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8944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3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docx

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提纲

 

必修一

(一)宇宙中的地球

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概念:

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饶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

体系统

天体系统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级别:

总星系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

河外星系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十分相似

普通性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有许多共同之处

安全的宇宙环境

地球

外部因素稳定的太阳光照

特殊性(存在生命)距离适中地球表面均温22℃

内部因素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水多以液态存在

体积与质量适中大气层的存在

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维持地球表面温度,促进表层物质运动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

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主要类型:

黑子,耀斑

太阳活动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磁暴,极光

对天气和气候产生影响

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角速度:

每小时15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

速度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球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周期:

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角速度:

1度/天,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线速度:

30千米/秒

6,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自转: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23°2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公转:

赤道平面

7,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成因: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时刻较早

定义: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地方时换算:

经度没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换算原则:

东加西减

时区的划分:

以经度每15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区时: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换算:

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

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度线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

北京时间=东8区时=120°的地方时≠北京地方时

8,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偏向力

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偏转原因:

受地转偏向力作用

北半球:

向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

使地表水平运动

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规律赤道:

不偏转

偏转

南半球:

向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

举例:

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

9,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

成因: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

低纬度地区:

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四季的更替空间分布高纬度地区:

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中纬度地区:

四季更替明显

气候四季:

3,4,5月春季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和能量交换

1,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外部圈层:

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圈层结构内部圈层:

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结构:

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地壳上层:

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圈层

岩石圈的结构分层:

地壳下层:

硅镁层,是一个连续圈层

地壳特点:

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

2,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被斜:

常形成山岭,被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褶皱

向斜:

常形成谷地和盆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坚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4,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流水作用:

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

形成的主要地貌风力作用: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沙丘、沙垄

冰川作用:

冰川U谷,刃脊、冰斗、角峰

5,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吸收作用:

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吸收

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热量损失

最简单的形式:

热环流力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

的面,称为等压面。

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高低气压:

无论在上空还是在近地面,“高”、“低”比较的前提条件都是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即一般相对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近地面,一般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就某处气压大

小而言,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且高低空的气压名称相对

6,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分布:

3个低气压带4个高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的6个风带

形成与分布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季节移动: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概念:

盛行风向随季节做有规律变化的风

季风环流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东亚季风

成因气压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亚西南季风

7,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理解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定义: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

冷锋过境时的天气:

阴天、刮风、下雨

过境后的天气:

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锋面系统:

分类定义: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

暖锋过境时的天气:

阴雨天气

过境后的天气: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水平气流:

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气旋(低压)垂直气流:

上升

气旋与反气旋天气:

阴雨天气

水平气流:

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反气旋(高压)垂直气流:

下沉

天气:

晴朗天气

8,知道水循环的概念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定义:

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

类型:

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环节:

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水循环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意义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改造地表形态,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之一

9,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

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定义:

是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暖流:

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

类型寒流:

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低

中纬度海区:

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分布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

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洋流南纬40度附近海区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全球性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暖流:

增温、增湿

对气候的影响寒流:

降温、减湿

意义寒暖流交汇处:

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上升流海区形成的渔场:

秘鲁渔场

对航运的影响:

顺流航行比逆流航行速度快

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降低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2,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各要环境素与总体特征的的协调

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

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意义:

如厄而尼诺与全球气候,秘鲁渔场,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

3,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重要作用

水平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受水分控制,中纬度比较明显

地域分异规律

原因:

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垂直地域分异表现:

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如乞力马扎罗山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路线分布的影响

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

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

村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河流较多的平原地区:

多呈带状

地区:

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古代城市的分布原因:

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条件

平原:

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地形高原:

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地

河谷低地:

山区城市的分布地

帆船马车运输时代:

河流大道汇合处

交通公路铁路运输时代:

公路、铁路枢纽及沿线

高速公路和航空时代:

城市分布模式将有更大变化,各个时代城市主导区位不同

2,了解全球气候变化

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植被的破坏

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导致海平面的上升

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3,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采猎文明阶段:

数量影响小,质量影响大

农业文明阶段:

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土地用途多样化,使土地质量的含义和判别标准变化

工业文明阶段:

土地的质量与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4,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概念:

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自然灾害类型:

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

定义:

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洪水成因:

强降水冰雪融化河道堵塞堤坝溃决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直接损失:

淹没农田村镇工厂造成人畜伤亡等

危害间接损失:

