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9458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47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6页
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6页
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6页
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6页
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6页
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6页
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6页
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6页
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6页
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6页
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6页
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6页
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6页
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6页
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6页
亲,该文档总共10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绿带试题经过本人亲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1.关于CTQ陈述错误的是:

A.可能与客户的期望有关

B.可能与政府的规定或安全基准有关

C.一般与价格、质量或交期相关

D.不要求能够测量

12.下列流程位置测量法中,受极值影响最大的是?

A.平均值

B.中位数

C.众数

D.对A,B,C的影响都很大

13.服从正态分布的流程,以产品特性的平均值为中心,包含2个标准偏差范围中,产品的比率大致为:

A.99.73%

B.68%

C.95%

D.不能确定

14.以下的箱线图,描述不正确的是

A.小于Q1和大于Q3的数值个数相同

B.Q3代表较大的25%的数据

C.中间的横线代表均值

D.箱子中(Q3-Q1间)有50%的数据

15.关于质量成本,下述描述错误的是

A.过程输出只要处于客户的规格要求之内,就没有质量成本损失

B.缺陷产生成本

C.只要过程输出离客户目标有差距,就会产生质量损失

D.为客户维修产品所产生的差旅费属于质量成本

关于流程图(ProcessMapping),以下描述正确的为()

A.先确定所有可能的输入,再填写输出;

B.为了作出正确的流程图,同时不受到别人的干扰,最好是靠自己;

C.从流程图中可以初步判断流程中的浪费活动;

D.流程图的起点和终点与项目的范围不一定对应。

关于因果矩阵,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A.因果矩阵的目的是评价输入因子的相对重要度;

B.因果矩阵的输入来自流程图中的输入;

C.可以用20/80原则选择因果矩阵中的潜在的关键输入:

按分数降序排序后,选择前面20%的因子个数,也可以选择累计分数达到80%所对应的那些输入因子;

D.因果矩阵中没有选中的因子没有必要进行改进了。

18.对于数据的挖掘和处理,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A.在处理数据时,任何情况下,图表法和数值法选择一个就可以了,否则就造成浪费;

B.完整的描述数据,必须对数据中心、离散度和形态全部描述;

C.必须首先验证数据的正态性和稳定性;

D.必须确认数据的可靠性。

19.关于长期和短期的数据,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计量型数据个数超过100个,就可以认为是长期数据;

B.短期数据的含义是数据收集的期间短,与其他的因素无关;

C.一般情况下,覆盖6M变化的数据就可以被认为是长期数据;

D.数据收集的间隔的长短是判断数据是否是长期数据的依据。

20.关于测量系统分析,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无论如何,测量系统所带来的误差也不会超过部件本身的误差;

B.根本目的在于确认数据来源的可靠性;

C.只有计量型数据的测量系统才有重复性和再现性问题;

D.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只与人有关;

21.对于流程能力指数Cp,Cpk,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力指数是客户的要求与过程表现的比值;

B.Cp≥Cpk;

C.能力是相对的,对于不同客户而言,你的过程能力可能不同;

D.Cpk<0没有任何意义。

22.对于能力指数,下述描述正确的是

A.不稳定流程的能力指数是稳定的;

B.Cp代表流程潜在的最好;

C.只有单向规格限的连续特性,不能计算Cpk;

D.非正态分布不能进行能力分析。

23.对于FMEA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发生问题后,进行问题分析的工具;

B.只适合于制造过程,对于管理过程不适用;

C.FMEA作为一次性改善工具,没有必要经常更新;

D.新工艺实施后必须进行更新。

24.在FMEA中,关于控制,下面描述不正确的是

A.控制措施针对结果Y最好;

B.控制措施针对原因X最好;

C.没有控制措施时,探测度打分偏高;

D.改善严重度一般需要改变设计;

25.针对失效模式,下述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失效模式可能不发生

B.一个原因只对应一个失效模式;

C.一种失效模式可能由很多原因共同引起的;

D.一种原因可能造成多种失效模式;

三,简答或计算题,共25分

1.某特性的规格如下USL=32cm,LSL=28cm,特性均值=33,标准差=0.3333,请计算Cp,Cpu,Cpl,Cpk(8分)

Cp=2,4分

Cpu=-1,2分

Cpl=5,2分

Cpk=-1,2分

2.简述Kano模型中的三种质量及其含义,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如果没有满足,分别会带来哪些影响?

