼠性状比例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

选C 沼泽地中绝大部分老鼠有趾蹼,少数无趾蹼,说明有趾蹼的老鼠是适应沼泽环境的类型;有趾蹼的性状在环境变化前就已经突变形成,而不是没有趾蹼的老鼠为了适应环境而长出了趾蹼。

18.(北京高考)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

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

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解析:

选B 长舌蝠与其他蝙蝠都以花蜜为食,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其长舌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从而可以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长筒花不能完成传粉受精的过程,故不能繁衍后代;长舌蝠和长筒花之间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19.在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  )

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生物进化了

D.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

解析:

选A 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隐性性状aa的基因型频率是0.64,则a的基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0.2,繁殖一代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2×0.8=0.32;显性基因的频率为0.2,小于隐性基因的频率;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A的基因频率为0.4,则显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为1-0.62=0.64,即64%。

20.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下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解析:

选B 图中a为地理隔离,b为自然选择。

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①~⑥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只有当品系1和品系2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形成两个物种。

21.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

计算该小麦种群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  )

A.50%和50%       B.50%和62.5%

C.62.5%和50%D.50%和100%

解析:

选B 小麦种群中TT为20%,Tt为60%,tt为20%,所以T的基因频率为20%+(1/2)×60%=50%;感染锈病后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所以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TT、Tt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4、3/4,T的基因频率是1/4+(1/2)×(3/4)=62.5%。

2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相同的是( B  )

A.变异、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的三个基本条件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解析]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同观点。

23.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解析] 只要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一定能引起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是不同的概念,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就是生物进化,只有达到生殖隔离才能形成物种;由环境引起的性状的改变,并没有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会引起生物的进化。

24.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重要过程

D.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解析] 本题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的理解。

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的是可遗传变异。

其他几项都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5.如果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它可能( D  )

A.进化为另一新种B.进化到更高等形式

C.退化到低级种类D.灭绝

[解析]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若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此昆虫就会被淘汰甚至灭绝。

2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B  )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③生物进化是长期应用的结果④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

A.①B.①②    

C.①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7.右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解析] 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知识。

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d、c三个种群,b、d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所以A错误;由于d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发生变化。

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故C错误。

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所以D错误。

28.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以山貌雄伟和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为世界罕见的动物基因库,其中白鹇由80年代初的几百只增加到现在的一万多只,该保护区白鹇数量上升一定会导致(  )

A.种群基因库增大

B.基因突变频率提高

C.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基因产生定向突变

A [种群数量增多,种群的基因库将增大;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其突变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和种群数量无关;种群数量增大,在外界环境条件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

29.关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B.基因频率越大,突变率越高

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会造成基因频率的改变

D.自然选择会使原来同一种群的基因频率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B [某种基因占某个种群中该基因和其等位基因的比例,叫作基因频率,故A正确;突变率一般是不变的,B错误;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故C正确;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故D正确。

]

30.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B.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种群基因库的组成

C [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由于不同个体之间在基因上具有差异,所以不可能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A正确、C错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基因库不会因个体死亡而消失,会代代相传,B正确;可遗传的变异均可能改变基因库的组成,D正确。

]

31.在某一种群中,经过调查得知,隐性性状约占(等位基因用A、a表示)9%,那么该性状的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分别约为(  )

A.0.9、0.82    B.0.36、0.55

C.0.49、0.42D.0.18、0.73

C [已知隐性性状即aa的基因型频率为9%,那么a基因的频率为0.3,则A基因的频率为1-0.3=0.7。

在理想的状态下,运用遗传平衡公式进行计算:

AA的基因型频率为0.7×0.7=0.49;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7×0.3=0.42,C正确。

]

32.某一自由交配的昆虫种群,控制昆虫某性状的不同基因型及相应个体数目分别是AA=77,Aa=94,aa=29。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昆虫种群A的基因频率为0.62,a的基因频率为0.38

B.如果若干代后A基因频率不变,则说明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C.种群自由交配的结果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基因型频率不改变

D.若下一代有500个个体,则杂合子约有236个

C [A的基因频率是0.62,a的基因频率为0.38,因此若下一代有500个体,则杂合子(Aa基因型)的个体约有2×0.62×0.38×500≈236(个),A、D项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B项正确;种群自由交配的结果是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也不发生变化,C项错误。

]

33.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种群中的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

D [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在整个生物界是非常普遍的,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对生物进化极其重要,A项正确;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B项正确;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由于自然选择作用,与该环境有关的性状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而与该环境无关的性状的基因频率可能不改变,C项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项错误。

]

34.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S)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

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B.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接受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

C.该地区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

D.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s基因突变成S基因的频率增加

B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A错误。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现型,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故B正确。

Ss个体对应的表现型为黑色,适应环境,通过选择,其基因型频率增加,故C错误。

通过自然选择,S基因的频率增加,故D错误。

]

35.如表所示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某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由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年份项目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基因A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a的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A.由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该生物发生了进化

B.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适应新环境

C.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一定为0.18

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性状的选择实现的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