交通能源供应中断,商业活动的停止,生活秩序的紊乱

必修二

(一)人口与城市

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原始低增长阶段:

农业社会,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原因:

丰收或灾荒,战争或瘟疫影响

加速增长阶段:

工业化初期;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原因:

科技发展和某些疾病得到控制

增长减速阶段:

始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降至低水平,人口增长减缓;原因:

生活水平提高,观念的转变,保险福利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

低速增长阶段:

现代的发达国家;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

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快,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4‰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

2,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常迁移流动

人类社会早期原因:

食物、土地、灾荒、战乱、宗教迫害

长达数百年大规模移民浪潮

地理大发现——二战原因:

地理大发现,人口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

永久性移民减少,迁移形式趋于多样化

现代(二战—今天)表现:

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兴城市、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人口迁移

原因:

地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3,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环境承载力:

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

人口合理容量:

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资源、知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标准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4,结合实例,了解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结合实例,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形成原因:

城市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竞争,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积聚,形成城市功能区

住宅区:

最基本的功能区,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

功能区比较工业区:

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商业区:

多呈团块状或条状,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是城市的核心区

城市中不同地区地租水平不同,同时各种功能区的付租能力也不相同,不同地区有不同功能

功能区分布:

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及次高地区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

成住宅区;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

5,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

理解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对区域的作用:

城市对区域发展起到主导作用。

它既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

城市体系的概念: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中心地”理论

上海(最高一级):

区域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商贸中心、国际投资中心

南京、杭州(第二层次):

长三角地区的副中心城市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苏、锡、常、宁波(第三层次):

制造业功能突出,受上海影响较大

镇江、扬州、南通、湖州(更次一级层次):

辐射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

6,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

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大量土地被占用,大致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

7,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不同的地域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对城市和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表现在建筑景观和格局上)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建筑景观:

纽约、芝加哥:

市中心摩天大楼,四周筑物错落其间,

欧洲:

保持传统风格,高楼很少

格局:

杭州是典型的山水城市,

北京:

皇宫雄踞中心,其他建筑物沿城市中轴线排列,

华盛顿:

以国会大厦西向)和白宫(南北向)两条轴线及交汇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

(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测试点一农业区位因素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

产品种植的本身条件:

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6、政策

社会经济条件:

地价、产值、投入成本、市场等

区位因素

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土壤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

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国家政策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商品粮基地

科学技术

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

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

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2、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

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劳动能够完成农活。

日本机械化水平较高。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

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个坦地区。

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

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商品谷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一般为国营。

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记忆]

生产结构:

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

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

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澳大利亚小麦—牧羊混合经营的优点: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地时间安排;灵活的农业生产规模安排

大牧场放牧业

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发展大牧场牧牛业

有利的区位条件——

(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2)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低,为牧场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3)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乳畜业、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的

因素及其变化主要因素:

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劳动力市场政策

原料:

工业发展早期,原料和市场市最重要的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料的影响下降

交通:

交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劳动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对劳动力数量要求减少,对其素质要求提高了

环境标准、政策环境、文化环境:

对工业区位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形成过程: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产品方面的联系

工业联系地理空间上的联系

信息上的联系

现象:

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多出现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

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原因:

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影响:

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堵塞、原料燃料等问题

多出现在工业化后期

工业扩散原因:

工业过分集聚带来的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堵塞、原料燃料等问题;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强度过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

农业生产发展引起植被、地表环境、地表辐射特性、碳循环等发生改变

农业生产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过牧、不合理灌溉

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

产生影响的原因:

工业生产对原材料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突出

工业地理对环境的影响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

4,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物质流通和信息交流日益重要。

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世界不同地区需要通过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并促进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从而形成前所未有、更加广泛、频繁的地域联系。

随着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不断加强,偌大的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

5,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世界各地城乡聚落形态各异,大致可分为:

块状、带状、形状等。

在从乡村演变为城市的进程中,交通运输布局和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聚落形态及其扩展方向。

例如,历史上水运为主的时代,江、河是交通运输的主要通道,城市沿河道伸展,聚落形态多呈带状,现代快捷交通运输方式(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赋予城市形态以更多、更灵活的变化。

6,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交通便利的地方,商业比较容易得到发展。

商业中心往往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通过交通枢纽集散周围地区的各种产品。

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这些地区,既有利于货物集散,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从而发展成为商业中心。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和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沿线,集中了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商业中心城市

(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

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

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谋求协调:

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必修三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

含义:

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的

特点:

区域是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形状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指标:

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