(7分)

必须的质量、一维的质量、惊喜的质量;

(顺序对5分,顺序有错误2分)。

必须质量未满足,则极大不满,甚至被客户抛弃;

一维质量未为满足则失去竞争力;

惊喜的质量未满足则没有短期的后果。

(每个1分)

3.精益生产中的7大浪费是什么,请对每一种浪费列举工作中的1个具体的例子(5分)

返工浪费、库存浪费、搬运浪费、动作浪费、等待浪费、过度加工浪费、过量生产浪费(列举完整3分,列举出例子2分,少一个扣0.5分,扣完2分为止)

4.过去的流程显示,流程稳定,产品特性均值为1.249,标准差为0.0014。

某新客户的要求为1.248到1.252之间,要求的数量为300000件,每件不良品的成本为100元。

请问,完成这批产品所产生的质量成本是多少?

(5分)

a)ZUSL=(1.252-1.249)/0.0014=2.142857143,P=1-0.983938=0.01606(1分)

b)ZLSL=(1.249-1.248)/0.0014=0.714285714,P=1-0.762475=0.23753(1分)

c)总不良率=0.01606+0.238753=0.25358(1分)

d)总质量成本=0.25358×

300000×

100=7607610(2分)

A阶段

部门: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从所给的选项A,B,C,D中选取最佳答案,并对相应字母画圈),每题2.5分.

1.作出接收H0的决定,则可能的风险为:

A.α风险;

B.β风险;

C.α+β风险;

D.无风险。

2.某公司在某天共生产了60K的卷烟,要知道所有这些产品的直径的均值是否等于7.7mm,随机抽取n=20的样本,请问应用哪种假说检验方法?

(σ未知)

A.1Z单样本;

B.1t单样本;

C.2Z单样本;

D.2t单样本

3.假如已知某总体的标准差为2.从这个总体中抽样,每次抽样的样本数为4,那么样本均值的标准差为:

A.4;

B.2;

C.1;

D.0.5。

4.根据以下计算结果,你的结论是?

A.拒绝零假设;

B.不能拒绝零假设;

C.两个总体的均值有显著差异;

D.两个总体标准差有显著差异。

5.关于中心极限定理,描述正确的是

A.任何分布,只要样本量足够的大,都趋向于正态分布;

B.均值分布的标准差是单值分布标准差的

C.多次测量的目的在于增加测量系统的准确性,使测量值更接近真实值;

D.任何分布的均值的分布一定符合正态分布,与样本量无关。

6.在Minitab的一次单样本t检验中,所选置信度(1-α)为90%,计算结果P-值=0.087,请问你将:

A.接收H0;

B.拒收H0;

C.不确定;

D.以上答案都不对。

7.关于相关分析,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如果X和Y相关系数等于0.95,说明Y和X的因果关系非常强烈;

B.随着X的增加或减少,Y相应地增加或减少;

C.皮尔森相关系数等于0说明没有相关关系;

D.散点图不能表示相关关系。

8.关于回归,以下描述不正确地是

A.有因果关系的变量回归分析才有意义;

B.X的数据范围为5.2到15.7之间,建立回归方程后,可以预测X=23.6处的Y值;

C.回归分析时一定要进行残差分析;

D.对于好的回归模型,残差应该是均值为零的正态分布。

9.在回归中,在95%的统计置信度下,回归模型显著,描述正确的为

A.只要P值<0.05就说明Y与X之间的回归关系显著,与其他统计量无关;

B.决定系数R2的含义是回归方程所代表的Y的变异的百分比;

C.决定系数R2越小越好;

D.残差分析无关紧要

10.关于假设检验,下述描述错误的是

A.在5%的显著水平下,当P=0.4时,说明H0是正确的

B.原假设与备选假设是互补的假设

C.无罪不等于清白

D.原假设中必须包含等号

11.关于方差分析,下述描述不正确的是

A.方差分析要求各因子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

B.方差分析要求各因子的数据符合等方差(方差齐性)的要求;

C.方差分析要求各因子之间没有交互作用;

D.方差分析要求各因子的数据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12.假设检验中,如果P值>α(显著水平),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零假设成立;

B.备选假设成立;

C.不能拒绝零假设;

D.不能确定。

13.李先生用同样的方法扔10次硬币,硬币正面出现了10次.按照统计方法计算,扔正常的硬币10次时正面出现10次的可能性是0.001(即P-值=0.001).当α=0.05时,这时我们怎样判断上面事件?

A.硬币不正常;

B.硬币正常;

C.以上事实判断不了硬币是否正常;

D.硬币的正面出现几次都是正常的。

14.现在有三台卷烟机生产同一种卷烟,你需要判断三台卷烟机生产的卷烟长度有无差别,现在从每台卷烟机随机收集了20支,并且已经测量好它们的长度数据了,请问你选用哪种假设检验的方法来判断长度是否存在差异?

A.单样本t检验;

B.双样本t检验;

C.ANOVA;

D.卡方检验。

15.对假设检验,描述不正确的为

A.控制判断错误的风险;

B.使主观性最小化;

C.防止重要机会的遗漏;

D.为了永远不犯错误。

16.黑带老李要比较改善前后某产品的克重Y是否得到改进,已知改善前后过程稳定,且离散程度近似,数据为正态分布。

为了比较改善前后的克重的均值是否有差异,该使用什么假设检验?

A.只能用双样本t检验;

B.只能用ANOVA;

C.只能用卡方检验;

D.A和B都可以。

二、判断题(20道,每题2分)

1.ANOVA之前应检验数据的正态性(√)

2.假设检验中,在95%置信度下,如果P<0.05,不能拒绝原假设(×

3.要了解两个变量间的相关性,应该作箱线图(×

4.使用于ANOVA分析,X是记数型,Y是计量型(√)

5.在正态检验中,95%的置信度下P=0.45表示数据非正态(×

6.分析阶段中,多变量分析应该首先进行,确认噪声因子是否显著(√)

7.如果机场安检系统使装有炸弹的公文包通过,就可以把其看成是第二类错误的例子(机会丧失)(√)

8.回归分析是确认X和Y之间的函数关系(√)

9.决定系数(R2)越小,数据在回归线附近的离散程度就越小(×

10.回归的残差等于实际的Y值与回归方程计算得到的拟合Y值之差(√)

11.在卡方检验的列联表中,某单元的行的和是44,列的和是55,总和是242时,则期望的频率数是10。

(√)

12.T-检验时要知道总体的标准差才行(×

13.ANOVA能够检验多个均值(如4个班的温度控制)是否有显著差异(√)

14.在卡方检验中,如果X和Y之间完全没有关系的话,则观察频率数和期待频率数的差异会极小(√)

15.卡方检验的原假设为:

X与Y是独立的(√)

16.方差不等也可以实施一元方差分析(×

17.多变量分析以图形的方式比较不同因素的差异大小(√)

18.假设检验是为了100%确定某因子是否是显著(×

19.T检验、ANOVA都要用到等方差检验(√)

20.方差分析中,R2=45%说明还有55%的因素未知(√)

三,计算题,每题5分.

1.你要知道某一批精密新产品(机轴)的外径均值是否为5.10,你随机抽样了16个数据

4.94

4.99

5.07

5.04

5.03

5

4.88

4.95

5.12

4.93

5.01

4.98

请选用适当的假设检验方法,

1)建立假设(1分):

H0,μ=5.10;

H1,μ≠5.10

2)计算p值(2分):

p=0.00

3)得出结论(要求α风险为5%)(2分):

这批产品外径均值与5.10有显著差异

2.项目小组认为温度是缺陷(强度不足)的原因。

他们在240度时生产了800个产品,检测发现有20个不良品;

在260度时也生产了800个产品,发现有30个不良品。

请问温度是导致这种缺陷的原因吗?

请用双比例检验

1)建立假设(1分):

H0,π240=π260H1:

π240:

≠π260

2)计算p值(2分):

P=0.150或Fisher精确检验:

P值=0.195

3)得出结论(要求α风险为5%)(2分):

温度不是导致这种缺陷的原因

3.市场人员调查老人,青年人和小孩的逛街习惯是否相同,调查结果为:

⏹老人480人中,250人喜欢逛街,230人不喜欢逛街

⏹年青人568人中,348人喜欢逛街,220人不喜欢逛街

⏹小孩667人中,377人喜欢逛街,290人不喜欢逛街

在95%的置信度下,请用卡方分析逛街习惯与年龄段是否独立。

H0,年龄段与逛街习惯独立;

H1,年龄段与逛街习惯不独立

2)计算P值(2分):

P=0.011

3)得出结论(2分):

年龄段与逛街习惯不独立

4.如果有三台卷烟机器的产品长度值如下:

机器A

机器B

机器C

89.0

84.0

79.0

98.0

77.0

81.0

97.0

92.0

80.0

94.0

88.0

95.0

83.0

82.0

你要作出假设检验,在95%的置信度下,比较三台设备的长度值有无差异,

你的零假设是(1分)μA=μB=μC

你的备选假设是(1分)至少有一台设备均值与其他不同

你的结论是(2分)至少有一台设备的均值与其他不同

你的理由是(1分)P=0.001

IC阶段

1.以下哪一个不是DOE的目的?

A.筛选输入变量

B.筛选输出变量

C.优化输出变量

D.确定输入变量的设定范围

2.DOE时在Minitab中有4种评估因子显著项的方法,以下哪个并非这4种方法之一?

A.正态概率图

B.排列图

C.残差图

D.假设检验的P值

3.哪个是全因子实验设计的主要优势?

a)要求较少的实验次数

b)可用于多于两个水平

c)可用于多于两个因子

d)效应不发生混杂

4.为了使DOE更可靠和有效,一般采用的方法中,不包括:

a)重复和复制

b)随机化

c)区块化

d)数据正态化

5.残差分析的内容不包括:

a)残差的正态检验

b)残差符合±

3σ原理,没有超过控制界限的点

c)残差是均值为0的对称分布

d)残差与拟合值没有任何关联

6.与全因子实验相比,部分因子实验的主要风险来自于

a)研究的因子数量减少了

b)实验次数减少了

c)忽略了部分或全部交互作用

d)不适合序贯实验

7.饱和实验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

a)实现所有可能的实验组合,不遗漏

b)任何情况下,实验次数越小越好,节约成本

c)因子数量太多时,先筛选主效果显著的因子

d)找出所有因子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

8.部分因子实验的分辨率,下述描述正确的是

a)设计的分辨率越高,实验数据的误差越小

b)描述交互作用的效果被忽略的程度

c)只妨碍对交互作用的认识,不对影响主效应的认识

d)只要存在交互作用,就不能采用低分辨率设计

9.与OFAT(一次改变一个因子)相比,那个不是因子实验设计的优点

a)因子排列的正交性

b)发现交互作用

c)找到因子的最佳的组合配置

d)实验容易实施

10.加中心点的2水平设计,其主要目的在于

a)使2水平设计变成3水平设计

b)在因子的两个水平之间,因子可能有弯曲的变化

c)探测因子对响应变量的弯曲影响是否显著

d)通过增加实验次数,加大样本量,使统计置信度增加

11.关于区块化设计,下面描述不正确的是

a)区块本身作为实验因子加入到实验设计之中,因此会增加实验次数

b)可能降低设计的分辨率

c)把噪声因子的影响分离出来

d)把两个班次作为区块是解决横跨班次做实验的好方法

12.一个32的实验设计意味着我们会有

a)两个水平,三个因子

b)两个水平,三个因子,两个中心点

c)三个水平,三个因子

d)三个水平,两个因子

13.因子实验设计的缩减模型中,被缩减项目的依据为

a)因子的主效应或交互作用的P值小于你愿意承担的第一类错误

b)先缩减高次交互作用,再缩减低次交互作用,最后缩减主效应

c)如果两个因子主效应不显著,则模型中不包含这两个因子

d)只要二元交互作用显著,就不能缩减相应的因子

14.对于分辨率为Ⅳ的设计,发生混淆的效应为:

a)四元交互作用和主效应混淆

b)主效应和二元交互作用混淆

c)主交互作用相互混淆

d)二元交互作用之间、主效应和三元交互作用混淆

15.对于控制图,下述描述不正确的为

a)控制图的有效利用,可以减少由于错误行动带来的风险;

b)控制图可以用来判断过程能力是否充分;

c)控制图并不能告诉我们流程到底发生了什么,或引起异常的原因是什么;

d)优先选择对输入进行控制图控制;

16.对于控制图的使用,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超出控制限的点表明过程一定有异常发生;

b)在控制图中,发现异常报警后,应该就马上进行工艺调整,直到报警消失;

c)处于统计受控的流程(控制图上没有任何异常点出现)就不用改善了;

d)处于统计受控的流程也可能产生大量的不良品。

17.对于X-bar-R控制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X-bar图和R图是的诊断顺序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必须都要诊断;

b)R图更优先,因此必须先行诊断;

c)数据分组的原则是组内差异最大化,组间差异最小化;

d)在X-bar-R控制图中,为了更加直观有效,用规格限(公差限)代替控制限的效果更好。

18.在Minitab控制图上,下面哪个现象很可能不报警?

a)超出4σ的点;

b)连续10个点上升;

c)数据点周期性出现的模式;

d)连续40个点在±

1σ以内

19.某工程师在进行工艺改善,对某特性进行如下的I-MR控制图控制,结论不正确的是

a)过程极度的不稳定

b)过程波动幅度的变化稳定

c)工艺试验后再进行SPC控制

d)立即停止工艺改善

20.在分析X-Bar−S控制图时应

a)先分析X-Bar图然后再分析S图

b)先分析S图然后再分析X-Bar图

c)X-Bar图和S图无关,应单独分析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1.在计算出控制图的上下控制限后,可以比较上下控制限与上下公差限的数值。

这两个限制范围的关系是:

a)两者必定相同

b)控制限的范围一定比公差限的范围宽

c)控制限的范围一定比公差限的范围窄

d)控制限的范围与公差限的范围一般不能比较

22.一位工程师每天收集了100~200件产品,每天抽样数不能保证相同,准备监控每天不合格品情况,他应当使用以下哪种控制图?

a)u

b)np

c)c

d)p

23.在研究完改进措施后,决定进行试生产。

试生产半月后,采集了100个数据。

发现过程仍未受控,且标准差过大,平均值也低于目标要求。

对于这3方面的问题的解决顺序应该是:

a)首先分析找出过程未受控的原因,即找出影响过程的异常变异原因,使过程达到受控。

b)首先分析找出标准差过大的原因,然后减小变异。

c)首先分析找出平均值太低的原因,用最短时间及最小代价调整好均值。

d)以上步骤都可以,没有顺序

24.卷烟生产车间,要检测烟丝含水,把每小时作为一个观测单元。

由于是破坏性检验,成本较高,每小时从生产线上抽一盒来作检测,共连续监测4昼夜,得到了96个数据。

六西格玛团队中,王先生主张对这些数据画“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梁先生主张将3个数据当作一组,对这32组数据作“Xbar-R控制图”。

这时你认为应使用的控制图是:

a)只能使用“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

b)只能使用“Xbar-R控制图”。

c)两者都可以使用,而以“Xbar-R控制图”的精度较好。

d)两者都可以使用,而以“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的精度较好。

25.均值-极差控制图比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应用更为普遍,那个不属于其中的原因:

a)非正态的过程也可能适用

b)有更高的检出力

c)需要更少的样本量

d)分成组内和组间两个控制图

26.在卷烟生产车间,每天抽8盒香烟检查其外观暇疵点个数。

为了监测暇疵点数,对于控制图的选用,下列正确的是:

a)使用C控制图最合适

b)也可以使用U控制图,效果和C控制图相同,比C控制图方便

c)也可以使用p控制图,效果和C控制图相同,但不如C控制图方便

d)使用np控制图,效果和C控制图相同

27.在下列项目中,不属于防错设计(Po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